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4.阴阳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中医护”理学、“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 阴阳的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互相 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 阳的转化一般都出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 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量变过程,那 阴阳转化则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第 二
中章 医 护 理 基 础 理 论
中医护理学
1
内容概要(重点内容)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三节 藏象学说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第五节 经络 第六节 病因病机
中医护理学
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
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中医护理学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3. 阐述人体的病理变 化
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衰
中医护理学
阴偏衰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学
16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概念 五:金木水火土(五材) 行: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 变化
中医护理学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1.
• 五行虽然来自于木、火、土、金、水,但实际上已超越 • 了五种具体事物的本身,具有抽象的特征和更广泛的涵义。 • 木:“曲直”。即生长、升发、调达、舒畅。 • 火:“炎上”。即温热、升腾、明亮、化物。 • 土:“爰稼穑”。即生化、承载、受降。 • 金:“从革”。即收敛、肃杀、下降、清洁。 • 水:“润下”。即寒凉、滋润、中医护下理学行。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中医护理与学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三节 藏象
中医护理学
10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
构
手
阳
表
上
左
外 侧
腰 背
背
胸
六 腑
心 肺
足 三 阳
经
手
阴
内
下
右
内 侧
胸 腹
腰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足 三 阴
经
用阴阳来划分:六腑属阳,五脏属阴;
肾阴、肾阳。
中医护理学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 能
• 阴阳的转化既可表现为渐变形式,如:四季 的寒暑交替,昼夜的阴阳转化;但也可表现为突 变形式,例如:中毒性菌痢:高热烦燥,神昏谵 语等阳热证 → 体温骤降,面白肢厥,大汗淋漓, 脉细欲绝等阳脱证 → 四肢转温, 汗止脉和,阳 气恢复。前者是由阳转阴,后者是由阴转阳。
• 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四时之变, 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这里“重”“极”就是促进转化的条件。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确立护治原则 6.归纳药性 7.指导养生
中医护理学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பைடு நூலகம்
余
阴虚 阳虚
中医护理学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与护理
中医护理学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1.含义: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 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象之涵义有二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其
不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中医护之理源学 ,以消阴翳。)
LO第R二E节M 五IP行S学U说M DOLOR LOREM
•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 二、五行各自的特性 • 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 四、五行的生克乘侮 •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属性的特性 1.阴阳的相关性 2.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普遍性
中医护理学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 之以阳。”
2.阴阳的互根互用: • 阴阳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阴依存于阳,阳 依存于阴。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称为“阴阳互根”。 • 阴阳之间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 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条件。如: 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中上医护,理学就无所谓下,没有下,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 阴阳的消长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4.阴阳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中医护”理学、“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 阴阳的消长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中医护理学
19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自然界 五行
五色 五音 五味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木青 角 酸 生 风 东 春 火赤徵苦长暑南夏 土 黄 宫 甘 化 湿 中 长夏 金白商辛收燥西秋 水黑羽咸藏寒北冬
中医护理学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生 我 者 为 母 , 我 生 者 为 子
中医护理学
3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即向着日光者为阳, 背着日光者为阴。向阳的地方光明、温暖;背阳的地方黑暗、寒 冷。于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区分阴阳。这种阴 阳的概念被引申运用来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中医护理学
4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中医护理学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4.阴阳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中医护”理学、“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 阴阳的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互相 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 阳的转化一般都出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 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量变过程,那 阴阳转化则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第 二
中章 医 护 理 基 础 理 论
中医护理学
1
内容概要(重点内容)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三节 藏象学说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第五节 经络 第六节 病因病机
中医护理学
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
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中医护理学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3. 阐述人体的病理变 化
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衰
中医护理学
阴偏衰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学
16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概念 五:金木水火土(五材) 行: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 变化
中医护理学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1.
• 五行虽然来自于木、火、土、金、水,但实际上已超越 • 了五种具体事物的本身,具有抽象的特征和更广泛的涵义。 • 木:“曲直”。即生长、升发、调达、舒畅。 • 火:“炎上”。即温热、升腾、明亮、化物。 • 土:“爰稼穑”。即生化、承载、受降。 • 金:“从革”。即收敛、肃杀、下降、清洁。 • 水:“润下”。即寒凉、滋润、中医护下理学行。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中医护理与学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三节 藏象
中医护理学
10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
构
手
阳
表
上
左
外 侧
腰 背
背
胸
六 腑
心 肺
足 三 阳
经
手
阴
内
下
右
内 侧
胸 腹
腰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足 三 阴
经
用阴阳来划分:六腑属阳,五脏属阴;
肾阴、肾阳。
中医护理学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 能
• 阴阳的转化既可表现为渐变形式,如:四季 的寒暑交替,昼夜的阴阳转化;但也可表现为突 变形式,例如:中毒性菌痢:高热烦燥,神昏谵 语等阳热证 → 体温骤降,面白肢厥,大汗淋漓, 脉细欲绝等阳脱证 → 四肢转温, 汗止脉和,阳 气恢复。前者是由阳转阴,后者是由阴转阳。
• 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四时之变, 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这里“重”“极”就是促进转化的条件。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确立护治原则 6.归纳药性 7.指导养生
中医护理学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பைடு நூலகம்
余
阴虚 阳虚
中医护理学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与护理
中医护理学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1.含义: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 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象之涵义有二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其
不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中医护之理源学 ,以消阴翳。)
LO第R二E节M 五IP行S学U说M DOLOR LOREM
•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 二、五行各自的特性 • 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 四、五行的生克乘侮 •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属性的特性 1.阴阳的相关性 2.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普遍性
中医护理学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 之以阳。”
2.阴阳的互根互用: • 阴阳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阴依存于阳,阳 依存于阴。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称为“阴阳互根”。 • 阴阳之间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 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条件。如: 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中上医护,理学就无所谓下,没有下,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 阴阳的消长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4.阴阳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中医护”理学、“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 阴阳的消长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中医护理学
19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自然界 五行
五色 五音 五味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木青 角 酸 生 风 东 春 火赤徵苦长暑南夏 土 黄 宫 甘 化 湿 中 长夏 金白商辛收燥西秋 水黑羽咸藏寒北冬
中医护理学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生 我 者 为 母 , 我 生 者 为 子
中医护理学
3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即向着日光者为阳, 背着日光者为阴。向阳的地方光明、温暖;背阳的地方黑暗、寒 冷。于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区分阴阳。这种阴 阳的概念被引申运用来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中医护理学
4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中医护理学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