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生态城市发展状况分析
论山西的环境问题及改善情况
![论山西的环境问题及改善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b26800c3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f.png)
论山西的环境问题及改善情况第一篇:论山西的环境问题及改善情况论山西的环境问题及改善情况一、内容简要:1、山西的基本状况2、山西存在的环境问题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4、山西省采取的措施及办法5、现状及遗留问题6、提出解决方案二、前言:作为山西人,总是听到一些关于山西环境问题的讨论,总觉得不是滋味,可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山西在环境方面的问题不容乐观,但同时我也看到山西正在尽一切办法改变这一现状,以往在不久的将来,她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
三、正文:山西的基本状况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
总面积15.66万平方公里,人口2875.9万。
山西是一个夹峙在黄河中游峡谷和太行山之间的高原地带。
全省山脉很多,大部地区海拔达1000米以上,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 以上。
从地形看,是一个由许多复杂山脉构成的高台地。
山脉延绵起伏,纵横排列,雄险巍峨。
山西境内河流很多,注入黄河的河流有沁河、涑水河、汾河。
汾河纵贯全省。
是省内的主要河流,是仅次于渭河的黄河第二大支流。
地理上依山傍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
外缘有山脉环绕。
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
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
山西省,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季风气侯区,即温带大陆性气候。
平均降水量为400到650毫米。
山西被称为“ 煤铁之乡”、“ 能源重化工基地”。
主要矿藏有煤、铁、铝。
铜、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膏等。
现已探明的煤矿储量为2000亿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铁矿储量为30.5亿吨。
由于煤炭储量丰富,煤炭工业在山西工业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
近几年来,电力工业、轻纺工业、消费品工业、民用工业的发展也很迅速。
山西的公路交通,已达到所有县区都通车,总长3万多公里。
太原的发展趋势
![太原的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0fb6da5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c.png)
太原的发展趋势
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其发展趋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
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规划,太原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转型升级:太原市正在积极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传统的煤炭和重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
同时,太原市也加大对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力度,提升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
2. 城市建设提升:太原市在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改造,推动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城市形象的改善。
这包括改善交通设施,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升旅游景点和文化设施的品质等。
3. 生态环境保护:太原市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通过治理大气污染、改善水质、推动节能减排等举措,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4. 优化人居环境:太原市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
加强住房保障,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和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加文体娱乐设施,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太原的发展趋势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政府政策、经济形
势、社会需求等。
因此,太原的发展趋势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和改变。
山西省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
![山西省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d8b2e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0.png)
山西省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王若仪;李雅忠【摘要】介绍了研究区域概况,阐述了基础数据及研究方法,依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评价技术规范,利用2008—2013年山西省遥感解译数据和地面调查统计数据,评价分析了山西省及11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状况、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并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3年山西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处于一般级别且在逐步好转,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的任务还非常艰巨.【期刊名称】《科技创新与生产力》【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4页(P20-22,25)【关键词】遥感解译;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山西【作者】王若仪;李雅忠【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山西太原 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08.2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也逐步走向成熟与规范。
2006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HJ/T 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2008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又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归一化系数进行了明确与统一,使得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分析有了科学规范的方法和依据。
笔者依据国家的技术规范,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山西省2008—2013年生态环境质量各要素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针对山西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合理制定区域规划和经济发展方针,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山西省地处华北地区西部,黄土高原东翼。
东依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两省相望;北跨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
太原发展形式变化情况汇报
![太原发展形式变化情况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bfb8e29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9.png)
太原发展形式变化情况汇报
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发展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城市规划、经济结构、人口规模等方面来看,太原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太原的发展形式变化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太原市在过去几年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
和改造。
老旧的城区得到了改造,城市的道路、交通设施得到了完善,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太原市还加大了对城市绿化的投入,建设了大量的公园和绿地,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这些举措使得太原城市的规划和布局更加合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从经济结构的角度来看,太原的发展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去太原
