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2】中考语文 应试精华知识点梳理复习资料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大全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02f5561a98271fe910ef92a.png)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大全第一讲字音、字形一、考点前瞻-拼音与汉字近几年来中考语音题考查一直稳定保持着,这充分体现出语文注重朗读的特色,仍要继续重视。
其特点和趋势是侧重考查语音基本知识,特别是拼写规则。
所选字大多为易读错的常用字,如多音字、形似字、同音字等,出处均来自课文。
所考题型仍以选择题为主,其优点是包容量大,重在检测辨别能力;当然也出现一些主观题,或把字放在具体的词、句语境中灵活考查。
为此在复习迎考时,要归纳整理所学课文中涉及的字词,有意识地读准它们的音。
从近几年中考汉字考查的特点来看,将越来越贴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是所选汉字大多出自课文或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近,体现出人文精神,突出了语文实际运用能力;二是把汉字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考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实用性;三是主观改正题大幅度增多,突出正确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这一点变化值得关注;四是开始注重对汉字书写基本功的考查,要求做到规范、工整、优美,这是一种崭新的题型,虽是抄写但要求较高,要想得到理想的分数,非得平时苦练汉字书写的基本功不可,此类命题意图是导向学生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
词语及运用纵观近年来中考试卷,词语考查题已成为常规题,题型变化不大,仍以选择题为主导,便于考查对词语(含成语)的辨识运用能力,不考单独死记词语解释。
其次大多仍是要求学生联系具体语境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义,在阅读和表达的语言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词语,复习要善于积累词汇,善于结合句子理解,从而提高得分率。
有关词语的考查,内容主要是辨析近义词、反义词和多义词,分辨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其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重点,在答题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和运用词语,从考试题型看,大多是选择题,有时也出现填空题。
二、巧辨字音字形--学法一得字音字形知识,中考、会考、高考几乎每年必考。
因此很多教师都研究并实施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如多看、多读、多抄多写、多查工具书等等。
各种方法无其不有,无可非议。
2012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 (11)现代文内容梳理
![2012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 (11)现代文内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58c41d95b0717fd5360cdc6b.png)
第十三讲九年级下册现代文内容梳理篇目第一单元1.诗两首2.我用残损的手掌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4.外国诗两首第二单元5.孔乙己6.蒲柳人家(节选)7.变色龙 8.热爱生命(节选)第三单元9.谈生命 10.那树11.地下森林断想 12.人生第四单元13.威尼斯商人(节选) 14.变脸(节选)15.枣儿 16.音乐之声(节选)教材精梳理1.字音认读嘶哑..( ) 骸.骨( ) 锦幛.( )..( ) 汹涌..( ) 喉咙荇.( ) 藻.( ) 蘸.( ) 憔悴..( )..( ) 蝼蚁干瘪.( ) 纤.绳( ) 簇.新( ) 笑涡.( ) 绯.红( )淤.滩( ) 虔.信( ) 镶嵌..( ) 深邃.( ) 晨曦.( ) 瞰.望( ) 羼.水( ) 阔绰.( ) 绽.出( ) 痱.子( )擀.面杖( ) 梆.子( ) 腌臜..( ) 捯.气( ) 咯.吧( )隐匿.( ) 荣膺.( ) 跳跶.( ) 嘬.嘴( ) 捎.马子( )蜥蜴..( ) 咀嚼..( ) ..( ) 显赫.( ) 狼嚎.( ) 苔藓舔舐.( ) 鲦.鱼( ) 芳馨.( ) 云翳.( ) 怡.悦( )倒坍.( ) 紊.乱( ) 虬.须( ) 嶙峋..( ) 沉湎.( )孱.弱( ) 鲑.鱼( ) 庖.代( ) 中流砥.柱( ) 诉讼.( )弥撒..( )..( ) 打鼾.( ) 徘徊..( ) 糍粑..( ) 睡眼惺忪羡慕..( )..( ) 山麓.( ) 嬷嬷..( ) 囫囵..吞枣( ) 峥嵘远眺.( )提示sī yǎ hóu lóng xiōng yǒng hái zhàng xìngzǎo zhàn qiáo cuì lóu yǐ biěqiàn cù wō fēi yū qián xiāng qiàn suì xī kàn chàn chuò zhàn fèi gǎn bāng ā zā dáo kā nì yīng da zuō shào xī yì hè háo tái xiǎn jǔjué shì tiáo xīn yì yí tān wěn qiú lín xún miǎn chán guī páo dǐ s òng mí sa cí bā xīng sōng hān pái huái xiàn mù hú lún zhēng róng lù m ó mo tiào2.字形辨识名huì________ 断壁残yuán________ chán岩________ 戏xuè________ 吹毛求cī________ 休qì________ xiāo________鸟 yìn bì________gōu lóu________ yì________测 kuì________赠 cè________隐pǐ________性愤mèn________ zhān________望挖jué________jué________取阴mái________ mò________然 lián yī________ 鳞次zhì________比提示讳垣巉谑疵憩枭荫庇佝偻臆馈恻癖懑瞻掘攫霾蓦涟漪栉3.词语积累(1)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
