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临池镇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滨州市临池镇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楼前有清塘数亩。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我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可是,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下。

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

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

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

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运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

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广大,都是惊人地快。

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

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

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

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

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

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

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

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

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

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

我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

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蝉噪林愈静,乌鸣山更幽。

”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

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

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

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金远吗?”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节选自《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16.“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这里所说的“我的审美观念”指的是什么?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7.作者为什么“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
答:。

18.本文以莲荷为线索来展开,请简要梳理作者的思路。

(6分)
答:。

19.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旨。

(6分)
答:。

参考答案:
16.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同答:“事物的存在不能太单一,其组成应该是多元化的”也对)。

(2分)为下文莲荷的栽植做铺垫(或答:引出下文对荷的描写。

)(2分)
17.“觉得很有趣”是因自己栽植的莲荷竞被友人以作者自己的姓氏命名;(2分)“又非常感激”是因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了他人的认可。

(2分)
18.作者思路:种荷、盼荷、出荷、赏荷、思荷,每个要点1分,语言通顺连贯1分
19.本文通过对清塘中的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动态描写,(2分)表现了莲荷顽强的生命力(2分)以及作者由此得到的欣慰和希望。

(2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弘扬中华传统勤劳美德
勤劳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同时,劳动的范畴和内涵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延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创造美好生活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

勤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贯彻始终的道德倡导。

人类劳动发展分为奴役劳动、谋生劳动、体面劳动、自由劳动四个阶段。

对人类社会劳动的认知和热爱,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及。

《大戴礼记·武王践祚·履屡铭》中写道:“慎之劳,则富。

”强调的是财富和劳动的关系。

自古以来,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尚书·周官》中写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古今药石·续自警篇》中写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

”意思是人们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乏衣服与食物,勤劳能够让人避免饥饿与寒冷。

先秦儒家关注的是一种“礼制”,而不是使用价值层面的劳动致富,也不是精神价值层面的劳动快乐,是一种自然分工的“伦理化”,为中国古人构建了一种脱离田间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后世儒家分离了“劳”和“思”两个概念。

正如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荀子在《天论》中所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表达了对勤劳耕作和勤俭节约的认同。

墨家是劳动者的学派,《墨子·非命下》说:“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这是中国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的萌芽。

墨家思想兼容并蓄,形成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必要成分,是民族振兴、国家进步的精神力量。

《清仁宗味余书室全集》中写道:“农夫不勤则无食;桑妇不勤则无衣;士大夫不勤则无以保家。

”佛、道两家对于劳动和农业持消极态度,法儒两家主张繁衍人口,认为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经过长期的文化大融合,儒、释、道、墨、法等多家思想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勤于劳动”被看作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深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心田。

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生活本身和精神意境。

魏晋诗人陶渊明所作《归园田居·其三》
展现出我国古代人民早起劳作,傍晚收工,期待有好收成的场景,展现出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形象。

唐代诗人李绅写的《悯农》,融洽地将珍惜食物与辛勤劳动结合起来,一直影响塑造着中国人的勤俭节约的美德。

唐代诗人王维的《春中田园作》的前四句展现出了古代人们愉快劳动的情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可见,劳动不仅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劳动的协作性还可以培养人的互助和团结精神。

自强不息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困难的智慧之源。

古代物质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勤劳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积极探索。

到了宋明时期,科技、手工业都变得发达。

宋朝时发明了天文仪等多种精密仪器,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代表了那个时代科技造船业的世界先进水平。

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在各个领域: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巍峨长城、巧夺天工的都江堰、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素纱禅衣、榫卯结构、记里鼓车等等,无一不是凝聚劳动者勤劳智慧的伟大成果,尽责、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这些遗宝成为历史的烙印和华夏子孙精神的内核。

(摘编自2019年06月03日《光明日报》第15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完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劳动观念和勤劳美德。

B. 只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当下国人就能建立起文化自信。

C. “勤于劳动”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

D. 李绅写的《悯农》将珍惜食物与辛勤劳动结合,形成了中国人勤俭节约的美德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第二、三两段都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 文章用郑和下西洋的事例来表明当时中国造船业世界一流,中华儿女自强不息
D. 文章末段用古代劳动人民伟大成果,证明工匠精神也是华夏子孙精神内核。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儒家关注的“礼制”,是一种自然分工的“伦理化”,认为脱离田间生产的文化人也能创造劳动价值。

B. 《墨子·非命下》说“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表明当时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比较成熟。

C. 墨家思想能兼容并蓄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振兴、国家进步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力量。