市的经济主要以重工业为主,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太原市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太原市的经济已经由传统的重工业转向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太原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次,从人口规模的角度来看,太原市的人口规模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城市的
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太原市,使得太原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这也为太原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太原市的发展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规划得到了改善,经济
结构得到了优化,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太原市正朝着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展现出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太原市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山西省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山西生态资源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西生态资源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7db39eafd0a79563c1e726f.png)
山西生态资源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时间:2012-04-18 10:43生态环境是人类居住生存的环境,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生存生活的质量。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指出,2004年中国生态现代化水平指数为42分,在全球118个国家中排第100位,中国正处于生态现代化的起步期。
就是说,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在全球是较差的。
而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态环境状况就更差。
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已成为全省人民的心愿和建设和谐山西的迫切需要。
一、生态资源概况山西省土地总面积为15.6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63%,属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之一。
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二是黄土覆盖广泛,水土流失严重,山丘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其中53.2%的土地为黄土所覆盖,共有水土流失面积约10.8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9.1%,多年平均侵蚀量达4.56亿立方米;三是土地类型多样,宜林宜牧地潜力大;四是土地质量较差,生产率低。
水资源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介于400~650毫米之间。
水资源特点有三:一是水资源贫乏,属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水资源已成为山西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二是水资源年际内丰枯悬殊,给调节利用水资源带来很大困难;三是河流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
山西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省份,全省现有林地面积为1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1.7%,比全国平均值低2.2个百分点,排位在第22位,人均占有林地0.04公顷。
而周边省份陕西、河北、内蒙古均高于山西。
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资源是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主要“瓶颈”山西的长处在煤,短处在水,煤和水的关系是典型的“木桶理论”型关系。
在自然资源丰度上,山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60立方米左右,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世界平均水平的4%。
山西环境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建议
![山西环境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d0f809686529647d262852d3.png)
山西环境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建议作者:普布次仁来源:《山西农经》 2017年第21期1 当今山西省环境现状基本概况山西省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腾飞给山西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的现代化举措有目共睹。
当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了大量的物质能量, 促进了当今社会的持续前进发展。
与此同时, 人类对自然界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开始扩大, 影响深刻,特别是现代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发展, 对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环境问题越来越大, 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
交通运输的现代化, 各种交通工具, 特别是机动车辆燃烧汽油, 柴油等排出大量的尾气, 污染大气, 所产生的光化学烟雾使受害者加速衰老, 缩短人体寿命、各种交通工具在运行中发出的噪声直接破坏了居民的安静环境和产生其他副作用。
现代农业对环境的消极作用也是相当大的, 表现在滥用土地资源、使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渡放牧导致草原沙化,不合理的灌溉使土壤次生盐渍化, 化学药物的使用造成污染, 破坏自然生态平衡。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自然环境和人类之间的问题。
人类对周边环境的利用和影响对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经济和现代工业、科技业发展迅速,有利就有弊,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循环和发展规律,致使环境污染恶化, 还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处理这些已经形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制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需要做到总结经验教训,依照自然规律行事,这样做才可以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2 当今山西省环境基本问题分析近年来,全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山西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获得了璀璨的成绩,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山西省近几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下大决心要采取大措施使山西的环境面貌有大改观。
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和削减排污总量为主线,大刀阔斧地对重点污染源实行摧枯拉朽式的整治,取缔、关闭、治理、改造,多管齐下,取得了明显成效。
运城如今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运城如今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4cae5d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7.png)
运城如今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运城作为中国山西省的一个重要地级市,得益于其丰富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
本文将从经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未来趋势四个方面,对运城的现状及未来进行分析。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运城近年来呈现出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运城的经济总量逐年增长,GDP连续多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率。
这主要得益于运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例如煤炭和铝土矿资源的丰富。
这些资源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能源、化工等行业,为运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其次,运城在产业发展方面积极调整结构,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
