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古人关于死的避讳chuanPPT精品文档
古代中国的死亡文化与习俗
古代中国的死亡文化与习俗中国自古以来,死亡一直是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古代,死亡不仅是人类生命的终点,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中国的死亡文化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人对死亡的认识和态度,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一、古代中国的死亡文化古代中国的死亡文化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祭祀、冥婚、葬礼仪式等。
其中,祭祀是古代中国最常见、最重要的死亡文化之一。
祭祀的目的在于缅怀死者、祭拜祖先、祈求平安和发财。
在古代,祭祀一般分为三种形式:宗族祭祀、宫庭祭祀和民间祭祀。
宗族祭祀是指以家族或氏族为单位进行的祭祀。
宫庭祭祀则是指王室进行的祭祀,如祭天、祭祀先帝等。
民间祭祀则是指在各种节日、纪念日或逢凶化吉时进行的祭祀活动。
除了祭祀,古代中国的死亡文化还表现在冥婚、葬礼仪式等方面。
冥婚是指在死者逝世后,将其与另一位死去的人婚配,以达到给死者安慰、助其神魂及早转世的目的。
在古代,冥婚多数是在牛羊等牲畜的带领下,在村庄周围、田地边缘等地区举行的,旨在消除人们心中的恶鬼和妖怪,使死者的灵魂走得远离附近村庄的居民。
葬礼仪式是古代中国死亡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体现之一。
在古代,葬礼仪式的尊严和隆重,是将死者安葬于地下的一种典礼性表现。
葬礼仪式一般包括安置遗体、出殡和入土仪式等环节,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出殡仪式。
在出殡仪式中,死者遗体通过花轿和仪仗队等进行护送,让死者在众人注目的情况下离开人间,进入地下世界。
在古代,葬礼仪式的热闹和隆重,代表着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
二、古代中国的死亡习俗古代中国的死亡习俗,是指古代中国人在对死者的看法、生死观念、尊老爱幼等方面的表现。
在古代,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看法不同于现代,他们认为死亡是一种必然发生的事情,人只有在永别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够在随后的生命旅程中更好地生活。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死者的恭敬,体现在多种方面。
例如,中国古代祭祀仪式中,祖先排在第一位进行祭祀;在亲朋好友聚会或参加各种喜庆活动时,也习惯于先提起家里去世的长辈,以示对身后事的关注和关爱。
死亡禁忌
浅谈汉语中“死亡”委婉语内容提要: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经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如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问题等。
委婉语能够深刻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古人习惯用十分隐晦的词句替代“死亡”,现代人则用较通俗的委婉语表达对于死者的尊敬,而在网络流行语中“死亡”替代语更为直白甚至变异成戏谑的词语用来表达特殊情感。
关键词:死委婉语由来词义分工人们在交际和交流中希望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即使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交际,又使双方感到此次交际是愉快的。
委婉语就是实现这一理想交际的合适的表达方式。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曼合编)中描述委婉语为“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
”委婉语的存在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们不愿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和动作时就用动听的词语来替代。
就“死”这个字在汉语中而言,书面语用“去世”代替“死亡”,口语中用“走了”代替“死亡”等。
对于“死亡”的禁忌与委婉,可谓是最丰富与繁琐的。
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都有着畏惧甚至崇拜的心理,带有一种敬畏之情,为了避免死亡带来的恐惧感抑或是表示对死亡的膜拜,涌现出一些与“死亡”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替代词语,用来转换表达死亡的含义。
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纵观古今汉语的演变,可以看到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名目繁多,并且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
本文将结合本人的主观感受及最基础的结构分类,探寻人们对于”死亡”理解的发展与变迁。
一、“死亡”委婉语的由来我们都知道,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关死亡禁忌的委婉语,根据《汉语委婉语词典》中记载的从古至今表达的“死亡”禁忌的委婉语观点来看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两个特点,1数量繁多,比较固定的表达法有400多钟。
2分类细,对地位、职业、死因、长幼等不同的人的死亡说法不同。
