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考试试卷139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
课程试卷(含答案)
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判断题(19分,每题1分)
1. 在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型开放经济体系中,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通过利率来实现的。
()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解析:在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型开放经济体系中,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通过汇率来传递的,因此称为汇率传递机制;而在封闭经济中,货币政策则是通过利率来影响经济的,因此称为利率传递机制。
2. 与政策相关的“动态不一致性”是指当政者宣布政策的目的在于欺骗公众,以达到自己的党派利益。
()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解析:与政策相关的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其目的在于欺骗公众,以优化公众利益。
3. 如果要求银行以全部的存款作为准备金,那么银行就不能改变货币供给。
()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解析:若银行以全部的存款作为准备金,那么银行就不能创造信用,发放贷款,因而不能改变市场货币供给。
4. 投资是总需求中波动最大的部分,其中,存货投资的波动相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要小一些。
()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解析:投资的波动解释了GDP经济周期运动的大部分原因,在构成投资的三部分中,存货投资的比重最小,住宅投资次之,企业固定资产最大,但是存货投资的波动性最大。
5. 由购买力平价理论可知,实际汇率应该等于名义汇率。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解析:实际汇率公式为:R=ePf/P,其中e为名义汇率,R为实际汇率。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实际汇率应等于1,并不等于名义汇率。
6. 为了巩固一国的货币政策自主权,该国往往采用固定汇率。
()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解析:一国如果采用固定汇率制度,则必须时刻保持与目标国的汇率保持不变,也就失去了该国的货币政策自主权。
7. 随着利率的上升,未来总额的现值会降低,因此,对企业有利的投资项目将变少。
()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解析:未来价值的现值是将未来价值折现得到的,未来价值的现值与利率呈反向变动的关系,因此当利率上升,未来总额的现值会降低。
未来总额的现值降低将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会使得企业拒绝投资项目,对企业有利的投资项目会变少。
8. 政府支出的变化直接影响总需求,但税收和转移支付则是通过它们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影响间接影响总需求。
()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解析:从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可以看出,政府支出G直接作用于国民收入,而税收和转移支付首先影响个人的可支配收入,然后影响消费和投资决策,对国民收入产生间接影响。
9.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与索洛增长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假定一国总资本的边际报酬不递减。
()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解析: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假设总资本的规模报酬不变,索洛模型假设总资本的边际报酬是递减的。
10. 与政治家们常说的相反,预算的减少不会必然地导致投资的增加。
()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解析:所有其他变量不变,预算赤字的减少意味着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紧缩的财政政策使均衡的GNP减少,从而减少投资。
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利率(为了确保支出的减少不会引起经济衰退),就会对
投资产生正效应,并且可能超过第一个效应,促使投资增加。
因此预算的减少对于投资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11. 政府增加总需求的政策若不能改变实际利率,也就不能影响到投资。
()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解析:国民收入的变化也会对投资产生影响。
如在固定投资模型中,较高的就业、较高的收入增加住房需求;企业较高的产出增加企业的存货量;这些都会刺激投资。
12. 边际储蓄率越低,政府购买对GDP的贡献越大。
()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解析:边际储蓄率越低,则边际消费倾向越大。
根据两部门的政府购买乘数的计算公式αG=1/(1-c),可知c越大,则政府购买乘数αG越大,从而政府购买对GDP的贡献也就越大。
13. 因工作搜寻而产生的失业被界定为结构性失业。
()
正确
错误
解析:因工作搜寻而产生的失业是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
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或者失业者没有合适的技能。
14. 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主要是由于居民边际储蓄倾向过高。
()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解析: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也就是增加
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是:MPC=∆c/∆y。
式中,∆c表示增加的消费,∆y表示增加的收入。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
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
间波动,即0<MPC<1。
根据边际消费倾向MPC和边际储蓄倾向MPS之和恒等于1,可知,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进而消费需求的
不足主要是由于居民边际储蓄倾向过高造成。
15. 存在货币需求的流动性陷阱现象时,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最小。
()
正确
错误
解析:存在流动性陷阱时,货币需求对利率很敏感,即h很大;或是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极不敏感,即k很小。
这个时候LM曲线水平,财政政策变动几乎不会引起利率变化,从而挤出效应极小,财政政策完全有效。
16. 企业投资对于利率变动反应越敏感,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
()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解析:企业投资对于利率变动反应越敏感,即d值越大,意味着财政政策引起的一定量利率水平变动对投资的影响越大,从而企业投资被挤出更多,挤出效应越大意味着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小。
17. 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使商业银行也具有了创造货币的功能。
()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解析: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即银行只把它们的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商业银行因此能创造信用,发放贷款,具备了货币创造的能力。
18. 在浮动汇率下,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主要是指政府支出通过利
率上升和本币升值挤出了私人投资。
()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解析:在浮动汇率下,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主要是指政府支出通过汇
率上升和本币升值降低净出口,抵消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收入的效应。
19. 既然CPI代表进口商品的价格变化,而GDP平减指数不能代表,这说明与GDP平减指数相比,CPI是基于更多的商品和服务的。
()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解析:GDP平减指数的计算基础比CPI更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
因此,这
一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是对价格水平最宏观
的测量。
2、简答题(75分,每题5分)
1. 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假定条件是什么?
