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1小石城山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小石城山记
文章以凝练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讽刺。

淡之美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

有一种土耳其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

茶则是淡的,尤其是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

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

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

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

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

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

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疲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上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淡字。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
赏读:曾子说:“君子爱人依照德的标准,小人爱人则对人姑息纵容。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赏读: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赏读: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

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礼记》
赏读:孔子说:“忠(尽己之心)和恕(推己及人)的品德离中庸之道不远,用到自己身上不愿意的事,就不应该加到别人身上。


作者视窗
仰望柳宗元
透过历史与时间那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我仰望着你!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忘记你那身处逆境且悲天悯人的情怀,你那明亮而又凝重的一生;无论是愚溪之畔的凄神寒骨,憔悴幽邃,还是西山之麓你空谷长啸,沉吟踯躅;无论是对底层民众生存艰辛,感慨万千;还是对险恶朝廷的勾心斗角,义愤填膺……都让我不止一次的颤动不已,颤动我的这颗柔软的心啊。

那一行行如鲜花般的文字,如裂帛一般,一声绝响,穿行一个个朝代,伴随着平平仄仄的风,抑扬顿挫的云,起承转合的雾,从一千年前的潇水之上掠过,吹开片片雨雾,穿时越空,直掠上心头,撼起圈圈涟漪,缓缓地隐退。

仿佛中,你就是那江边的蓑笠翁啊,江天雪景,逸清高远,虽有向往自在悠闲的盎然情趣,更有被贬远荒、壮志未酬的幽愤。

仿佛中,我看见你的萧瑟的背影,披蓑戴笠,手持鱼竿,在唐朝的那年冬天,雨雪凄迷的千山万径之外,垂钓着一江苍凉。

而你的身后,一场旷世的千年大雪,纷飞的断点中竟夹杂着如许萦乱繁多的悲催与慨叹,也一并湮灭在历史的深处。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河东解(今山
西运城西)人。

与韩愈共同倡导中唐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世称“柳河
东”或“柳柳州”。

入朝为官后,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迁礼部
员外郎。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散文论说性
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
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

有《河东先生集》。

写作背景
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

一代文豪,十年楚客。

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

他除了写出了许多抒发自己孤寂苦闷之情的诗歌(如《江雪》等)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

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

小石城山在永州西部边缘地带。

基础梳理
1.通假字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技” 技艺,指美景
2.古今异义
(1)其上,为睥睨..
、梁之形。

古义:…………………………………………………………
今义:…………………………………………………………
(2)其疏数.
偃仰。

古义:…………………………………………………………
今义:…………………………………………………………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
其伎。

古义:…………………………………………………………
今义:…………………………………………………………
答案 (1)古义:城墙上的女墙。

今义:斜着眼看,表示厌恶或轻视。

(2)古义:密集。

今义:数字。

(3)古义:展示,展现。

今义:卖出。

3.一词多义
(1)而⎩⎪⎨⎪⎧ 其一少北而.东 土断而.川分 无土壤而.
生嘉树美箭 (2)为⎩⎪⎨⎪⎧ 其上为.睥睨 不为.伟人 愈以为.诚有
(3)类⎩⎪⎨⎪⎧ 类.
智者所施设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4)径⎩⎪⎨⎪⎧ 自西山道口径.北 能以径.
寸之木为宫室 (5)少⎩⎪⎨⎪⎧ 其一少.北而东 少.时,一狼径去
(6)更⎩⎪⎨⎪⎧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答案 (1)并列连词,并且 承接连词,不译 转折连词,却 (2)成为 造就 认为 (3)像 种类 类推 (4)一直 直径 (5)稍 一会儿 (6)经历 再
4.词类活用
(1)逾黄茅岭而下.
:………………………………………………………… (2)其一西.
出:………………………………………………………… (3)环.
之可上,望甚远:………………………………………………………… 答案 (1)名词作动词,向下、往下走。

(2)名词作状语,向西。

(3)名词作动词,盘旋攀登。

5.文言句式
(1)投以小石:…………………………………………………………
(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3)是固劳而无用:…………………………………………………………
答案 (1)状语后置句。

(2)省略句。

(3)判断句。

6.文白对照
自西山道口 径北,逾黄茅岭而 下,有二 道: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向下,有两条路:
错误! ⎦⎥⎤永州城西,自朝阳岩起,至黄茅岭北,长亘数里,都
属西山。

径:直、直接。

逾:越过。

下:向下、往下走。

其 一其中一条路 西 出, 寻 之 无 所 得;向西延伸,沿途寻找风景没有什么发现;⎣⎢⎡⎦
⎥⎤西:名词作状语。

向西。

寻:寻找。

得:收获、发现。

其一 少北 而东,不 过四十 丈,土 断 而另一条稍向北折向东,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地层断裂,被
川 分,有 积 石横当其 垠。

一条河水分开,有堆积的山石横在路面。

错误!

