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经》古图的山神与祠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经》古图的山神与祠礼
《山经》古图的山神与祠礼
2008-02-27 12:11:45| ---xcbyr@126
提要:《山海经》是一部有图有文的经典,本文以明、清十种《山海经》图本中的
山神图像为例,展示《山经》中各类山神的形貌、职能、神格与祭祀,以探讨原始山
神的神格、特征与初民的山岳信仰。
《山经》记载了441座山,5 个山区,25个山系。
由于山神与祭祀的不同,25个山系的山岳信仰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态:山体信仰、
群山山神信仰、一山山神信仰,反映了原始山神崇拜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明、清
《山海经图》把《山经》25个山系所记载的49例山神,以图画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在读
者面前,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山海经》图文兼备的原始叙事风格。
在十种明、清时
期《山海经》图本中,明代蒋应镐绘图本与清代汪绂绘图本最有特色,在艺术上达到
相当高的水平。
作者:马昌仪,女,1936年出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通讯处:北
京安定门外东河沿8楼1301室。
邮编:100011。
《山海经》原来是一部有图有文的经典,在漫长的岁月中,原始古图、六朝张僧繇、
宋代舒雅绘画的十卷本《山海经图》均已先后佚失,只留下《山海经》的文本。
后来
我们所见到的明、清时期绘图与辑编的《山海经图》是后人的创
作,已非原始古图。
但从目前所搜集到的十种带图《山海经》刻本[1] 来考察,明、清时期的《山海经》
图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始古图的内容和风貌,用图画来讲故事,以形象的方式
再现了《山海经》的神话世界,为研究这部有图有文的古书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
本文以明、清《山海经图》中的山神图像系列为例,展示《山海经》中各类山神的形
貌、职能、品格与祭祀,以探讨原始山神的特征与初民的山岳信仰。
由于《山海经》
中的山神集中在《山经》,因而本文主要以《山经》与《山经》图本中的山神图为考
察对象。
《山经》共记载了441座山,按山地的方位划分为南、西、北、东、中五个大区,故
有“五藏山经”之称;相连的若干山岳,由于山神信仰与祀礼的不同,分别形成了25
个山系。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25个山系的山岳信仰出现了三种形态,反映了原始山神
崇拜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山体崇拜。
最古老的山神是山体本身,山上的石头、动植物都是山神的化身,祭
祀的对象是山体,未出现具象化的山神。
《山经》25个山系中,有6个山系属山体崇
拜。
二,群山山神信仰。
25个山系中,有19个山系由形貌相同的群山山神主管,每个山系
有共同的祠礼。
这些山神没有神名,形象多是动物或人与动物的简单组合体,除山主
外,无其他职司或本领。
群山山神之间彼此无统属关系,无等级大小之别,无统一首
领或至上神,也不受其他天神管辖。
这类山神属于山岳崇拜的比较原始的低级阶段。
三,一山山神信仰。
在有群山山神主管的19个山系中,还有一些山神只是一山的山主
,虽然没有固定的祠礼,但仍然受人祭拜。
这些一山山神有专用神名,有些还有异名
,其形象变化多端,常以其他变形出现于《海经》之中。
一山山神有独特的个性,有
动人的故事,除山主外,常兼任山川之神、风雨之神、金神、刑神、司日入之神,又
是某些征兆的载体。
与上述山体信仰与群山山神信仰相比,一山山神信仰是山岳崇拜
中较高阶段的产物。
但由于一山山神之间、与群山山神之间也都没有统属关系,无等
级、无至上神,也不受其他天神管辖,因而仍然属于比较原始的山岳信仰。
