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提能训练(含最新模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提能训练
(含最新模拟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4·南昌模拟一位学者说,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建国初期某种相似性决定的。
这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
A.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B.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
C.经济形势都是异常严峻
D.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
解析:中国与苏联均是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因此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成为当务之急。
答案:B
2.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B.人民庆祝实施股份制
C.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
解析:本题可用直选法解题。
题干中的“互助组”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1956年,属于三大改造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答案:C
3.2014·杭州模拟《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这里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不包括()
A.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
B.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C.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
D.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农村小农经济规模小,分散经营生产效率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因此首先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开展就是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故C不是原因。
答案:C
4.下列对联可能出自于建国初期的工商业资本家的是()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看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
C.“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D.“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A属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对联,C符合过渡时期三大改造中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史实,D属于“文革”
时期的对联。
1950年,上海市私营工商业大量歇业,工人失业,资本家慨叹:“看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
”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
答案:B
5.为了吸取苏联经济建设中的教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
……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
”可见“教训”是() A.生产过剩,市场狭小B.忽视民主与法制
C.重视积累,忽视消费D.片面发展重工业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主张适当调整工资、集体福利,反映了对消费的重视,这是由于吸取了苏联模式中重视积累、忽视消费的教训。
答案:C
6.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构想中,农业地位明显上升,原先作为基础和重点的工业化被排在农业现代化之后而居第二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的进程遭受严重挫折
B.国民经济的调整
C.正确认识四个现代化的关系
D.吸取了苏联失误的教训
解析:本题考查“八字”方针,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联系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可知,“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加之自然灾害等,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局面。
中央提出“八字方针”等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题干体现的正是国民经济的调整。
答案:B
7.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左”倾错误得到根本纠正
B.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
解析:1960年冬,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答案:C
8.1958年8月,国家计委提出的“二五”计划意见书中规定指标为“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3%左右;农业总产值为30%左右”。
关于这一指标评价准确的是()
A.开启了中国工业化建设大门
B.贯彻了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
C.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D.促进了经济全面快速地发展
解析:题干时间是1958年,所以应联系这一时期出现的“大跃进”及“左”倾错误,再结合数字即可判断。
答案:C
9.2014·昆明调研1952~1956年4年间,北大提出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1957年有400项。
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达到了3406项。
材料说明()
A.科技领域出现“大跃进”
B.“双百”方针推动科技发展
C.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
D.“向科学进军”热潮初显成效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1952~1956年”“1956~1957年”“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这3个时间内科技成果的变化,可以看出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现象。
答案:A
10.2014·长春模拟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工业企业下放的几项规定》,提出国务院各主管部门所管理的企业除极少数特殊重要的企业外,一律下放给地方政府管理。
中央直属企业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大大下降。
其意图是()
A.建立和强化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B.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探索增强企业的活力
C.在全国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积极引进西方国家的投资,实现工业化
解析:由材料中“1958年4月”“一律下放给地方政府管理”可以看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探索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答案:B
11.2014·宁波模拟20世纪60年代初,陕西省户县农村党员杨伟名牵头写的万言书《当前形势怀感》,描述了当时的农村情况:“就农村而言,如果拿现在和合作化前比,使人感到民怨沸腾代替了遍野歌颂,生产凋零代替了五谷丰登,饥饿代替了丰衣足食,濒于破产的农村经济面貌代替了昔日的景象繁荣。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三大改造的推行过于激进
B.“八字”方针落实不力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D.“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消极影响。
农村的“民怨沸腾”“生产凋零”“濒于破产”等信息揭示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破坏。
答案:C
12.2014·南昌模拟下表是1953~1980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对该增长率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1953~
1957年
1958
~
1962
年
1963
~
1965
年
1966
~
1970
年
1971
~
1975
年
1976
~
1980
年
年均增长
率
4.5% 4.3% 6.1% 3.9% 4.0%
5.1%
A.两次下降都受国家政策影响最大
B.最低值出现缘于计划经济的弊端
C.最高值出现得益于分配制度改革
D.增长率高低与农业总产值成正比
解析:1958~1962年的下降是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1966~1970年的下降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国际因素和总的意识形态倾向无疑地使中共领导人接受苏联模式,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却是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切的使命感,……以及苏联是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有的唯一榜样,决定走苏联的道路几乎是势在必行的。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
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但是,我们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时,国家的新领导人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
……可是到1957年,中共的领导人可以以相当满意的心情回顾1949年以来的一段时期。
……这个国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即使是适度的、但也是显著的提高;国家的社会制度已经比较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分析材料一中决定中国走苏联模式的“国际因素”是什么?概要回答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思想有何新的发展。
(3)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答案:(1)国际因素:二战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遏制政策。
斯大林模式的经济特征主要是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如回答“调动一切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吸取苏联教训”也可)。
(3)成就:①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③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4)①要善于借鉴外国经验;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
1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三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原因。
说明农业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3)材料三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答案:(1)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影响:农业的发展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2)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3)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
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