D. 勤劳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积极探索,在劳动中磨炼了意志,在劳动的协作性中培养了互助和团结的精神。

参考答案:
1. C
2. B
3. B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A项,“完全继承了”错误,第一段说的是“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见还有“转化”和“发展”,并非完全“继承”;
B项,“就能建立起文化自信”错误,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从文中来看,“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只是条件之一,并不是充分条件;
D项,“李绅写的《悯农》……形成了中国人勤俭节约的美德”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的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悯农》,融洽地将珍惜食物与辛勤劳动结合起来,一直影响塑造着中国人的勤俭节约的美德”,文中是“影响”,不是“形成”。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B项,“文章第二、三两段都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并没有引用。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表明当时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比较成熟”中“比较成熟”一说错误,第二段说的是“墨家是劳动者的学派,《墨子?非命下》说:‘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这是中国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的萌芽”,由此可知,仅是萌芽。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
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3. 现代文阅读鉴赏(25分)
狭的天地石灵
(1)法国公园附设的动物园里,有两头狮子,当清晨或薄暮,往往发出一种动人的吼声。

每次听了之后,不自觉地有一缕由激动或凄清交织成的酸意,升到胸际。

接着是许多遐想,挤掉手中的工作,挤断正常的思考。

(2)我想到,它在深山大谷里的情形。

(3)赤日西堕,黄云蔽空,长风怒啸,景色为昏。

是它出现的最好的背景。

于是它或穿越溪涧,或踞伏崖岭,发为长吼,群山响应,声震山林。

如果是秋天,败叶萎枝,簌簌地下落。

不要说猿鹿狐兔,各自潜隐,即山精魑魅,也将不敢显出身形。

(4)但它现在在笼里。

(5)挨着狮栏的另一个栏里,是一只文豹。

它不会吼,但据说,它的性子比狮子还急。

每次看它不是在栏里彷徨窜走,就是睡在木板上;睡在木板上,却并非在休息,它睁着两只灰碧的眼,一瞬不瞬,射出一股近乎疯狂的愤怒的光。

它在恨,我想这时候,即使是好心的开栏放走它的人,也逃不掉它的抓啮。

(6)过了不久,再去看它的时候,它已不见。

问人,知道并不是搬了家,而是死了。

那原因是很明白的。

它死得对。

如果有人学为批评家,说它是懦夫,是弱者,我将投反对票。

(7)我不是狮子,不是文豹,更不是英雄。

然而我却渐渐地明白了狮子的吼,文豹的不瞬地睁着的眼。

(8)小时候,从家里到学堂,约二里路,每次走起来,都要愤慨怎么这样远,大起来,在外面住了若干年,再回去,有时探探旧日的脚迹,往往觉得走不了几步,就已经到了。

这时候,心里会起一种异样的蠕动,好像有一种什么东西已经失掉了,逝去了。

但现在对于有着走不完的马路和弄堂,看不完的脸孔和人事的上海,却又起了一种相反的感觉。

是第一次。

(9)马路两旁,高耸着房屋,像撞不破的铜墙铁壁。

即使转弯抹角,绕过了一道,顷刻间面前又矗立起一道,绕过一道,又是一道。

似乎永远绕不出个豁然开朗的面目。

要看到天,是要在那些铜墙铁壁面前注册的,而它们又多么吝啬,永不给你一个一望无际的视野,一方块一长条,是豆腐干和米达尺①。

即低下了仰起的头,顺着马路看去,虽然电杆是数不尽的,街车是数不尽的,但是,在你的眼睛还没有用足了力的时候,它已经转了弯,它已经断了头,心里被挡住了去路。

一着急,身上淌下了汗,呼吸也窒闷起来。

我厌倦,我想有一副狮子的声带,有一双文豹的眼睛。

广大的原野呵,我思念着你,像思念着一切亲爱的人和物一样。

(10)我怀疑我是不是合适住在城里。

(11)近来去公园,发现动物园的局面,又有些变过了,两只分栏居住的狮子,已经迁到一个栏里。

我注视栏里的两个动物,恍然地悟出来,为什么好久好久以来,清晨或薄暮,没有听到那摇撼心灵的吼声。

狮子原不过也是一种平凡的动物呵!但它却有可爱的地方,它直率。

它大概也明白,发不出饱满的又壮又悲的吼声,倘不知趣,是徒然会招来看客的讪笑的。

(12)人是善于恶作剧的。

(13)人不但会为凶猛如狮子的动物制出铁栏,设下圈套,使它住在里面,连本性也渐渐失去。

有时还会为自己制出铁栏,设下圈套。

但这是极悲哀的事。

住在别人的铁栏和圈套里一朝觉悟,还可以发下冲出去的愿心。

住在自己的铁栏和圈套里,是永远没有脱笼的希望的。

(14)倘遇东风的机缘,从百老汇②大厦里,每每传来妖声妖气的怪叫,那不是狮子,那是兽中的狈。

(选自《石灵文集》,略有删改)
[注]①米达尺:学生用20cm直尺的俗称。

②百老汇:此处指娱乐场所。

19.本文以为线索展开,层次清晰。

(3分)
20.第(3)段的①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③作者联想到狮子“在深山大谷里的情形”,意图是什么?(6分)
答:
21.第(9)段画线句写出了城市生活的什么特点?(4分)