2012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知识大全(改版)
![2012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知识大全(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546249f5c8d376eeaeaa315a.png)
中考语文总复习知识大全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第 1、 2课时字音第 3、 4课时汉字第 5、 6课时词语(成语)及运用第 7、 8课时标点符号第 9、10课时修辞第11、12课时病句(文)的修改第13、14课时缩句、扩句、仿句第15、16课时名句的识记第17、18课时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第19课时中外名著第20课时口语交际第21课时获取信息与时事第22课时图文转换第23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第二部分现代文第24、25课时记叙文阅读第26、27课时说明文阅读第28、29课时议论文阅读第30、31课时散文阅读第32、33课时小说阅读第34、35课时现代诗歌阅读第三部分文言文第36、37课时文言实词第38、39课时文言虚词第40、41课时文言句式第42、43课时文言翻译第44、45课时课内阅读第46、47课时课外阅读第48课时诗词赏析第四部分写作篇第49、50课时中考作文概述第51、52课时全命题与半命题作文第53、54课时材料作文第55、56课时话题作文第57、58课时选题作文第59、60课时中考高分作文要旨第61-90课时中考综合练习、模拟考试第一、二课时语音一、考点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应该能够正确认读3500个左右常用字的字音“。
同学们应该了解《汉语拼音方案》,掌握汉语拼音规则,认读汉语拼音的音节。
近年的中考语音考查一般放在试卷的第一个题,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分值3分,以双音节词和成语为考查重点。
考查的多是多音字、容易误读的以及生活中常用常见字的读音。
也不排除阅读题中要求我们根据语境来确定多音字和重点字的读音。
二、备考指南《考试说明》给我们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同学们应该以教材为基础,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字音。
同时要了解一些有关注音的常识。
语音复习,重1、掌握好声母和韵母:声母21个: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韵母21个:(单韵母7个) a o e i u û er(复韵母6个) ai ei ao ou ie ûe(鼻韵母8个) an en in ûn ang eng ing ong2、四声的准确标定与标调位置:声调五声:"-"(一)、"'"(二)、"ˇ "(三)、"`"(四声)和(不标调)轻声。
2012中考语文专题知识点梳理2
![2012中考语文专题知识点梳理2](https://img.taocdn.com/s3/m/6aef694da8114431b80dd83e.png)
2012中考语文专题知识点梳理2第一单元:基础知识——①拼音(休憩qì困厄è迤逦yǐlǐ萋萋qī撇piē)②注释(休憩:休息。
荷马史诗:古希腊诗作《伊里亚特》《奥德赛》,相传为行吟使人荷马所作。
奥德修斯:《奥德赛》中的主人公,他经历了诸多磨难和诱惑执意回到故乡。
“渔灯暗……是离人几行情泪”:语出自马致远《寿阳曲·潇湘夜雨》。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比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世上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语出自《红楼梦》。
困厄:艰难窘迫。
楚辞:本为楚地歌谣,经战国屈原吸收创作出《离骚》后,成为一种文学作品,统称楚辞。
迤逦:曲折连绵。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顶礼膜拜:表示极度崇拜。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③字词积累(琐屑、休憩、冥想、萦绕、举止泰然、黯然失色、潸然、遏制、困厄、震慑、废墟、甲胄、停滞、凝固、充塞、嗫嚅、迤逦、凭吊、袒露、顶礼膜拜)重点:注释的理解和积累。
难点:字词积累中“扼制”与“困厄”音形相近易混,“袒露”与“坦白”音形义相似易混。
考点:辨音(迤逦),辨义(迤逦、凭吊),辨形(潸然、萦绕)文体知识——议论性散文(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重点:了解议论性散文的文体特点(感受、看法)和写作特点(善于联想,以感性触发理性)。
难点: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区别。
考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现实联系和生活体验;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在文中的各自作用。
文学常识——周国平《永远追求不到的情人》;林希《人民日报》;宗璞《中华百年游记精华》;纪伯伦(黎巴嫩诗人、小说家)《纪伯伦全集》;荷马史诗;楚辞与《离骚》“离骚”。
三点集一:屈原与《离骚》“离骚”楚辞。
写作知识——议论性散文,重点:是谈感悟和感受;难点:是把握文体特点,切忌弱化成抒情散文。
第二单元:基础知识——①拼音(咽yè分fèn外妖娆ráo 漫溯sù茸茸róng)②注释(咽:声音受阻而低沉。
2012中考语文考点总结
![2012中考语文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72317cc6137ee06eff91833.png)
2012年中考语文考点总结一、积累与运用这是中考语文的基础题,所占分值一般为120分试卷的30分左右。
内容主要包括拼音(有的是根据拼音写汉字,有的是给汉字注音),句子正误的判断,古诗文的识记与默写(提醒:不仅仅是古诗词,还有古典散文,如《岳阳楼记》《出师表》的名句默写等。
特别注意古诗词的识记与默写来自六册语文教材,即整个初中阶段学习的古诗词,并非只是初三年级五、六两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语境交流(不同情境下人物该说什么样的话,才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语言特征等),以及少量的名著知识的识记,仿写等。