这些委婉语与汉民族的哲学、封建等级观念、宗教、丧葬习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19
2 送死者启程:沐浴更衣
•
民间旧俗,极讲究寿终正寝,凡正常死亡的老人,
尽量避免在病床上咽最后一口气。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
一般先要为其沐浴更衣,然后再将其移到正屋明间的灵
床上,在亲属的守护下,度过弥留的时刻,此谓之“挺
丧”,又叫“送终”。
•
据《仪礼•既夕礼》和《礼记•丧大记》记载:病人
将死时,要给他脱掉内衣,穿戴好内外新衣。为死者更
26
• 烧纸钱
将白纸剪成铜钱的形状,届时或抛撒于野外 墓地,或焚化给死者,民间一般将此称为撒纸、 烧纸等。纸钱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魏晋以后, 南朝北齐时,人们普遍改为以纸寓钱祭灵。此俗 一直沿习至今。
27
4 报丧--丧事的公开化
报丧,在相当多的民族中可以说是人死后的 第一种仪式。它是以发信号的方式将有人辞世的 消息告知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 家,也要照例不误的前往报丧。
中国丧葬礼仪
1
目录
一 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二 初丧礼仪 三 治丧礼仪 四 出丧礼仪 五 墓葬礼仪 六 葬后礼仪 七 丧葬与旅游的结合
2
一 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 丧葬礼仪: 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的礼仪活动。
• 人们采取丧葬的礼仪的最终目的: 使死者满意,活着安宁。
中国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
16
二 初丧礼仪
——处置尸体与安顿亡魂的方法和途径
初丧礼仪,就是把尸体安放在一个特定的场 所,为死者整容、洗面浴身、换寿衣、报丧及送 魂招魂等。
17
1 “属纩以俟(si)绝气”
• 属纩是古人检测死者是否断气的做法。 属:放置。纩:新絮或新丝绵。属纩:指 用新絮或新丝绵置于弥留者口鼻上,验其 是否断气。若不动,说明病人已断气,家 人即可举丧。
死亡禁忌
浅谈汉语中“死亡”委婉语内容提要: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经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如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问题等。
委婉语能够深刻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古人习惯用十分隐晦的词句替代“死亡”,现代人则用较通俗的委婉语表达对于死者的尊敬,而在网络流行语中“死亡”替代语更为直白甚至变异成戏谑的词语用来表达特殊情感。
关键词:死委婉语由来词义分工人们在交际和交流中希望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即使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交际,又使双方感到此次交际是愉快的。
委婉语就是实现这一理想交际的合适的表达方式。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曼合编)中描述委婉语为“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
”委婉语的存在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们不愿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和动作时就用动听的词语来替代。
就“死”这个字在汉语中而言,书面语用“去世”代替“死亡”,口语中用“走了”代替“死亡”等。
对于“死亡”的禁忌与委婉,可谓是最丰富与繁琐的。
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都有着畏惧甚至崇拜的心理,带有一种敬畏之情,为了避免死亡带来的恐惧感抑或是表示对死亡的膜拜,涌现出一些与“死亡”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替代词语,用来转换表达死亡的含义。
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纵观古今汉语的演变,可以看到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名目繁多,并且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
本文将结合本人的主观感受及最基础的结构分类,探寻人们对于”死亡”理解的发展与变迁。
一、“死亡”委婉语的由来我们都知道,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关死亡禁忌的委婉语,根据《汉语委婉语词典》中记载的从古至今表达的“死亡”禁忌的委婉语观点来看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两个特点,1数量繁多,比较固定的表达法有400多钟。
2分类细,对地位、职业、死因、长幼等不同的人的死亡说法不同。
这些委婉语与汉民族的哲学、封建等级观念、宗教、丧葬习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丧葬民俗文化ppt课件
(九)出柩
出柩时,棺材一般为四人抬扛;富裕大家一则棺材质量 好、分量重,二则为了显示气派,大多由八人或十六人抬扛。 出柩时,由旗锣开导,僧道接引,一路诵念佛号,至亲好友, 执绋送殡。孝子披麻衣、系麻绳,手持哭丧棒,在孝帏中随 行;送丧女眷紧随其后。一路上撒“白钱”开路。大户人家 要搭彩棚在路口,称“路祭”。送殡途中遇桥梁、庙宇及亲 友路祭等情况,均由手牵孝帏的“二爷”们高喊孝子出帏, 或叩头,或致谢。因出柩是丧礼中最重要的环节,一般官绅 大户都要借机炫耀、摆阔气,送葬队伍有时达数里之长。 有些地区还有“先回先发”的习俗,即棺材送到墓地后,绕 棺材一周(也有分男女两队,左右各绕三周)后,子孙就赶 紧往家跑,边跑边脱孝服,以第一个达到家中为最好。