(一)《山经》古图中庞大的山神系列
《山经》以山岳为主要内容,共记载了441座山。
主管众山的有两类山神:其一,同
一形貌的山神主管好几座山,这类群山山神大都有固定的祠礼;其二,只管一座山的
一山山神,又分有固定祠礼与没有固定祠礼的两种。
此外,还有若干有固定祠礼,但
没有山神,或有山神但没有形体,因而也没有图的山系,反映了古老的山体崇拜观念。
下面我们根据《五藏山经》山神出现的先后顺序,把有图的山
神(有编号者表示有
图),就其所主管山的名称及数目、神名、形貌、司职、是否有固定祭祀的群山山神
与一山山神等,加上有祠礼却没有山神形体、也没有图的山体,分成四项,列表如下
:
经名
主管山名、数目及司职
有祠礼之群山山神
有祠礼之一山山神
有祠礼无山神之山体
无固定祠礼之一山山神
1,南山首经
招摇山至箕尾山共10山
鸟身龙首神(鹊神,鸟身龙首)
2,南次二经
柜山至漆吴山共17山
龙身鸟首神(鸟首龙身)
3,南次三经
天虞山至南禺山共14山
龙身人面神(人面龙身)
4,西山首经(羭山神有图)
钱来山至騩山共19山(除右列华山冢、羭山神外,其余17山无山神,有专门祭祀)
羭山神(有祭祀、羊形)
华山冢(有山体祭祀、无山神)
5,6,西次二经
钤山至莱山共17山
人面马身十辈神(人面马身)
人面牛身飞兽神为七神(人面牛身、四足一臂、操杖而行)
7,西次三经
钟山
鼓(钟山子,人面龙身,杀葆江被戳,变鵕鸟)
8,西次三经
槐江山
英招(人面马身、虎文鸟翼,徇于四海)山川之神
9,西次三经
槐江山(玄圃下瑶水之神)
天神(双牛头、八牛足、马尾,见则有兵)山川之神
10,西次三经
昆仑丘(主管天之九部及天帝苑圃之时节)
陆吾(虎身九尾、人面虎爪)
11,西次三经
蠃母山
长乘(如人而豹尾)
12,西次三经
玉山(司天之厉及五残)
西王母(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
13,西次三经
长留山(主司反景、司日入之神)
员神磈氏(白帝少昊)
14,西次三经
符惕山(主风云怪雨)
江疑
15,西次三经
騩山(蛇媒、音乐创始者)
耆童(即《大荒西经》之太子长琴)
16,西次三经
天山(创世神、歌舞神)
帝江(浑敦无面目、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
17,西次三经
泑山(刑神金神、司日入之神)
蓐收(神红光)(据《海外西经》,此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
18,西次三经
崇吾至翼望山共23山
羊身人面神(人面羊身)
19,西次四经
刚山
神0(独脚山魈,人面兽身、一手一足)
西次四经
阴山至崦嵫山共19山
有神却无形貌,有专门祠礼,属山体信仰
20,北山首经
单狐山至隄山共25山(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人面蛇身神(人面蛇身)
21,北次二经
管涔山至敦题山共17山
蛇身人面神(人面蛇身)
22、23、24北次三经
太行山至无逢山共46山(44山神皆不火食,太行恒山、高是二神火食)
22,二十山之山神为马身人面廿神(人面马身)
23,十四山之山神名十四神(猪身戴玉)
24,十山之山神为彘身八足神(猪身八足蛇尾)
25,东山首经
00山至竹山共12山
人身龙首神(龙首人身)
26,东次二经
空桑山至0山共17山
兽身人面神(人面兽身)
27,东次三经
尸胡山至无皋山共9山
人身羊角神(人身羊角,见则风雨水为败)
中山首经
甘枣山至鼓镫山共15山
有山体祭祀(历儿山与其余诸山之祠礼不同),无山神
28,中次二经
煇诸山至蔓渠山共9山
人面鸟身神(人面鸟身)
29,中次三经
敖岸山
神熏池(未言形状,与以下二神祭礼相同)
30,中次三经
青要山
0武罗(人面豹文、小腰白齿、穿耳以鐻)
31,中次三经
和山
泰逢(如人虎尾,出入有光,动于地气)
中次三经
敖岸山至至和山共5 山
此5山之山神,除上列神熏池、0武罗、泰逢有相同的祭祀外,其余二神有专门祭祀
,没有形体,没有图。
32,中次四经
鹿蹄山至玄扈山共9山
兽身人面神(人面兽身)
中次五经
苟林山至阳虚山共16 山
升山冢、首山0、尸水各有专门祠礼,都没有图
33,中次六经
平逢山
骄虫(如人而二首,螫虫之神)
中次六经
平逢山至阳华山共14山
岳在其中,以六月祭之,如诸岳之祠法,则天下安宁。
无图。