⎥⎤积:堆积、累积。

当(dān ɡ):挡住。

垠(yín ):边,界。

其 上 为 睥睨、 梁之形,它的上面形成垛墙望楼和栋梁形状, 其 旁 出 堡坞,有 若 门 焉。

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还有像城门一样的一个洞穴。

⎣⎢⎡⎦⎥⎤睥睨(pìnì):城墙上的女墙。

梁:栋梁。

堡坞:土堡。

若:像。

焉:语气助词。

窥 之 正 黑,往里看去一片浓黑,
投 以 小 石, 洞然 有 水声,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来咚咚的水声,
错误! ⎦⎥⎤处偷看。

这里就是“看”。

以:拿。

洞然:投石入深水的声音。

其 响 之 激越,良那声音十分响亮激越,过了
久 乃 已。

很久才消逝。

⎣⎢⎡⎦⎥⎤良久:很久。

乃:才。

已:停止。

环 之 可 上,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
望 甚 远,无 土壤 而 生嘉树美箭,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却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
益 奇 而 坚,其 疏 数 偃仰,类智者显得格外奇特而坚实,它们分布疏密有致,或俯或仰,恰似智者
所施设 也。

精心布置的。

错误! ⎦
⎥⎤数(cù):密集。

偃(yǎn ):俯,倒卧。

类:像。

施设:陈列、布置。

噫!吾 疑 造 物者 之有无 久矣。

及 是,哦!我怀疑有没有创造万物的神已经很久了。

到了这里,
愈 以为 诚有。

便越发以为确实是有的了。

⎣⎢⎡⎦
⎥⎤疑:怀疑。

造物者:创造天地万物的神。

愈:越、更加。

以为:认为。

诚:确实。

又 怪 其 不为 之中州,而列是 夷
又奇怪神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
狄,更 千百年 不得 一售 其伎,是荒远之地,经历了千万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
固劳 而无用 。

在是劳而无功的啊。

错误!
⎦⎥⎤通“技”,技艺,指美景,明代古文学家茅坤认为是暗指作者自己。

固:本来。

用:功用。

神 者傥 不宜神灵或许不应该 如是,则其果 无乎?这样做吧,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了。

错误! ⎦⎥⎤“则其果无乎”的意思为“那么神圣果真没有吗?”或 曰:“以 慰夫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
贤 而 辱于此者。

”贤德而在这儿受屈的人的。

”⎣⎢⎡⎦⎥⎤以:用、拿。

慰:慰藉。

辱:屈辱,贬谪。

或 曰:有人说:
“其 气之 灵,不为 伟人,而 独为 是物,“这里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
故 楚之南少人 而 多石。

”是 二者,余未 信之。

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

”这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
⎥⎤气:指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

为:造就,造作。

物:指永州的自然景观。

楚之南:指永州一带。

结构图示
小石城山记⎩⎪⎪⎨
⎪⎪⎧ 写景⎩⎪⎨⎪⎧ 交代小石城山的方位描绘山石瑰玮⎩⎪⎨⎪⎧⎭⎪⎬⎪⎫土堡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的分布景色奇丽议论⎩⎪⎨⎪⎧⎭
⎪⎬⎪⎫相信确有造物者怀疑造物者是否真有否定当地两种说法怀才不遇
重点突破
一、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答案 “类智者所施设也。

”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二、“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有什么言外之意呢?
答案 绝佳美景,千年无售,作者认为造物者是劳而无用。

以佳胜之地被埋没,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谪居荒蛮,壮志难酬的悲愤。

真是“一腔心事付幽胜,多少凄楚烟水中”啊!
三、文章是怎样写得一波三折的?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 作者在文中,特别是在文章的第二段,制造了很多波澜,使文章表现出一波三折之妙:“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以为诚有”——“则其果无乎”——“是二者,余未信之。