(十)落葬
旧俗筑墓前,必先请风水先生选定墓基,俗称“选阴 宅”。一般情况是老人未谢世之前已筑好坟墓,届时入殓后 立即落葬。也有生前来不及筑墓,或一时觅不到合适的“风 水宝地”,因此有停柩多年不落葬的情况。有的将棺材寄存 在寺院中;有的停在野外,用稻草包裹,称“柴包棺材”。 旧时在农村中较多见;有的在棺材外砌壁盖瓦,称“亭子” 或“白云葬”。上述方法都称为“厝”(cuo4)。等到选好墓 地,造好坟墓,厝棺落葬的时间一般选在清明节或冬至日举 行。俗以为落葬之时应是死者亡故后第三年或第五年等单数 年,逢双年份一般不落葬。 坟墓的构筑,各地差异甚大,一般与当地的房屋建筑相 仿。 如夫妻俱亡,则行合墓。如夫妻中一人未亡,则在墓穴 内砌上空廊,以备后用,俗称“有红有白”。
(二)礼仪烦琐
中国古代为了强化忠孝观念,在丧俗中形成了一整套烦琐的
礼仪,如丧服一项,就有五个级别和类型,不同辈份不同亲 疏的人穿哪一种丧服,都有严格规定。又如《礼记》记载, 服丧三日之内不能进食,三月不能梳扮,三年不能欢娱, “非丧事不言”。 “五服”规制: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si1)麻。“斩 衰”用极粗的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均不缝边,使断处外 露,服期三年。“齐衰”用生麻布做成,四缘及袖口均缝边, 服期根据亲疏不同,有三年、一年或数月不等。“大功”用 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缝边,布质较齐衰细,较小功粗, 服期九个月。“小功”用较细的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辑 边,服期五个月。“缌麻”用最细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 均缝边,服期三个月。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精品PPT]
了具体规定.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棺椁(guo3)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 盛放死者遗体的器具称作“棺”.《说文》:"棺,关也,所以 掩尸.“
• 最早的棺是新石器时代瓦制的瓮棺,商代以后才用木棺,周 时形成棺椁制度.
第5讲中国传统丧葬 习俗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 一、埋葬习俗 • 二、丧礼习俗 • 三、丧葬形式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 遗体的方式。
•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丧礼制 度,丧服制度,等级分明,形式极其复杂,其中 许多内容有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 民间相沿成俗。
• 由于用料太多,汉代以后椁室制度不再行世. •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瓮棺葬 翁棺的口缘饰 一周长乳钉, 束腰尖底,下 腹部有一小圆 孔。翁棺多用 于成殓夭折的 婴儿尸体,腹 部留小孔以供 其灵魂出入。 这类翁棺多埋 在住房附近, 而不是埋入氏 族公共墓地, 说明儿童受到 了特别的照顾。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唐太宗昭陵
• 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 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 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 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
• 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 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 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 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 累。” 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 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2 死亡的礼仪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孕育了影响国人几千年的中国特色风俗。
其中丧葬习俗和很多习俗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
最初人们并不安葬死者,后因古人迷信鬼是灵魂变的,相信独立存在的鬼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对它产生了无比恐惧的心理, 进而演变为鬼魂崇拜!为避灾求福,古人才改变了对死人的轻视。
并根据他们对鬼魂阴间生活的种种幻想,妥善处理死者的遗体,并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丧葬习俗就应运而生了。
《孟子·梁惠王》云: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各得其所, 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
在古人看来, 丧葬不只是单纯安葬死者, 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
丧祭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
