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桥墩和桥台冲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0 5.39h0.14d 0.36
(6-1-4)
第一节 泥沙运动
当水深为1m时,绘制起动流速v0与粒径d的关系曲线如图6-3,在d= 0.15mm附近,起动流速都有个最小值。该值右侧,起动以克服重力为 主,起动流速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该值左侧,起动以克服粘结力为 主,起动流速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当d≥2mm时,粘结力作用可以忽 略不计;当≤0.02mm时,重力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第一节 泥沙运动
对于河槽内处于运动状态的泥沙,根据颗粒粗细及其来源又分为床沙质 和冲泻质两类。 床沙质:某一河段来自上游的泥沙中,一部分颗粒较粗,在床沙的组成 中大量存在,可以认为它们直接来自上游的河床,并与本河段床沙有交 换现象,这一部分泥沙就称为床沙质。 冲泻质:另一部分颗粒较细的泥沙,在床沙的组成中只有少量存在或根 本不存在,可以认为它们来自流域的表面冲蚀,随水流冲泻而下,沿程 与床沙无交换现象,并且也很少沉积,称为冲泻质。 床沙质与冲泻质的颗粒粗细也是相对的,随着水流条件及河流形态的改 变,也将互相转化。床沙质、冲泻质和悬移质、推移质,是对运动中的 泥沙的两种分类,不可混淆。 床沙质直接参与造床作用,是河床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冲泻质的影 响则很小。对于桥梁上下游,因水流急剧变化,引起河床变形和墩台附 近的冲刷,起主要作用的是推移质和床沙;颗粒很细的悬移质泥沙,对 长河段的河床演变才起主要作用。
g
vk——起动流速(m/s); ω——泥沙沉速(m/s); γ,γs——分别为水和泥沙的容重。
第一节 泥沙运动
五、含沙量和挟沙能力
含沙量(g):单位体积内水流中所含悬移质的质量,单位是kg/m3。 挟沙能力:在一定的水力条件和边界条件下单位体积的水流能挟带泥 沙的最大数量(质量),成为水流的挟沙能力,单位是kg/m3。它是一个 临界值,包括推移质和悬移质全部泥沙数量,并且随着水流和边界条 件的不同而时刻变化。
4 0.5
(6-1-3)
式中:V0——起动流速(m/s) h——水深(m) d——粒径(mm) ε——孔隙率,自然淤积稳定孔隙率约为0.4。 两个公式中括号内的第一项反映重力对起动的抗拒,第二项反映分子 粘结力对起动的抗拒,对于大颗粒泥沙第一项的数值为主,对于细颗 粒的泥沙则以第二项为主。 当d≥2mm时,张瑞瑾公式可简化为
第一节 泥沙运动
1、几何特征
1)粒径:泥沙颗粒形状极不规则,通常采用与泥沙颗粒同体积的球 体直径,即等容直径d来表示泥沙颗粒的大小,以m或mm计。 粒径大于0.05mm的泥沙,一般采用筛选法量测,以标准筛的孔径来确 定粒径的大小;粒径小于0.05mm的泥沙,则采用水沂法,根据泥沙在 静水中的沉降速度与粒径的关系来确定粒径的大小。对于大颗粒的原 石,可以直接量测。 2)粒径级配曲线:河流泥沙是由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的群体,各种 颗粒的粒径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用级配曲线来表示,如图6-1所示。粒 径级配曲线通常画在半对数坐标纸上,横坐标表示粒径大小,纵坐标 表示小于某粒径的颗粒,在整个沙样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数。 粒径级配曲线能清楚地表明沙样颗粒的大小和均匀程度,在图6-1中, 沙样a的粒径较粗而大小级配均匀,沙样b的粒径较细而且大小级配不 均匀。
第六章 桥墩和桥台冲刷
第一节 泥沙运动
第二节 河床演变和河相关系
目录
第三节 桥下河床断面的一般冲刷
第四节 桥墩局部冲刷 第五节 桥台冲刷
第六节 最低冲刷线高程
第一节 泥沙运动
天然河床是由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泥沙所组成。根据泥沙在河槽内运 动的状态,可分为悬移质和推移质两类。