总之,该部分都是一些最基本的语文积累与运用。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初三阶段,对以前学过的古文进行较为全面的复习,并有选择地加以背诵,做到烂熟于心。
这部分复习的方法是温故知新,力求每篇过关,出口成章,书写正确,并能根据记忆的规律及时回顾。
对一些重点语句要反复默写对照,不能有丝毫马虎。
因为根据阅卷规定,古典诗词如默写错一个字,则该句不得分。
如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有两句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不少考生在中考时,把“生”写成“升”,究其原因,还是对诗句意思理解不够(“海日生残夜”意思是:江上春早,海面上太阳已经升起来,而夜还未完全褪尽)。
因此,对古典诗文,尤其是古诗词,一定要透彻地理解,这样在中考时就不易写错了。
切记: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
基础知识中的字音、字形的考查。
具体内容见附录1。
二、阅读理解这是中考语文的重头戏,所占分值约占整个卷面分值的三分之一左右。
该板块又有两部分组成:白话文和文言文,其中白话文又分为散文(记叙文、小说或议论文)、说明文,而且就各地中考来看,白话文大多考课文以外的名家名篇,文言文则一般以教材为主。
因此,要学好初三语文,除了把课本上的名家名篇读懂读透外,还应该多看一些课外的美文时文,尤其是名家散文、游记或议论文,以及最新科技方面的说明文。
具体要求如下:阅读科技文,要能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以及文章的写作顺序(一般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和配图表等),还要注意说明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2012中考语文热点知识归纳1
![2012中考语文热点知识归纳1](https://img.taocdn.com/s3/m/26943d0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4.png)
2012中考语文热点知识归纳1第一部分议论文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归纳论点的方法:1、标题2、文章开头3、结尾4、中间: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一、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二、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三、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四、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记叙文一、常见叙事线索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3000页,19个专题)备战2012最新精华版语文中考真题按考点分类汇编-19
![(3000页,19个专题)备战2012最新精华版语文中考真题按考点分类汇编-19](https://img.taocdn.com/s3/m/71362413f111f18583d05ab6.png)
原创精华版3年中考真题按考点分类汇编考点11修辞手法1.(2011·四川省广安市)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A.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比喻)B.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反语)C.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反复、排比)D.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引用)【答案】A2.(2011·广东省)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
(80字之内)(4分)张望点缀不知不觉莺歌燕舞万紫千红眼花缭乱心旷神怡【答案】示例:不知不觉,春天来了,好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青蛙呼朋引伴,在池塘中放声欢唱;燕子拍着翅膀,在屋檐下探头张望;各种花儿争奇斗艳,万紫千红,叫人眼花缭乱。
(每个词语1分,共2分;修辞手法、描写、语意连贯2分)3.(2011·北京市)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春天来了!春天,从解冻的冰河中涌来,从大雁的叫声中飞来,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
春天来了!在这播种的季节里,快播吧!播下一颗颗绿色的心,播下一个个金色的希望。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像春笋一样冒尖,像山花一样烂漫。
我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夏的繁茂,秋得成熟……A.选段中用“醒来”一词赋予小草以人德行为,生动地描写出春天草木萌发、万象更新的景象。
B.选段中运用“从……来”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大地上五彩缤纷的景象。
C.选段中把“我们”比喻成“春笋”“山花”,集中地表达了“我们”对美好春天的期盼之情。
D.选段中反复运用感叹句“春天来了”,强烈地抒发了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
【答案】D4.(2011·山东省泰安市)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人)B.徜徉在古诗的海洋里,陶渊明的悠然遐思,李太白的潇洒飘逸,杜子美的济世情怀,岑嘉州的边塞放歌,无不让人荡气回肠。
2012中考语文复习资料1
![2012中考语文复习资料1](https://img.taocdn.com/s3/m/639300385727a5e9856a61e3.png)
2012中考语文复习资料(1)《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012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分类归纳作文指导以及语用题答题模板汇编[1]
