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试题】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高一历史试卷
班级:座号:姓名: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0分)
1.史书记载: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
人”。

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2.《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
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

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

”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
权是指( )
A. 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 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 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4.徐天麟先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
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 颁布“推恩令”
B. 郡国并行制
C. 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
D. 实行察举制
5.太平天国一开始就把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其决定因素是()
A.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B. 上帝的指示
C. 自然灾害严重
D. 民主共和思想的推动
6.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
称了什么县长……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

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这说明辛亥革命()
A. 前后没有任何变化
B. 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
C. 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D. 使地主和旧官僚走向资产阶级

7.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
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

该制度是()
A. 三省制
B. 科举制
C. 行省制
D. 内阁制
8.下面所示是江西省遂川人民1928年传唱的一首歌谣,歌谣反映了
当时遂川( )
①红军长征的到来②土地革命的开展③红色政权的建立④
人民的喜悦心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我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中得到的最突出的教训是( )
A. 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 中国革命的重心应由城市转向农村
C. 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
D. 必须尽快解决农民问题
10.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
审判”历时31个月。

法庭共开庭818次,有419名证人出庭作证、779人书面作证,受理证据4336份,英文审判记录48412页,认可、采纳证据3万余页,完成了1231页的判决书。

由此表明()
A. 日本侵略覆盖亚欧、北美地区
B. “东京审判”兼具复杂性和严谨性
C. 战后远东国际新秩序得以确立
D. “东京审判”根除了日本军国主义
11.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说:“我军第二年作战的
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为此,我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
A. 百团大战
B. 挺进大别山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12.某历史学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
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以下几位同学的发言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B. 辛亥革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辛亥革命取得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
13.“此战是一个主动进攻的战役,使日本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
到广泛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政’‘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

此战是()
A. 太原会战
B. 淞沪会战
C. 百团大战
D. 武汉会战
14.有的学者将战国于春秋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
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这些流派按顺序应是()
A. 儒、道、墨、法
B. 道、法、儒、墨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15..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

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
敬,就把椅子撤走了。

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 )
A. 中央集权的强化
B. 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
C.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
16.20世纪是中华民族从贫弱、屈辱中奋起,走向伟大复兴的世纪。


列关于20世纪中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 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D.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7.读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18.说明太祖曾写诗一首来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
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明太祖出身贫苦,亲政理事
B. 政权刚建立,官僚体制不健全
C. 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D. 明初政府的工作效率太低
19.“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
充。

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

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

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以下对材料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北宋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
C. 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
D. 北宋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20.爱国诗人黄遵宪用诗歌记录了近代中国的许多重大事件,揭示了民
族矛盾,表达了爱国情怀。

其中“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相关()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1.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
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

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
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

材料体现了()
A. 因地制宜的管理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专制主义的削弱
D. 地缘政治的特点
22.根据所学知识,如图所示表格空白处最合适内容当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郡县制
23.秦朝郡县制度之所以能够适应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B.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吏不能世袭
24.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时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
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A. 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
思想
B.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 西周的宗法制
D. 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25.古代皇帝集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
成决策中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

下列史实与第二种方式相符合的是()
A. 汉代形成“中朝”
B. 唐朝设立三省六部
C. 明成祖设立内阁
D. 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
26.在《马关条约》各条款中,最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的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D.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7.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
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 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B. 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 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 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28.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29.毛泽东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

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 、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B 、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C 、遵义会议的召开
D 、长征胜利完成
30. 假设你是一个导游,你带团重走红军长征路,在贵州的遵义会址,你会给旅游朋友介绍遵义会议的哪些人文知识?( )
①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②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③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④确定“八一宣言”,呼吁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3分,第32题17分,33题10分,共40分。


31、
材料一: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
材料四: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的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所开创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3分)
(2)材料二所示的中央管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是什么时候(朝代)设置的?(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什么措施?明成祖在位期间又设立了什么机构?(2分)
(4)军机处设立于哪一个朝代?根据材料四归纳军机处的主要特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3分)
(5)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趋势。

(3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上面的表格。

(10分)
(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哪些抗击斗争?请任意例举三项。

(3分)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4)请为上述表格拟定一个题目。

(2分)
33.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②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诗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2)诗②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3)诗③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分封制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通过题干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知这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是同姓亲族,当然还有分封给功臣和先代贵族,但那些是少数的,故B 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故选B。

2.【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知识,主要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答】根据材料“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并结合所学可以判断指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的目的是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嫡长子继承制”是这一制度的核心,此外还确定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等原则。

