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 形成性考核
册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
1、“据说是身材矮小,很像是一个小孩子,平常三五成群,在岸上柳树下‘顿铜钱’,正如街头的野孩子一样,一被惊动便跳下水去,有如一群青蛙”,这描写的是_C_。
A、吊死鬼
B、河童
C、河水鬼
D、女吊
2、俞平伯在《月下老人祠下》一文中的表达的情绪是_B_。
A、游历新地的兴奋
B、旧地闲游的“惘惘然”
C、对故乡的热切向往
D、告别故乡的恋恋不舍
3、郁达夫《雁荡山的秋月》的总体风格是_A_。
A、比较清朗
B、比较冷-放
C、潇洒
D、浓郁
4、散文诗集《野草》中,最能显示鲁迅自己的作品是_A_。
A、《死火》
B、《过客》
C、《影的告别》
D、《腊叶》
5、《灯下漫笔》谈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计有_B_。
A、可恕的一种,可憎的两种
B、可恕和可憎的各两种
C、可恕的两种,可憎的一种
D、可恕和可憎的各一种
二、填写下列作品的作者题
1、《双桅船》 :舒婷
2、《废都》:贾平凹
3、《怀念胡风》:巴金
4、《半棵树》:牛汉
5、《活着》:余华
6、《汉园集》:何其芳
7、《向太阳》:艾青
8、《翡冷翠的一夜》:徐志摩
9、《桃园》:冯文炳
10、《流言》:张爱玲
三、名词解释
1.隐身衣: 《隐身衣》是杨绛散文集《将饮茶》中的最后一篇,也称《废话》或《代后记》。
文章值得注意的第一个层面,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推崇、所选择的生活位置和人生态度,即甘愿居于卑微,同时不自暴自弃,“是什么料,充什么用”。
2.午门: 《午门忆旧》这篇散文名为“忆旧”,实际上却主要是关于午门建筑风格和功能特点等方面诸多掌故的介绍,因而散文的主体部分不是人事,而是旧物。
作者首先从建筑学、从宫廷气势的角度介绍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总体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是故宫的正门,是真正的‘宫门’。
进了天安门、端门,这只是宫廷的前奏,进了午门,才算是进了宫。
3.《野草》 是鲁迅的散文诗集。
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4.志摩的“单纯信仰”: 徐志摩热忱地奉劝有热血的年轻人不应当沾染悲观主义的时髦,而要永远运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作为一个充满诗性、信仰单纯的诗人,徐志摩是爱、美和自由的歌手,他不是一个冷嘲式的人物,也不是一个社会革命的斗士。
四、问答题
1、简述《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
答: 《寒风吹彻》是刘亮程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作者在光线暗淡的屋子里围抱着火炉,散漫地回想着过去的一些人和事,回忆中,有作者自己的一次寒夜的经历,有一个冻死的陌生人的故事,也回忆在冬天里死去的亲人和年迈的母亲如何艰难地抵御着冬天的寒冷。
在回忆中直至黑夜完全降临,作品抒发的是作者关于生命的抽象的体验,作品中“雪”、“冬天”、“寒冷”等,既是对真实情景的描绘,也是作者随着年龄增长而对生命中的冷漠、孤单、衰老等的体验和感悟。
2、 谈谈《随想录》的忏悔意识和批判精神。
答:《随想录》是巴金历时八年创作的150篇随想性散文的总集。
作者写作《随想录》的目的是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清算和反省。
这种反省始终与作家自我追问的忏悔意识和五四式的社会批判精神结合在一起的。
在随想录中,巴金不象很多的文革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
切责任都推给“四人帮”,而是包含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
作者不断地反省自己在文革中的经历,在自我解剖中忏悔自己身上的奴隶意识,为了保全自己而牺牲正义和朋友,事实上做了专制主义的帮凶。
巴金通过自我忏悔,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良知和责任的命题,表现了作家巨大的自我解剖的勇气。
同时,作品也以尖锐的社会性抨击完成了五四人格的再塑造。
在作品中,巴金不仅批判当代社会形态中的各种封建意识,批判文革时期的丑恶、落后和黑暗,也批判了当代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四精神的现象,重新倡导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五、案例分析
1、结合作品《会唱歌的鸢尾花》分析舒婷诗歌的艺术风格。
答: 温柔端丽,这是诗评界早已给舒婷诗作风格的评断。
而她的《会唱歌的莺尾花》则以细腻的心灵、刚劲的气质、深沉的情绪和舒展的性格显示了抒情主人公形象的丰姿丰采。
若以宋词类比,婉约的肌体上波流着豪放的血液,晓风残月的吟唱里饱含着大江东去的气度,柔润、清丽、刚劲、深沉、舒展、恢宏构成一种纷乱而整一,参错而和谐、复杂而单纯的丰韵绰约的艺术风格。
我们在诗人的情感投影、创作方法和艺术构思三个方面,都能领略到这种诗美。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2、结合作品分析杨绛《隐身衣》与巴金《十年一梦》在叙述风格上的差别
