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语言中植物词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23卷第3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3 N o.3 2007 (总第93期)JOURNAL OF NORTH UN IVERSIT Y OF CH INA(S OC I AL SC IENCE ED ITI ON)(Sum.93)
文章编号:167321646(2007)0320030203
中英语言中植物词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Ξ尚秀叶
(太原科技大学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24)
摘 要: 通过分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词汇文化内涵的产生,比较了中英语言中部分植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
借助于这些比较,说明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各自语言中同一植物词汇,却具有相似或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
这种内涵的差异,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与沟通,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关键词: 植物词汇;文化内涵;比较;差异
中图分类号: H313 文献标识码: A
A C om pa ra tive S tudy of C ultura l C onno ta tion
be t w e e n C hine s e P la nt W o rds a nd the ir Eng lis h C ounte rpa rts
SHANG X iuye
;D ep t.of Fo reign L anguageΚT aiyuan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ΚT aiyuan030024ΚCh inaΓAbstractΠT h is p ap er analyzes the relati on sh i p betw een language and cu ltu reΚthe o rigin of cu ltu ral conno tati on of w o rdsΚand com pares the cu ltu ral conno tati on of som e Ch inese p lan t w o rds and their English Coun terp arts.It ai m s to show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 een som e Ch inese p lan t w o rds and their English coun terp arts resu lt from the differences betw een Ch inese and w estern coun triesΕcu ltu resΚand that they affect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mm un icati on in in tercu ltu ral comm un icati on.
Key wordsΠp lan t w o rdsΜcu ltu ral conno tati onΜcom parisonΜdifference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不同民族在特定的历史、地理、宗教、习俗等环境中的独特创造。
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互相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会遇到困难。
学习外语不仅仅是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的字面意义和习语,而且还要了解母语是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反映他们的社会思想、习惯、行为;了解他们所用词语的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字面意义。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1 词汇文化内涵的产生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言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得最为突出,涉及的面也最为广泛。
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是人所共知的,但中西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地体现却不是人人都能够察觉和理解到的。
我们在定义一个词的时候,常常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词汇的“指称意义”;另一个是词汇的“内涵意义”。
“指称意义”是指词的字面意义,所表述的是语言因素之间的关系语言内部的关系;而“内涵意义”是指词的文化及社会含义,所表述的不仅是
Ξ收稿日期:2006212202
作者简介:尚秀叶(19722),女,讲师,从事专业:外语语言教学与文化研究。
语言因素本身的关系,而且还有非语言因素之间的、与社会、文化相关的关系。
在词汇的习得中,只有经过这种“二元”理解,方能精确而完整地掌握词汇的意义[1]。
由于中西方国家经历了彼此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所以,中西方文化受各自历史的影响,有着许多看似相似但却不同的方面。
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就可以看到不少看似中英涵义相同的词汇,由于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却产生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语义联想。
说到语义联想,有些学者又将之分为自然联想和文化联想。
自然联想,不是指词语本身的意义内涵,而是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给予人的一种特定感受;文化联想是指通过前人书面作品流传下来而被后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接受并重复沿用的一种非直接经验的形象概念,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色彩,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2]。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的植物词汇,但是,由于彼此的文化差异,同样的一个词,如中文中的“玫瑰”,在英语中可以找出ro se作为它的英译词。
但是,中文中的“月季”、“蔷薇”也都可以英译为ro se。
这就是由于我国种植这种植物有悠久的历史,所以中国人对于这种植物的培育、观察都细致入微,体现在语言上,就把这种植物中多刺而又叶面发皱的称为“玫瑰”,将刺少叶面不皱的称为“月季”,将枝长且是攀援状的称为“蔷薇”。
然而,在英语中统统叫做ro se[3]。
所以,当英国人谈到ro se时,中国人很难弄明白他到底说的是“玫瑰”?是“月季”?还是“蔷薇”?再如,梅、兰、竹、菊在中国文化中被誉为花木“四君子”,有着丰富的词语文化内涵,然而,在英语中,p lum,o rch id, bam boo,ch rysan them um仅仅是一些植物名称,并不具有汉语词汇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4]。
2 中西方植物词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中西方国家由于各自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理条件的差异,各自国家的植物生长种类、生长状态等都有相当大的区别。
与之相对应,在各自的语言中,植物词汇的使用、植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就会有同有异。
由于这些植物词语的联想意义与各自的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社会历史等有相当大的关系,所以,中西方文化对于各自植物词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中国人受老子“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习惯于与自然的融合。
