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文言文阅读第1节文言实词精品课件 人教大纲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通“按”) 2.音近代替●。
距关,毋内诸侯。(“内”“纳”的声母都是n) 举酒属客。●(“属”通“嘱”,二者韵母都是u) 3.形近替●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与“披”因同一形旁 “皮”而通)
●
通假字的理解和句意关系甚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在 考试中,碰到实注意不要胡乱代替,望文生义,因为通假 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要注重平时积累。
项“怨望”是同义词连用,“怨”“望”都是“怨恨”的意思;D项
“死生”指“死亡”“活着”,亦无偏指。
答案:C
第十页,共20页。
整合(zhěnɡ hé)3 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 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这种情况大致有:①词义扩大,②词义 缩小,③词义转移,④感情色彩变化,⑤名称说法改变。 (1)词义扩大:在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 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扩大,如:“江”“河”二 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fàn zhǐ)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 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fàn zhǐ)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 现象。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二人 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的“臭”必须解释为“气味 ”。
的可能性不大,通假字往往结合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语句
的翻译来考查(kǎochá)。
在文言文阅读中,通假现象极为普遍。通假字原本是古人在书
中用同音代替写成的别字、错字。高考考查(kǎochá)的是在理解
基础上的通假。通假基本上是同音替代、音近代替、形近替代
。
第六页,共20页。
1. 同音替代。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
文中的“长”,可以推断出东西是“狭”;C项“将军”和“操” 之
间应该是一个动词,结合以前学过的常识可以断定,“禽”是
通假字,通“擒”;D项“辟”后搭配的词语是“风雨”,可以推 断出“辟”通“避”。
第八页,共20页。
整合(zhěnɡ hé)2 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 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暗 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存亡”只有“亡”的意义,“存”为衬字。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zhǒnɡ cài)的地方 。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 用要区别开来。
第十八页,共20页。
下面各句加点的字,解释全部(quánbù)正确的一组是( )
A.①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伐:自夸
●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讨伐,征伐
B.①进止皆有表识 识●:赏识 ②天下谁人不识君● 识:认识
C.①每所止舍 舍:●宿营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舍:舍弃
D.①光武以此多之 多:●赏赐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多:大多 ●
第十七页,共20页。
【示例】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大树将军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 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 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hán dān),乃更部分诸将, 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后汉书·冯异传》)
现在
多是“正前方”“对过”的意思;D项“人物(rénwù)”在文中是“
别人的物
第十三页,共20页。
【参考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生活贫困,读《淮南方》,读到“螳螂窥伺蝉时用
树叶遮蔽自己,这样可以隐藏起身体”,于是(yúshì)到树下仰头摘取 树叶——螳螂捕蝉时借以隐形的那片树叶,把它摘下来。树叶落到树 下,树下原先有落叶,他不能够再分辨出来了。他就扫了几斗回去, 一片一片地拿树叶遮蔽自己,问他的妻子说:“你看见我没有?”妻 子开始时一直回答“看见”,楚人整天这样问,妻子于是(yúshì)厌倦 到不能忍受,就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沉默不出声,心中大喜,带 着树叶来到市场,当面拿人家的物品。吏卒于是(yúshì)绑着他去县衙 。
2.征战好斗说
第十五页,共20页。
整合(zhěnɡ hé)4 多义实词
多义实词的考查,一直都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zhòngdiǎn)。其词义的衍化往往 如下: 有的实词以本义为点,由此向不同方面派生出新的意思。如“引”的本义是“拉弓 ”,由此引申出“拉”“扯”“牵”(“左右欲引相如去”)等;拉弓时弦与弓的距离 变长,有“延长”“延伸”“伸长”的意思(“引颈而望”“引吭高歌”);拉弓是向 后用力,有“后退”“倒退”的意思(“引退”“相如于是引车避匿”);拉弓有方向 性,有“引导”“带领”“率领”的意思(“引航”“引军南下”)等。这就像以车轴 为中心向不同方向伸出辐条,成为“辐射式”。 有的实词在一个意思上生出新的意思,又在新的意思上生出另外的意思。如“信” 指“送信的人”“信使”“使者”,因为这样的人代人传言,其言真实,便有“真 实、确实”的意思;“真实、确实”就能使人放心、信任,就有“相信”“信任” 的意思。这样推衍,成为“链条式”。
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rén● wù● )。吏遂缚
诣县。
●
●
●
●
A.不能复分●别● B.乃厌●倦不● 堪
C.对● 面● 取人物(rénwù) D.对●面●取人物(rénwù)
解析:A项“分别”在文中是“分辨”的意思,而现在多是“各
自”“分离”的意思;C项“对面”在文中是“当面”的意思,而
第二编 专题整合与训练 第二章 古代诗文(shī wén)阅读
第一单元 文言文阅读
第一页,共20页。
不想(bù xiǎnɡ)长大
【画面描述】 一位身背女儿走路的老 人累得汗珠直冒,无奈地对女儿说: “女儿,你啥时候能自己(zìjǐ)下来走路 啊!”趴在父亲背上的女儿却说:“不 急不急,反正有老爸呢!”