答:(1)风格的不同:一个温婉简约,尾尾道来,让人慢慢品味;一个是愤激倾诉,直控变态社会的无道,反思灵魂深处的人格精神问题。
(2)、原因:主要是与作者的性格、对生活的态度及具体的经历有关。
杨绛是用理智来领会这个世界的,而且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学者,所以她选择了一种适情任性,漠视社会功利,避免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只顺从一已的真实体验的写作姿态;而巴金则是用感情来领会这个世界的,而且他独特的社会地位与名誉也使他难以置身于生活之外,他在《探索集》后记中曾这样写道:我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揭露,为了控诉,为了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
(2)作业2
一、单项选择
1、周作人的《苦雨》表现的
是_A__。
A、二十年代五四落潮时,作
者的失望与追求的苦闷
B、三十年代京海之争时,作
者的失望与追求的苦闷
C、四十年代作者任伪职时的
苦闷
D、二十年代作者的休闲稚趣
2、关于废名的《放猖》与《三竿两竿》,较正确的分析是_C_。
A、《放猖》基本是虚写,《三竿两竿》是实写。
B、《放猖》题材与《女吊》、《水里的东西》相类,文字也相类。
C、《放猖》是刻意为文,《三竿两竿》不经间而成。
D、《放猖》结尾借景抒情,《三竿两竿》结尾似结非结。
3、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_A_。
A、爱、自由、美
B、爱、自由、善
C、真、善、美
D、
爱、美、真
4、“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记忆中消失”,是《野草》中_C_一文的主旨。
A、《死火》
B、《影的告别》
C、《腊叶》
D、《死后》
5、周作人在《金鱼》中,开首议论“三不喜”,第一不喜欢的动物是_B_。
A、金鱼
B、叭儿狗
C、鹦鹉
D、猫
二、填写下列作品的作者题
1、《孩子王》: 阿城
2、《干校六记》:杨绛
3、《病隙杂记》:史铁生
4、《小鲍庄》:王安忆
5、《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
6、《故都的秋》:郁达夫
7、《我的记忆》:戴望舒
8、《猫城记》:老舍
9、《生死场》:萧红
10、《苍蝇》: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三、名词解释
1.《随想录》: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
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他在晚年终于写下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
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
如果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
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实人格的塑造。
《随想录》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后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统称随想录
2.《商州又录》: 这是80年代前期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前有《商州初录》,后有《商州再录》,故这一篇称《商州又录》。
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
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季节的时序只是一个大致的线索,更象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
用心体味每一段落营造的画面感极强的意境:注意用字(如“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中
的“红”、“绿”、“瘦”字);注意以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的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注意不同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包括人与物,物与物),尤其注意其中视点的转换或无主体的句式造成的透视效果。
3.天足:
4.月下老人祠:
四、问答题
1、结合作品谈谈《我与地坛》的写作特点。
答: 文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
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写“古殿檐头剥蚀的琉璃”“门壁上淡褪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暂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