以工业为例,运城市正加大对煤炭行业的治理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同时,城市还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支持。
这些努力使得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支撑运城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再者,城市建设方面,运城的城市形象得到了明显提升。
在过去的几年里,运城市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运城市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如今,在市区内旧城改造和保护区域内,许多历史建筑物得以保留和修缮,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更加宜人的居住和旅游环境。
对于未来趋势的预测,运城将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态势。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对能源和化工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这将为运城的资源优势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次,随着消费升级的不断推进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需求,现代服务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运城市可以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服务产品,以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运城还可以利用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
这将为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动力。
同时,运城应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大力培育和引进新技术、新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了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运城市需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和企业投资,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山西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
![山西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603cf12fad6195f302ba601.png)
山西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李素清张金屯(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太原030006)摘要:改善生态环境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作为中国最大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在分析山西生态环境的现状、后果、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遏制其生态环境破坏的一些对策。
1 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形势严峻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带,长期以煤炭为主的经济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目前山西是全国生态破坏最严重、环境质量最差、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低的省份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山西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主要表现为:1.1 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山西是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据调查,山西水土流失面积达1.08×107hm2占全省总面积的69%,占全省山区、丘陵区总面积的88%。
全省平均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3000t,严重地区可达每平方公里1.0×104~2.0×104t,每年平均向黄河、海河输送泥沙4.56×108t,其中黄河流域输送泥沙3.67×108t,占全省输泥沙量的80%,占黄河泥沙总量的1/4,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地之一。
水土流失分布广,全省119个县(市、区)几乎都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尤以晋西、晋西北各县(市、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其输沙量约占全省输沙总量的63%。
1.2 土地荒漠化发展迅速干旱的气候,加之大风天气多、植被匮乏,使晋西北、晋西地区,土地沙质荒漠化发展迅速,对山西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
在晋西北受沙质荒漠化危害的土地面积高达100.64×104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4%。
并且荒漠化以每年10m的速度向南扩展,使沙尘暴和扬尘天气频频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全省农村、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其影响也波及到周边省份。
1.3 土地盐渍化面积大山西土地盐渍化面积达5.37×105hm2,主要分布在中部各大盆地中,占盆地面积的15%。
山西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状况及对策建议
![山西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状况及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541d0098daef5ef7ba0d3cfc.png)
山西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状况及对策建议摘要: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山西省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制约自身经济的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山西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现状,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给出两者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山西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山西作为传统的能源省份,一直依靠能源产业发展经济。
如何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顺应时代和发展的需要,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并行不悖的协调进行,成为人们研究的主要课题。
本文从研究山西省经济与环境现状问题出发,寻找协调发展的对策。
1、山西省经济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本文根据山西省多年发展状况,总结得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1)产业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发展不足长期以来,山西省产业结构都是以“煤电”为主,并衍生出冶金、重工机械、钢铁等能源产业链。
通过比较1990~2009年这20年山西省各产业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在整个地区生产总值中是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直至2009年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比例为6.5:54.3:39.2,全国平均水平为10.3:46.3:43.4,如表1所示。
所以山西省产业结构的总体趋势为第一产业产值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发展稳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虽有较快发展,但相较于第二产业仍显不足。
此外,山西省产业结构更多的是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明显偏重于重型化、初级产品的生产,而建筑业所占份额较少,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就业结构来看,2009年山西省第一产业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占全省就业人数的39.7%,生产总值却只有6.5%;第二、三产业产值高达全省93.5%,吸纳的就业人员较少,尤其是第二产业产值最高,就业人数最少。
产值最少的产业聚集了最多的劳动力,无形中使第二产业人均gdp增高,达到92943.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2698.3元;第一产业人均gdp下降,仅为7521.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857.4元,如表2所示。
山西省调研报告