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并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事死如事生。
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 古人的心目中有两个世界, 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阴间地府。
人死犹如搬家, 《荀子·礼论》云: “丧礼者, 以生者饰死者也, 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
”古人奉行儒家礼仪。
儒家提倡孝道, 对送终之礼尤为重视。
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主张: “生, 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 《论语·为政》)。
儒学经典《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 使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人死之后到安葬以前的治丧活动, 古代统称为“丧仪”。
古人言死有很多称谓。
“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 《礼记·曲礼下》)。
生前尊卑有别, 死称也各不相同, 等级昭然。
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 反映了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死亡的各种理解。
人死之后, 要将噩耗告之于众。
治丧过程中药哭丧,后世有的丧家为保证哭声日夜不绝, 显示哀伤的气氛, 常让仆妾奴婢值灵助哭, 甚至出钱雇佣外人或乞丐代哭。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 开吊
一切准备就绪,就是择吉日“开吊”,这 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
报丧鼓
铜罄
46
开吊
47
现代城市祭奠
48
3 大殓,收尸入棺仪式
• 开光明
• 套米斗
• 棺材
汉族习惯用松柏制作棺材,禁用柳木。松柏 象征长寿,而柳树不结籽,意味着断子绝孙。寿 材做好后不能随便移动,否则对本人不吉利。寿 材要放在干燥处,越干燥越好,说是可以减少死 者来世的疾病。寿材要早早漆好,不然的话,敛 后再漆,死者要摸暗弄堂。
2
一 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 丧葬礼仪: 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的礼仪活动。
• 人们采取丧葬的礼仪的最终目的: 使死者满意,活着安宁。
中国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
3
树葬
不同的葬法葬式
4
水葬
5
火葬
6
以汉族为主的土葬
7
中国丧葬礼仪的发展
8
山东藤县木椁
玉晗
9
从旧时代晚期墓葬习俗的发生,到西周时期, 中国的丧葬习俗经过一万多年的演进和发展,丧 葬礼仪已初具雏形,属纩、三月大殓、饭含、棺 椁制度、明器制度、襚制等都已经出现。
• 饭含:把珠,玉,谷物或钱放入死者口中
· “
”
·· “ ”
的习俗。
也注《
。:周
饭礼
所 以 实
地 官
口 , 不 忍 虚
舍 人 》 郑 玄
事 死 , 不 忍 露 其 口 。
孝 子 所 以 实 亲 口 也 , 缘 生 以
注 说 :
《 公 羊 传 文 公 五 年 》 何 休
古人举行“饭含”之含义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 着肚子到阴间受罪,而让他们有吃有喝。
古代对死亡的称呼经典课件-PPT
5
4.死于意外,称之为“畏”、“厌”、“溺”、“陨”、 “陨命”、“殣”、“殍”、“殊”、“歹”、“绞”、
“厉”、“自经”、“自缢”、“吊死”、“投缳”、
“波臣”、“丧生”、“灭澌”、“灭顶”、“灭殒”、
“灭性”、“横死”等。例如: 四.按死的地方划分 1.老年男子在家中安然死去,称之为“寿终正寝”:“我不想 加入这类高尚事业了,怕的是毫无结果之前,已经‘寿终正 寝’。”(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九》附:老年女子仍居内 寝而死叫“寿终内寝”。) 2.死于外地他乡,称之为“客死”或“留革郭” 3.死于道中,称之为“殖”:“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殖枕 路。”(《梦溪笔谈·官政一》,饿死曰殍。) 4.死于狱中,称之为“瘐死”、“考竟” 5.被刑于市,称之为“弃市”
3
二.按死者的职业划分 1.教徒死,称之为“化”“物化”“羽化”“亡化”“顺 化”“坐化”“坐脱”“化鹤”“鹤驭”“寂”“示 寂”“圆寂”“登仙”“登极乐”“归天”“升天”“飞 升”“尸解”“形解”“涅禁”“园毗”“反真”“无 常”“恬退隐忍”等。 2.文人死,称之为“修文”“修文地下”“地下修文”“玉 楼赴召”“玉楼修记”。 “相传‘李贺将死,昼见绯衣人传玉帝诏令,谓白玉楼成,召 使作记,随卒。’”(李商隐《李贺小传》,〈后〉因称文人 早死为“玉楼赴召”或“玉楼修记”。) 3.伟人、要人死,称之为“泰山颓”、“树木坏”、“山颓 木坏”、“兰摧玉折”。
11
7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8
七.动植物的死,称之为“殪”、 “竟”、“毙”、“焚身”、 “降”、“渍”、“疆”、“札”、 “蓄”等。
9
丧事基本礼仪知识和具体禁忌事项(3)
丧事基本礼仪知识和具体禁忌事项(3)丧事礼仪与禁忌(一)死亡禁忌死亡是自然规律,然而人们却极力回避,原因是死亡毕竟是凶祸灾难,对人们来说接触甚或听说死亡之事都是不吉利的。
《礼记·曲礼》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甍,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这里既有等级观念,又有对死字的避忌,只有平民百姓例外。
后世庶民百姓也讳言死,把死称为卒、没、下世、谢世、逝世、老了、走了等。
人死的时候有诸多禁忌。
