2021届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8月3日,香港大学向江苏高考生白湘菱发放了录取通知。

虽然“江苏高考文科第一名无缘清北”事件暂告一段落,但事件引发社会对实行到最后一年的江苏高考乃至教育模式的关注和讨论仍在继续。

更重要的是,讨论开始回归高考改革,关注计分原则、录取方式等环节对于人才选拔的影响,以及究竟如何做到惜才又公平。

贺佳雯:你如何看江苏高考文科第一名因历史科等级无缘多所名校一事?
孙干:这一事件是由于考生本人某一门学科的失利,影响了录取。

这不是不公平,是制度本身导致可能流失一部分人才。

制度希望学生能成为全才,不要偏科,这对一些偏才或是选测有失误的考生的高考录取有桎梏。

在当前制度下,高考招生录取必须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既看总分又看选测科目等级是现行规则决定的。

贺佳雯:回到高考制度本身,江苏高考08方案的争议点究竟何在?有哪些利弊?
孙干:08方案主要争议在于可能会导致部分高分人才选不到最一流的高校。

这是等级计分原则的一个弊端。

如果白湘菱的历史科按照分数计入总分,那总成绩可能在语数英高分的弥补下也会取得不错的排名。

简单以等级划分容易出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可能虽然一个等级,实际中间差了很多分。

对人才选拔也不公平。

张端鸿:江苏高考08方案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学生只有做到参考科目没有短板,才能录取到最理想的学校。

这可能导致学生选考科目的单科全省排名如果不理想,就会影响学生的全局;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也缺少自主权。

江苏省教育厅相关人士:过去十年,我们一边改,一边有意见反馈过来,于是再调整。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不建议学生偏科严重,因为选测科目本身,已经是学生自选的相对擅长的科目。

贺佳雯:08方案改革的初衷是什么?
江苏省教育厅相关人士:初衷在于强调语数英三门主科的学习,夯实基础,同时减轻其他副科的学习压力。

就是放到现在,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孙干:执行过程中有一定的走样。

考生容易作出功利化的考量,只奔着高分区去。

这种功利化,会导致理科高端人才培养中的人才流失,对人才培养实际上非常不利。

贺佳雯:江苏高考经历了十年五改,从你的视角,认为其中哪些是关键时间节点,个人有哪些思考?
张端鸿: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应当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高考招生录取,最核心的改革应当是赋予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江苏高考改革注重“术”的改革,而忘记了“道”的改革。

孙干:有些高考方案,确实是有亲身经历的感受更深刻。

很多老师、家长,可能都认为高考改革是一种“瞎折腾”———总分低拉不开分数,扁平化拉不开差距,状元上不了名校,学生为了一些学科上各种补习班负担很重等等。

所以就出现了选科功利化、学生的理化学科素养不高等情况。

我觉得作为一线老师,也迫切希望高考进行改革。

贺佳雯:新高考改革能否解决江苏现有高考存在的问题?可能还会有哪些新的问题有待厘清?
江苏省教育厅相关人士:明年江苏也是750分总分了。

这种现象出现的概率大大降低了。

新高考是借鉴了江苏这些年高考改革经验的,它的其中一个升级之处在于,为了防止功利性选科,限定学生要在物理和历史两门中选择一门。

张端鸿:当前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核心是公平和效率两大原则难以兼顾。

新高考改革以后,能规避单科等级制约招生录取这一因素,但“教育行政部门划批次、分数为核心”主导高考招生录取的格局不会变。

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对全过程规定都很细,分数、等级和录取之间构成高度的因果关系,很难有破格录取。

今后的高考改革方向,应当在有效监督的基础上,赋予高校更大的招生录取自主权。

(摘编自《高考改革“术”与“道”》《南方周末》2020年8月6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白湘菱无缘清北一事,孙干认为是考生本人的学科成绩影响了最终的录取。

