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心得体会
第一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心得体会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心得体会
寒假期间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启发我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

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

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出的是爱。

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

爱孩子,就是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爱孩子的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快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你。

”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一张空白的试卷。

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缺点,去帮助和理解他们,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我班有个孩子,胖乎乎的很可爱,可是他就是爱睡觉,我们老师都会走到他跟前提醒他,跟他家长沟通说起他上课好睡觉,他爸爸只是笑笑说中午没人陪他午睡。

每次接他放学都是他哥哥,我就问他你妈妈呢,他说妈妈腰疼住院了,我也没有在意,又过一段时间他因为上课睡觉,给他爸爸打电话,他爸爸说在医院里给他妈妈看病。

学校公布贫困遗漏的学生名单,有他的名字,当时就给他爸爸打电话确认一下,他爸爸说是的,开学那会扶贫手册还没有发下来。

通知他把户口本、村委会证明、扶贫手册交到学校,他爸爸说走不开,陪他妈妈在医院挂吊水。

拿到他爸爸送来的贫困家庭补助申请表时,我震惊了,在贫困原因一栏写着因病(乳腺癌、肺癌、淋巴癌、脑瘤癌),每一种都是致
命的。

这时我也明白了他为什么老是上课睡觉,他妈妈应该是一年到头都在医院住着,几种癌发生的一个人身上该是怎样的一种折磨,对这个家庭该是怎样的沉重打击。

有次我问他,你妈妈生病好了吗?他告诉我妈妈说他什么时候考一百分,妈妈的病就好了。

我告诉他你很聪明好好的学习,争取考一百分,妈妈就好了,可以接送你上学了,他很懂事的点点头,多么美丽的善意的谎言。

每当再看到他想睡觉,就走过去拉拉他站起来一会,如果不行,就拉起他的小手跟我一起站在讲台上,我讲课,他来点大屏幕课件翻页,这样的话他也没有了睡意,学习也更下劲了,上课结束孩子们都会给他鼓掌,他呢会不好意思地回到座位上。

他喜欢唱歌,他也很聪明,学习成绩都是优秀,以后我们老师会更多的关注他的学习与成长。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

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把孩子个体的尊严放第一位。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

对于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纳的孩子,对一个平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是的,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应该身体力行,用爱心感染每一位学生。

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将会达到和谐圆满,师生之间将会达到互敬互爱。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要对孩子做到有耐心,耐心的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
不对的,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教育他们要做一个有爱心、懂礼貌的好孩子。

我们要用爱心打开了孩子情感世界的第一扇窗,让孩子们在被爱中学会爱。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爱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

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
总之,读过这本书后,带给了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艺术,以后还要多看这类的书籍,以资增强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

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

最后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我们学校可否为这个孩子的妈妈办一次爱心捐款,奉献我们的一点爱心!
第二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阅读完苏霍姆林斯基所著《育人三部曲》后,真是感慨万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读罢此书,我清楚地认识到:学习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回顾自己从教经历,酸甜苦辣一时难以述说。

我曾经有过理想,有过追求,有过热情,但在更多时候是对师生关系的迷惘,是对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的痛楚。

我也经常问自己:何谓师道?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简单吗?起初,我天真地以为拥有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事实证明不是那样。

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学生充耳不闻。

这种情况的确让人手足无措,毕竟知识装不进脑子啊!我常常也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问题?方法多样了,确实能吸引一些学生,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你熟视无睹。

不明白啊!为什么这些学生这么难侍侯?
读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

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

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对教学产生了新的认识。

“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
的态度。

”仔细想想,这一观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

通俗地说,就是学生喜欢哪个老师,那门功课就学得好。

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平低。

而是我们教师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

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

我国近代一位教育家夏丏尊的话作答最准确,那就是“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

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只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你才会全身心地为学生服务。

知识不足可以学习!教学相长,教师只有在学中教,教中学,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第三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198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是啊!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的高尚的结晶。

它既有人类关心幼小、爱护稚弱、促进新一代的发展的自然朴素之情,更有对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憧憬和负责的精神。

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

这种爱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

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

教师对学生的爱,包含了对学生中每一成员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期待。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
体现。

师生关系的和谐性,直接关系到教育过程的进展和成效。

生活中什么最重要?他回答说是爱孩子。

的确,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爱孩子。

正如他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间断的交往,要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

爱孩子就是要接触孩子。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从这句话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发生的一些事:那次实习我觉得孩子们好象和我相处的很好,但他们并不是与我特别的亲近,这让我觉得有点难过。

在第二天与该班的老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问题的所在。

原因是我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拿着纸和笔站在旁边记着一些东西而忽略了与孩子们的交流,没有主动的参与到孩子中去,没有主动与孩子们一起玩,一起乐。

老师给我们的建议就是要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去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

随后的一些天中,我时刻记着自己是作为孩子知心朋友的身份去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

最后我们都成为了好朋友,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但我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我也得到了孩子们对我的爱。

深入孩子中间去,爱所有的孩子成为他们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是我们做教师最应该做到的。

当一个学生受到教师的热情关怀和爱护,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就会逐步学会用友好、合作的态度处理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获得爱的能力。