第十一页,共20页。
(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 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lìnɡ wài)一种对象,这叫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非常普遍。如:“涕”,古代 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里 的“涕”只能解释为“眼泪”。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 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卑鄙” 一词,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 今义指品性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例如:“目”改称“眼睛”,“寡”现已换用 “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解析:B项①应解释为“标志”;C项②应解释为“停息”;D项 ●
①应解释为“赞扬”。
答案:A
第十九页,共20页。
【参考译文】 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就把马车驶
开避让。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明旗帜,在各部队(bùduì)中号称最有纪律。 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 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到攻破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 领任务,每人都有被分配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帝因 为这个而赞扬他。
第十六页,共20页。
有的实词的词义原本指某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扩大范围。如“售” 表示经营中将东西卖出,扩大为“成功”“实现”等意思,如“(成 名)操童子业,久不售”。 还有的实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义,叫 反训词。反训词从词性上看大多是动词,包含了古人的辩证思维方式 ,认识到一个动作总是和施受双方有关(yǒuguān)的。理解这类词要 结合语境确认动作的施动者和受动者以及双方之间的关系。例如“奉 ”字,在“奉命于危难之间”中义为“接受”,在“奉之弥繁,侵之 愈急”句中义为“进献、给予”。 辨析多义词词义时,要注意结合前后文内容,并兼顾词语在句子结构 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对词性和词义做出正确判断。
第三页,共20页。
年龄与称谓
请写出下列年龄阶段的各种称谓:
不满襁周褓岁: 。
指儿男垂童孩始(b髻:qǎ八i龇o之ǎ)岁n、g年:韶年。
十岁: 。 幼学
十五岁: 。
二志十学岁: 。
四十岁:弱冠
。
六不十惑岁:之年
八十耳岁顺:、花甲之年。
两至三孩岁提:
。
。 幼年泛(称h总á:角ití) 。
十岁以下(y黄ǐx口ià):
点击此处进入(jìnrù) 板块精练
第二十页,共20页。
第九页,共20页。
【示例】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伶俜萦苦辛 B.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ɡuì qī)多怨望者
●
●
●
C.昼夜勤作息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解析:刘兰芝应● 该● 是昼夜勤奋地“作● ”● ,这里是偏义复词,偏
指“作”。A项“伶俜”是合成词,不能单独解释某个词素;B
第十四页,共20页。
小贴士
楚人在成语故事中被嘲笑的原因
“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叶公好龙
”“杞人忧天”“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买椟还珠”等
成语故事,都是以楚人为主角的。
1.荆蛮之说
与中国北方各民族相比,楚民族的社会发展是比较落
后的,
地位的低下、文化的落后,因此很自然就被中原各诸
侯国瞧
不起。
。
十三至十五岁: 十五至二十岁:
三十岁:
。 舞勺之年
。 舞象之年
。
五十岁: 而立之年
。
。 七十岁知:天命、知非。之年
八十、古九稀十之岁年: 。
杖朝之年 百岁之人:
。 耄耋
期颐
第四页,共20页。
点击此处进入(jìnrù) 专题精练
第五页,共20页。
整合(zhěnɡ hé)1 通假字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一般单纯考查(kǎochá)通假字
第七页,共20页。
【示例】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责:责任
●
B.其地东西夹,南北长 夹:通“狭”,狭窄
●
C.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禽:通“擒”,擒拿(qínná) D.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辟:通“避”,躲避 解析:A项中的“责”应该● 是通假字,通“债”。句中“卖田宅、 鬻子孙”来“偿”的不会是“责任”,应该是“债务”;B项结合 下
第十二页,共20页。
【示例】 下列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
项是( )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
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
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
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
第二页,共20页。
【寓意点评】 在现代都市里,越来越多成年人的心态就像这幅漫画里所描述 的那样,拒绝长大,总想“装嫩”。 导致他们出现这样的“心病”的原因,和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huánjìng)有 着极大的关系,从小到大,他们都是生活在父母包办的环境(huánjìng)中, 工作、生活各个方面的事情,父母都替他们考虑好了,长期下来,他们把自 己的角色一直定位成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而且越来越不愿意长大,也失去 了主见。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通“按”) 2.音近代替●。
距关,毋内诸侯。(“内”“纳”的声母都是n) 举酒属客。●(“属”通“嘱”,二者韵母都是u) 3.形近替●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与“披”因同一形旁 “皮”而通)