作者残疾之后,地坛公园是他较长时间活动的场所,是这一独特“沉静”的环境,使他活过来,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艰难,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和超越。
这种环境“弥漫”着沉静的“光芒”,是培养他飞跃超越的土壤。
他感受到了“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更看到了自己残疾的“身影”。
可见,这句话将环境、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
2、结合《午门忆旧》这篇文章,谈谈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答:汪曾祺的散文与他的小说一样,总有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午门忆旧》名为“忆旧”,实际上重点不在回忆过去的人和事,主要的内容是关于午门建筑的许多掌故,其间也有一些考证。
因而所谓“忆旧”,不是忆人和事,而是忆物。
是一种以闲适的心情记录风物人情的风格。
因此,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汪曾祺散文的特点,他不刻意追求文章的抒情效果,感情总是在闲适的气氛中仿佛不经意地流露出来。
他也不刻意从寻常小事中挖掘深奥的道理,总是在娓娓而谈中隐隐地透露自己的闲情逸致。
用他自己的话说:“记从事、谈风景、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亦可喜。
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少雕饰。
”
五、案例分析
1、请分析《茶馆》中主要人物“台词”的性格化特征。
答:《茶馆》中的王利发是个继承祖业的小业主。
其性格特征是既诚信本分,恭顺谨慎,又处世圆滑,精明强干。
他身上有买卖人的自私,也有下层人物的善良正义。
这种双重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在黑暗腐败的社会环境中不敢得罪权势,为自身生计只能想方设法进行改良,最终被逼上绝路。
2.麦地与诗人这首诗采用了问∕答的形式联系最后一句“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
思考麦地所问的是什么,而诗人的回答又是什么。
答:“麦地”是诗人少年生活经验凝结成的诗歌意象。
诗歌的情感和想象来自于诗人对故乡、对土地的感恩之情,归结于土地的赠予。
诗歌意象基于土地是贫瘠而不是富有的这一根本性认识,中国农村是贫穷的,麦地对于诗人来说不是安慰、童话,而是对良心的追问和考验。
诗歌通过问/答的形式,写诗人仿佛听到大地在黄金外衣下的颤抖,诗人意识到个人在神性的土地面前显得这样渺小:“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他走向大地的中心,独自聆听着与生俱来非他莫属的与大地神灵的对话,“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
贫瘠的土地和生动富有的激情构成了海子土地情思的根本扩张力,表达的是诗人面对土地的一种超凡痛苦的体验,北方大地的麦子是诗人承受痛苦的最敏感最细微的神经细胞,是雪和太阳光芒的导体,是诗人拥抱大地时所得到的痛苦的收获。
海子作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最后一位出色的抒情诗人,一方面诗人面对麦地尽情地表达着自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又以迷人的苦恋来回答大地给予他的苦难的恩情,重新赋予田园和麦地诗的光芒。
业3
一、单项选择题
1、 A 曾被鲁迅誉
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
人”。
A.冯至 B.冰心
C.俞平伯 D.刘大白
2、周作人的散文采用 形
式,显得亲切随意。
C.寓言体 D.书信体
3、田汉早期话剧的代表作是 B 。
A.《赵阎王》 B.《获虎之夜》 C.《一只马蜂》
D.《泼妇》
4、《背影》的作者是 A 。
A.朱自清 B.冰心 C.鲁迅 D.叶圣陶
5、茅盾的第一部小说是 A 。
A.《蚀》 B.《子夜》 C.《虹》 D.《春蚕》
二、填空题
1、“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的云彩。
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这是(胡适 )在(追悼志摩 )中的文字。
2、长妈妈是(鲁迅 )幼时的保姆,人们都叫她(长妈妈 )。
长妈妈曾把《山海经》误读为(三哼经’ )。
3、周作人的《苦雨》使用的是(书信)体,(死人化 )很能代表作者当时的心境。
4、“衣服似乎是不足挂齿的小事。
刘备说过这样的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可是如果女人能够做到‘丈夫如衣服’的地步,就很不容易。
”这是(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过的话。
5、“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这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 )中的诘问。
三、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 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于1949 年 7月2日至19日在当时的北平举行。