大自然的植物为人们的生存和延续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人们也根据各种植物的形状、颜色、习性,倾注了丰富的感情,赋予他们特定的喻义。
以花草树木为对象,喻事述理,抒情托志,这在汉语中十分常见。
汉语中,用“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的大量涌现、蓬勃发展,用“寸草春晖”比喻父母的难以回报的深情,用“岁寒松柏”比喻在乱世磨难中坚贞不屈的志士仁人,用“豆蔻年华”比喻活泼纯情的青春少女,用“松鹤延年”祝福长辈长寿,用“披荆斩棘”赞美不畏艰险、奋勇前进的开拓进取精神。
花草树木本无情,但在人们的情感世界中它们被赋予了特殊的情、意,使人的感情与花草树木的特性相合为一,从而构成了植物词汇的文化内涵。
2.1 松(p ine)
在西方,松树作为一种常青树,象征永生(i m m o rtality),它被称为生命之树。
松树还是希腊酒神(B achu s)和爱神(Cup id)的标志。
雪松由于其木质坚硬且气味芳香而被称为圣树。
在圣诞节时,松树常被用作圣诞树,作为赎罪的基督的象征。
在中文中,松常与柏并称,以其耐寒而又常青的特性,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显著。
人们把松柏的耐寒常青理解为一种抗击环境变化而能保持自身不变的社会属性,一种具有坚强意志,坚贞不屈、刚直不阿的民族精神。
由于常青,松柏被誉为“长青之木”。
它生命力强盛,历来被当作长寿的象征。
因此,在古代帝王宫殿、御苑、陵墓,必栽松树和柏树,冀希长命百岁,江山永存。
民间也有在墓地栽种松柏的习俗,以常青的松柏,寄托对亡者长久的怀念,祈求安息的灵魂持久永恒。
现在,人们常常以“松鹤延年”、“松鹤同龄”的吉祥图案和“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寿联,祝贺老人健康长寿,养颐得福,尽享天年。
2.2 竹(bam boo)
在西方文化中,bam boo仅仅是一种植物,没有什么特殊的涵义。
然而,在中国,古人认为竹的形象秀逸而有神韵,其品格虚心而能自持,是一种高雅的象征,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品德超凡脱俗。
竹子生而有节,节节向上,笔直挺拔,又被古人视为气节的象征。
中国历代文人欣赏竹的挺拔、高尚和秀美,用它比喻自己的品格和情操。
魏晋时代的稽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共同以竹自喻,世称“竹林七贤”;李白、孔巢父等六人,曾隐居于山东徂徕山,以竹溪为美,诗酒相欢,世称“竹溪六逸”;苏轼更是爱竹成癖,甚至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历代文人墨
13
(总第93期)中英语言中植物词语的文化内涵比较(尚秀叶)
客以诗咏竹,以墨画竹,借竹抒情,以竹托志。
唐代张九龄《和黄门卢侍郎咏竹》诗云:“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表兄弟文同是一位画竹能手,其《墨竹图》是传世奇竹。
“胸有成竹”本是他画竹的经验,今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清代的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将人与竹、竹与画融为一体,凝炼竹子的品格,抒发他的精神追求,他的“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这两首诗形象地反映了他的傲骨亮节。
2.3 梅(p lum)
在英语中,p lum既指梅树或李树,也指梅花或李子;在基督教文化中,梅树代表忠诚;在英语俚语和美语俚语中,p lum都表示奖品和奖赏的含义。
如今,p lum成了美国国会常用的政治委婉语。
如:A congress m an o r senato r m ay give a loyal aide o r cam p aigner a P lum.(国会议员会给重视的助手和竞选参加这一个有好处、有声望的政治职位,作为对所作贡献的回报。
)
梅花作为中国的传统花卉,耐严寒,报春早,有清香。
花姿秀雅,风韵迷人。
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品格高尚、节操凝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颂咏,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句。
唐朝黄蘖禅师的《上堂开示颂》云:“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宋朝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古人认为梅花有四德:出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花有五瓣,分别象征五个吉神,即平安、长寿、幸福、善德和善终;梅花还与兰、竹、菊合称为花中“四君子”,又与松、竹配植,被誉为“岁寒三友”,象征人的高洁品德。
2.4 柳(w illow)
在西方柳树外形多愁善感,象征死亡和哀悼;柳树也被用来祛病驱邪,在复活节前的星期日,柳条常被用来祈福,并挂在家里以驱赶邪恶;柳树树皮中提炼出的汁液可以用来治疗风湿等疾病。
而美洲印第安人把柳树看作是圣树,是春回大地的象征。
中文中柳树的象征含义与西方极其相似。
由于其早于其它树木在春天发芽,因此柳树是春的使者、春天的象征。
在中国民俗中,柳也被视作圣木,有驱邪避恶的功能。
《齐民要术》中记载:“正月且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古代曾有清明折柳的习俗,每
逢清明前后,人们踏青折柳,戴在身上祈求平安,逢凶化吉。
民间甚至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来世变黄狗”的谚语。
古人折柳赠别的习俗,也含有借助柳枝的神力保佑旅人一路平安之意。
柳还常被与妓女、色情有关的意义联系在一起,如“寻花问柳”指男子嫖娼;“花柳之巷”指色情场所。
2.5 牡丹(peony)
在西方,牡丹是以神医皮恩(Paeon,the god of healing)的名字命名的,他曾用牡丹的根治好了天神宙斯(Zeu s)之子海克力斯(H ercu les),因此在西方文化中牡丹被看作具有魔力的花。
在欧洲,牡丹花与不带刺的玫瑰象征基督教中的圣母玛丽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是富贵和华丽的象征,表示富贵、高雅。
在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中,牡丹与芙蓉在一起表示“荣华富贵”;与海棠在一起表示“门庭光耀”;与仙桃在一起表示“富贵长寿”;与水仙在一起表示“神仙富贵”;与长春花在一起表示“富贵长春”等等[5]。
3 结束语
由上述可见,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彼此的异同。
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缺少对相关文化输入词汇的学习,会导致对词汇内涵意义掌握的欠缺。
这种欠缺,直接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使用者能否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理解和沟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因此,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必须重视对中英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与理解,全面掌握英语词汇的涵义,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度,为今后成功的跨文化理解和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宁惠萍.跨文化交际与词汇文化内涵[J].太原师范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8289.
[2]钟良弼.从“蟋蟀”和“杜鹃”看赐予的文化传统[J].外
语教学与研究,1991,(1):67.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
译出版公司,2004:68.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1999:71.
[5]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
版社,2004:2892293.
23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