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二〇一八年
目录
肛肠科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一、诊断标准
1.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时痛、继而破溃流
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l.中药汤剂内服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
推荐方药:透脓散加减
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
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2.中成药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天和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黄连润肌膏、肛泰软膏等。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1.术后内服中药同术前辨证用药。
2.痔浴液熏洗疗法:根据病情辨证使用痔浴液熏洗。
(1)术后每日熏洗坐浴2次,或在每次排便后要熏洗坐浴。
(2)创面每日换药1~2次。
(3)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可选用肛肠综合治疗仪、超声雾化熏洗仪、熏蒸床(坐式)等。
3.针刺疗法、理疗:
(1)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或用普鲁卡因,长效止痛,长强穴封闭。
(2)尿潴留:针刺关元、十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3)粪嵌塞: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4.微波照射理疗肛门部。
5.中药热奄包治疗。
6.中成药口服润肠通便:厚朴排气合剂,舒秘胶囊。
7.中医护理:辨证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
四、疗效评价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伤口愈合。
好转:症状改善,病灶或伤口缩小。
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混合痔是指内痔通过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和相应部位的外痔相互融合为混合痔。
一、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症状
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一)中药汤剂
1.风热肠燥证
治法:清热祛风,凉血止血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鲜生地、炒枳壳、当归、荆芥炭、地榆炭、粉丹皮、玄参、火麻仁、郁李仁、生大黄(后下)。
2.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栀子、黄芩、地榆炭、槐花、甘草。
3.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乳香、没药、当归梢、白芷、牛膝、秦艽、苍术、甘草。
4.脾虚气陷证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潞党参、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淮山药、白芍、当归、熟地、黄精、甘草。
(二)中成药: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天和痔疮栓、肛泰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肛泰软膏、黄连润肌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
3.便血可选用地榆槐角丸、云南红药胶囊等凉血止血。
大便干燥可选用:厚朴排气合剂、舒秘胶囊等润肠通便。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一)中药内服:按术前辨证用药内服。
(二)中药坐浴熏洗
术后首次排便之后,用本院制剂痔浴液坐浴熏洗。
(三)中成药:术后便血可选用六味消痔片、地榆槐角丸、云南红药胶囊等凉血止血。
术后大便干燥可选用:麻仁润肠丸、厚朴排气合剂,舒秘胶囊口服润肠通便。
(四)中药外敷或中药纱条换药
1.术后可选用本院制剂黄连润肌膏中药纱条换药,每日一次。
2.术后创面水肿可选用高渗盐水纱条或清热消肿、活血止痛中药外敷,以消肿止痛。
(五)中药塞药法
便后或睡前或换药时选用栓剂纳肛,如:马应龙麝香痔疮栓、天和痔疮栓、肛泰栓等。
(六)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治疗术后并发症
1.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2.尿潴留: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3.粪嵌塞: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七)中医护理:辨证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