郭沫若作了题为《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决议和宣言,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了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华文艺界空前的团结和统一,确立了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今后文艺工作的总方针,确立了文艺为人民大众的方向,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当代文学历程的里程碑。
2、反思文学:当代重要的文学潮流。
在“伤痕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恢复了新时期现实主义精神,试图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过去的教训,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再认识、再评价,扩展和深化了文学的历史内容。
在题材开拓,思想主题深化,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取得较突出的成绩。
代表性作品有童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
3、改革文学: 当代文学潮流。
70年代末开始,以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先声出现了大批反映我国建设四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和阻力的小说,这些作品及时而敏锐的触及改革事业中的现实问题,塑造了一批建设开拓者的新形象,表现了改革的艰难和希望,反映了我国历史转折时期纷纭的社会生活。
代表作品有蒋子龙的改革系列小说以及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
4、“新诗潮”: 当代诗歌的一种潮流。
70年代末80年代初活跃于诗坛,其诗作被称为“朦胧诗”,在当时引起广泛论争。
“新诗潮”源于一代青年在“文革”中的痛苦迷茫的经历、思考和情感,在新的历史更替时期,他们由于思想上的痛苦与追求,大胆借鉴西方象征派、超现实主义,尤其是意象派等现代诗的表现艺术,探求新的诗艺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与个性,在表现手法上追求自我价值,具有现代意识,誓做内涵大多丰富多疑,带有某种朦胧色调,代表诗人有舒婷、江河等。
四、问答题
1.《灯下漫笔》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论述的重点各是什么?两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答:第一部分侧重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剖析;第二部分侧重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当时的中国现状作了无情的揭露。
这两个部分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对应统一。
缺一不可。
从纵横两方面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社会和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2.曹禺的台词具有哪些特点?
答:具有特别适合舞台演出。
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特别有情感。
能反映出从物的性格差异。
能反映出人物形象。
五、案例分析
1、结合《许三观卖血记》这篇小说谈谈余华小说的艺术特点。
答:总的来说,余华小说的风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一是叙事革命,一是语言试验,一是生存探索。
在叙事上打破小说原有的叙事规则,无限度地扩展小说表现的自由度,并多以感觉化的叙述代替描写。
在语言上追求游戏化的效果,表现出形式主义的特征。
在生存探索中突出生存的“冷酷”和“残忍”,作家往往以冷静、客观、零度情感的方式来表现生存的面目。
具体到《许三观卖血记》,因为是余华转向后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虽然同他早期的先锋小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基本风格是一致的,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叙事的特点。
《许三观卖血记》在叙事上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对白。
用对白来交代叙事背景、故事情景和结构转换,也用对白来呈现人物的特征、性格和行为,对白成了叙事本身,离开了对白,叙事就不存在了。
如十八章开头:许三观对许玉兰说:“今年是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大跃进,在炼钢,还有什么?我爷爷、我四叔他们村里的田地都被收回去了,从今往后谁也没有自己的土地了,田地都归国家了,……”显然这里对白是交代小说的背景和故事的情景。
