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1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标题: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二、课标要求:
能够阐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能够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一般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难点:对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五、教学方法:
讲述、提问与同学观察、思考、讨论相结合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通过提问同学们3个问题引入新课
1.生物膜的功能?
2.生物膜的成分?
3.生物膜的结构?
总结同学们说回答的前2个问题,并向同学们讲述通过前
几节课的内容我们学习了生物膜的功能和成分,而今天这
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便是: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2)通过时间线索向同学们讲述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3)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能够被溶解脂类物质的溶剂溶解。

提出膜是
由脂质构成
(4)20世纪初,通过化学分析,鉴定了膜由蛋白质、脂质、糖类构成
(5)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发现红细胞的脂质面积为红细胞面积的2倍,提出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2层
(6)1959年,罗伯特森发现“暗-亮-暗”提出三明治结构(7)1970年,通过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和其他相关实验,提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8)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9)向同学们灌输科学研究的思想:科学的研究的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经过无数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实验与
探索,才能取得成就。

(10)通过PPT上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向同学们讲述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覆盖、贯穿、镶嵌在
磷脂双分子层上,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具有识
别、保护、润滑等作用
八、课堂小结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
1925年,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1959年,提出膜的静态结构(三明治结构)
1970年,提出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2)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3)蛋白质的排布方式:覆盖、镶嵌、贯穿
(4)糖蛋白的作用:识别、保护、润滑
九、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内容
十、板书设计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
1925年,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1959年,提出膜的静态结构(三明治结构)
1970年,提出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2)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3)蛋白质的排布方式:覆盖、镶嵌、贯穿
(4)糖蛋白的作用:识别、保护、润滑
十一、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节奏的把握还不够熟练,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讲完之后,还剩下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以后上课需要加强对于时间的把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