![2012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分类归纳作文指导以及语用题答题模板汇编[1]](https://img.taocdn.com/s3/m/703ed061783e0912a2162a19.png)
2012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分类归纳作文指导以及语用题答题模板汇编一、记叙文阅读一、辨析记叙文线索和作用1、线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事件为线(4)以情感为线(5)以某物为线(6)以题目为线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1、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答题套路:文章使用了xx(倒叙、顺序、插叙)+作用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1、表达方式及作用⑴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4)语言(对话)描写(5)心理描写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⑵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8257c0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68.png)
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梳理一、阅读理解1.阅读理解的分类和特点2.阅读理解中常见的题型和解题技巧3.阅读理解的常用词语和表达方式4.阅读理解中的推理和判断题,如何准确判断答案5.阅读理解中的细节理解,如何从文章中获取具体信息二、写作1.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写作结构2.写作中的修辞手法和常用句式3.写作中的常见错误和注意事项4.写作中的文体要求和语言表达技巧5.写作中的主题和观点表达,如何选取合适的写作素材三、词语运用1.同义词、反义词和词义辨析的基本规则2.词语的搭配和固定搭配的用法3.词语的义项辨析和词汇拓展4.词语的意义变化和词形变化规律5.词语运用中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错误四、古代文学1.古代文学作品的分类和特点2.古代文学作家的代表作品和创作风格3.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重要意义4.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5.古代文学作品的评析和欣赏五、现代文学1.现代文学作品的分类和特点2.现代文学作家的代表作品和创作风格3.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涵4.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5.现代文学作品的评析和欣赏六、修辞手法1.修辞手法的分类和特点2.修辞手法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和效果3.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和辨析4.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和分析5.修辞手法的创造和运用技巧七、语法知识1.词语的分类和基本属性2.句子的组成和基本结构3.语法规则的运用和遣词造句4.语法错误的辨析和纠正5.语法知识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八、修辞格1.修辞格的分类和特点2.修辞格的具体表现和辨析3.修辞格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和分析5.修辞格的创造和运用技巧九、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特点2.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文言文中的典故和文化背景4.文言文阅读中的解题技巧和答题方法5.文言文的欣赏和思考十、作品赏析1.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方法2.作品的结构和情感表达3.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4.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内涵5.作品的欣赏和批评分析以上是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的梳理,在复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巩固。
中考语文常识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常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2491d0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1.png)
中考语文常识复习资料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我们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工具。
因此,
在备战中考时,中考语文常识的掌握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中考
语文常识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古代文学
中考语文常识涵盖了古代文学的知识点。
首先,要掌握《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的主要人物、故事情
节和作者。
此外,还需要了解《诗经》、《楚辞》等古代诗歌、
文学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二、现代文学
在现代文学中,中考常考的知识点包括《红岩》、《茶花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经典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作者。
同时,还要了解当代著名作家如张爱玲、余华等的代表作品及其
特点。
三、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是中考语文试题的重点之一。