34,中次七经
堵山
神天愚(未言形状,多怪风雨)
35、36,中次七经
休与山至大騩山共19山
35,其十六山之山神为豕身人面十六神(人面猪身)
36,苦山、少室、太室皆冢,其神为人面三首神(人面三首)
37,中次八经
骄山(冢)
0围(如人羊角虎爪,出入有光,恒游于睢漳之渊)
山川之神
38,中次八经
光山
计蒙(人身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飘风暴雨)
山川、风雨之神
39,中次八经
岐山
涉0(人身、方面、三足)
40,中次八经
景山至琴鼓山共23山
鸟身人面神(人面鸟身)
41,中次九经
熊山
熊山神(神人,山穴夏启冬闭,冬启则有兵)
42,中次九经
女几山至贾超山共16山(其中文山、勾0山、,风雨山、0之山皆冢;熊山有专神,
另有专门祠礼)
马身龙首神(马身龙首)
43,中次十经
首山至丙山共9山(其中堵山冢、騩山帝另有专门祠礼)
龙身人面神(人面龙身)
44,中次十一经
丰山
神耕父(未言形状,常游于清冷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山川之神、旱鬼
45,中次十一经
翼望山至几山共48山(其中禾山帝、堵山冢、玉山冢另有专门祠礼)
彘身人首神(人首猪身)
46,中次十二经
夫夫山
神于儿(人身,身操二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
此山为冢,有专门祠礼)
山川之神
47,中次十二经
洞庭山
帝二女(常游于江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
山川、风雨之神
48,中次十二经
洞庭山
洞庭怪神(如人而戴蛇,左右手操蛇,有专门祠礼)
山川之神
49,中次十二经
篇遇山至荣余山共15山(其中夫夫山、即公山、尧山、帝阳山皆冢;洞庭山、荣余
山有山神,另有专门祠礼。
夫夫山、洞庭山神另有专神,即神于儿、帝二女、洞庭
怪神,另有专图)
鸟身龙首神(龙首鸟身)
从上面《山经》及古图所记载的山神简表(其祭祀未能列入),我们大致可以看出:
1,《五藏山经》共记载了49例神祇,49例全部都是山神;明、清《山海经》图本中
,49例山神也都有图像,可见山神在《山经》与《山海经图》中同样占有极重要的、
举足轻重的地位。
2,《南山经》、《北山经》、《东山经》的山神共11例,而且只有群山山神而无一
山山神,都有固定的山神祭祀。
《西山经》、《中山经》的山神共38例,各种形态的
山神与山体崇拜并存,可以看出其山神信仰特别发达;考虑到西山经、中山经的地望
在陕西、河南一带,正是当时夏民族的活动区域,发达的山神信仰显然与夏文化有关。
3,对山体崇拜、群山山神及其祭祀、各类山神的职能作初步的考察,可以了解《山
海经》山神形象与山神信仰的原始品格与特征。
4,山岳是原始部族划分的分界线,而相同形貌的山神与相同的祭祀,是若干部族组
成的原始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标志。
对《山经》古老的群山山神及其祭祀的考察,将有
助于我们对原始政权组织的结构有初步的认识。
(二)山体崇拜与群山山神
《山经》中记载的25个山系,因山神及其祠礼的不同,其山岳信仰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群山山神。
在25个山系中,有19个山系是由一组形貌相同、或几组形貌不同
的山神主管着,有共同的祠礼。
这19个山系有23例群山山神图。
有些山同时也是一山
山神居住的地方,他们有不同于主管山神的形貌与祠礼,二者之间没有统属关系。
总
的来说,《山经》的群山山神信仰有下列三种情况:
(一)相连的几座山由一组形貌相同、没有神名的群山山神主管。
例如:
凡0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
其神状皆鸟身
而龙首。
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为席。
(南山首经
)
《南山首经》所记鸟身龙首神,《三才图会》叫鹊山之神,胡文焕《山海经图》称之
为鹊神,以其所在之山及鸟形之山神名之。
鸟身龙首山神主管南方第一列山系――自
招摇山至箕尾山共十座山,十座山的山神形貌相同,都是鸟身龙首。
对这十山的山神
有专门的祭祀(下面还要谈到)。