这与公平无关,是制度本身所致。

B. 面对江苏高考08方案可能引发的后果,张端鸿与孙干都认为学生的参考科目没有短板,才能录取到最理想的学校。

C. 江苏高考08方案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让考生夯实基础,减轻负担。

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

D. 江苏高考经历了十年五改,太过频繁,这与高考录取制度应当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相悖,从某种角度看是不成功的改革。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南方周末》作为组织方,聚焦高考改革,关注计分原则、录取方式等环节对于人才选拔的影响,希望选拔制度惜才又公平。

B. 张端鸿作为讨论的一方,关心高考改革方案的初衷和争议点,是为了呼吁江苏不要只注重“术”,而忘记了“道”的改革。

C. 江苏省教育厅作为讨论的一方及高考改革的组织方,面对一直充满争议“08方案”,也在不断的反思和调
整改革的措施。

D. 如何解决江苏现有高考存在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各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高考背景下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

3. 贺佳雯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需要开发建设,同时也不能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进行开发建设。

需要强调的是,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并不一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很多情况下是未能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所致,其中的关键因素在于人自身,在于人们能否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发展消耗资源,发展也可以带来资源。

也就是说,发展过程也可以是资源反复利用并持续产生效益的过程。

实现这样的良性增长,需要人类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勘探、开采、利用、生产等方面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保护的难点不是保护某些种类的动物或物,而是保护生态系统,使其保持自然平衡,免受人类不当活动的干扰。

这就要求提升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

一些草原、山地和荒漠化地区是生态退化风险较大的区域。

但这种生态退化可能并非经济发展导致的,相反,有时是经济发展滞后的结果,因为经济运行效率对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成效有很大影响。

在很多时候,经济运行效率越高,发展过程中就越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经济运行效率越低,发展过程中向自然索取就越多,排放也越高。

在发展过程中,依靠更多更普遍的创新创造,让生产过程更加绿色,让劳动者拥有更高技能,可以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从空间利用角度看,人口与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程度有着重要生态含义。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就会有更多空间用于生态涵养。

因此,城市群的培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也能有效促进一些地区的生态保护,有助于形成发展与保护互相促进的局面。

从实际情况看,生态比较脆弱、需要特别注重保护的地区往往位于乡村。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发展,也是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的紧迫任务。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需要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处理好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发展绿色产业。

应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现代工业”“生态+现代农业”和“生态+现代服务业”等,通过合适的项目带动绿色经济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遏制
损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活动,普及环境友好技术,需要减少小而散的生产方式,以利于规模化治理污染,从整体上优化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还要全面开展污染防治,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着力解决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保护好宝贵的自然资源,让绿水青山常在,永远造福人民群众。

(摘编自戴星翼《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关系》)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展既消耗资源也带来资源,因此发展过程就是资源反复利用并持续产生效益的过程。

B. 只有不断提升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才能有效地解决生态保护的难题。

C. 城镇化进程越快,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就越向城市集中,也就越有利于生态经济发展。

D. 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项目,推动了绿色经济发展,实现了产业发展。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不仅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还引述权威文件,来论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B. 文章在肯定发展的必要性的同时,更多的是关注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

C. 文章在论及保护时,不只是一味强调保护,而是着眼于发展与保护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D. 文章不仅分析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关系的重要性,还指出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论证较全面。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的看法并不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关键在于人自身。

B. 经济运行效率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经济运行效率越高往往就越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C. 生态比较脆弱、亟需保护的地区多在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发展。

D. 全面开展污染防治,从整体上优化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有助于普及环境友好技术,减少不良生产方式。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山东省发布的《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成为国内首个餐饮业分餐制省级地方标准,其中专门明确了公筷公勺设计标准,让顾客面对两双筷子时不再“难辨雌雄”。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家、教授萧放介绍,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在汉魏之前都是分餐制,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饮食简单,就是一锅煮,一个人就有一个小陶鬲。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介绍,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场景,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人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

无论是《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记录,还是东汉晚期壁画《宴饮观舞图》里一人一案、踞坐宴饮的描绘,都清晰可见分餐制在古代饮食礼仪中的主流地位。