四、疗效评价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肛肠科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缩,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改善明显,痔核明显缩小或萎缩不全,疗效指数≥75%。
有效:症状轻度,痔核略有缩小或萎缩不全,疗效指数≥30%。
未愈:症状体征均无变化或手术创面未愈合,疗效指数<30%。
肛裂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肛裂是指肛管的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溃疡的炎症性疾病。
一、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
(2)主要体征: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
多见于初期肛裂:有反复发作史。
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
多见于陈旧期肛裂。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1.中药汤剂
(1)血热肠燥证
症状: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
裂口色红。
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热泻火,增液通便,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
黄芩10 g、黄柏10 g、生地10 g、生石膏15 g、元胡10 g、地榆炭10 g、槐花炭10 g、三七粉6 g、生大黄10 g (后下)。
(2)阴虚津亏证
症状: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裂口深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凉血养血,增液通便。
推荐方药:润肠汤加减
知母10 g、黄柏8 g、玄参10 g、生地10 g、麦冬10 g、白芍10 g、当归12 g、桃仁10 g、红花6g、熟地10 g、川芎10 g、元胡10 g。
(3)气滞血瘀证:
症状: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
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治法:行气活血,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
当归10 g、榔片10 g、厚朴10 g、决明子10 g、桃仁10 g、红花6 g、麻仁10 g、瓜蒌仁10 g、郁李仁10 g、陈皮6g、元胡10 g。
2.中成药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天和痔疮栓、肛泰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肛泰软膏、黄连润肌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1)内治法:术后多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多有便秘。
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治法:行气活血,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
当归10 g、厚朴10 g、决明子10 g、桃仁10 g、红花10 g、麻仁10 g、瓜蒌仁10 g、郁李仁10 g、元胡10 g、白芷10 g。
(2)中药熏洗
可选用痔浴液等熏洗。
(3)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治疗术后并发症
1.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2.尿潴留: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3.粪嵌塞: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4)中成药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天和痔疮栓、肛泰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肛泰软膏、黄连润肌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换药。
(5)微波照射理疗肛门部。
(6)中药热奄包治疗。
(7)中成药口服润肠通便:厚朴排气合剂,舒秘胶囊。
(8)中医护理:辨证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
四、疗效评价
痊愈:症状消失,体征消失。
显效:症状明显改善,积分较治疗前降低≥2/3。
有效:症状好转,积分较治疗前降低≥1/3。
无效:症状无改善,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不足1/3。
泌尿外科
石淋(泌尿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泌尿结石,指肾、输尿管、膀胱结石。