掌握形近词、近义词、
反义词、词性、语法等知识点,并且熟练运用,是保证能够取得
好成绩的关键之一。
四、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作者通过特殊的语言处理方式,达到感染读者情感、表达主题意义的目的。
中考常考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比、排比、感叹等。
同学们需要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表现
方式,才能准确理解题目中的语言技巧,更好地解答题目。
五、汉字
中考的语文试卷中常涉及生僻字、多音字、繁体字等问题。
因此,在复习中千万不能忽视对汉字的练习。
通过字根字义的分析,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字形和词义。
以上是一些中考语文常识的复习资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掌握程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希望大家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012年中考语文备考材料及复习计划.doc
![2012年中考语文备考材料及复习计划.doc](https://img.taocdn.com/s3/m/152383ffa1c7aa00b52acb88.png)
2012年中考语文备考材料及复习计划又是一年中考备考时,总感觉今年的备考有点难,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九年级下学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完全结束,一位老师从年前生病,有两个班的语文耽误了一段时间,最后学校在没有找到老师的情况下,安排我和王老师一人担任了三个班的语文课,我们工作担子相对来讲很重,忙着备课、批改,考试阅卷就让我们累的腰酸背痛,真还没有静下心来考虑复习的事,每天还是忙着赶课,但是面对下一步的复习,我们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也没有新的花样。
一、具体复习计划:做事要有准备,凡事预则立,面对中考的复习,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是吃透《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命题方向;二是立足课本——熟练掌握知识内核;三是熟悉考题——细致体会考题模式和考点,结合往年中考试题,探讨预测命题方向,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力求高效有效;四是恰当做题——举一反三地学会解题思路方法并适当的拓展延伸。
复习安排如下:(一)、分册复习梳理整个1-6册语文课本的知识,使之系统化,使以前零散杂乱的知识有条有理。
(3月份)1.复习重点:课文的字、词、句,理解记忆。
2.复习难点: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联系与区别。
②了解其基本的文学知识,以此落实到一至六册课本中的重点篇目中的重点语段的阅读和理解。
③文言文字词、语句、段落复习,课外古诗文背诵积累。
3.复习目标:①掌握其它文学体裁的常识,如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神话、诗歌、戏剧。
②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侧重于一些名人大家,如鲁迅、唐宋八大家等。
③分册复习是对教材的忠实,针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和必要,重点放在八九年级,约5周,并做练习。
4、复习方法:重点以文言文复习为主,(排除近三年考过的文章),抓好几篇经典的现代文。
夯实每单元的字词,尤其是四字短语,文学常识系统归类,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古代诗词:重在诵读、积累、品味、欣赏;文言文:强调诵读积累,“字、词、句、篇”解译,了解基本语法现象。
中考语文复习提纲(最全内部资料)
![中考语文复习提纲(最全内部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0eb776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14.png)
中考语文复习提纲(最全内部资料)
一、古代文学与古代文化
- 《诗经》的内容、特点与作者
- 《楚辞》的内容、特点与作者
- 《论语》的内容、特点与作者
- 《孙子兵法》的内容、特点与作者
- 《红楼梦》的内容、特点与作者
- 古代文化与思想(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
二、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化
- 《红岩》的内容、特点与作者
- 《围城》的内容、特点与作者
- 《茶馆》的内容、特点与作者
- 《活着》的内容、特点与作者
- 现代文化与思潮(社会主义思潮、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三、古代诗词鉴赏与写作技巧
- 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 古文化与古代诗词的关系
- 古代诗词写作的技巧与要点
四、现代散文鉴赏与写作技巧
- 现代散文的基本知识
- 现代散文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 现代文化与现代散文的关系
- 现代散文写作的技巧与要点
五、语言表达与写作技巧
- 语言表达的基本规范与要求
- 逻辑思维与运用
- 文章结构与段落组织
- 作文写作的技巧与要点
六、阅读理解与解题技巧
- 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 攻克阅读难题的策略与方法
-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方法和技巧
七、写作范文与实战演练
- 中考写作的题材与要求
- 中考写作的实战演练题目与范文
- 中考写作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以上是一份中考语文复提纲,涵盖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诗词鉴赏与写作技巧、现代散文鉴赏与写作技巧、语言表达与写作技巧、阅读理解与解题技巧以及写作范文与实战演练的内容。
希望能够对你的中考语文复提供帮助!。
2012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精要及备考策略