”作者这样写不仅是追求行文的变化,以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而且还曲折写景,委婉抒情:“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写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
展才能的心态。

四、如何理解小石城山的形象?
答案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

作者借山喻人,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写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技法赏析
1.白描式的景物描写。

文章的景物描写集中在第一段,作者先用简洁的语言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继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

无论方位的指点还是景观的描绘,都紧凑自然。

随着横亘路头的积石出现,紧接着以简洁形象的笔墨勾勒了积石上呈现的房屋形状及四周像小城的外貌,于是与“石城”之城相吻合,然后用白描手法描绘小石城山的高旷秀丽,使人如入清新自然之胜境。

2.严谨的结构。

本文自然构成写景和议论两部分。

中间慨叹句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全篇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写作迁移
角度贬官文化
题目: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
示例我看“贬官文化”
古代被贬文人,具有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他们寄情山水,以文显情。

既排遣了心中忧愤,也成就了自己的文学大业,更为中国文学增添绚烂的光彩。

那些被贬的文豪们,他们真正把写作当成了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超越了功利。

写作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真不知道,没有写作习惯的人,不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情志的人,怎么度过这样寂寞、悲愤、抑郁的谪居生活啊!
柳宗元被贬永州,乃有《永州八记》;苏轼被贬黄州,乃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白居易被贬江州,乃有《琵琶行》;欧阳修被贬滁州,乃有《醉翁亭记》。

真是“诗人
不幸,诗家幸”;“文人不幸,文学幸”啊。

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确实如此啊。

假如我们的人生总是一马平川,那将会是怎样枯燥、黯淡的人生呢?
让我们像古人那样,我手写我心,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吧!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5分)
A.逾.越(yú) 睥.睨(bì)窥.视(kuī)偃.仰(yǎn)
B.伎.俩(jì) 夷狄.(dí) 嘉.树(jiā) 无垠.(yín)
C.径.直(jìng) 堡坞.(wù) 贬谪.(dí) 傥.荡(tǎng)
D.安慰.(wèi) 疏数.(shǔ) 施.设(shī) 更.换(gēng)
答案 B
解析A项“睥”读“pì”。

C项“谪”读“zhé”。

D项“数”读“c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自西山道口径.北径:一直
B.益.奇而坚益:格外
C.愈以为诚.有诚:真诚
D.有积石横当其垠.垠:边,界
答案 C
解析诚:真的,确实。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5分)
A.①类.智者所施设也②佛印绝类.弥勒
B.①神者傥不宜.如是②诚宜.开张圣听
C.①余未信.之②欲信.大义于天下
D.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②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答案 C
解析A项两个“类”字,均是“像”的意思。

B项两个“宜”均是“应该”的意思。

D项两个“之”均是结构助词“的”。

只有C项①句中的“信”为“相信”,②句中“信”通“伸”,“伸张”。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5分)
A.投以小石
B.有积石横当其垠
C.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D.而列是夷狄
答案 A
解析A项状语后置兼省略句。

B、C、D都是省略句。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20分)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5.对下列句子中“为”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A.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形成,动词)
B.又怪其不为.之中州(出现,动词)
C.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成为,动词)
D.及是,愈以为.诚有(与“以”连用,认为)
答案 C
解析为:孕育,创造,动词。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景,先写小石城山的偏远,再写小石城山的奇貌,后写石门洞的幽深,表现了作者在永州借山水遣忧的情怀。

B.文中作者先写景,并顺理成章地发出了“类智者所施设也”的感慨,为下文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造物者的疑问做好了铺垫。

C.作者对“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的说法是赞同的,表现了作者的孤寂。

D.在这篇仅两段的小文中,柳宗元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发他被贬谪到永州后游历大自然触景生情的感慨,这也构成了文章有记有议的独特风格。

答案 C
解析C项中说“作者是赞同的”错误,原文的意思是“余未信之”。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8分)
(1)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4分)
译文:…………………………………………………………
(2)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4分)
译文:…………………………………………………………
答案 (1)我怀疑创造万物的上帝有没有已经很久了。

到了这里,便越发以为确实是有了。

(2)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难道确实没有上帝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20分)
游黄溪记
柳宗元
黄溪①距州治七十里。

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

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

水之中皆小石平布。

黄神之上,揭.
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其略如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