白族忌讳老人死时跟前无亲人,他们认为老人死在亲人怀里,是报答养育之恩的最后机会,俗称“接气”。
汉族也忌讳人死时身旁无亲人,认为这样死去,灵魂不得安宁。
河南一带,忌死在原来的房间里,认为“隔梁断气”不吉利,出殡时,要买一只活公鸡随棺木一齐抬出,方可破凶。
满族忌讳在西炕和北炕上死人,因为北炕为大,西炕为贵,在此死人不吉利。
人将去世时,都要移到南炕上。
河南一带有“断气不抽毡,来世难转人”的说法。
人将断气时,要马上把毛毡抽掉,不然死者会转生为马、牛、羊等带毛的兽类。
死亡的时间和年龄,民间也有禁忌,中原一带最忌死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七日内,俗称死于大年下。
民间认为36岁是人的本寿,据说一个人只要活到36岁以下早夭。
人活到55岁死亡就是正常的,俗语有“五十五,自己要入土”。
过了60岁死亡就是高寿了,“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
”东北一带老人66岁生日时,后辈给他包66个饺子(饺子个要小),如果一次吃完,就能平平安安地跨过这个坎儿。
否则,就过不去。
河南一带,老人过66岁生日,女儿要送一块肉,据说是为还阎王的债,实际上也是解老人的馋。
俗语曰:“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73和84也是老年人的关口,据说孔子死时73岁,孟子去世时84岁。
在河南,逢老人到了这个关口,要给老人买活鲤鱼吃。
据说,吃了活鲤鱼猛一蹿,就能蹿过这个关口。
也有的地方在当年春日的早晨,由女儿亲自煮两个鸡蛋,悄悄到麦场上,滚上几滚,然后带回家中,让老人躲在门口吃掉。
文化常识古人关于死的避讳chuan
精选完整ppt课件
9
5、其他
• 民间对死的敬称,有借道家“仙逝”、 “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 “就本”、“星陨”者。一般称人死为 “辞世”、“过世”、“去世”、“逝 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 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 “已故”。
精选完整ppt课件
10
精选完整ppt课件
5
(二)按年龄
• 古代称未成年人不满20岁死曰“殇”或 “夭折”。
• 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
• 十五至十二为中殇,
• 十一至八岁为下殇,
• 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
• 《仪礼•丧服传》:“为国战死者:国~。” 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 “殇”。
精选完整ppt课件
6
(三)按特殊原因
• 为某事舍命为“殉”,死于外地谓之“客 死”。
• 【弃养】:婉言父母死亡。父母去世,子 女不得奉养,故称。
• 【升遐】: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 • 【登遐】:同“仙逝”,人死的婉称;又
用作帝王死亡的讳称。
• 【不禄】:①古代用以称士死;②诸侯、 大夫死,讣文上的谦词;③指夭折。
精选完整ppt课件
• 【失怙】:指死了父亲。语出《诗·小雅·蓼莪》: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文化常识之“避讳”
精选完整ppt课件
1
•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人们对“死”, 自古至今都讳莫如深,
• 为避讳起见,
• 取了诸多别称。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
•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 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精选完整ppt课件
2
(一)按身份等级
中国古代的避讳(图)
中国古代的避讳(图)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了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
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这个“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就是避讳的典型事例。
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
“讳,忌也。
”(《说文解字》)古时,对帝王或尊长,即使是已故的帝王或尊长,都不能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对其敬重。
凡遇帝王或尊长之名,必须回避使用该字,即为避讳。
避讳又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
国讳,是指帝王及其父、祖之名,这是举国上下均需回避使用的。
圣讳,是指社会所推崇的“圣人”之名,一般全社会,特别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
官讳,亦称宪讳,是指上司长官之名,下属官员需回避使用。
陆游提到的田登,就属于这类避讳。
家讳,是指家族或家庭内尊长者之名,仅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回避。
避讳的不只是相同的字,还包括同音字,甚至连讳字的四声字均不能使用。
避讳起源于周朝。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上》)凡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
以免在交谈中,因犯讳而失礼。
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
其一为改字。
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就改用其他的字。