![2012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精要及备考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a75c42ca5e9856a56126050.png)
2012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精要及备考策略一、答题的总体要求1.对(准确切题);2.全(全面完整)3.好(语句通顺)二、答案表述的原则1.忠实于题干。
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
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
”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
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
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三、答案表述的技巧1.截。
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
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在文中比较散乱,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
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
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
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四、答题注意点1.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
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2.综合分析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
3.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看分答点,一般4分至少2点,6分至少3点,一定要分点陈述。
4.尽量利用文本中的相关语句作答,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
五、知识精要及答题策略(一)叙述类文章阅读三步曲(1)阅读文章,整体感知;(2)审明题干,明确出处,再找原文相关段落;(3)整体分析,全面作答,分点表述。
2012中考语文专题知识点梳理4
![2012中考语文专题知识点梳理4](https://img.taocdn.com/s3/m/1b0955f416fc700aba68fc2f.png)
2012中考语文专题知识点梳理4《古文二则》 一生字识记辟:i.(p 1)①开辟。
如:各家开辟出绿地。
②透彻。
如:精辟。
③驳斥或排除。
如:辟谣。
2. (b 1)①排除。
如:辟邪。
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如:辟举。
本文取此义。
谒(y e ):谒见。
涿(zhu o ):地名。
辄(zh e ):总是,就。
便(bi d n):1.方便,便利。
如:轻便。
本文取此义。
2.非方式的,简单平常的。
如:便饭。
3. 排泄屎、尿。
如:大便。
悫(qu e ):恭谨,诚实。
藉:1.(ji e )垫在下面的东西。
如:枕藉。
2.(j 1 )①践踏;侮辱。
②盛多;杂乱。
二词语识记 辟:征召。
当:当……时候。
举:推举,选拔。
之:往,至I 」。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从前。
遗:赠送。
或:有人。
厚:优厚。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方:比作,比拟。
虽:虽然。
用:任用。
竟:整。
选举:选贤任能。
《与朱元思书》一词类活用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二•通假字【反】通“返”。
三•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
从,顺,随。
【缥(pi 8)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形容树绿而密。
【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
负,依凭。
任意东西。
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② 负势竞上。
③ 互相轩邈。
④ 望峰息心。
⑤ 横柯上蔽。
【竞上】争着向上。
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I i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
【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
【绝】停止。
【鸢(yu cn)飞戾(I i)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
鸢, 种凶猛的鸟。
2012中考语文专题知识点梳理6
![2012中考语文专题知识点梳理6](https://img.taocdn.com/s3/m/5fe8ead1f46527d3240ce0ac.png)
2012中考语文专题知识点梳理6一、考点分析:考点1 朗读、断句、停顿。
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考点2 文言实词1、重要实词文言文注释中的重点词语。
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词4、通假字5、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例:东面.(面向)而视。
(《愚公移山》)○2名词活用作状语例:箕畚..(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3动词活用为名词例:虽乘奔.(奔驰的马)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4动词活用为状语例:入.(在国内)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例:以为天下之美.(盛美的东西)为尽在己。
(《秋水》)○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余悲.(同情)之。
