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长安十年诗歌风格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3期总第208期
No.3.2020
Sum208语言文学研究
杜甫长安十年诗歌风格分析
刘露萍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和诗仙李白不同,诗圣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心系天下,有着"致君尧舜”如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但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由于李林甫野无遗贤闹剧上演,最终造成杜甫科举不畅。

为在官场谋求一席之地,杜甫无奈游离与高层权贵间,渴望受到引荐,但事与愿违、屡试屡败,困守长安十年。

这期间,杜甫看清了残酷的现实,对上层统治者和官僚恶行嗤之以鼻,因为身处战乱动荡年代,民不聊生,最终使之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均出现了巨大变化。

本文立足于历史实情和诗人经历,对杜甫长安十年诗歌风格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杜甫;长安十年;诗歌风格;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3-0169-02
杜甫困居长安十年之久,这是诗人一生中的重要转折期。

杜甫写作主体慢慢地由祖国河山转变为家国百姓,诗词间无不流露出忧国忧民之情,由浪漫理论者变成了关心百姓疾苦的现实主义诗人。

也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杜甫,杜甫的诗也有力地反映了当时国情、民情,无论是从语言用词方面,亦或是诗歌写作手法方面,都对后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于杜甫
杜甫本就是世家子弟,生活平常无奇。

长安十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杜甫诗歌创作风格和自我思想取向。

长安十年是诗人的重要过度阶段,由之前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日渐转变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因为杜甫拥有丰富阅历,使其诗歌尽显沉闷顿挫之感且饱含跌宕起伏声调,不仅如此,从杜甫的诗歌中还能感受到诗人的气魄和胆识以及震撼人心的力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注彳,此句诗最能表现当时的社会现象,尽管杜甫不能做到像李白那样被赏识,也不会向王维那般宁静致远、不问世事,在官宦任职之余甚至修建了一个恬静住处,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杜甫风格极具变化,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中有言:“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杜甫长安十年时期,和李白、高适以及王维等都多次谋面,但这些诗人的作品中却少有对杜甫的夸赞之词。

杜甫生前才华不受欣赏,诗词创新却没有被当时的诗作大家认同叭
杜甫之光芒在九世纪才逐渐被大家发现,韩愈将杜甫与李白并列,他在《调张籍》中用“光焰万丈长”来形容杜甫的诗歌,极度肯定了其诗歌成就。

蒋士铃在《忠雅堂集》中有言:“杜诗者,诗中之四书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杜甫的出现,让唐诗迈上了更高层次,时间虽在慢慢流逝,杜甫诗歌的价值却得以更好体现,新乐府运动和政治讽喻诗备受杜甫诗歌影响。

二、关于长安十年
杜甫长于世族家庭,青年时期家财丰沃,继而有机会、有条件去接触名人大家的诗词歌赋。

杜甫幼年好学、渴望求知,小小年纪便出口成章。

到了年少时期,杜甫广游天地、跨山跃海,尽览吴越、齐赵之地,唐朝壮丽山河尽收眼底,历时颇多。

杜甫纵情山水,身处广袤疆土,领略文化遗产神韵,这都为诗人后期创作做了良好铺垫。

杜甫在游玩期间和李白相识,二人互吐衷肠、对饮日月,友谊如高山流水般清亮透彻,潇洒快意之风囊入诗歌之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一出、谁与争锋。

此为杜甫此时的远大胸襟气魄之写照P]o
之后杜甫所经历的事情大都不尽人意,使这个满怀豪情壮志的诗人倍感绝望。

杜甫参加科举考试时遭人设陷,经济情况可谓每况愈下。

唐玄宗后期,国家政治腐败、百姓生活疾苦,自己也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处碰壁的杜甫,心中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隐退之心油然而生,诗人迫切地想远离尘世喧嚣、独自过活。

但实际上杜甫的内心不允许他这样做,所以他最后还是决定入世。

毋庸置疑,这条路举步维艰,在奋力挣扎的十年间,最后才有一个小小的官衔。

身处唐朝衰退时期,他用诗歌来记录这一切。

杜甫诗歌由刚开始的歌颂盛唐到最后揭露朝廷的不作为以及豪门的奢靡之风,诗歌抒发抱负和理想、写游山玩水的快乐,最后到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切身感受基层民众心酸,由起初没有行动的理想主义者,转换到体察民间疾苦的实践者角色。

在唐没落时,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形成,语言尽显朴实之风,饱含真情实感,字字直击人心。

长安十年时期的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注3,这便是他内心最为真实的写照。

三、杜甫长安十年诗歌风格
(-)仕途坎坷概叹
中国古代盛行官本位思想,杜甫亦如是。

刚开始的时候杜甫信心满满,力求中举、忠心报国,但最后却屡试不第,
注1出自北宋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注2出自唐代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注3出自唐代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收稿日期:2019-12-18
作者简介:刘露萍(1982—),女,江苏金坛人,讲师,本科,主要从事行业高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研究。

-169-
2020年第3期总第208期
No.3.2020
Sum208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扌艮
然后诗人就去豪门贵族面献诗赋,以达目的,最终却总吃闭门羹。

杜甫先是把希望放在了韦济身上,韦济当时为河南尹,颇为赏识杜甫才华,杜甫后期有赋诗表示感谢,希望得到此人引荐。

再后来,此人升至尚书左丞,杜甫又以“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注"”来表示自己的决心和理想,想在未来的日子里为国家做出贡献叫尽管韦济游离于官宦中,并且常在这些人中夸赞杜甫的才华,但此举去没能对杜甫仕途登高起到效果。