(二)相连的几座山分别由几组不同形貌、没有神名的群山山神主管。
例如: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
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
其祠之,皆用一藻、0瘗之。
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
玉。
其祠之,皆玉,不瘗。
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
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
大
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北次三经)
北方第三列山系――自太行山至无逢山共46山,由三组形貌不同的山神主管。
一是主
管20座山的马身人面神;二是主管14座山的猪身载玉的十四神;三是主管10座山的猪
身八足蛇尾的彘身八足神。
三组山神不仅形貌不同,祠礼也不同,只是祭祀这44位山
神都要用稌糈米。
有趣的是,太行山至无逢山有46 山,为什么只有44位山神呢?清代注家汪绂在《山
海经存》中对“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一句解释说:“惟太
行恒山、高是二神用火食也。
”《北次三经》有高是山,滋水出焉。
据汪绂注,高是
山在今蔚州灵邱县,滋水出灵邱,经正定,合恒水,恒水出恒山。
因此,在太行至无
逢这46位山神中,有44位不火食,也就是生食不火之物;而太行恒山、高是山两位山
神用火食,也就是熟食。
对山神的不同祭祀,生动地反映了北山山地文化处于不同的
发展阶段之中。
喜欢熟食的两位山神未言形貌,也没有图。
(三)相连的几座山,各有一位形貌相同、没有神名的群山山神主管,有专门的祠礼
;其中有几座山,又另有其他一山山神居住,这些山神有神名,与主管的群山山神的
形貌、司职、祭祀都不相同,彼此没有统属关系。
用今天的话说,这些山属于双重领
导。
例如:
凡洞庭山之首,自篇遇之山至于荣余之山,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
其神状皆鸟
身而龙首。
其祠:毛用一雄鸡、一牝豚刏,糈用稌。
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
山、阳帝之山,皆冢也,其祠:……洞庭、荣余山,神也,其祠:……(中次十
二经)
《中次十二经》所记中央第十二列山系――洞庭山神主管自篇遇山
至荣余山共十五座
山。
这十五座山的山神没有神名,也都是鸟身龙首,并有固定的祠礼。
十五座山中,
夫夫山、即公山、尧山、阳帝山是冢。
《释名》说:“山顶曰冢,亦曰巅”,是古人
心目中神圣之所在,有特别的祠礼。
此外,洞庭山、荣余山另有山神,也有不同于十
五山山神的祠礼。
在这些有特别祠礼的山冢中,夫夫山山神是神于儿。
神于儿,其形
貌与十五山山神不同,人身,身操二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是山川之神。
洞庭
山山神帝二女,也非鸟首龙身,常游于江渊,出入必飘风暴雨,又是山川之神、风雨
之神。
洞庭山的另一位山神名洞庭怪神,样子像人,头上盘着蛇、左右手操着蛇,也
是山川之神。
由此可以看出,中央第十二列洞庭山山系,自篇遇山至荣余山这十五座山,各有一位
鸟身龙首山神主管,而其中的夫夫山、洞庭山又另有神于儿、帝二女、洞庭怪神居住
,这三位一山山神形貌、祠礼和司职,都与主管的群山山神相同,所以得以和平共处
,相安无事。
第二类:山体信仰。
在《山经》的25个山系中,有6个山系没有共同的群山山神,有
固定的或不固定的共同的祠礼。
个别山岭已出现有形象的山神与专门的祠礼,多数山
未出现具象化的山神,却有山体祭祀,反映了山岳信仰的原始形态。
6 个山系的情况
各不相同,现按出现先后简述如下:
(一)山体信仰与一山山神祭祀并存。
如《西山首经》记:“凡《西经》之首,自钱
来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
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
羭