悬移质:在河流中,泥沙处于运动状态,颗粒较细的泥沙被水流中的紊 流游涡带起,悬浮于水中向下游运动,前进的速度与水流的流速基本相 同,这种泥沙称为悬移质
推移质:在河流的运动过程中,颗粒稍大的泥沙,在河床表面上滚动、 滑动或跳跃着向下游移动,前进的速度远远小于水流的流速,这种泥抄 称为推移质。推移质群体的运动形态,呈现为床面上的沙波运动。 床沙:比推移质颗粒更大的泥沙,下沉到河床上静止不动,称为床沙。 悬移质、推移质和床沙之间颗粒大小的分界是相对的,随水流的流速大 小而变化,并且三者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交换的现象。
第一节 泥沙运动
二、泥沙的起动
泥沙的起动—河床上的泥沙在水流作用下,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
泥沙的起动条件—泥沙起动是泥沙运动和河床变形的临界状态,此时的临 界水流条件称为泥沙的起动条件。
泥沙颗粒的起动,是床面泥沙颗粒收到的驱动力和抗拒力以及这些力产生 的力矩时区平衡的结果。泥沙颗粒周围的水流和受力状态如图6-2所示。
六、河床的粗化
对于某一河段,若上游的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多余的 泥沙就会沉积下来,使河床发生淤积;若来沙量小于本河段的水流挟 沙能力,则将由本河段补偿不足的泥沙,造成河床冲刷。 在冲刷河段内,床沙中的细颗粒泥沙被水流冲走,上游来沙中的粗颗 粒泥沙慢慢沉下来,是河床表面层的泥沙粒径逐渐增大,形成自然铺 砌的现象,成为河床床面的粗化。
Bridge and Culvert Hydrology
第六章 桥墩和桥台
冲刷
第六章
桥墩和桥台冲刷
为了保证桥梁的安全和顺利宣泄设计洪水,不 但要有足够的桥孔长度和桥梁高度,而且墩台 基础还要有足够的埋臵深度,以免遭受洪水冲 刷而破坏。因此,设计桥梁时,必须合理地预 计桥梁使用期限内河床的演变和墩台的冲刷, 为确定墩台基础的埋臵深度提供依据。 河床中水流作用于床面泥沙(沙,石、泥、 土等),泥沙颗粒伴随着水流不停地运动。 床面上的泥沙被水流冲起带走,使床面下切 ,形成河床的冲刷;水流所挟带的泥沙沉积 下来,使床面淤高,形成河床的淤积。在水 流和泥沙的相互作用下,不停地冲淤变化, 构成了河床的自然演变。
第六章 桥墩和桥台冲刷
建桥后,除河床的自然演变以外,还有桥梁孔径压缩水流和墩台阻挡 水流引起的冲刷,各种冲刷交织在一起同时进行,冲刷过程非常复杂 。墩台周围河床的最大冲刷深度,是各种冲刷综合作用的结果,直接 威胁着墩台基础的安全。为了便于研究和计算,把这一复杂综合的冲 刷过程,分为独立的三部分,即自然(演变)冲刷、一般冲刷和局部 冲刷,并假定它们独立地相继进行,可以分别计算,然后叠加,作为 墩台的最大冲刷深度和确定墩台基础的埋臵深度的依据。
第一节 泥沙运动
本节课到此结束!
第二节 河床演变和河相关系
水流促使泥沙运动,引起河床变形,变形后的河床又反作用于水流,使 水流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水流与河床永远处于相互作用的变化过程中 ,河床形态也随之不断地变化。 河床演变:在天然状况下或人类活动的干扰后,河床形态的不断变化, 称为河床演变。 河床演变是水流与河床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通过泥沙运动来实现。 水流通过泥沙运动塑造河床形态的过程中,水流是最活跃的因素,往往 起主要作用。
a) 垂线流速分布
b)床面泥沙颗粒受力状态
图 6-2 泥沙颗粒周围的水流结构和受力状态
第一节 泥沙运动
颗粒受力分析:
泥沙颗粒的受力可以概括为:推移力Px 、上举力PZ 、重力G和阻力F。 接近床面的水流受到泥沙颗粒的阻挡,在颗粒的迎水面产生向前的冲压力 ;同时,泥沙颗粒附近的水统形成绕流,在颗粒的上方流速加快、压力减 小,与底面产生压力差而形成向上的负压力;在颗粒的背水面,由于绕流 漩涡的作用,使颗粒表面产生了向前的负压力;在泥沙颗粒的下面,由于 水流受阻,产生向上和向前的表面压力。泥沙颗粒表面上的这些水流作用 合成为向前的推移力Px和向上的上举力PZ驱使泥沙颗粒运动。 抗拒泥沙颗粒运动的阻力主要是指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对于细颗粒还存在 颗粒间的粘结力。
图6-3 起动流速与粒径的关系曲线
第一节 泥沙运动
三、沙波运动