![山西省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68d275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d.png)
山西省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与背景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山西省的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山西省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位于中国北方,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能源资源基地。
然而,长期以来,山西省在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方面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实地走访、访谈和数据收集等方式,全面了解山西省的现状,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经济发展1.1 经济总体情况山西省经济以能源和重工业为支撑。
煤炭、煤焦化产品、化工产品等是山西省的重点产业。
然而,由于国内环保政策的调整和能源行业的结构调整,山西省的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
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山西省的GDP增速逐年放缓,经济结构亟待调整。
1.2 产业升级与创新为了实现经济转型,山西省需要加快产业升级和创新。
加大对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3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存在区域间差异较大的问题。
大部分经济活动集中在太原市和部分发达地区,而农村地区发展滞后。
因此,山西省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1 能源环境问题作为能源资源大省,山西省在能源开发和利用中存在一系列环境问题。
煤炭开采和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和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因此,山西省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煤炭的依赖,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2 生态保护与修复山西省还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的挑战。
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亟待解决。
山西省应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入,推进草原恢复和植被修复工作,并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
2.3 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是山西省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山西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山西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a6ac2a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1.png)
山西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1. 引言山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中部,东临河北、西接陕西、南界河南、北濒内蒙古。
山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问题。
本报告将对山西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2. 山西的现状2.1 经济发展山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资源。
然而,受市场变化和环保压力的影响,山西的煤炭产业面临困难。
近年来,山西政府加大了转型升级力度,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
同时,山西还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提升了投资环境,吸引了一些大型企业的入驻。
2.2 环境问题山西在长期的煤炭开采和工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大量的矿山开采导致土地沙化、水资源污染等,严重影响了区域的生态环境。
山西政府已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近年来,山西推行了煤炭行业减产、环保整治等政策,改善了环境状况。
2.3 教育和人才培养山西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山西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山西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 山西的发展前景3.1 新能源发展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加,山西可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
山西政府应该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新能源领域,推动煤炭向清洁能源的转型,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3.2 旅游业发展山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具备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山西政府应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的开发水平和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时,山西还应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好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3.3 增加对外开放山西应该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引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山西政府可以通过降低投资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鼓励跨国企业在山西设立分支机构,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阳泉市城市环境分析报告
![阳泉市城市环境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37fdc21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a.png)
阳泉市城市环境分析报告一、引言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偏东,是山西省的一座重要煤炭资源城市。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阳泉市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居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阳泉市的城市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为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二、自然环境分析阳泉市位于山西大山地沟中部,地理条件独特,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市区地势相对平坦,山区较多。
然而,由于过度开采煤炭资源和不合理的经济发展,阳泉市面临着严重的土地沙化问题。
大量的矿区开采导致土地荒漠化,影响了农田生产和生态环境。
同时,由于煤炭燃烧排放导致的大气污染也日益严重,空气质量受到了严重威胁。
三、人文环境分析1. 居民生活水平阳泉市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城市化程度较高。
城区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居民的医疗、教育和文化娱乐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然而,由于城市环境的恶化,居民对环境质量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空气和水质的关注度极高。
2. 城市交通状况阳泉市的城市交通状况相对较好,市内道路较为畅通,公共交通发达,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然而,城市规划不够科学,城区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现象普遍存在。
此外,由于城市交通工具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汽车尾气排放也加重了大气污染的程度。
3. 城市公共设施阳泉市的城市公共设施较为完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机构较广泛分布。
然而,城市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一些城乡之间的差异。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程度有待提高。
四、城市环境问题分析1. 大气污染阳泉市的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源于煤炭燃烧和工业排放。
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严重,导致空气质量低下。
此外,大量工业企业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也导致了大气污染加剧。