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百璧。
其余十
七山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
”西方第一列山系共19山,有三种祭祀方式:其一,
华山冢无山神、无图,但对山体的祭祀用牛羊猪三牲太牢大礼;其二,羭山神是山神
之首,其形貌为羊形,有图,其祠礼是《山海经》全部山神中最隆重的(关于山神的
祭祀,我们将在下文中专门谈述,本节不赘);其三,除上述二山之外,其余17山没
有山神,没有图,但有专门的山体祭祀。
(二)属山体信仰的山系,有神、无形貌,未出现具象化的山神,但有专门祠礼。
如
《西次四经》记:“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
百八十里。
其神祠礼,皆用一白鸡祈。
糈以稻米,白菅为席。
”
(三)属山体信仰山系,有祠礼,个别山冢有特别祠礼。
如《中山首经》记:“凡薄
山之首,自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
历儿,冢也,其祠
礼:毛,太牢之具,县以吉玉。
其余十三山者,毛用一羊,县婴用桑封,瘞而不糈。
”中央第一列山系共15山,没有群山山神主管,没有图,属山体信仰的山系。
历儿山
是冢,其祠礼规格较高;其余14山(经文作十三山,疑有误;汪绂指出:“除历儿当
十四山”)另有祠礼。
(四)山体信仰与若干一山山神之祭祀并存。
如《中次三经》记:“凡萯山之首,自
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
其祠:泰逢、熏池、武罗皆一牡羊副,
婴用吉玉。
其二神用一雄鸡瘞之,糈用稌。
”中央第三列山系共5座山都有山神,但
有两种不同的祭祀方式:其一,敖岸山神熏池、青要山神武罗、和山山神泰逢(武罗
与泰逢各有不同的形貌)三位山神有相同的祭礼,都有图;其二,其余二神指騩山与
宜苏山神,无神名、无形貌、无图,有专门祠礼,也属于山体信仰。
(五)属山体信仰山系,其中二山一水有特别祠礼。
《中次五经》记:“凡薄山之首
,自苟林之山至于阳虚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
升山,冢也,其祠礼:
太牢,婴用吉玉。
首山,0也,其祠用稌、黑牺、太牢之具、0酿;干儛,置鼓;婴用
一璧。
尸水,合天也,肥牲祠之,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鸡于下,刏一牝羊,献血。
婴用吉玉,采之,飨之。
”中央第五列山系共16山,没有群山山神主管,没有图,属
山体信仰。
其中的升山、首山、尸水由于其地位特殊,故分别有规格相当高的祠礼。
(六)规定六月祭祀之山体信仰。
如《中次六经》记:“凡缟羝山之首,自平逢之山
至于阳华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
岳在其中,以六月祭之,如诸岳之祠法,则
天下安宁。
”中央第六列山系共14山,没有群山山神主管,未出
现具象化的山神,没
有图,属山体信仰,有专门的祠礼,而且规定要在六月举行。
据汪绂解释,所谓“岳
在其中”,是指洛阳居天下之中,王者于此可望祭四岳。
在六月,如诸岳之祠法,则
天下安宁。
《山经》所记载的古人对山体和群山山神的信仰,反映了山岳崇拜的原始低级形态。
山岳崇拜属于自然崇拜,最古老的山神就是山,山上的石头、山上的动物、植物,山
体的一切,统统被视为山神的化身,祈求山神便直接祭祀山体。
《礼记。
祭法》曰: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山体信仰的特征是信仰的对
象尚未具象化,或者有神而无形象,未出现具象化的山神,祭祀的对象主要是山体。
属山体信仰的一些山系,出现了对某些山和冢的特别祠礼,但这些山和冢仍然没有具
象化,没有神也没有形象,并未走出山体崇拜的模式。
某些属山体信仰的山系,出现
了对某些一山山神如羭山神、熏池、武罗、泰逢的特殊祭祀,可以看作是山体信仰向
一山山神信仰发展的过渡形态。
与山体信仰相比,群山山神的信仰前进了一步。
人按照自己的样子,加上常见的动物
的模样,创造了人面鸟身、兽身人面、人面蛇身、彘身人首的形形色色的山神。
群山
山神有了形象,相同形貌的山神主管好几座山,而且有固定的祠礼。
但这些山神没有