●
通假字的理解和句意关系甚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在 考试中,碰到实注意不要胡乱代替,望文生义,因为通假 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要注重平时积累。
项“怨望”是同义词连用,“怨”“望”都是“怨恨”的意思;D项
“死生”指“死亡”“活着”,亦无偏指。
答案:C
第十页,共20页。
整合(zhěnɡ hé)3 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 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这种情况大致有:①词义扩大,②词义 缩小,③词义转移,④感情色彩变化,⑤名称说法改变。 (1)词义扩大:在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 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扩大,如:“江”“河”二 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fàn zhǐ)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 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fàn zhǐ)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 现象。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二人 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的“臭”必须解释为“气味 ”。
的可能性不大,通假字往往结合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语句
的翻译来考查(kǎochá)。
在文言文阅读中,通假现象极为普遍。通假字原本是古人在书
中用同音代替写成的别字、错字。高考考查(kǎochá)的是在理解
基础上的通假。通假基本上是同音替代、音近代替、形近替代
。
第六页,共20页。
1. 同音替代。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
文中的“长”,可以推断出东西是“狭”;C项“将军”和“操” 之
间应该是一个动词,结合以前学过的常识可以断定,“禽”是
通假字,通“擒”;D项“辟”后搭配的词语是“风雨”,可以推 断出“辟”通“避”。
第八页,共20页。
整合(zhěnɡ hé)2 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 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暗 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存亡”只有“亡”的意义,“存”为衬字。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zhǒnɡ cài)的地方 。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 用要区别开来。
第十八页,共20页。
下面各句加点的字,解释全部(quánbù)正确的一组是( )
A.①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伐:自夸
●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讨伐,征伐
B.①进止皆有表识 识●:赏识 ②天下谁人不识君● 识:认识
C.①每所止舍 舍:●宿营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舍:舍弃
D.①光武以此多之 多:●赏赐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多:大多 ●
第十七页,共20页。
【示例】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大树将军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 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 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hán dān),乃更部分诸将, 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后汉书·冯异传》)
现在
多是“正前方”“对过”的意思;D项“人物(rénwù)”在文中是“
别人的物
第十三页,共20页。
【参考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生活贫困,读《淮南方》,读到“螳螂窥伺蝉时用
树叶遮蔽自己,这样可以隐藏起身体”,于是(yúshì)到树下仰头摘取 树叶——螳螂捕蝉时借以隐形的那片树叶,把它摘下来。树叶落到树 下,树下原先有落叶,他不能够再分辨出来了。他就扫了几斗回去, 一片一片地拿树叶遮蔽自己,问他的妻子说:“你看见我没有?”妻 子开始时一直回答“看见”,楚人整天这样问,妻子于是(yúshì)厌倦 到不能忍受,就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沉默不出声,心中大喜,带 着树叶来到市场,当面拿人家的物品。吏卒于是(yúshì)绑着他去县衙 。
2.征战好斗说
第十五页,共20页。
整合(zhěnɡ hé)4 多义实词
多义实词的考查,一直都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zhòngdiǎn)。其词义的衍化往往 如下: 有的实词以本义为点,由此向不同方面派生出新的意思。如“引”的本义是“拉弓 ”,由此引申出“拉”“扯”“牵”(“左右欲引相如去”)等;拉弓时弦与弓的距离 变长,有“延长”“延伸”“伸长”的意思(“引颈而望”“引吭高歌”);拉弓是向 后用力,有“后退”“倒退”的意思(“引退”“相如于是引车避匿”);拉弓有方向 性,有“引导”“带领”“率领”的意思(“引航”“引军南下”)等。这就像以车轴 为中心向不同方向伸出辐条,成为“辐射式”。 有的实词在一个意思上生出新的意思,又在新的意思上生出另外的意思。如“信” 指“送信的人”“信使”“使者”,因为这样的人代人传言,其言真实,便有“真 实、确实”的意思;“真实、确实”就能使人放心、信任,就有“相信”“信任” 的意思。这样推衍,成为“链条式”。
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rén● wù● )。吏遂缚
诣县。
●
●
●
●
A.不能复分●别● B.乃厌●倦不● 堪
C.对● 面● 取人物(rénwù) D.对●面●取人物(rénwù)
解析:A项“分别”在文中是“分辨”的意思,而现在多是“各
自”“分离”的意思;C项“对面”在文中是“当面”的意思,而
第二编 专题整合与训练 第二章 古代诗文(shī wén)阅读
第一单元 文言文阅读
第一页,共20页。
不想(bù xiǎnɡ)长大
【画面描述】 一位身背女儿走路的老 人累得汗珠直冒,无奈地对女儿说: “女儿,你啥时候能自己(zìjǐ)下来走路 啊!”趴在父亲背上的女儿却说:“不 急不急,反正有老爸呢!”