答案: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假定条件为:投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
也就是说,当利率上升时,投资要减少;利率
下降时,投资要增加。
当收入增加时,储蓄要随之增加;收入减少时,
储蓄要随之减少。
如果这些条件成立,那么当利率下降时,投资必然
增加。
为了达到商品市场的均衡,或者说储蓄和投资相等,则储蓄必
须增加,但储蓄又只在收入增加时才能增加。
这样一来,较低的利率
必须和较高的收入配合,才能保证商品市场上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
因此,当坐标图形上,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收入时,IS曲线就必
然向右下方倾斜。
如果上述前提条件不存在,则IS曲线就不会向右下方倾斜。
例如,当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时,即投资需求曲线为
水平时,则IS曲线将成为一条水平线。
再如,如果储蓄不随收入而增加,即边际消费倾向如果等于1,则IS曲线也是水平的。
由于西方学
者一般认为投资随利率下降而增加,储蓄随收入下降而减少,因此一
般可假定IS曲线为向右下方倾斜的。
解析:空
2. 假设某浮动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处于衰退且贸易平衡。
如果决策
者希望达到充分就业同时保持贸易平衡,他们应如何选择货币政策和
财政政策的组合?
答案:假设某浮动汇率的小型开放经济处于衰退且贸易平衡。
如
果决策者希望达到充分就业同时保持贸易平衡,他们应选择扩张性的
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组合。
图13-4 浮动汇率水平下政策的调整
如图13-4所示,假设经济起初在A点位置,产出水平为y1,经济衰退并且处于贸易平衡状态。
为了增加产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
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LM1*曲线右移至LM2*,产出水平由y1增
加到y2。
但是在浮动汇率下造成汇率下降,贸易失衡,为了保证贸易平衡,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IS1*向右移动至IS2*,经济水平
处于B点,汇率回到原来水平,贸易再次平衡,但此时产出大于初始
状态的产出水平。
解析:空
3. 什么是内在时滞与外在时滞?哪一种政策的内在时滞更长——货
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哪一种政策的外在时滞更长?为什么?
答案:(1)内在时滞是指从经济发生变动到认识到这种变化并采取政策措施,再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
间间隔,可以分为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外在时滞是指政
策行动与其对经济产生影响之间的时间间隔。
(2)财政政策的内在时滞较长。
因为一般来说政府行动较为缓慢,比如在美国,支出或税收变动需要总统和参众两院的批准,这样从发
现冲击到制定政策并开始执行之间需要特别长的时间。
而货币政策由
于从决策到执行所需的环节较少,其内在时滞较短。
(3)货币政策的外在时滞时间较长。
因为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才能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因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其
外部时滞时间较长。
而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对总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对产
出产生影响,其外部时滞时间较短。
解析:空
4. 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目标的异同。
答案:(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同点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两大类。
根据凯恩斯的
需求管理理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经济衰退,而政府可以采取
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来拉动社会有效需求,
从而避免经济衰退。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
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做
出的决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
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总体上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一般政府都会搭配
使用两种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目标的不同点
两种政策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具体地看,中央银行是国家的
银行、发行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保持物价(币值)稳定是货币政策
目标的重点。
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所直接
面对的是价格水平问题,因而对价格水平有着较为直接的决定作用。
财政作为政府的分配或经济活动,其政策目标往往更加侧重于实现宏
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解析:空
5. 消费的生命周期和持久性收入理论与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消费函数
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形式为:Ct=C_+cYDt,即消费者的消费仅与他们当期的可支配收入YDt呈线性关系。
但事实并非如此。
消费者的消费波动比他们的可支配收入的波动要小,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短期边际消费倾向。
这是简单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无法解释的。
为弥补该缺陷,20世纪50年代,莫迪利安尼和弗里德曼分别提出了消费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性收入假说。
(1)这两种消费理论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认为预期将来收入和当前收入一样也影响消费,消费者面临的是跨期预算约束,而不是当期收入的约束。