(《捕蛇者说》)○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少.(认为少)仲尼之闻。
(《秋水》)○8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君将哀而生.(使……活下去)之乎。
(《捕蛇者说》)考点3 文言虚词重点是“之、而、于、以、其”等考点4 文言句式的判断与重点语句的翻译理解。
○1判断句多用“者”“也”句式。
○2省略句主要是省略主语,其次是省略介词或介词后的宾语。
○3倒装句谓语前置例: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例:何陋之有?定语后置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
○4被动句标志性词语“为……所……”“为”如:天子为动“于”“见+谓语+于”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考点5 文言句子的翻译。
○1翻译的原则.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是指译文要自然、生动、形象,具有表现力,完美地体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2翻译方法。
A “留”专用名词可不译。
B “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C “删”删去不译的词D “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语换成现代语。
E “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
2012中考语文专题知识点梳理7
![2012中考语文专题知识点梳理7](https://img.taocdn.com/s3/m/3064bc71b307e87101f6967c.png)
2012中考语文专题知识点梳理7第一单元(抒情散文)一、知识点1、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懂得各种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融情于事、咏物抒情、情理相生等;2、了解四篇文章的文学常识,加强对重点字词及其重点解释的掌握。
3、《白杨礼赞》(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主旨;(2)、理解并学会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3)、学习北方抗日军民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囚绿记》(1)、理解散文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2)、学习本文含蓄优美的语言和精巧灵活的结构技巧。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1)、抓住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抒情重点,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本文融情于事、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3)、欣赏本文朴实情真的语言。
《草莓》(1)、理清思路,把握课文主旨;(2)、学习本文对比、联想的写作方法;(3)、品析文中清新而富有音乐节奏的语言。
二、重点1、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懂得各种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融情于事、咏物抒情、情理相生等;2、理解并学会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3、学习并掌握对比、联想的写作方法;4、学会对文章语言的欣赏。
三、常考点1、重点字词的注音及其重点解释;2、文章的文学常识;3、抒情散文的抒情方式以及象征的表现手法。
第二单元(小说)一、知识点1、理解故事情节及小说的主题;2、抓住文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3、《孔乙己》(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2)、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一厘米》(1)、抓住小说的主线;(2)、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3)、学习诚实、正直的价值观和正义感、责任感;《差半车麦秸》(1)、把握小说倒叙的结构特点;(2)、把握小说的细节描写;《清兵卫与葫芦》学习本文运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心理的人物塑造方法;二、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及小说的主题;2、抓住文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三、常考点1、重点字词的注音及其重点解释;2、抓住文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三单元一、知识点(议论文)1、掌握议论文的种类:立论和驳论;2、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以及论据的种类和论证方法;3、了解驳论文的种类;4、了解驳论文的语言特色;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学习杂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说理方法;(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准确把握文章主旨;(3)、“他信力”、“自信力”、“自欺力”的理解;(4)、文章要求背诵的语段及其词语;《吴汉何尝杀妻》(1)、掌握引用论证的方法;(2)、对文中文言文的理解;(3)、理解作者严密的逻辑论证;《大小猫洞》(1)、理解文中两个故事蕴涵的道理;(2)、学习本文多角度阐释观点的论证技巧,理解本文深刻而含蓄的思想;《世上没有傻问题》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二、重点1、掌握议论文的种类:立论和驳论;2、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以及论据的