2. 水污染由于煤炭开采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阳泉市的水资源面临严重的污染。
地下水和河流水质受到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严重影响,给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带来了威胁。
描述山西环境变好的文章
![描述山西环境变好的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dd3eed3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2.png)
描述山西环境变好的文章
(原创版)
目录
一、山西环境问题的历史背景
二、山西环境治理的措施
三、山西环境变好的表现
四、未来山西环境发展的展望
正文
一、山西环境问题的历史背景
山西,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一直以来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长时间的煤炭开采和工业发展,使得山西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一度使得山西的环境质量堪忧,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山西环境治理的措施
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山西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加大环境法规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其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再次,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实施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三、山西环境变好的表现
经过多年的努力,山西的环境质量已经开始逐步改善。
空气质量明显提升,蓝天白云的日子越来越多。
水环境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许多曾经黑臭的河流已经开始恢复清澈。
此外,山西省的生态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生态环境逐渐恢复。
四、未来山西环境发展的展望
在未来,山西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升环境质量。
阳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阳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b8e432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7.png)
阳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阳泉市位于中国山西省中南部,是山西省的核心城市之一。
近年来,阳泉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发展水平日益提高。
本文将对阳泉市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阳泉市正在经历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
过去以煤炭资源为支撑的传统工业仍然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但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也在逐渐崭露头角。
阳泉正积极推动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2. 城市建设:阳泉市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是城市建设的一大重点。
多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如城市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等,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教育和科技:阳泉市重视教育和科技创新。
多所高等学府的设立提升了当地的人才培养水平。
与此同时,阳泉市还鼓励科技创新,并支持企业进行研发、推广应用,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4. 旅游业:阳泉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景点而闻名。
井冈山、物联山、平型关等景点成为吸引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阳泉市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推动了经济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二、未来趋势分析1. 产业转型升级:阳泉市正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未来,重点将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进一步降低对传统工业的依赖性,提高产业链的高端化水平。
2. 加强创新能力:阳泉市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一批有竞争力的高端科技企业。
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
3. 提升城市品质:阳泉市将继续推动城市环境建设,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功能,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4. 打造文化旅游名城:阳泉市将充分发挥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优势,致力于打造文化旅游名城。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访问。
山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山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https://img.taocdn.com/s3/m/f1d40c6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19.png)
山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作者:来源:《科学导报》2023年第70期科学导报讯记者魏世杰 9月14日,记者从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山西加快转型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发布会,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全省“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累计开工项目158个,已完工35个,为确保2025年黄河流域国考断面稳定达到三类及以上水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山西省聚焦“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和“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等重大要求,加快推进以水质改善为目标,以工程实施为抓手,衔接已建、在建和新建重大水利和生态环保治理工程,实施了10方面骨干工程、280多项子工程,多措并举统筹抓好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生态治理等重点工作,促进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在污染防治攻堅战中,山西始终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数据显示: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6.2%,同比上升8.8个百分点。
山西在全国率先出台《重点行业“一本式”环评报告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在十个行业启动标准化环评审批,加大跑部对接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转型项目环评审批。
持续推进“绿盾”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强化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推进碳普惠机制试点建设,建成全国首个全省域碳普惠推广平台“三晋绿色生活”,带动370余万人碳减排8.6万吨。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办理各类生态环境违法案件1848件,罚款1.6亿元,以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守护生态环境的绿水青山。
另据省自然资源厅介绍,山西省黄河重点生态区吕梁山西麓山水项目总投资55.0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奖补20亿元,重点解决山西省吕梁山西麓8条主要入黄河流和上千条冲沟支流的水土流失问题,涉及吕梁、临汾、运城3市14县(市、区),2.07万平方公里项目区内生态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年均可减少输入黄河泥沙量约2000万吨,保障入黄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协同推动山西省“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
2024年山西省生态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山西省生态旅游市场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41a82e2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a.png)