沙波的形态与水流强度有密切的关系: 1)弗汝德数Fr很小时,床面出现波纹。 2)弗汝德数Fr增大到一定程度,沙纹成为沙垄。 3)弗汝德数Fr再增大,沙垄成为沙丘。
沙波运动不是泥沙的整体移动,而是泥沙颗粒运动的综合成果。沙波 迎水坡面附近的流速是沿程增大的,使该区域发生冲刷,泥沙颗粒被 冲起后落入背水坡面的漩涡区内,又被水流挟带到背水面的坡脚处停 滞淤积起来,逐渐淤高;这种泥沙颗粒的搬运结果,形成沙波向下游 缓慢地移动。 桥梁墩台处的河床随沙波的运动而变化,直接影响墩台的冲刷深度。 大江大河中沙波尺度是很大的,桥梁墩台及其他河道建筑物基础的埋 臵深度,应计入沙波波谷移到建筑物附近时床面下降的深度。
第一节 泥沙运动
一、泥沙的主要特征
几何特征 河床泥沙是由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泥沙颗粒组成的集合。泥沙的几 何 特性一般用泥沙颗粒的粒径(d)、粒径级配曲线(粒配曲线)、平均粒 径( d )或中值粒径(d50)来表示。 重力特征 泥沙的重力特性用泥沙颗粒实体的单位体积的重力来表示,称为容重 γs(或重度),单伦为N/m3。另外,干容重γ’也表示沙洋的重力特性,用 单位体积的原状土样中颗粒的重力来表示,γ’越大,泥沙越密实。泥 沙的重度随岩石成分而不同,但实测资料表明其变化不大,一般可采 用26k N/m3。 水力特征 泥沙的水力特性,由泥沙颗粒在静止的清水中均匀下沉的速度来表示 ,称为沉速,符号
图6-5 推移质运动示意图
第一节 泥沙运动
窦国仁根据推动推移质的水流能力与泥沙运动动能相平衡的条件, 导出的输沙率公式为:
3 s K v gs g (v vk ) C0 s g
(6-1-6)
式中:gs——推移质输沙率(kg/s· m); k0——系数,k0=0.01; C C0——无量纲,谢才系数 C0
黄河下游某段河床的演变
第二节 河床演变和河相关系
一、副流
主流:河道中的水流,受河床壁面的制约和河床走向的影响,决定 了总的流动趋势,与总的流动趋势一致的水流称为主流。 副流:由于过水断面形状的改变或河湾的影响,伴随着主流,在水 流内部形成一种尺度较大的旋转流动,这种从属主流而存在的漩涡 流动称为副流。
第一节 泥沙运动
泥沙受力
起动力
阻力
推移力、上举力
重力、摩擦力、粘结力
泥沙颗粒起动的临界条件,是推动颗拉运动的各力对支点O的力矩之 和等于抗拒颗粒运动的各力对支点O的力矩之和。
第一节 泥沙运动
起动流速的计算:
起动流速是床面泥沙颗粒在各种外力的作用下,失去平衡,泥沙开 始运动时的水流垂线平均流速(m/s),常用公式有张瑞瑾导出的起动 流速公式和沙玉清建立的起动流速公式。 张瑞瑾公式:
第一节 泥沙运动
图6-1 粒径级配曲线
第一节 泥沙运动
3)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径: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径都可以作为沙样的 代表粒径。 平均粒径:沙样中各级粒径(重量)的加权平均值。沙样平均粒径的 n 计算公式为:
d
d p
i 1 n i
i
p
i 1
(6-1-1)
i
di—各级粒径,若用筛分法格局筛径将沙样分为几组,di为上下两 级筛孔的均值; pi—各级泥沙的质量(或重量)。 中值粒径d50,是沙样中大于和小于这种粒径的泥沙质量(或重量)各 占一半的那种粒径,可从沙样的粒配曲线上查得。
第一节 泥沙运动
图6-4 天然河流中的沙波
第一节 泥沙运动
四、推移质输沙率
沙波运动是推移质运动的主要形成,而推移质输沙率的大小,反映了推 移质运动的强烈程度。 推移质输沙率是单位时间内,在过水断面单位河槽宽度上,通过的推移 质质量,单位为kg/(s· m)。一般采用以流速为主要参数的推移质输沙率 公式进行计算。 桥梁墩台和丁坝等建筑物附近的冲刷主要与推移质运动有关。推移质运 动如图6-5所示。若水流的垂线平均流速为V,推移质的前进速度为Vs, 推移质的床面层厚度为hs、动密实系数为ms、重度为γs、重力加速度为g ,则推移质输沙率gs为 (6-15)
h 0.14 10 h V0 ( ) (29d 0.000000605 0.72 )0.5 d d
式中:V0——起动流速(m/s) h——水深(m)
(6-1-2)
d——粒径(m)
第一节 泥沙运动
沙玉清公式:
(0.7 ) 0.2 0.75 V0 0.43d 1.1 h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