黛.
蓄膏渟②,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

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龈腭。

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

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

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状,石益瘦,水鸣皆锵然。

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

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

”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
焉。

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

”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③。

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

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

死乃俎豆之,为立祠。

后稍徙近乎民。

今祠在山阴溪水上。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节)
注 ①黄溪:又名黄江,位于湖南永州市东。

②膏渟:(水)像膏汁一样汇聚无波。

渟,水不流动。

③黄皇室主:王莽的女儿,嫁汉平帝,平帝崩,被尊为皇太后,王莽篡位,改称黄皇室主。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状:描绘 B.揭.
水八十步 揭:撩起(衣襟) C.黛.
蓄膏渟 黛:深青色的颜料 D.择其深峭者潜.
焉 潜:隐藏 答案 C
解析 黛:潭水像深青色的颜料一样。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①其缺者为.崖峭岩窟②遂为.
猾胥报充里正役 B.⎩⎪⎨⎪⎧
①溪水积焉.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 ①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②于乱石间择其.
一二扣之 D.⎩⎪⎨⎪⎧
①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答案 D
解析 D 项而:连词,均表递进。

A 项为:①作动词,成为;②作介词,表被动。

B 项焉:①作兼词,于之;②作句末语气助词。

C 项其:①作人称代词,他的;②作代词,其中的。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宗元的游记善于通过对山水的出奇幽静的描写,含蓄地表现自己的谪居南荒而抑郁难伸的情怀。

《游黄溪记》中黄溪的山水,就有作者这样的寄托。

B.末节写黄神传说不吝笔墨,黄神似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作者对黄神择“深峭”之地潜居下来,还能“有道”、“安民”,颇有赞美,用意耐人寻味。

C.文章用四幅画面描摹黄溪初潭的美景:一写高山如剖瓮,二写潭水似黛膏,三写日影若白虹,四写石下有鱼儿。

全用比喻,手法神奇,蔚为壮观。

D.《游黄溪记》处处体现一个“游”字,作者移步换景,饱览山水,着笔处并不忘里程的记录。

这类文字看似平常,却使读者有亲历其境的感受。

答案 C
解析 “日影若白虹”概要有误,细读原文,应是溪水与日光相互作用的结果;“全用比喻”是以偏概全,“石下有鱼儿”未用比喻。

11.断句和翻译。

(11分)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4分)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

(4分)
译文:…………………………………………………………
②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

(3分)
译文:…………………………………………………………
答案 (1)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2)①黄神祠上面两岸高山陡立如墙,山上并排生长着红花绿叶。

②黄神已经生活在这里,百姓都平安无事,认为他有道术。

参考译文
黄溪距离州城七十里。

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到达黄神祠。

黄神祠上面两岸高山陡立如墙,山上并排生长着红花绿叶,这些花树随着山势的高低而起伏,那山间的凹陷处形成了陡崖和洞窟。

水流之中都有小石头平铺分布。

在黄神祠(位置)的上面,撩起衣裳涉水,行走八十步,来到初潭,(这里)最奇丽,大都难以描绘形容。

(溪两岸)大致像一个剖开的大瓮,在两旁立起高达千尺,溪水汇积在里面。

水呈深青色,像膏汁一样积聚而无波痕。

(阳光下)水流灌注像一条白虹,深沉无声地流动,有几百尾鱼儿正游来会聚在石头下。

往南行去又走上百步,来到第二潭。

岸石都高高耸立,前临峻急的水流,(山石形状)像下巴和牙床,高低不平。

潭下大石头杂错陈列,(平整得)可以就坐饮食。

(石上)有一只鸟红首黑翼,大得像天鹅,正朝东面站立。

从这里又向南行几里,地势都是一个样子,(一路上)树木更加粗壮,山石更加瘦长,流水都是锵然有声。

再往南行一里,来到大冥的平野,山梁平坦水流舒缓,(依山傍水)有土地田园。

最初黄神作为普通人的时候,居住在这个地方。

有传文说:“黄神姓王,是王莽的同族人。

”王莽已经死了,黄神改姓黄,逃来(这里),选择那幽深陡峭的地方隐藏下来。

最初王莽曾说:“我,是黄帝、虞舜的后人。

”所以他的女儿为黄皇室主。

黄与王读音相近,并且又有这么一个出处,所以传说的人更加信以为真。

黄神已经生活在这里,百姓都平安无事,认为他有道术。

死后就祭祀他,为他立宗祠。

后来宗祠稍稍接近平民住的地方。

现在祠庙在山岭下黄溪的北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