2024年山西省生态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山西省位于中国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意识的增强,生态旅游市场在山西省迅速发展起来。
本文将对山西省生态旅游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
1. 生态旅游资源概述山西省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包括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
其中包括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知名景点,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吸引了大量游客。
此外,山西省还拥有许多原生态资源,如黄河、太行山等,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优越条件。
2. 生态旅游市场规模近年来,山西省生态旅游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0年,山西省的生态旅游市场规模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据预测,未来几年,山西省的生态旅游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有望超过XX亿元。
3. 生态旅游市场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的重视,生态旅游市场在山西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未来,山西省生态旅游市场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3.1 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山西省将加大对生态旅游项目的扶持和引导力度。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提高生态旅游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3.2 智能科技应用随着智能科技的迅猛发展,山西省的生态旅游市场也将受益于智能科技的应用。
未来,游客将能够通过智能手机等设备获取更多的旅游信息和服务,提高旅游的便捷性和体验感。
3.3 旅游融合发展山西省将推动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如农业、文化艺术等。
通过旅游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打造更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 生态旅游市场面临的挑战尽管山西省生态旅游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谨慎操作,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旅游服务质量和安全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太原绿地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太原绿地现状分析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a6d5e4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e.png)
太原绿地现状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也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绿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旨在对太原市的绿地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以期改善太原市的绿地环境。
2. 绿地数量和分布太原市的绿地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根据市政府提供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太原市总面积为10089平方公里,绿地面积为1652平方公里,占比约为16.33%。
和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太原市的绿地面积相对较低。
太原市的绿地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区域,如迎泽公园、晋祠等,而郊区地区的绿地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郊区居民难以享受到足够的绿地资源,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3. 绿地质量和生态功能在太原市的绿地中,部分地区存在着质量不高的问题。
一些绿地面积虽然较大,但却未得到有效管理和维护,导致绿地的生态功能受到影响。
此外,太原市的绿地生态功能相对单一。
大部分绿地只是起到了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而对于水源涵养、空气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功能发挥较弱。
这也需要太原市政府重视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绿地的质量和生态功能。
4. 绿地利用和管理太原市的绿地利用和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绿地被不合理地利用或者私搭乱建,破坏了绿地的整体环境。
其次,绿地的管理经验不足,导致了管理混乱和不规范。
还有一些绿地被滥用为停车场或者临时建筑用地,降低了绿地的使用效益。
为了提高太原市绿地的管理水平,政府应加强对绿地的规划和管理,加大绿地的维护力度,确保绿地的完整性和良好的使用环境。
同时,需要加强对绿地的宣传,提高市民对绿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5. 建议和对策针对太原市的绿地现状和问题,本报告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增加绿地面积:太原市政府应加大对绿地的投入,逐步增加绿地的面积,提高绿地的覆盖率。
- 合理分布绿地:太原市应注重郊区绿地的规划和建设,让郊区居民也能够享受到绿地的便利。
- 提高绿地质量:加强对绿地的管理和维护,提高绿地的质量和生态功能,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山西的现状和发展
![山西的现状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2b0b78c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e.png)
山西的现状和发展1. 引言山西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省份。
本文将探讨山西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2. 经济状况山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矿藏资源。
这使得山西在过去几十年里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省份之一。
然而,过度依赖煤炭产业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问题。
因此,山西正在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和投资。
3. 城市建设山西的城市建设也在不断发展。
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自2007年以来实施了一系列城市更新和改造计划,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生活质量。
太原市中心的建设也在快速发展,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其他重要城市如大同、运城等也在加速发展。
4. 旅游资源山西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因此具备了广阔的旅游发展前景。
如:太行山脉、五台山、云冈石窟等。
山西还拥有众多古代文化名城,如平遥古城、壶口瀑布、乔家大院等。
这些旅游资源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为山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5. 教育和科技创新山西重视教育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成立在山西省各地。
这些机构为山西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人才输出。
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山西积极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煤炭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山西正在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资源保护。
这些努力将为山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7. 对外合作与开放作为中国重要的省份,山西也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山西与国内外众多地方开展了友好交流与合作,吸引了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
山西还积极参与中国的国际合作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
8. 未来的发展前景山西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旅游目的地,未来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山西将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2024年山西省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山西省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f39e7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8.png)