中医依症状不同,诊断为石淋或腰痛或腹痛
一、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腰部或上腹部持续钝痛或剧烈绞痛,常放射至同侧下腹部或外阴。
绞痛发时可伴有出冷汗、呕吐,肾区叩痛,双侧同时有梗阻者可致无尿。
2.肉眼或镜下可见血尿。
绞痛发作时血尿加重。
合并感染时,可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淋漓不尽。
3.X线腹部平片大多数可见结石阴影。
B超显示:肾、输尿管结石或肾积水、输尿管上段扩张。
4.肾盂造影以进一步确定腹部平片中钙化影是否与泌尿系有关,可确定结石所在部位,有无梗阻,并可显示X线阴性的结石。
5.核素肾图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1.下焦湿热型:晨起或运动后突发一侧腰部绞痛,牵引少腹或向尿道放射,多伴有尿急、尿频、尿道灼热感,或有血尿,排尿困难,或尿流中断,或尿中夹杂砂石,尿道窘迫刺激,重者可有恶寒发热;舌苔白或黄腻,脉弦滑或数。
2.气滞血瘀型:砂石体大,久滞不下,腰胀,腹胀,腹部隐痛,间有突然剧痛如折,腰腹胀满,血尿,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苔薄白,脉沉紧或涩。
3.脾肾阳虚型:腰腹隐痛,时作时止,遇劳加重,神疲乏力,纳呆,腹胀便溏,四肢不温,尿少,淋漓不尽,尿涩不适,舌淡体胖,苔薄白,脉沉细或缓虚。
4.肾阴虚型:腰膝酸楚无力,足跟作痛,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尿少尿黄,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1)新近发现输尿管结石小于1cm,肾脏积水不严重者,术前准备期间,可服排石汤剂加减,试排石。
排石汤:金钱草60 海金沙30 车前草15 牛膝15 王不留行15 白芍30 炙甘草10 杜仲30 广木香(后下)15 延胡索15。
加减:下焦湿热明显加瞿麦15、萹蓄15;气滞血瘀加桃仁15、红花10;脾肾阳虚加巴戟天、黄芪30、白术15;肾阴虚加熟地黄20、麦冬15;便秘加芒硝6-10,冲服;血尿明显加大小蓟15。
(2)配合服尿石通、结石通、结石康等中成药。
排石溶石。
(3)肾绞痛发作时,应行气止痛,口服延胡索滴丸或针灸肾俞、京门、三阴交、阿是穴。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1.术后第0—2天,治则:行气通府,活血。
中医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药用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中药浓缩配方颗粒或中药饮片。
基本方(小承气汤加减):
姜厚扑3g(生药量,以下同)×5袋枳实6g×2袋大黄3g×5袋黄连3g×2袋炙黄芪10g×2袋白术10g×1袋血竭1g×2袋调配:上药共装一袋内密封保存,用时温开水80ml溶解(中药饮片浓煎100ml),口服,或直肠点滴每日一次。
2.术后第3—6天,治则:健脾益气,根据病人病情辨证使用中药调理,促进康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人参15g 白茯苓15g 白术15g 莲子肉9g 桔梗6g 白扁豆12g 山药15g 薏苡仁9g 砂仁6g 甘草9g 大枣汤调下
3.行气活血中成药静滴。
丹红注射液或川芎嗪注射液
4.配合服尿石通、结石通、结石康等中成药。
排石溶石。
(二)外治法
1.土黄连纱布贴敷伤口
2.足三里封闭,每日一次。
3.中药热奄包外敷,每日一次。
4.神灯照,每日一次。
四、疗效评价
治愈:结石排出,并收集到结石标本,复查腹部平片,结石阴影
消失;虽没收到结石标本,但曾有明显排出异物感,复查腹部平片,三次复查腹部平片结石阴影均未在现;肾图、B超、IVU、或逆行造影均显示梗阻解除,积水消失;或既往常期严重积水者,显示积水明显减轻,高倍显微镜下尿中白细胞小于5个,满足前三条的任何一条和第四条者即为痊愈。
好转:肾结石大部结石清除,尿路通畅,积水有所减轻;结石体积变小,体外振波碎石者结石部分碎裂排出。
无效:结石大小,位置均无变化,梗阻积水,合并感染情况不减轻,自觉症状缓解。
癃闭病(前列腺增生)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导致尿道梗阻,出现进行性排尿困难、甚至小便不出等症状。
中医属癃闭病。
一、诊断标准
1.多见于50岁以后老年患者。
夜尿次数增加、进行性排尿困难,直至尿潴或充溢性尿失禁。
合并尿路感染时,尿频、尿急等症状加重,有尿痛或血尿。
长期尿路梗阻可致肾功能减退。
2.可有痔疮、疝和膀胱结石等到并发症。
3.直肠指检(DRE):前列腺两侧叶增大,中央沟变浅或消失,质韧硬,光滑,均匀。
中叶增生,DRE前列腺增大不明显。
4.膀胱镜检查:前列腺两侧叶突向尿道,前列腺部尿道变窄变长,中叶可突向膀胱内,膀胱壁可有小梁、小房或憩室。
5.通过超声检查或导尿测定膀胱残余尿量,IVU了解肾功能及有无积水。
6.尿流率测定显示最大尿流率减少,排尿时间迟缓;尿流动力学检测,膀胱逼尿肌及尿道阻力发生变化。
7.B超、CT、MRI有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二、术前中医药干预治疗方案
由于前列腺增生病人多为老年人,基础病多,身体多有不同程度的偏颇,为保证手术安全,术前应充分准备。
此时根据病人体质中药辨证治疗调理。
1.下焦瘀阻型:小便点滴而下,或尿线变细,甚至闭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通利水道。
方用济生肾气丸加减。
2.肾阳不足型:尿频,夜尿次数增多,小便自溢或尿闭不出,精神萎靡,腰府时冷,面色恍白,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弱。