而后,杜甫相继赠诗给汝阳王和左丞相,但都杳无音信、不了了之。

杜甫直接向唐玄宗三次献赋陈情,望承蒙恩惠、赏其才华,但最终只落个参列选序的资格。

天宝十四年,杜甫担任河西尉一职,实则无权。

可怜杜甫一生为了谋官吃了不少苦头,但却时运不济、前途不顺。

(二)忠君爱国之心
杜甫仕途坎坷、屡遭挫败,父亲离世更是让杜甫经济每况愈下。

为了生存下去,只能委曲求全,甘愿到贵族府邸整天陪这些官僚吃喝玩乐,为求得到些许施舍。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注‘”,诗句中的“潜”字便是说明了杜甫的痛楚。

唐由盛转衰之时,杜甫已然看透上层阶级的荒淫无度、酒醉金迷,政治理想难以达成,过着贫穷没落的生活,有时连自己都没法安顿好,更无谈为国为民了。

安史之乱,国家上下动荡不堪,杜甫无奈举家出走,基于此类情境,忠君爱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可有可无,但杜甫听闻唐肃宗上位在即,诗人下定决心北上投靠君王,心系国家。

杜甫在《丽人行》一诗中写到“罗秀衣裳照暮春”,这是其对杨氏皇亲国戚糜烂之风的讽刺,也是对皇帝昏庸无能的控诉。

虽然杜甫深知玄宗各类恶行,呵责皇帝无暇顾及百姓、整天沉迷美色不能自拔,但在杜甫批评君王的同时也在拥护君王,誓守卫疆土。

逢李嗣业兵临华洲,杜甫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观众待命二首》,字字都流露着忠君爱国之心。

(三)忧国忧民之情
青年时期的杜甫,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这是他之所以产生忧国忧民思想的主要诱因。

长安十年期间,杜甫深陷饥寒交迫窘境、贫困不堪,虽然在生活中历经沧桑、受尽折磨,但时代也成全了这位伟大的诗人。

杜甫因此才有了和贫民百姓朝夕相处的机会,了解了民间疾苦的同时,对上层阶级的荒淫无度更看得愈加透彻。

天宝十四年,杜甫从长安奔赴奉先看望家人,路途上的百姓悲惨景象尽收眼底。

这时正好赶上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游山玩水,因此心生悲愤,所以才有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注°”的感慨。

杜甫自视稷契,心系天下苍生,和百姓同甘苦、共患难。

时代忧患之中,杜甫始终关注的是百姓生活状况,慢慢地发现这个国家已然是千疮百孔,“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严厉指责了上层阶级对底层人民的剥削和不管不顾。

杜甫有《兵车行》《丽人行》等诗歌,均写出了百姓生离死别、怨声载道的悲惨现象。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唐代统治阶层的开边政策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但是皇帝用兵却从未停止过。

征兵政策的出现,造成了很多人家妻离子
注4出自唐代杜甫《赠韦左丞丈济》。

注5出自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注6出自唐代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散、流离失所,家人天各一方,久久不能团聚。

从杜甫的诗句中就可以感受到当时情境下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好似他站在风雨中,眼望四野却无能为力。

宋朝时期的黄山谷对杜甫赞许有佳,在《老杜浣花溪图引》云:“醉里眉攒万国愁”。

可见杜甫对天下忧虑思绪之多,在诗人眉宇间仿佛看到了这世间的沧桑巨变、动乱不堪铁
四、长安十年诗歌的影响
(—)推动了诗歌创新和诗陋展
长安十年不单单是杜甫本人成长的十年,也是其诗歌创作发展时间最长的十年。

此时期内,杜甫诗歌的显著特点便是树其规模、穷其变化。

从杜甫诗歌作品来看,无论是诗歌风格上,亦或是诗歌韵味上,变化都是巨大的,特别是他可以将古诗纳入到不同题材中。

杜甫律诗成就是在这个时期构筑起来的,他要求诗歌形式创新和写作技巧创新,比如说以组诗的模式来写律诗,尽管不是杜甫首创出来的,但是可以去糟取精、为己所用,并且他也做到了应用自如、无人可及,后代诸多诗人纷纷效仿。

(二)丰盈了律诗表现艺术
《郑驸马宅宴洞中》是七律诗歌创新典型,长安十年的杜甫在诗歌遣词造句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严格遵守格律的基础上去突破传统格律,此类下意识的创新和改造,使得律诗固定形式充满了活力,继而推动了盛唐诗歌走向新道路。

(三)体撕口题材的完美结合
杜甫在进行诗歌体裁选择时极具针对性,和所表现的内容实现了完美结合,他的七古便实现了诗歌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双向融合。

因为杜甫从小就喜欢读书,文化修养厚重,再加上有着周游各地的经历和饱经沧桑的十年,所以社会体验感十分丰富,观察视野尤为广阔。

正是因为这样,杜甫诗歌体裁和题材范围就尤为广大,继而达到了如入无人之境的地步。

五、结语
综上所述,长安十年造就了杜甫本人和杜甫的诗歌,杜甫的诗歌作品达到了一种无可匹敌的高度,精神将长存世间,激烈着广大爱国人士砥砺前行、不畏荆棘。

长安十年造就了杜甫,使他本人的创作异于其他诗人,杜甫的光辉必将照耀后世,他的诗、他的为人、他的情怀必将被永世传颂下去。

参考文献:
[1]张睿晓.“诗家之绝唱,有韵之史传”一从《丿烷诗》看杜甫的史家笔法
[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6):48-50.
[2]王逸飞.杜甫草堂诗歌的生活情趣及审美价值[J].文史杂志,2016(2):84-
86.
[3]凯宾.中华十二圣[J].上海企业,2016(4):52-53.
[4]徐锦初.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杜甫哭字诗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9(3):388-389.
(责任编辑:林丽华)
-1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