2024年山西省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生态旅游是指以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依托,融入人文元素的旅游方式。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生态旅游市场逐渐兴起。
作为一个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的地区,山西省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本文将对山西省生态旅游市场前景进行分析。
2. 山西省生态旅游资源分析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
首先,山西省地处中国北方,气候条件适宜,具备发展四季生态旅游的条件。
其次,山西省保存了许多珍稀的动植物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价值。
再次,山西省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如五台山、云冈石窟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3. 山西省生态旅游市场发展现状目前,山西省的生态旅游市场已经初具规模。
不少景区实施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提升了旅游体验。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生态旅游业的支持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
山西省的生态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4. 2024年山西省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分析4.1 市场需求增长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改变,对绿色、环保、健康的旅游方式的需求逐渐增加。
山西省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的地区,具备满足这种需求的潜力。
可以预见,未来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4.2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已经意识到生态旅游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来支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财政支持、减免税收、土地使用优惠等,将为山西省的生态旅游市场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4.3 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态旅游需求,山西省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相继建设了高速公路、旅游车辆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方便游客的出行。
这将进一步提升山西省的生态旅游市场竞争力。
4.4 山西省旅游品牌影响力提升山西省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拥有多个世界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恒山等。
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山西省打造旅游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生态城市发展状况分析作者:张吉燕来源:《商情》2015年第40期【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总体布局的高度,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城市生态化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是衡量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带,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经济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山西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基于对山西各地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结合城市化进程与山西省情,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是山西发展的必然选择。
[1]因此,本文从山西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出发,提出遏制山西生态环境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生态城市 ;生态环境 ;对策一、引言随着全球生态危机变得严重,转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变得迫在眉睫,也使得发展生态城市的议题日益获得人们重视。
当前建设生态城市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亲睐,但只有抓住低碳发展的重点,才能创建人、自然与社会和谐的生态城市。
山西被誉为“煤铁之乡”,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生态脆弱带,总人口3629万,总面积约为15.63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全省总面积的80%为境内山地丘陵,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 m以上,地形复杂、地表破碎、起伏悬殊、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气候干旱少雨、春季多风沙、夏季多暴雨,自然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低。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目前,山西省生态环境表现出整体改善,但大环境依然不容乐观的情况,有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
二、生态城市发展现状分析(一)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国也开始探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或绿色城市也已被许多国家设为目标。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整体呈逐渐上升的走势。
因为城市对乡村资源的获取,产生了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的情况,城乡之间天然的联系也由此被阻隔,因此在城市周围的自然环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后,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逐年加大的趋势。
(二)生态城市社会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居民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方式不断升级,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随即出现了疯狂购物、即用即弃、超前消费的消费模式。
这种铺张浪费的消费观念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所倡导的消费观念。
就本质而言,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是一致的。
生态经济追求的是温室气体的最小排放,这种经济模式通过采用低碳技术,依靠低碳机制、低碳文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转变,使整个社会的发展步入低碳的轨道。
为了深入了解山西城市居民低碳消费的状况,本研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从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角度研究低碳消费。
本次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问卷278份,回收率达92.67%。
在所有的调查者中,女性占47%,男性占53%。
通过对问卷分析可以发现:首先,居民对低碳消费的了解非常少,认识水平较低。
虽然有一部分人知道低碳消费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是,很少有人了解低碳消费不仅要求温室排放量最少,而且要求高碳能源消耗减少以及新能源不断开发和利用。
此次调查表明,只有10%的居民完全了解低碳消费并大力支持,35%的居民仅仅只是了解“低碳消费”这一说法,而大部分的居民不清楚自己是否进行过低碳消费或是自己干脆就没有过低碳消费的经历。
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居民并没有真正认识低碳消费,也未积极主动地进行低碳消费。
其次,与传统消费相比,吸引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原因是该消费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占34%);感觉消费低碳产品能体现自身的高素质(占21%);认为进行低碳产品的消费本身是一种潮流(占17%);剩下的28%消费者认为其进行低碳消费是由于其他因素。
(三)生态城市环境发展现状城市密度、出行方式对生态城市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因此,城市公共交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获得了各地方政府的强烈扶持。
