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洋务运动(2)(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2)
1、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

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

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B.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2、“买办”一词,明代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清初专指为居住某某商馆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买人或管事人。

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雇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

以下与之相关评价,正确的是( )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与买办一致
B.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因买办的出现得到了推动
C.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买办
D.帮助西方列强进行军事侵略是买办的主要任务
3、“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晚清这副对联反映了(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顽固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C.维新派对革命派的批评
D.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4、下图为邱炯的名为“为什么开不快”的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晚清时期清政府向西方学习、追赶世界潮流的活动及结局。

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朝内部不同政治势力的内讧
B.清朝皇帝没有实权
C.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
D.没有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5、太平天国后期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

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开启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B.学习西方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敌对双方具备了合作基础
D.变更社会制度已经是大势所趋
6、后世的史学家们发现,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像和坤、李鸿章等,学者们查找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往往认为他们并非定论中那么不堪,亦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

这说明( )
A.评价历史人物没有什么客观标准
B.越往后人们评价历史越接近客观事实
C.对历史人物评价不应该有定论
D.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7、鸦片战争以后,地方督抚谈到欧美国家时“必以‘船坚炮利’论之”。

但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洋厂矿”、“洋人公司”日渐成为他们的谈资。

由此可知( )
A.开明地主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
B.洋务运动的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
C.欧美工业革命的成果震惊了中国
D.地方督抚已成为清廷的中坚力量
8、1861年,曾国藩在某某创办军械所。

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
取名为某某内军械所。

“内”字的添加反映出()
A.洋务派缺乏走向世界的意识
B.洋务企业生产与市场相分离
C.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
D.曾国藩对西学认识上的局限
9、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开启了近代中国文化启蒙的源流,但它只能算作是一支意韵朦胧的启蒙前奏曲。

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洋务运动( )
A.坚持“中体西用”的立场
B.消除了“夏夷之防”观念
C.大力引介西方先进科技
D.推动了中国军事的发展
10、X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某某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

但在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下,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B.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C.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
D.X锡鸿的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11、“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B.《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
D.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
12、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作品,该漫画作者( )
A.极力反对西方先进制度
B.批评了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C.批评政府改革措施过于激进
D.应是地主阶级顽固派
13、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材料一尽管在西方强大的压力下洋务派的人才观有所改变,但在洋务派看来,中国的文物制度是西方不能望其项背的,中国的纲常名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因此,“中道西器”、“变器不变道”,是洋务学堂对于新型人才的基本定位。

——《洋务运动对21世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启示》
材料二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材料三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

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

在120名幼童中,绝大多数是从某某、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

……在120名学生中,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X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四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向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

他们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

1981年底,清华大学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校方欣喜万分,将9位学者的留学简况制表记录,以志来者: 1978年清华大学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情况
——清华大学新闻网1.材料一中洋务运动的人才观反映了洋务运动哪一指导思想?这一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

请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和政府为发展教育采取的重大举措。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比较19世纪70年代和1978年两次赴美留学的异同。

4.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次赴美留学出现的原因,并指出留学教育产生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西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简表。

从题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

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怀揣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

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

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

出现这样悬殊的结果,令人深思。

——《文化博览》2007年第五期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人生结果差异的原因?
2.李鸿章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做法如何?你是如何看待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不同人生结果差异的?
答案
1.B
2.B
解析:近代的买办把西方的工商业运行方式带入中国,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A、C项说法有误,故排除;D项说法错误。

3.A
4.D
5.B
6.D
7.A
8.C
9.A
解析:思想上洋务派始终坚持“中体西用”的立场.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文化启蒙的角度讲.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文化启蒙的前奏曲.故A项正确。

洋务运动虽然动摇了“发夷之防”现念.但远未达到消除的程度.B项错误;大力引介西
方先进科技与思想启蒙不符.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推动中国军事发展的信息,D
项错误。

10.B
11.A
解析:1900年之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有较大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推动作用,故A 项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后资本输入扩大,但是毕竟离1900年时间较短,发挥的作用有限,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发生在一战期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作用有限,故D项错误。

12.B
13.1.中体西用;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2.培养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完善教育法规。

3.同:都是向美国学习;以科学技术为主;目的都是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国家强大;都是国家推动的结果;留学生回国取得了较大成绩。

异:清政府组织的留学生以幼童为主,主新中国的留学生是中青年学者;清朝留学生以某某、江浙为主,而新中国没有明确地域划分;清朝赴美留学竞争不激烈,新中国的留学竞争激烈。

4.原因: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为了培养科技、法律和翻译人才;西学东渐深入;民族危机、统治危机加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政府重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影响: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14.示例: 论题:科技(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阐述: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西方列强依仗其先进科技,从各方面加紧对中国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开始正视西方,向西方学习,中国社会开始近代化。

在经济方面,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在政治方面,维新派和革命派相继进行某某政治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政府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第
三次科技革命,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极大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所以,科技(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5.1.原因:制度差异:中国处在封建专制体制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近代宪政国家。

文化差异:李鸿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西学停留在非常浅薄的基础上;伊藤博文既接受中国儒家文化,也接受西学,文明开化程度高。

吸收西法的态度及举措不同:李鸿章坚持中体西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伊藤博文支持“欧化”,坚持文明开化,全面学习西方。

2.做法:大办洋务,兴办军事、民用工业,扩建北洋海军,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看法:不管李鸿章的失败还是伊藤博文的成功,都是时代造成的结果。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则推动历史发展;反之亦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