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如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
“端月,正月也。
秦讳政,故曰端。
”(《史记》)汉文帝讳恒,传说的后羿之妻姬娥遂改称嫦娥。
汉光武帝讳秀,秀才改称茂才。
清圣祖讳玄烨,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遂改称神武门。
其二为空字。
若书写中遇应避讳的字时,采用空一格(字)、打一方框或“讳”、“某”等字表示。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凡遇当朝皇帝的名讳,就不作任何解释,只写“上讳”二字。
如“秀,上讳”。
其三为缺笔。
如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则少写一笔或两笔。
一般多为最后的一笔或两笔。
如清雍正时规定,凡书中遇“丘”字,必须缺笔。
传统文化:对死亡的不同称呼方法
传统文化:对死亡的不同称呼方法在君主专制社会里,礼制森严,对于“死'的叫法,也有严格的专称。
天子死叫做“崩',也叫“山陵崩'或“驾崩',意思是好像山从高处塌下来,是最严重的事。
诸侯国的国君死了,叫做“薨',它的意思是“倾覆'。
春秋之时,王纲解钮,礼乐已坏,周朝名存实亡,周天子失去了控制天下的能力,诸侯各自为大,僭越名分,不守规矩,连“死'的称呼也要争夺,不叫“薨',也称“崩'。
天子和诸侯以下一级是大夫。
大夫(官名)死叫做“卒'(终了之意)。
接下来是“士'(读书人),他们的死,叫做“不禄'。
至于一般人的死,那就称“死'。
而民间对于“死'的叫法,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过去了,过世了,去了,走了,回去了,长眠了,做老人了,做古人了,上西天了等等。
有点文化的人,对于“死'的叫法,又不一样,如辞去人世,百年之后,寿终正寝(男的),寿终内寝(女的),成为故物,呜呼哀哉,已故,作古,等。
死的叫法.还有因年龄而不同的。
上面所列举的那些词语,要上了20岁的人死了才有权“受'它,19岁以下的人死了,一概叫做“殇',或“夭'、“夭折'、“夭逝'、“夭誓'。
除了职位、年龄的限制外,死的叫法,还受感情色彩的支配敬爱的或亲近的人死了,常用“逝世'、“去世'这些褒义词;憎恨的人死了,惯用“死去'、“死掉'这类贬义词。
最后,因为宗教信仰自由,所以,还要提到宗教上对“死'的专称佛教的和尚、尼姑死了都叫“圆寂'或叫“涅樂';道教的道士死了,另有美称,叫做“羽化',也叫做“登仙'。
父母去世后,子女的第一件事是向亲戚朋友发出通知。
这种报告丧事的通知,叫做“讣告'或“讣闻'(古代“赴、报、讣'三字通用。
古典文学中的“死”法
古典文学中的“死”法在现社会,一般说人的死亡通俗来说都喜欢讲“人死了”,而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关“死”的讳称很多。
但不同的称谓体现出不同的等级观点、心理活动及情感色彩,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登遐等。
如: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诸葛亮《出师表》)②鲁文公薨,而东门遂镣适立庶。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③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
(《战国策·秦策五》)(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如: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李密《陈情表》)②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③妾自生母弃养,以至今日,伶仃愁苦,已无复生人之趣。
(苏曼殊《断鸿零雁记》)(3)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之死。
如: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②焚荡淫怒痴,圆寂了见佛。
(李白《地藏菩萨赞》)(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逝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如:①自从父亲亡故之后,时乖运蹇,一向流落江湖。
(施耐庵《水浒传》)②夫王室将崩,霸图云构,必有忠臣义士,捐生殉节。
(刘知几《史通·因习》)③遽闻溘逝,深为轸惜。
(江藩《汉学师承记·纪昀》)④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5)中性别称, 诸如:"亡","殁","没","丧","终","故","逝","殒","不起","绝命","弃手足","弃堂帐","捐馆","捐馆舍","物故","溘逝","弃养","亡躯","作古","谢世","弃世"等. 古代人未及15岁而死,称"夭",未成年而死,称"殇",此外还有"短折","夭折"等别称.。
古代丧葬知识
古代丧葬知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1、丧礼死者临终时,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脱去内衣,换上新衣。
家里人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围坐在病者的周围,观察他的手足。
要特别注意的是,男子不能死在女子手中,女子也不能死在男子手中;当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能握住男子的手足,丈夫儿子也不能握着女子的手,否则就是不吉利。
在病者还有一口气时,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标志气已断绝,即将其抬到南窗下早已准备好的床上,盖上新被子,并将珠玉等放入口中,使口不闭合。