随着农业社会的进步,同时伴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带来他们围坐一炉进餐的饮食习惯,分餐与共食开始并存。

正如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既有分餐,也有共食的座次安排。

(摘编王君平《分餐是个好习惯》,《人民日报》2020.05.02)材料二:
近日,张文宏医生提倡“分餐制”:传统中餐,大家习惯于用筷子在公共莱盘里夹菜,其优点是进餐气氛亲密、其乐融融;而缺点是一双筷子既夹菜,又直接进口,在每次夹菜之余,都会有少量唾液沾染在筷子头上,然后进入公共莱盘。

现代医学证明:唾液中有大量细菌,在患流感之类病毒性疾病时,还会有病毒等病原体,尤其是引发胃溃疡的幽门螺旋菌,通过口口相传的概率相当大。

事实上,“分餐制”,对时下在抗击“新冠疫情”背景下重启经济,尤其是重振餐饮业的意义很大,我们每人都应该重视起来。

当然,也应该对餐饮行业提出运营管理规范:在保持传统中餐的圆桌式聚餐、向心式布菜、觥筹交错式取菜宴饮等习惯的同时,推广“两级取菜”,杜绝唾液交换,使中餐餐饮不但美味,而且更加卫生、健康。

“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发出全面推行分餐制的倡议,并制定统一的行业指南。

各地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根据指南,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和行规,并在餐饮企业的评级、评星条件中,加入关于‘分餐制、公筷制、公勺制’的推行情况,并持续跟进监管,将其纳入卫生监督范围。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马一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摘编美逸君《“分餐制”宜大事推广》,《南方周末)》2020.05.15)材料三
英国《卫报》5月1日报道称,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正在推动一场“餐桌革命”,以改变长期以来的传统一聚在桌边,用各自的筷子从同一个盘子里夹取食物。

《卫报》称,有关部门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活动,以说服人们使用公筷和公勺,还鼓励人们采取分餐制。

《卫报》将之称为“艰巨的任务”:中国采取过类似的举措,但效果不彰。

分享食物是中国人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亲密的象征。

“(使用公筷的)障碍在于‘我们必须在一起喝酒、--起吃饭,必须亲密无间’的传统观念。

”《筷子:文化与烹饪史》一书作者、美国罗文大学教授爱德华王指出,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中国有关部门认为,共享餐食是新冠病毒在中国传播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家庭中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表示,从广东和四川的现场考察来看,78%至85%的新冠肺炎聚集病例发生在家庭。

许多人不认为有必要在家里使用单独的餐具。

《卫报》援引新浪最近的一项在线调查称,650多名受访
者中,有一半的人在家不用公筷或公勺,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摘编李圣依《英媒:疫情后,中国掀起“餐桌革命”》,《青年参考》2020.05.08)
7. 下列选项中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山东省发布的《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中专门明确了公筷公勺设计标准,可以使顾客就餐时明确公筷的使用方法,从而有效的推动餐饮业分餐制度实施。

B. 从《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记录与《宴饮观舞图》、《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图画描绘中,不难看出分餐制的历史悠久,并且符合古代饮食礼仪的主流要求。

C. 传统中餐中,人们习惯于用筷子在公共菜盘里夹菜,这种习惯缺点明显,会导致唾液交换不卫生的结果,也因口口相传增大了细菌与病毒等病原体传播的概率。

D. 英媒《卫报》将中国推行分餐制称为“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过去推行分餐而效果不明显;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家庭很难做到在家中使用单独的餐具。

8.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推行分餐制度作用意义的一项是()
A. 更加卫生文明,了解饮食习俗,遵循古代饮食礼仪。

B. 有效抑制细菌与病毒的传播传染,使饮食更加安全。

C. 能够帮助在疫情期中的餐饮业摆脱困境、重振行业。

D. 替换家庭饮食习惯,减小家庭内部传染病菌的概率。

9. 结合文本,从国家、地方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角度,谈谈推行“分餐制”的具体办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注]其失。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书成,王爱重之。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