22.①文章首段,狮子发出吼声是因为什么?②第(11)段,狮子不再发出吼声又是因为什么?
③文中两次写狮子的吼声,起到什么作用?(6分)
答:
23.纵观全文,简要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

(6分)
答:
参考答案:
19.动物园中的(或笼中的)狮子(3分,只写“狮子”得2分)
20.①写狮子在广阔的山野白由飞奔啸吼的情形。

(1分)②衬托深山大谷里狮子的威猛。

(2分)③与狮子被圈禁在笼里的惨状作对比, (2分)表达了作者对剥夺动物生存空间和自由行为的愤慨之情。

(1分)
21.生活空间狭窄,(2分)获得广阔空间、获得自由异常艰难。

(2分)
22.①被剥夺了生存的空间和自由而产生的悲愤和抗议(2分) ②圈禁太久已被驯化(本性渐渐火去)(2分) ③前后照应(对比)(1分),突出了广阔空间和白由的可贵。

(1分)
23.①对被罔禁动物充满悲悯之情。

②对现代都市文明心生厌倦。

③对拥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和自由的渴望。

④对人类自下圈套,自我圈禁的反思和悲哀 (6分。

意思对即可,不拘泥于答案字眼。

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8分,每小题3分)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1,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

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曰:“《诗》不云乎?‘乃造2其曹3执豕于牢,’言将以为肴,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1轭:牲口拉东西套在其脖子上的曲木。

②造:应为“祰”,告祭的意思。

3曹:“褿”的简体字,祭祀猪的祖先。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作师说以贻之
B.今子以之代耕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
C.虽不得田,其害小
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D.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
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
是()
A.宁毋先生过而尤之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B.耕当以牛
犯法当死
C.宁毋先生顾谓弟子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D.吾悯而诏子
于是集谢庄少年精击技者而诏之
参考答案:
7.C
8.D
7.
试题分析:C项两个“虽”都是表假设的连词,即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D项中两个“诏”都是动词,告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参考译文:
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

大猪不肯就范(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

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以牛得力气之大能够(耕)其土块,蹄子的坚硬(有力)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

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

宁毋子先生说:“《诗经》不是有云(说)吗?‘向猪的祖先祭告,在猪圈中抓猪,’说的是要抓猪去杀了吃肉。

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

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

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

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个人应该是(对现实)有激愤的(那种)人。


5. 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

举进士第一。

欧阳修读其赋,谓曰:“君辞气似沂公①,未可量也。

”签书昭庆军判官,秩满②,当试馆③职,辞曰:“起家为官,本代耕尔,愿以守选余日,读所未见书。

”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

自太常丞当转博士,超改右正言;明日,直舍人院;又明日,判流内铨④: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归报,神宗善之,以将知审官西院,判尚书兵部。

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为同进所忌。

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逮其父子入御史府,逾月得解,黜知蕲州。

明年,以龙图阁待制起知郓州。

上元⑤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

绍圣初,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哲宗纳之。

崇宁元年,抚定鄯、廓州。

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

将独谓:“兵机不可失,愿从之。

”未几,捷书至。

将以复河、湟,功转特进。

御史中丞朱谔取将旧谢章表,析文句以为谤,遂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

言者不已,降资政殿学士,知颍昌府。

政和初,卒,年七十五。

谥曰文定。

(选自《宋史许将列传》)注释:①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间右相。

②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③试馆:古代科举考试时应试人居住的场所。

④流内铨:官职。

专管考试选人、判决案例等事。

⑤上元:即元宵节。

⑥元祐:宋哲宗元祐元年,司马光为相,废王安石新法。

后章惇、蔡京为宰相,称司马光等人为“元祐奸党”。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荣:赞誉
B.及肄射,将先破的的:箭靶中心
C.吏籍为盗者系狱籍:登记
D.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难:危难
8.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许将为官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君辞气似沂公,未可量也②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
③是绝其自新之路也④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⑤将虽弗禁,其俗自息⑥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许将在昭庆军判官一职任期满后,朝廷准备让他任试馆职,但许将却愿做地方官,并希望能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