既然人们根据预期的一生收入来安排各期消费,收入波动就会被平滑,人们将一生收入平均消费在各期,可支配收入的暂时增减(如减免税收)或者说偏离平均收入的暂时性收入,就不会对消费产生大的影响。
换言之,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2)由消费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性收入假说得到的另一个推论是,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短期边际消费倾向。
如果收入在短期内增加,由于人们将增加的收入分摊到生命各期去消费,因此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如果收入年年增加,消费也将年年按同一比例增加,因此长期中边际消费倾向不变。
这是凯恩斯消费函数所不能解释的。
解析:空
6. 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以及政策效应。
答案:(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假定经济初始阶段,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A点同时达到均衡,
如图12-11所示,这时收入较低。
为了克服萧条,达到充分就业,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IS曲线右移致使均衡点移动到B点;或者实
行扩张性货币政策,LM右移致使均衡点移动到D点。
采用这两种办
法都可以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重新达到均衡,这时新的均衡收入都
会有所增加,但是会使得利率大幅度上升或下降。
如果既想增加收入,又不使利率变动,那么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
策和货币政策相混合的办法。
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利率上升,同时扩
张性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下降,两者相互抵消从而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
这时由于利率水平不发生变化,因而投资不会被挤出,均衡收入大幅
增加。
图12-1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2)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对各个组合的分析如下所示:
①经济萧条不太严重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并用
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②严重通货膨胀时,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并用紧缩性财政政策防止利率过高。
③不严重的通货膨胀情况下,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压减总需求,
并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紧缩过度而发生经济衰退。
④经济严重萧条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并用扩张
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
四种混合政策的效应见表12-1。
表12-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解析:空
7. 你预期股票市场大崩溃将如何影响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你预
期房价上升将如何影响消费和收入的关系?你的预期在凯恩斯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或持久性收入理论中有何不同?
答案:面向未来的消费理论(前瞻消费理论)强调,没有理由认为一
个人现在的消费应该与他当前收入有关,人们消费多少应该与他的富
裕程度有关。
资本收益或资产价值的变化会改变一个人的财富,当股
票或不动产(如房产)价格上升,拥有这些资产的人将会提高他们的
消费水平。
因此,当股票市场大崩溃,并且人们预期这一变化将持续时,人们会减少消费。
而房价急剧上升并且人们预期这一变化会持续
下去,人们会增加消费。
这是生命周期理论和持久性收入理论的观点,凯恩斯理论则认为,如果资产价值变化带来了收入的变化,则会影响
消费,否则不会影响消费。
解析:空
8. 何为GDP平减指数?它与CPI有何区别?
答案:(1)GDP平减指数反映包括消费品和资本品在内的一般
物价水平变动,它是同一年度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即: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2)GDP平减指数和CPI都反映总体价格水平,但二者存在如下区别:
①GDP平减指数衡量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而CPI 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
②GDP平减指数只包括国内生产的产品,进口品并不是GDP的一部分,也不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上。
但进口品却影响CPI。
③GDP平减指数使用可变权数,CPI则使用固定权数。
在物价上涨时,前者常常低估,后者则常常高估物价上涨影响。
在物价发生变动时,固定权数指数(CPI)忽视替代效应,可变权数指数反映了替代效应,但忽视了替代造成的福利损失。
解析:空
9. 解释说明为什么相对于封闭型经济模型,政府支出的削减在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的影响更大。
答案:在封闭型经济模型中,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左移动,引起需求水平和利率的下降,利率的下降将提高投资支出水平。
因此,产品需求水平的下降幅度小于IS曲线向左平移的幅度。
在图13-1中,它从点A移动到点B,而不是移动到点C。
图13-1 固定汇率下政府削减支出的影响
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较低的利率会引起资本的外流,而资本外流将给本币带来贬值的压力。
若中央银行想要保持汇率不变,则必须减少货币供应量。
这会使LM曲线向左移动,产出的需求水平将下降得
更多。
在资本可以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将不得不减少货币供应量,直到国内利率重新处于国际利率的水平。
因此,投资支出的水平不会受到影响,且将具有完全乘数效应。
在图13-1中,经济将从点B移动到点C。
解析:空
10. 为什么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位于IS曲线右上方时,反映商品市场上供过于求的情况?