再如,当许三观得知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他决心报复许玉兰,报复的方式是不做家务。
作品有这样一段对话:
“许三观,家里没有米了,只够晚上吃一顿。
这是粮票,这是钱,这是米袋,你
去粮店把米买回来。
”
许三观说:“我不能去买米,我现在什么事都不做了,我一回家就要享受。
你
知道什么叫享受吗?就是这样,躺在藤塌里,两只脚架在橙子上……” 许玉兰说:“许三观,我正在洗床单,这床单太大了,你帮我揪一把水。
”
许三观说:“不行,我正躺在藤塌里,我的身体才刚刚舒服起来,我要一动就
不舒服啦。
”
许玉兰说:“许三观,你来帮我搬一下箱子,我一个从搬不动它。
”
许三观说:“不行,我正躺在藤塌里享受呢……”
许玉兰说:“许三观,吃饭啦。
”
许三观说:“你把饭给我端过来,我就坐在藤塌里吃。
”
上述对话中,许三观的心理、性格和作为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人的特点写
得活灵活现。
第二、大量的重复。
在作品中大量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完全的重复,像鲁迅的《祝福》中的重复一样。
如许三观的三个儿子长大后,城里许多认识许三观的人,在二乐的脸上认出了许三观的鼻子,在三乐的脸上认出了许三观的眼睛,可是在一乐的脸上,他们看不出来自许三观的影响,他们开始在私下议论,他们说一乐这孩子长得一点不象许三观。
一乐这孩子嘴巴长得像许玉兰,别的也不象许玉兰。
一乐这孩子的妈看来是许玉兰,这孩子的爹是许三观吗?一乐这颗种子是谁播到许玉兰身上去的?会不会是何小勇?一乐的眼睛、一乐的鼻子、还有一乐那一对大耳朵,越长越像何小勇了。
这段话在作品中重复了两次,第一次是许三观初次听到,他将信将疑,并把三个儿子找来验明正身。
后来又听到后,这段话就像苍蝇在许三观的耳边嗡嗡不停,弄得他心浮气躁,并打许玉兰求证。
二是不完全重复,即文字不一定是完全的拷贝,意思上却没有什么不同。
如第四章写许玉兰生孩子的故事。
三次都重复地写许玉兰大喊大叫,破口大骂。
再如我们上面提到的许三观报复许玉兰的方式,而许玉兰发现许三观与林芬芳的事情后,同样以这种方式报复许三观。
三是螺旋式重复,即文字上变化不大,意义上却一次比一次深刻,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
如许三观六次卖血,首先是为自己娶到喜欢的女人,为积攒家业,为全家吃一顿好的,到后来为救一乐,到卖不出去。
这六次卖血,每一次起因、结果不同,内在节奏不同,但六次卖血过程中都有相同的情节和语言的不断的重复。
但许三观的苦难一次比一次惨烈,前几次还有一些诙谐,后面却只有凄厉,毫不掩盖。
第三、语言上的特点。
《许三观卖血记》的语言典型地体现了余华的风格,即冷酷和残忍,作者以所谓的零度感情来讲述故事,以一种简练、冷静甚至残酷的笔调,形成一种残忍的诙谐和幽默,在令人发笑中让读者体味到苦难和辛酸。
如许三观过生日时用嘴给全家人炒菜的情节,看后令人忍俊不禁,可笑过之后,留下的只有深深的苦涩和悲哀。
2、结合诗歌写作的背景、理解为何在《走向冬天》的结尾处,要
以“而冰山连绵不断/成为一代人的雕像”来概括全诗表达的情绪。
答:《走向冬天》描写的是一种悲壮的求索精神。
在对荒谬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不甘沉沦的心开始了新的寻觅。
一批早醒的觉醒者,义无返顾地前行,尽管前面有连绵不断的冰山,因为“罪恶的时间将要中止 /而冰山连绵不断/成为一代人的塑像”,所以要坚定不移地“走向冬天”。
“走”就是对命运的抗争,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追求,其中蕴含着实现自我的自觉和忧患人生的负重感、历史责任感。
一系列冷色调意象,给人冷寂、肃穆的感觉,传达出特定历史条件下悲
壮的英雄的心态。
“走向冬天/唱一支歌吧,/不祝福,也不祈祷,/我们决不回去,/装饰
那些漆成绿色的叶子”,在悲剧性的抗争的道路上,不祝福,不祈祷,
奋然前行,表现了类乎鲁迅所说的“反抗绝望”的态度。
北岛诗中的情
感,展现了当代中国历史“转折”期“觉醒者”的内心冲突和理想精
神。
这种在批判否定中寻找个体和民族再生之路的英雄式悲壮情感,
在“文革”结束之后的许多读者中产生强烈共鸣。
业4
一、单项选择题
1、 D曾被茅盾称为“中国布尔
乔亚‘开山’的,同时也是‘末
代’的诗人”。
A.杨骚 B.穆木天
C.戴望舒 D.徐志摩
2、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是 A 。
A.现代派 B.新感觉派
C.论语派 D.人生派
3、第一个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戏剧团体是 C 。
A.田汉领导的“南国社” B.欧阳予倩创办的广东戏剧研究所 C.上海艺术剧社 D.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4、 A 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剧本的艺术上的成熟。
A.曹禺的《雷雨》、《日出》 B.夏衍的《上海屋檐下》 C.洪深《五奎桥》 D.田汉《回春之曲》
5、巴金的第一部作品是B
A.“爱情三部曲” B.《灭亡》 C.《憩园》 D.“激流三
部曲”
二、填空题
(一)《一九三四年一月八日》是沈从文散文集(《 湘行散记》)中
的一篇,描绘坐船经历由桃源到沅江一段水路的(风物)和(心境)。
(二)《发现》是从(感情)形式上(爆发点)起笔,其形式上的整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