专有神名(袁珂《山海经校注》中出现的鸟身龙首神等等神名,
是袁珂根据山神的形
貌自拟的),权力范围极其狭小,除山神所在的山地外,并无其他职司或本领。
19个
山系的23例群山山神,彼此没有统属关系,无等级大小之别,无统一的首领或至上神
,也不受其他天神管辖。
因此,《山经》中名目繁多、颇有特色的群山山神,仍然属
于山岳信仰的低级形态。
山岳是原始部族划分的地理分界线,相同形貌的山神与相同的祭祀,是若干部族组成
的原始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标志。
山神形貌的造型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西山经》
的山神为人面马身、人面牛身、羊身人面;《北山经》的山神为人面蛇身、马身人面
、彘身八足;《东山经》的山神为兽身人面、人身羊角。
清代注家汪绂早就指出《山
经》山神造型的地域特色:“大抵南山神多象鸟,西山神象羊牛,北山神象蛇豕,东
山神多象龙,中山则或杂取,亦各以其类也。
”山神的动物形体以及人与动物的合体
造型,表明了人对动物的依赖和信仰,某些动物也有可能作为图腾出现在初民的信仰
中。
(三)一山山神的独特品格
与山岳崇拜的低级阶段――山体信仰和群山山神信仰相比,一山山神信仰是较高阶段
的产物。
《山经》所述之49例山神中,一山山神为26例,其中有固定祠礼的10例,没
有固定祠礼的16例。
如果说,群山山神的特征主要是同一个山系由若干个形貌相同或几组形貌不同的山神
主管、有固定的祠礼,那么,一山山神则是一山的山主,一般没有固定的祠礼。
如果
进一步考察,群山山神的原始性还表现在没有神名、没有变形、形貌比较简单、没有
个性、职司单一、权力相对狭小等等诸多方面,而一山山神则有特殊的职司,显示出
与之不同的独特品格:
其一,一山山神都有专用的神名,某些山神还有异名,如《西次三经》泑山山神蓐收
,又名神红光;《西次四经》刚山的山神神0,又名独脚山魈;等等。
其二,一山山神大都奇形怪状、变化多端,如《西次三经》槐江山山神英招人面马身
、虎文鸟翼;《西次三经》天山山神帝江浑敦无面目、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
翼;《中次八经》岐山山神涉0人身、方面、三足;等等。
其三,某些山神以其他变形和不同的神名,多次出现在《海经》之中,如昆仑丘山神
陆吾虎身九尾、人面虎爪,同时以人面九首虎身的开明兽出现在《海内西经》,又以
人面虎身神的形象出现在《大荒西经》;陆吾、开明兽、人面虎身神都是昆仑山神,
同时又是天帝帝都的守护神,《山海经图》都有生动的图像。
其四,某些山神在整部《山海经》中,形貌、职司与品格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如《
西次三经》玉山的山神西王母,曾先后出现在《西次三经》、《海内北经》与《大荒
西经》中。
西王母的神格经历了从山神――穴居的酋长――王者的演变。
作为山神的
西王母,在《山经》中的形貌最为原始:样子像人,蓬发戴胜,长着虎齿、豹尾,善
啸。
其职司除山神外,兼司天之厉及五残。
作为昆仑山主,西王母周围形成了一个固
定的动物群,三足乌、三青鸟为之取食、为之役使;九尾狐、凤凰为之作伴。
这些动
物成为山神西王母的神性标志。
《山海经图》把作为山神、酋长、王者三种身份的西
王母,以及她的动物助手,都以图画的方式一一加以表现。
其五,与群山山神千神一面、千篇一律、无个性的品格不同,一山山神极具叙事性,
许多山神都有独特的个性,都有动人的故事,上面所谈到的西王母便是一个突出的例
子。
此外,如《西次三经》的钟山山神鼓有一个山神家族,他的老爹烛阴(《海外北
经》)也是钟山山神,父子长得一模一样:人面龙身(或人面蛇身)。
传说古时候诸
神之间常有纷争,有一次,鼓和另一个名叫钦0的天神,把一个名叫葆江(又叫祖江
)的天神在昆仑山杀死了。
黄帝知道以后很生气,下令在钟山之东的0崖把二神处死。
二神死后灵魂不散,鼓化作鵕鸟,钦0化作大鹗,成为大旱和兵灾的征兆。
晋代诗
人陶潜在《读山海经》诗第十一篇中记述了这个故事。
《山海经图》用烛阴、鼓、鵕
鸟、大鹗四幅图形象地记述了钟山山神鼓的故事。
其六,具有职司的多样性,又是某些征兆的载体,因此,一山山神虽然没有固定的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