答案:商品市场上供过于求是指储蓄大于投资的情况,在IS曲线右上方的任何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之所以都表明储蓄大于投资,这是因为相对于一定收入而言,利率太高了,从而使该收入提供的储蓄超过了该利率所导致的投资;可以用图11-2进行说明。
在图11-2中,A点位于IS曲线之上,相对于收入Y1,利率i2太高了。
若利率为i1,则I=S,但因为i2>i1,所以由i1决定的投资大于由i2决定的投资,而A点与均衡点的储蓄是相同的,所以A点的储蓄大于投资,所以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位于IS曲线右上方时,反映商品市场上供过于求的情况。
图11-2 商品市场供过于求的利率收入组合
解析:空
11. 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乘数理论怎样描述通过减税扩张财政的产出效应?并予以简要的说明。
答案:在三部门经济中,社会的总需求等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购买之和,即总需求AE=C+I+G,其中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即C=C_+cYD,YD表示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YD=Y-T+TR,其中T表示税收,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因而可获得消费函数为C=C_+c(Y-T+TR)。
社会的总产出水平总是倾向于均衡水平,即总产出等于总需求:Y =AE=C_+c(Y-T+TR)+I+G。
变形解得:Y=[C_+I+G+c(-T+TR)]/(1-c)。
由上述公式可知:∆Y/∆T=-c/(1-c)。
表明税收增加∆T时,国民产出减少c∆T/(1-c)。
国民产出的变化与税收变化之比称为税收乘数,记为αT,说明税收的减少会引起乘数倍的国民产出的增加。
其作用机制是税收减少会使可支配收入相应增加,进而使消费支出增加,这会引起有效需求的扩张,从而促使由需求决定的国民产出水平的增加。
解析:空
12. 在什么情况下中央银行应主要通过制定利率目标或货币存量目标来实施货币政策?
答案:(1)如果干扰主要来自于货币市场(货币需求的改变),那么制定利率目标比制定货币目标更好。
在图17-1(a)中,可以看到,随着由改变预期带来的货币需求的增加,LM曲线将向左移动,利率上升。
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使LM曲线移回右侧,中央银行就能够使经济回到其最初的均衡状态。
图17-1 IS-LM模型
(2)如果干扰主要来自于商品市场,那么中央银行最好制定货币供给的目标。
如图17-1(b)所示,若支出增加,那么IS曲线向右移动,使利率上升。
若中央银行试图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回到其最
初水平,那么干扰会加剧,这是因为LM曲线同样会移向右侧。
因此,中央银行应当保持货币供给(由此保持LM曲线)不变,以求干扰最
小化。
解析:空
13. 为什么政府增加支出会引起国民收入上升和利率上升,而银行
增加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和国民收入增加?
答案:IS-LM模型是说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
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的模型。
财政政策的效果表现为IS曲线的移动,增加财政支出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IS曲线将向右移动。
货币政策的
效果表现为LM曲线的移动,增加货币供给属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因此,当国民收入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来调节经济。
下面通过IS-LM模型来对两种政策效应作简要分析。
图11-3、图11-4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纵轴代表利率(r)。
(1)增加财政支出的政策效果
图11-3 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效果
因为Y=C+I+G+NX,政府支出G增加使Y增加,总收入增加
了,对货币交易需求增加。
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会上升。
所以,政府增加支出会引起国民收入上升和利率上升。
在IS-LM模型上反映如图11-3所示,假定经济起初位于图中的均衡点E,收入为Y0,利率为r0,现在增加政府支出,其结果是IS曲线向右移动到IS1。
新的均衡点为E1,此时,利率由r0提高到r1,收入由Y0增加到Y1。
(2)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效果
图11-4 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效果
当货币需求不变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意味着货币市场上供过于求,这必然导致利率下降。
利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根据公式Y=C+I+G+NX,C和I增加。
从而使收入Y增加。
所以,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和国民收入增加。
在IS-LM模型上反映如图11-4所示,假定经济起初位于图中的均衡点E0。
收入为Y0,利率为r0,现在增加货币供给,其结果是LM曲线向右移动到LM1。
新的均衡点为E1,此时,利率由r0下降到r1,收入由Y0增加到Y1。
解析:空
14. 经济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是指什么?为什么决策者会违背自己以前作出的宣言?在这种情况下,政策规则的优点是什么?
答案:(1)动态不一致性是指决策者提前宣布政策以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然后在这些预期形成并发生作用后又采用不同政策的倾向。
(2)决策者违背自己以前作出的宣言,主要是由于决策者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