山西城市交通机动化一个特点是公共交通运营数量大致呈现增加的趋势,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出租车和公共汽车明显增加,很显然,这与我们所倡导的低碳交通结构体系是大相径庭的,因此,城市规划离不开低碳、可持续的交通结构,因此有利于步行和自行车使用的城市规划方案才是有意义的,山西省的城市建设中应着眼于高性价比的公共交通,同时也需顾及城市形象的改善,尤其应注意控制小汽车的数量,以此来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
三、生态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城市生态环境污染严重随着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近年来,中国的大气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但是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仍然存在,如SO2污染排放量大,工业烟尘排放量虽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但仍然保持在比较高的位置。
除了大气污染外,固体废弃物污染也是限制城市乃至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目前正在努力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还处于较低水平(如图1所示)。
图1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二)技术水平落后且创新劲头不足发展生态城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循环经济为基础,清洁生产为手段。
但是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工业企业还是采用末端治理,以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而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粗放利用资源为条件,追求的是片面的短期的经济增长。
到目前为止,山西的经济发展一直是依托工业企业尤其是能源企业的发展。
山西传统的能源企业以煤炭采选、化工企业为主,虽然全国已开展过煤炭企业重组,但是低水平的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仍占主体,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工业发展比较弱。
能源企业往往是在污染物产生了以后或是污染已经成为现实之后才着手进行治理,这与生态城市倡导的清洁生产背道而驰,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采用清洁生产需要耗费的成本太高,短期内不会给企业带来盈利,所以就不会积极倡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革,而是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先污染后治理,即使有些已经采用了清洁生产的企业,也多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和机器。
因此,要发展生态城市急需进行技术改革和技术创新,自立才能自强,只有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为企业注入活力,才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山西省作为历史悠久的能源重化工城市,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将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如果只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完全拒绝传统的污染支柱产业,则会丧失宝贵的发展机遇;如果继续传统产业的发展,则会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
为破解上述困境,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公众生态安全知识在生态环境治理的问题上,国家生态安全是山西生态环境治理的出发点,应秉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加以认识。
各级机关和媒体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尤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对当下未来的深刻意义,使广大民众自觉树立生态保护观,使其意识到生态保护不仅关乎当前人民生活的改善,可持续发展的开展,更与国家生态安全息息相关。
通过政府媒体的生态教育促使全社会形成自觉关心、保护环境的和谐氛围。
(二)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实行环境责任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污染者付费和谁污染谁治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以水土保持、污染控制和植被建设为核心,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坚持不懈地搞好水土保持。
完善水土流失治理法规与实施办法,并以此为依据严格执行,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来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二要抓住退耕还林还草的机会,搞好林草植被建设。
(三)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所谓生态产业体系是指按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的组合。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山西省作为传统能源重化工城市,工业结构必须尽快优化,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提升工业内涵,具体讲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努力建成融高新技术、资本和知识为一体的富有特色的生态型新型能源基地。
二是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应推动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利用生态工程、生态技术来实现发展,以基本农田保护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有效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维持较好水平的农业生态和生产环境,进而实现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和产品的优质化,为社会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
努力构建以都市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县域经济为载体,绿色产业为主导,特色城市为支撑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
使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着重发展蔬菜、畜牧两大优势产业,开发生态、绿色、休闲观光农业。
(四)发展生态经济山西地市应在充分了解发展生态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积极行动,早日布局,找准发展方向,将生态概念充分应用到各方面,以此来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和发展,引导全社会民众形成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的良好意识。
(五)生态科技助推产业发展科技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加速器,科技创新对生态城市建设具有基础、先导的作用。
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重视科技创新的基础作用,加大生态科技的创新力度。
参考文献:[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UK, 1998 (5):204-216[2]许尔君.现代文明视域下的生态城市发展路径[J].中国住宅设施,2011,(11):14-23.[3]沈清基,安超,刘昌寿.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M].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1):18-24.[4]范进.城市密度对城市能源消耗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1(6):16-22.[5]国家统计局编.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19-780.[6]山西统计局编.2014年山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15-536.[7]张军以,苏维词,张凤太.基于PSR模型的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6):1039-1044.[8]王倩.苏州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1):15-35.[9]戴红美.生态城市:城市发展新范式的目标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4-146 .[10]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实现绿色的经济转型[M].科学出版社,2013,(1):142-160.[11]Eric Martinot. Renewable Energy Information. [EB/OL]. [2004-12-10][12]魏新庆,王秀朵,郭淑琴.城市雨洪调蓄减排综合利用模式探索——中新生态城水系统构建方案[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1):11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