第十一页,共20页。
(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 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lìnɡ wài)一种对象,这叫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非常普遍。如:“涕”,古代 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里 的“涕”只能解释为“眼泪”。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 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卑鄙” 一词,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 今义指品性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例如:“目”改称“眼睛”,“寡”现已换用 “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解析:B项①应解释为“标志”;C项②应解释为“停息”;D项 ●
①应解释为“赞扬”。
答案:A
第十九页,共20页。
【参考译文】 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就把马车驶
开避让。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明旗帜,在各部队(bùduì)中号称最有纪律。 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 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到攻破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 领任务,每人都有被分配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帝因 为这个而赞扬他。
第十六页,共20页。
有的实词的词义原本指某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扩大范围。如“售” 表示经营中将东西卖出,扩大为“成功”“实现”等意思,如“(成 名)操童子业,久不售”。 还有的实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义,叫 反训词。反训词从词性上看大多是动词,包含了古人的辩证思维方式 ,认识到一个动作总是和施受双方有关(yǒuguān)的。理解这类词要 结合语境确认动作的施动者和受动者以及双方之间的关系。例如“奉 ”字,在“奉命于危难之间”中义为“接受”,在“奉之弥繁,侵之 愈急”句中义为“进献、给予”。 辨析多义词词义时,要注意结合前后文内容,并兼顾词语在句子结构 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对词性和词义做出正确判断。
第三页,共20页。
年龄与称谓
请写出下列年龄阶段的各种称谓:
不满襁周褓岁: 。
指儿男垂童孩始(b髻:qǎ八i龇o之ǎ)岁n、g年:韶年。
十岁: 。 幼学
十五岁: 。
二志十学岁: 。
四十岁:弱冠
。
六不十惑岁:之年
八十耳岁顺:、花甲之年。
两至三孩岁提:
。
。 幼年泛(称h总á:角ití) 。
十岁以下(y黄ǐx口ià):
点击此处进入(jìnrù) 板块精练
第二十页,共20页。
第九页,共20页。
【示例】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伶俜萦苦辛 B.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ɡuì qī)多怨望者
●
●
●
C.昼夜勤作息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解析:刘兰芝应● 该● 是昼夜勤奋地“作● ”● ,这里是偏义复词,偏
指“作”。A项“伶俜”是合成词,不能单独解释某个词素;B
第十四页,共20页。
小贴士
楚人在成语故事中被嘲笑的原因
“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叶公好龙
”“杞人忧天”“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买椟还珠”等
成语故事,都是以楚人为主角的。
1.荆蛮之说
与中国北方各民族相比,楚民族的社会发展是比较落
后的,
地位的低下、文化的落后,因此很自然就被中原各诸
侯国瞧
不起。
。
十三至十五岁: 十五至二十岁:
三十岁:
。 舞勺之年
。 舞象之年
。
五十岁: 而立之年
。
。 七十岁知:天命、知非。之年
八十、古九稀十之岁年: 。
杖朝之年 百岁之人:
。 耄耋
期颐
第四页,共20页。
点击此处进入(jìnrù) 专题精练
第五页,共20页。
整合(zhěnɡ hé)1 通假字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一般单纯考查(kǎochá)通假字
第七页,共20页。
【示例】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责:责任
●
B.其地东西夹,南北长 夹:通“狭”,狭窄
●
C.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禽:通“擒”,擒拿(qínná) D.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辟:通“避”,躲避 解析:A项中的“责”应该● 是通假字,通“债”。句中“卖田宅、 鬻子孙”来“偿”的不会是“责任”,应该是“债务”;B项结合 下
第十二页,共20页。
【示例】 下列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
项是( )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
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
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
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
第二页,共20页。
【寓意点评】 在现代都市里,越来越多成年人的心态就像这幅漫画里所描述 的那样,拒绝长大,总想“装嫩”。 导致他们出现这样的“心病”的原因,和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huánjìng)有 着极大的关系,从小到大,他们都是生活在父母包办的环境(huánjìng)中, 工作、生活各个方面的事情,父母都替他们考虑好了,长期下来,他们把自 己的角色一直定位成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而且越来越不愿意长大,也失去 了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