接下来开始招魂,含有再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由主持招魂仪式的“复者”爬上屋顶,一边挥动死者的寿衣,一边向象征着“幽界”的北面空中大声呼唤:“_,你回来呀!”共呼三长声(男的唤名,女的唤氏),以示魂魄已归返于寿衣,然后将寿衣再覆盖在死者身上,表示魂魄又回到了死者身上。
等到给死者洗浴完毕,就开始吊丧。
丧家主人先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等到来客吊衤遂(即吊唁者向死者赠送衣被)时,孝子们披发赤足,放声恸哭,且边走边捶胸膛去接客人。
孝子们还为死者制作一面“明旌”(也叫“铭旌”,即按死者生前的等级身份制作的旗子),上书“_之柩”,再用木板刻制牌位,置于中庭,象征死者的亡灵,将明旌覆盖在牌位上。
孝子孝女则要守灵,按长幼分别恸哭尽哀,还要拄“哭丧棒”(表示因过度悲伤,非拄杖不能站立。
)吊丧期间,家属亲友禁忌颇多,通常非丧事不谈,禁洗面垢,妇女尤忌涂脂抹粉,平日禁酒肉,吃素菜淡饭,以示哀恸。
第二天举行小殓,即为死者穿入棺的`寿衣。
衣上都用布条打结代替钮扣,以示穿上后再不打算脱下。
当尸体穿好寿衣迁到尸床上之后,还要用绢垫头,补好两间空处,缠紧两腿,然后覆盖上丧被,再用布条扎紧(一道竖、三道横)。
孝子们袒开上衣,用麻绳束发,妇女们则露出发髻,去饰带麻,都不住地顿脚、恸哭。
小殓结束后,以酒食为死者祭奠,称小殓奠。
当晚,庭中灯火彻夜通明。
第三天举行大殓。
大殓,又称“殡仪”,就是将尸体入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人们对“死”, 自古至今都讳莫如深,
• 为避讳起见, • 取了诸多别称。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 •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
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2
(一)按身份等级
• 崩: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电视剧里 常有皇帝驾崩的场面。“崩”本义是山倒塌。 《汉书·五帝纪》:“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帝 王、太后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样。
• 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 • 十五至十二为中殇, • 十一至八岁为下殇, • 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 • 《仪礼•丧服传》:“为国战死者:国~。”
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 “殇”。
6
(三)按特殊原因
• 为某事舍命为“殉”,死于外地谓之“客 死”。
• 【弃养】:婉言父母死亡。父母去世,子 女不得奉养,故称。
• 士曰“不禄”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死:专用于庶人,即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和 官府的低级官员、差役的死。“死”的本 义就是指人死,由人死引申为动物的死。 《论语·泰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如果再细分:《礼记·檀弓上》:“君子曰 终,小人曰死。”;“少者曰死,老者曰 终。”
5
(二)按年龄
• 古代称未成年人不满20岁死曰“殇”或 “夭折”。
9
5、其他
• 民间对死的敬称,有借道家“仙逝”、 “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 “就本”、“星陨”者。一般称人死为 “辞世”、“过世”、“去世”、“逝 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 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 “已故”。
10
• 【升遐】: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 • 【登遐】:同“仙逝”,人死的婉称;又
用作帝王死亡的讳称。 • 【不禄】:①古代用以称士死;②诸侯、
大夫死,讣文上的谦词;③指夭折。
7
• 【失怙】:指死了父亲。语出《诗·小雅·蓼莪》: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 【失恃】:指死了母亲。 • 【作古】:旧时指年长者之死。 • 【寿终正寝】:称成年男子特别是老年男子的正
常死亡。(古时男子将终,卧于正厅东首,安然 逝去。) • 【寿终内寝】:称成年女子特别是年老妇女死亡。 (古代女子将终,仍居内寝,不必迁动。)
8
4、按不同宗教
• 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 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 “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 主”,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 “无常”。
•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后二品 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左传·襄公三十一 年》:“公(鲁襄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 晋。”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 “薨”。
3
• 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 的高级官员的死。“卒”原有“终”、 “尽”的意思。引申为指大夫的死,唐代 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