这正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基础。

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而这些品质正是我们教育学生所希望塑造的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

教育实践证明,师爱是教师美好心灵的一种表露,是优秀品质的一种表现,这是学生最现实的审美的感受,使他们亲切地感受到教师心灵的美好,获得真、善、美的熏陶,从而激起
仿效的欲望。

总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

当我们学会了尊重孩子,学会了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懂得用自己的心灵唤醒孩子的心灵,我想教育教学也就不会有力不从心和捉襟见肘的尴尬了,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2
看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被苏霍姆林斯基的细心、耐心、专心和对孩子伟大的爱而感动,对现行教育感到痛心和无奈——现在,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争分夺秒地往孩子们的头脑里堵塞现成的说法、结论和论断,从来不给孩子机会去接触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孩子的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机器——我们的教育用一堵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

而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教孩子认识一个字母、一个单词费尽心机把他们带到农场、田野地头、河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善心,他把孩子带到森林里上音乐课,感受森林里蜜蜂的嗡嗡声、鸟叫声、流水声……,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能够做到?不用说做到,就是想都不会想,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和学校,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推脱责任,宁可把孩子整天关在教室里,低年级同学连在学校里玩都没有机会,春秋游有的学校都取消了,更不用说带孩子到大自然里去感受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这只是教育的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他不可能成为教育者。


苏霍姆林斯基当了校长,为了零距离接触孩子,研究孩子的成长情况(包括细节)和各种变化,他直接选择兼任班主任。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教育者了”。

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虔诚的追随者,这方面和苏霍姆林斯基何其相似!试问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位校长还兼任班主任?当然,这不能全怪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教育行政化
使校长们大多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达标验收而疲惫不堪,不用说校长兼任班主任,很多时候任课老师们还要牺牲教学时间或加班加点来突击做资料应付检查呢。

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孩子们,大多来自战后残缺不全的“病态”家庭,那些孩子各方面的状况远比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孩子们要差得多,但是,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用最大的勇气和决心教育好这些孩子,他说:“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同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劝告我们的老师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低年级教师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对孩子来说应当是一个与生母一般亲昵可爱的人”“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老师们大多数喜欢上课时孩子“听话”,在老师的威严之下,很多孩子确实很听话——老老实实坐在那里两眼瞪着黑板,好象在注意听课,其实一句话都听不懂,苦不堪言,考试时孩子分数很低,老师就又骂孩子们说“你怎么这么蠢呢”,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是老师蠢而不是孩子蠢!他说:“在未能用儿童的乐趣吸引住孩子之前,我便无权谈论给他施加什么教育影响”。

我偶尔会到大学里给大学生上课,基本上是上课结束后学生仍然不愿意离开教室,总缠着我问东问西,和我一同去上课的教授们问我:“你从未当过老师,也没有教师资格证,为什么你上课学生喜欢听,而且总是意尤未尽?”我回答说“因为我知道学生们想听什么、我知道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我认为,一个老师纵然满腹经论,如果没有演讲能力,上课缺乏感染力,不能捕获学生的心,那他就不是合格的老师。

另外,老师用心讲课,付出了真情,总是可以感动人的。

从《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当好老师,深入研究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当然我们的老师大多数也都修了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但从我所接触的大多数老师的情况看,老师们学的这点所谓心理学,与苏霍姆林斯基比起来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如果真的学成了,那么我们的一些老师
就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特别是犯错误的孩子)时,只会对孩子吼叫和恐吓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孩子们把校园的花朵摘下来时,他不是吼叫和恐吓,而是默不作声,之后他平静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摘掉了花,现在这块地方还美吗?这些光杆好看吗?现在我们到哪里去看花呀?”轻轻地几句话,孩子知错了,然后他动员孩子们动手劳动种花,孩子们欣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就样达到了教育目的。

对这件事,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总结道:“情感,形象地讲乃是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

如今许多家长对孩子确实十分好,好到不讲原则,什么都依孩子的,只差没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他,所以——在家里孩子是小皇帝,打个喷嚏全家人都着急围着孩子团团转,上个医院全家人陪着上满医院跑;在学校里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打闹闹吃了点小亏,他立即找学校算帐;班级劳动怕孩子累着,帮助孩子装病请假……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一个缺乏怜悯、对别人没有同情心、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人,最后对家长都不会尊重,何谈对社会负责任?在谈到培养孩子的道德时,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如何,归根结底要看在他的童年时期是从哪些来取得快乐的,如果他的快乐在于无思无虑、坐享其成,如果孩子不知什么是忧伤、委屈和痛苦,他就会成长为利己主义者,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

非常重要的是,让我们培养的人懂得最大的快乐——出于对人的关怀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快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3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名著,我深深被他的理论折服。

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

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
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

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

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

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告诫教师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我们上课时,向学生露出的亲切笑脸,投去的友善目光,;下课时,我们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都是师爱的表现。

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学生才会把我们当朋友,敞开心扉,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感化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在书中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成为每个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追求、探索的重要内容。

爱尔维
修如是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当把关心留给社会,把热心留给学校,把中心留给教育,把真心留给同事,把耐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留给学生;让我们真正做到: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
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

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

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

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

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这一点,对于我们教师尤为重要。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

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

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

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

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