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完美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完美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分.外(fèn) 佝偻.(lǚ) 阴翳.(yì) 冠冕.(miǎn)
B.呢喃.(nán) 飘逸.(yì) 轻觑.(qù) 绮.户(qǐ)
C.宽宥.(yòu) 摇曳.(yè) 亵.渎(xiè) 觥.筹(guāng)
D.鲜妍.(yàn) 旁骛.(wù) 野蔌.(sù) 强聒.(guō)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左右逢源漠不关心肆无忌惮强聒不舍
B.翻天覆地脍炙人口世外桃源提心吊胆
C.侧隐之心戒骄戒燥无与伦比谈笑风声
D.袖手旁观销声匿迹苦心孤诣断壁残垣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该讨论要抓紧讨论,不要言不及义
....、推托扯皮。

B.深圳人才公园美不胜收
....,市民置身其中仿佛找到了诗和远方。

C.从小性格孤僻的她,自从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后,渐渐变得豁.然开朗
...了。

D.墙上挂满了名人字画,其实他什么也不懂,不过是附庸风雅
....罢了。

4、找出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花香藕具有补心脾、润秋燥、收缩血管、清热补血,深受食客喜爱。

B.候风地动仪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由触发机关和报警装置组成的。

C.十年过去了,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大多走出了地震带来的阴影。

D.“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不仅要落实到位,而且要宣讲到位。

5、对句子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间。

③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④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A.比喻拟人对偶夸张
B.拟人拟人对偶比喻
C.比喻对偶排比比喻
D.拟人对偶排比夸张
6、下面五个句子被打乱了,结合上文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是一场苦旅,需要我们跋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①这样的朋友,谁都会有,他们来过、又去过,也曾替换过
②贴心的朋友能分享你的喜悦与秘密,也能分担你的哀愁与难题
③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会像石子一样,慢慢地沉入记忆的长河
④回忆往昔,那时你才会领悟“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不容易”
⑤在你痛楚的时候,陪你一起静静地流泪
A.②⑤①③④ B.④②⑤①③ C.①②④⑤③ D.②⑤①④③
7、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①《关雎》:关关雎鸠,_______。

②《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

③《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

④《〈论语〉六则》: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⑤《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

⑥《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_______,它生长着。

⑦《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_______,______。

⑧《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现洞庭湖宽广博大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⑨《陋室铭》中体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意思。

(1)余拏一小舟(_______)
(2)上下一白(________)
(3)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清幽、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做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地正面描写。

D.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善于“折叠”自己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

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

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

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

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

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
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
例。

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

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

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

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

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

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

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

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

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
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
..能达到63%。

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

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

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

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

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

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

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

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

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

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

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

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选自《解放军报》2018年)1.具体说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折叠”的内涵?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第④段中加点词“仅”“竟然”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4.第⑥段中提到:“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

”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我们应当如何“增加人生的厚度”。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无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地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

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

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

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

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

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

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

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

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

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

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

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

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

划算。

④母亲把夫要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

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

飞快地挥舞着镰刀。

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做捆蝇;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

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摔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

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地前进。

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断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

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

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
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

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

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中,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

看着地里麦荐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

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

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儿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⑥“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

”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而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

”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妈奶的话去。

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

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

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术少有麦子。

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维持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

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

中午的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易割。

于是,全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

临近黄昏,整整两亩麦子全被割完。

⑪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

结算完工钱的麦客们聚集于此休息。

男人们袒着晒得物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

女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

很快,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开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⑫当现代机城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

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1.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妇的人物形象。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选文第⑧段的对话,表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
4.选交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人生在世,总少不了陪伴。

这些陪伴,常常来自亲人师长或同学朋友。

有时,某些陪伴还可能来自陌生路人或竞争对手,甚至可能来自那毫无生命的物品或境遇……十几年来,有没有一种陪伴,已经沉淀在你的心中,使你一想起来便觉得温暖可亲,长久永恒……
请以“最温暖的陪伴”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要少于 500 字。

注意: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B
C
C
C
A
D
①在河之洲②闲敲棋子落灯花③蜡炬成灰泪始干④学而不思则罔⑤佳木秀而繁阴⑥从头到脚都是新的⑦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⑧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撑(船)全,都客居
2.(1)大雪(接连下了)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啊!
3.C

1.“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折叠”是生动的重复;“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折叠”是“折磨”的叠加。

2.首先提出“‘折叠’是生动的重复”这一观点,接着以老驴拉磨为例和引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话,论述了“简单的重复不能产生质的飞跃”,再列举《兰亭序》的事例,强调重复中要有变化、创新,最后再次点明观点:“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3.不能删去。

“仅”在这里强调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低,“竟然”表示结果出乎意料。

如果删去,就不能有力论证“‘折叠’是耐心的坚持”这一观点,加点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示例:我们应当从现在做起,善于“折叠”自己,明确自己心中的目标,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长见闻,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养;要善于思考,积极探索,
勇于开拓创新;面对困难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敢于挑战的勇气,坚持磨炼自己,不断超越自我,这样才能增加人生的厚度,获得成功的硕果。

1.麦客夫妻勤劳朴实、踏实肯干、配合默契、任劳任怨、自食其力、努力奋斗2.划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句中将刺眼的阳光比喻成扎人的麦芒,又写田野里不见一丝风,写出了酷热难耐的夏季天气,更表现了麦客夫妻的割麦的艰苦,同时也表现了麦客们的吃苦耐劳以及勤劳朴实。

3.“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表现了庄稼人最淳朴的感情,就是希望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获得粮食,养活一家老小;“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了女人对能种大片麦田的土地的赞扬。

4.(1)插叙,补充交代了麦客夫妻来自深山的情况,解释了他们外出当麦客的原因。

(2)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麦客夫妻对奶奶家土地丰收的夸赞,引出下文麦客夫妻继续割麦子的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呼应了开头。

5.选文通过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赞扬了麦客们的勤劳朴实以及踏实肯干的美好品质。

同时结尾又慨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逐渐消失的传统行业的惋惜之情。

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