治宜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方用济生肾气丸加减。
3.湿热下注型:小便频数不爽,尿黄而热,茎中痒痛,甚则尿闭不通,小腹急胀,舌红苔腻或黄腻,脉数。
治宜清热利湿。
方用济生肾气丸加滑石。
4.中气不足型: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或不爽,精神疲乏,纳差,气短,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宜升清降浊,化气利水。
方用济生肾气丸加黄芪、柴胡。
5.肝郁气滞型:小便不畅甚或不通,情志抑郁,或多烦善怒,胁腹胀满,苔薄或薄黄,舌红,脉弦。
治宜疏肝理气,通利小便。
方用济生肾气丸加龙胆草、夏枯草。
6.肺失治节型:小便不畅,甚或点滴不通,咽干口燥,呼吸不利,咳嗽痰喘,苔薄,脉数。
治宜开泄肺气,通利水道。
方用济生肾气丸加紫苏子、苦杏仁。
济生肾气丸:附子9g,白茯苓、泽泻、山茱萸、山药、车前子、牡丹皮各6g,肉桂3g,川牛膝6g,熟地黄6g
三、术后中医药干预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1.术后第0—2天,治则:行气通府,活血。
中医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药用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中药浓缩配方颗粒或中药饮片(小承气汤加减)。
基本方:姜厚扑3g(生药量,以下同)×5袋枳实6g×2袋大黄3g×5袋黄连3g×2袋炙黄芪10g×2袋白术10g×1袋血竭1g×2袋
调配:上药共装一袋内密封保存,用时温开水80ml溶解(中药饮片浓煎100ml),口服,或直肠点滴每日一次。
2.术后第3—6天,前列腺术后病人,由于多为老年病人,原已肝肾不足,气血阴阳亏虚,加之手术打击,术中术后出血,故术后多正虚为主,或夹瘀血、或夹湿热,治疗以扶正为主,兼清湿热或活血,通利二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人参15g 白茯苓15g 白术15g 莲子肉9g 桔梗6g 白扁豆12g 山药15g 薏苡仁9g 砂仁6g 甘草9g
大枣汤调下
3.行气活血中成药静滴。
丹红注射液或川芎嗪注射液
(二)外治法
1.土黄连纱布贴敷伤口
2.足三里封闭,每日一次。
3.中药热奄包外敷,每日一次。
4.神灯照,每日一次。
四、疗效评价
痊愈:前列腺摘除或术后,无排尿困难或尿失禁,伤口愈合良好。
好转:手术后排尿仍困难,或尿失禁。
伤口未愈合,或仅行膀胱造瘘术。
或行药物治疗,症状好转,最大尿流率增加,膀胱内残余尿减少。
无效:经治疗症状无改善。
水疝(睾丸鞘膜积液)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水疝是由先天肾气不足,脾失健运及外伤等,使水湿内停于肾子(睾丸)及子系(精索)所致。
以阴囊下垂肿大或子系处有痰包为特征。
相当于睾丸鞘膜积液及精索囊肿。
一、诊断依据
1.多为单侧性阴囊肿大,逐渐增大,伴阴囊下坠感。
2.睾丸鞘膜积液者阴囊肿大如卵圆形,表面光滑有波动感,与阴囊皮肤不粘连。
睾丸及附睾不易摸到。
3.精索囊肿在精索上们及囊性肿块。
4.先天性水疝,多为交通性鞘膜积液,在卧位或推压阴囊,肿块
可逐渐缩小或完全消失,站立后又可出现。
以婴幼儿为多见。
5.继发性水疝,常有外伤、感染、血丝虫等病史,一般发病较急,肿块不因体位变动而有所改变。
6.透光试验阳性,如有血性液体、乳糜及反复感染时可为阴性。
穿刺可抽到液体。
二、手术前中医干预治疗
(一) 辩证选择口服汤剂或中成药
1.肾气亏虚证
治法:温肾通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
方药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桂枝、制附片、牛膝。
2.寒湿凝聚证
治法:疏肝理气,驱寒化湿
方药:陈苓汤。
方药组成:陈皮、茯苓、法夏、白术、泽泻、猪苓、桂皮、川袜子、橘核。
3.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大分清饮加减。
方药组成:茯苓、泽泻、木通、猪苓、栀子、枳壳、车前子。
4.淤血阻络
治法:活血化痰,行气利水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方药组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三、手术后中西医干预治疗
(一) 内治法
1.术后第1-2 天
治则:行气通府,活血。
中医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基本方:小承气汤加减
姜厚扑15g 枳实12g 大黄15g 黄连6g 黄芪20g 白术20g 血竭2g。
2.术后第3-6 天
治则:健脾益气。
根据病人病情辨证使用中药调理,促进康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人参15g 自茯苓15g 白术15g 莲子肉9g 山药15g薏芭仁9g 砂仁6g 甘草9g 大枣汤调下。
3.行气活血中成药静滴
丹红注射液或川芎嗪注射液。
(二) 外治法
1. 土黄连纱布贴敷伤口。
2. 足三里穴位注射,每日一次。
3. 中药热奄包外敷,每日一次。
4,神灯照,每日一次。
四、疗效评定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1-94):
治愈:局部肿物消失。
好转:局部肿块缩小。
未愈:局部肿物无变化。
普外科