种类和论证方法;5、3、了解驳论文的种类;三、常考点1、重点字词的注音及其重点解释;2、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第四单元一、知识点(书信)1、学习书信的写作方法;2、体会书信所表达的真挚感情;3、重点字词的注音及其重点解释;4、《致蒋经国先生信》(1)、学习本文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掌握正面劝说和反面假设两个角度的说理;(正面劝说: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个人抱负)(3)、“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对内容的推进和感情的表达起的作用;《给儿子的一封信》(1)、体会文中蕴涵的父辈对子女的深情;(2)、理解作者所说的“平民思想”;(3)、品味文中富有哲理、含蓄的语句;《给女儿的信》(1)、认识本文运用通话来解答问题的妙处;(2)、让学生了解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给巴特勒的信》(1)、了解作者雨果的生平与创作;(2)、掌握文章运用的比喻、衬托、反语等多种修辞手法;(3)、理解雨果在信中流露的爱憎分明的感情;二、重点1、体会书信所表达的真挚感情;2、重点字词的注音及其重点解释;三、常考点1、文学常识;2、重点字词的注音及其重点解释;第五单元(戏剧)一、知识点 .1、文学常识;2、掌握戏剧的矛盾冲突;3、注重体味戏剧中精彩的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特点,理解剧本主旨;4、《茶馆》(1)、掌握课文文学常识;(2)、了解写作背景和整部戏剧的内容;(3)、了解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动荡、黑暗;(4)、文中所讲的事件,以及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庞太监等的人物特征;《陈毅市长》(1)、品味陈毅市长幽默、诙谐的语言,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2)、了解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3)、体会“闲谈不超过三分钟”的作用;《开国大典》(1)、了解影视文学剧本的特点;(2)、掌握文中所写的四个小故事和细节描写,体现毛泽东的性格特点;二、重点1、文学常识;2、掌握戏剧的矛盾冲突;3、了解戏剧的不同种类;(表演形式、繁简和结构、性质和表现手法)三、常考点1、文学常识及有关课文内容介绍;2、重点字词的注音及其重点解释;第六、七单元一、知识点1、掌握文言文和诗词的文学常识;2、理解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读音和含义;3、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通假字;4、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主旨;5、《秋水》(1)、文章结构(两层);(2)、重点句子的理解(如:“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写出了黄河的壮阔)(3)、文言虚词“之”的用法;(4)、本文的对比手法;(5)、文章的寓意以及对河伯的评价;(6)、文章的背诵;《愚公移山》(1)、文章的结构(故事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重点句子的理解(如:体现移山难度大的句子;愚公移山的原因等);(3)、本文的对比手法;(4)、文章的寓意;(5)、对愚公、智叟的评价;对“愚”“智”的理解;《扁鹊见蔡桓公》(1)、学习文章以时间顺序叙情的写法;(2)、扁鹊“五见”蔡桓公的经过以及蔡桓公病情的发展和态度的改变;(3)、文章的寓意,以及对“讳疾忌医”严重危害性的认识;《捕蛇者说》(1)、掌握“说”的文体特点;(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的写法,掌握文章的两组对比;(3)、文言虚词“之”、“而”的用法;(4)、掌握说明、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5)、理解“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主旨;(6)、背诵课文;《论语》十则(1)、涉及的三方面的人生道理(道德修养、抱负、艺术修养);(2)、成语(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3)、课文背诵;《鱼我所欲也》(1)、“鱼”、“熊掌”分别比喻;(2)、文章的中心论点以及论证方法;(3)、第二、三段讲的取之有“义”,结构上是并列的;(4)、举例否定了三种“不义”;(5)、对“舍生取义之心”和“本心”的理解;(6)、课文背诵《订鬼》(1)、文章的论点以及论证方法;(2)、文言虚词“之”的用法;(3)、文章主旨以及王充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思想;《马说》(1)、体会文章托物寓意的写法;(2)、文章的论点及主旨;(3)、重点句子的理解(如:千里马的惨剧等);(4)、课文背诵;《诗词》(1)、诗词的文学常识;(2)、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掌握每首诗词所表达的感情;(3)、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4)、重点句子或名句的分析(写景、抒情、用典等);(5)、诗词的背诵(包括赏析性的背诵);二、重点1、文学常识;2、课文的分析,文章结构的把握,论证方法或写作手法等的理解;3、对重点句子的理解;4、对课文主旨的把握;5、课文的翻译和重点字词的解释;6、文言虚词的理解;7、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感情;8、对重点句子或名句的赏析;9、课文及诗词的背诵默写;三、常考点1、文学常识;2、对课文主旨的把握;3、课文的翻译和重点字词的解释;4、文言虚词的理解;5、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感情;6、对重点句子或名句的赏析;7、课文及诗词的背诵默写;第六册第一单元(议论性散文)一、知识点1、把握哲理性散文的特点和结构;2、学习从一具体事物抒写情怀、引发议论的方法,把握文章主题;3、了解四篇文章的文学常识,加强对重点字词及其重点解释的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2012】中考语文应试精华知识点梳理复习资料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