B符合题意,故排除ACD。

故选B。

3.【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故选D;AB两项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C即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4.【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材料“周秦之制”即西同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和秦朝时期推行的郡县制,由“兼用之”可知指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故B项正确;颁布“推恩令”是为了削弱王国势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指的是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目的是要加强君权,与地方管理制度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而非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项。

故选B。

5.【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鸦片战争导致了农民和统治阶级的矛盾,故A选项正确;BC选项都不是决定因素,故排除;D选项与题目无关,故排除。

故选A。

6.【答案】C
【解析】A.辛亥革命前后是有变化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B.材料未体现出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

C.材料说明了辛亥革命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失败的危机,符合题意的,正确。

D.地主和旧官僚仍然是封建阶级化而非资产阶级化,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等。

本题以辛亥革命的失败为切入点,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可知,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故A项正确。

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行省制是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内阁制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

需要掌握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解题的关键是对“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对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土地革命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的能力。

【解答】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时间晚于题干时间,故①项错误,排除ABD项;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积极拥护,故②③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是由于照搬苏联经验,坚持城市中心道路造成的,因此最突出的教训是中国革命重心应转向农村,故B符合题意;ACD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A.材料体现不出日本的侵略范围。

B.材料可以看出,东京审判时间比较长,证人比较多,证据也比较多,审判书很长,说明东京审判非常复杂,又非常严谨。

C.材料看不出远东的新秩序特征。

D.东京审判并没有根除日本的军国主义。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的审判产生的影响来进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对日政策的特征,还要搞清楚东京审判产生的影响。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题中“全国性的反攻”、“引向国民党区域”等关键信息可知解放战争进入了全国性战略进攻阶段,外线是指解放区以外的国统区,“我军第二年”,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47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可排除。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却没有改变国家性质,更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故AB错误;
抗日战争取得了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故D错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故C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评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辛亥革命的评价,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13.【答案】C
【解析】A.从材料中的铁路公路广受破坏,以及华北地区等信息,可以看出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的抗战,而不是正面战场的会战,太原会战属于正面战场抗战的表现。

B.淞沪会战也是正面战场抗战的表现。

C.百团大战是敌后抗战的表现,主要以破坏华北的日军交通线为目的。

D.武汉会战也是正面战场抗战的表现。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材料中涉及到的应该是敌后战场,其次要联系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表现,和百团大战的特征来综合理解。

14.【答案】D
【解析】“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指的是道家,道家强调无为而治;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指的是法家,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指的是墨家,墨家是小生产者的代表;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指的是儒家思想。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答此题需要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
15.【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从“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的信息可以看出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实际上反映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 项正确;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干信息无关,A项错误;BD不是这一现象的本质,故排除。

故选C。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 项错误.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B 项错误.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是新中国的成立,故C项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新中国的成立,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需要掌握《辛丑条约》、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辛丑条约》、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的影响的识记.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查对《辛丑条约》、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17.【答案】C
【解析】从表格信息看,自秦汉至清,各朝都设置“县”级行政区划,这说明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项表述正确。

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之后州之上有过“路”“行省”“布政使
司”“省”等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故B项表述正确。

宋至元清,我国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地方自主性逐渐减弱,故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秦汉、隋唐时期我国行政区划以二级制为主体,自宋之后,以三级制为主体,故D项表述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考查解读图片表格史料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

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以表格的形式,从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角度设计题目,以否定的形式设问,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获取正确信息能力和解题的仔细程度。

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区正确识图,获取有效信息。

联系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认识地方管理制度。

18.【答案】C
【解析】A.朱元璋的个人出身,不可能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肯定是从国家政治权力角度来考虑。

B.官僚体制不健全,更不应该废除宰相制度,材料反映的是宰相制度被废除以后,皇帝的行
C.之所以出现皇帝行政负担加重,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直接将六部提升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

D.材料反映的是皇帝行政负担加重,而体现不出政府行政效率低。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中央官制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影响来分析。

最终废除了宰相制度,尽管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也造成了皇帝行政负担的加重,后来不得不设置殿阁大学士帮助他处理全国的政务,后来演变为内阁制度。

19.【答案】B
【解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表明是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故B正确;
材料说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故A错误;
CD比较片面,只是一个方面,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的作战。

宋军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
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2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倭人竟割台湾去”可知这是《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的掌握,基础题,难度不大。

21.【答案】A
【解析】材料中对新疆地区实行的是军、民分治,而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说明适应了新疆和西藏不同的发展特点,即因地制宜的管理,故A项正确。

两者都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的是对新疆和西藏的管理,与专制主义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的是对新疆和西藏的管理,不是地缘政治,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

需要掌握清朝在新疆与西藏地区的管理体制及其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考查对清朝在新疆与西藏地区的管理体制及其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22.【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