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急性阑尾炎,入院后多急诊手术,术前麻醉准备需要禁食水,故一般不与中药口服。
中医药治疗主要在术后进行。
中医学认为,腹部术后症状为“胀、闷、痛、闭”,乃脾胃枢纽不利,气机升降失常,气机阻滞所致。
由于术后病人有正气虚、手术所致瘀血特点,结合扶正或祛瘀或扶正祛瘀治疗。
对于术后留有胃管的病人,术后由胃管注入中药可代替口服给药。
一、诊断标准。
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
2.体格检查: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肌紧张,可有腰大肌试验阳性、或结肠充气试验阳性、或闭孔内肌试验阳性;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尿常规、血淀粉酶等检查;
4.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
5.鉴别诊断:疑似右侧输尿管结石时,请泌尿外科会诊;疑似妇科疾病时,请妇科会诊。
诊断以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为主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1.瘀滞证: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持续隐痛,阵发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据按;一般伴有低热、恶心、纳差、舌淡红、脉弦或弦滑。
2.湿热证:腹痛加剧,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肌紧张明显、甚着触及包块;伴中高热、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弦数或滑数。
3.热毒证: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局部腹肌紧张明显或或扩至全腹、甚着触及包块;伴中高热、腹胀或便秘、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舌苔黄厚干燥、脉洪数或细数。
阑尾炎诊断入院后,需急诊手术,因术前要禁食禁水,故一般术前不内服中药。
治疗以外治为主
①针刺止痛:足三里、三阴交等
②静滴双黄连粉针,或炎虎宁针每日一次。
清热解毒。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1.术后第0—2天,治则:行气通府,活血。
中医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药用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中药浓缩配方颗粒或中药饮片(小承气汤加减)。
基本方:姜厚扑3g(生药量,以下同)×5袋枳实6g×2袋大黄3g×5袋黄连3g×2袋炙黄芪10g×2袋白术10g×1袋血竭1g×2袋
调配:上药共装一袋内密封保存,用时温开水80ml溶解(中药饮
片浓煎100ml),口服,或直肠点滴每日一次。
2.术后第3—6天,治则:健脾益气,根据病人病情辨证使用中药调理,促进康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人参15g 白茯苓15g 白术15g 莲子肉9g 桔梗6g 白扁豆12g 山药15g 薏苡仁9g 砂仁6g 甘草9g 大枣汤调下
3.行气活血中成药静滴。
丹红注射液或川芎嗪注射液
(二)外治法
1.土黄连纱布贴敷伤口
2.足三里封闭,每日一次。
3.中药热奄包外敷,每日一次。
4.神灯照,每日一次。
四、疗效评价
痊愈:手术切出阑尾;保守治疗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
好转:保守治疗者临床症状消失、血象正常、右下腹仍有轻微压痛。
无效:症状无缓解或加重,甚则恶化者。
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
胆囊结石在中医学中称为“胁痛”。
中医学认为胆为六腑之一,主贮藏与疏泄胆汁,又与肝相表里,其病因病机乃饮食失节,水湿内生,湿蕴久化热,湿热煎烁胆汁;或情志失调,肝胆失于疏泄,胆汁雍滞,积而成石。
一、诊断标准
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症状:
(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莫菲氏征阳性,波阿氏征阳性。
二、术前中药干预
(一)中药口服
1.气郁型(无明显感染的肝胆管结石或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
证侯:右胁胀痛或窜痛,脘腹胀闷,食少恶心,口苦咽干。
一般无发热或黄疸,舌质淡红,苔脉弦。
治则治法:疏肝理气,缓急止痛
方药:清胆行气汤加减(经验方)
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枳实10g香附10g郁金10g元胡10g 木香10g大黄10g
痛重者加元胡、川楝子呕吐加竹茹、旋覆花、代赭石
2.湿热型(急性胆囊炎胆管炎或明显梗阻、感染的肝胆管结石)
证侯:胁脘疼痛,绞痛剧烈,拒按,全身壮热,往来寒热,恶心呕吐,肌肤面目发黄,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治则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化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