”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

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

勃往省,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

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

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
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

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

”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选自《新唐书·王勃传》,有删改)[注]擿(tī):指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B.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书》,又称《前汉书》,体例上大体承袭《史记》,但把“书”改为“志”,把“本纪”并入“世家”。

B. 及冠,男子年满十八岁,到了成年。

冠:古代男子十八岁举行冠礼,戴上成年人的帽子。

C. 左迁,文中指贬官,降职。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D.九月九日,重阳节。

古人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日重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勃敢于质疑,率性惹祸。

他小时候读颜师古注释的《汉书》,写文章指出其中的错误。

他在王府任职,随性写文章惹怒皇帝,被逐出王府。

B. 王勃因事犯罪,英年早逝。

罪犯曹达躲藏在他家里,他害怕事情泄露,杀了曹达,应判死罪,后被赦免。

他去探望父亲不幸落水,去世时不满三十岁。

C. 王勃下笔成章,才华横溢。

都督在滕王阁摆宴,请他的女婿和其他人作序,都没有答应,请到王勃,王勃却毫不推辞,下笔成章,令都督大为赞叹。

D. 王勃补祖辈书,因梦作书。

他的祖父王通曾作书一百多篇,后来有些遗失了,他予以补全。

他读《易》后做梦,醒来后作了几篇《易发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2)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张孝祥园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

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写下了这首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贯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一句,描写临近中秋,浩瀚的湖面水波不兴,皓月当空、玉宇澄澈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B.“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写水天辉映一片品莹。

“表里俱澄澈”写出了洞庭湖的上下透明,没有污浊,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

C.“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以此作结,轻松而有余味,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沉醉于洞庭景色,又与开头“近中秋”首尾呼应。

D.词中的“难与君说”“孤光自照”“短发萧骚”等充分写出了作者遭谗去职的心境,寓悲情于美景,使全词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15.联系词中内容,简要分析词人的内心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郦道元在《三峡》中借渔者的歌声来烘托三峡秋景凄凉哀伤的气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马说》中,用“_______,______”来斥责那些不懂千里马,对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并说“天下无马”的人。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在《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描写了前来为荆轲送行的人听到高渐离击筑和荆轲慷慨悲歌后的反应。

(5)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认为真的猛士应当具备的品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文段有多处语言表达不当,请指出其中四处,填写序号并做修改。

近日,①华为与四川省多项合作项目在蓉签约落地,②合约对双方权利义务和实施操作细节作了详细的说明和明确的界定,③根据签约内容,④华为将与政府关系密切的成都城投集团开展多层次合作,⑤运
用5G技术与行业知识深度融合产生的裂变效应,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行业创造力,⑦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

⑧如果有一天“全场景智慧城市”的设想变成现实的时候,⑨成都市“强政、兴业、惠民”的施政目标也就倚马可待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借《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活动的开展,学生会拟向全体同学发出阅读文学名著的倡议,请你组织大家讨论这份倡议书草稿,并提出修改意见。

下面这份草拟的倡议书在格式、内容、标点上有五处错误,请找出并进行修改。

《关于阅读文学名著的倡议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

通过读书能使我们眼界开阔、头脑充实、思想睿智、身心愉悦。

文学名著是人类知识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无论时间多么久远,那些经典之作都能穿越历史的尘埃大放光彩。

阅读文学名著,对于我们学习语文、感受生活、领悟人生都大有裨益
因此,特向同学们提出如下倡议:
一、选择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坚持每天阅读;
二、必须做好摘抄,做到日积月累;
三、常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

近期,我们将根据学校图书馆藏书情况,并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为同学们列出推荐阅读书目。

愿同学们在这些优秀作品的滋养下,增长见识,茁壮成长。

此致
敬礼
××中学学生会
2020年×月×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围桌共食是中国的传统饮食习惯。

家人共餐或亲友聚会,许多人习惯用相互夹菜来表达情感。

但20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