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清单

合集下载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教材从安史之乱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插图和地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唐朝的了解也较为全面。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理解不深,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来帮助他们深入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插图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阐述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使学生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编版部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编版部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唐朝朝廷
中央
地方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统治腐朽 兼并战争
百姓生活起义)
黄巢起义
《不第后赋菊》
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 待到秋来九月八, 纲纪紊乱,贿赂公行,并宣布要“洗涤朝廷”, 我花开后百花杀。
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黄巢 冲天香阵透长安,
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 寡妻”之句。
1、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人口锐减(尤其是北方地区)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战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 如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长恨歌》 (唐)白居易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 契丹、突厥等少数民族的习尚与汉不同, 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从713—755年,唐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用 兵12次,对契丹用兵9次,对南诏用兵6次,……在 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 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 不断,战火连绵。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3、各地的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失去平衡,形成 外重内轻的局面。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即节制 调度的军事长官,初设时为负责管理调度军需的支度使,同 时兼管理屯田的营田使,主管军事、防御外敌,唐朝天宝后, 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 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到唐朝后期势力 大大加强,已经到独揽大权的地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一节讲述中国古代唐朝末期历史的重要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深入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认识唐朝衰亡的历史教训。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衰落以及唐朝的灭亡。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资料,深入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七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还处于初步阶段,对于唐朝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等概念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往往关注历史事件本身,而对于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析不够。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

2.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唐朝衰亡的内在逻辑。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过程,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唐朝盛世景象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引出本节课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知识点汇总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知识点汇总

历史复习提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正式确立。

5、科举制度确定的意义(积极影响)答: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6、隋朝的灭亡时间618年,灭亡的原因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爆发②营建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③隋炀帝三次东征辽东,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④隋炀帝好大喜功,纵情享乐,奢侈无度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③政治方面。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⑤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补充:③④是贞观时期推行的一系列革新措施3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4、大臣魏征被称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他回答唐太宗的话5、武则天时期看到骆宾王的文章很爱惜6、武则天时期的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重视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定基础7、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

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3)掌握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资料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2)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2)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唐朝衰亡的原因。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长远影响;(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并展开独立思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图片或文字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背景,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讲授(25分钟)(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安史之乱是指755年至763年之间,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是唐朝的一次重大政治危机。

起因:唐玄宗晚年的宠幸,加上宦官与权臣闹政之事,使得战乱纷争的地方贵族日益强大,而作为政权支柱的中央政府却已经虚弱不堪。

过程:安史之乱分为三个阶段,即叛乱初期、叛乱高潮期和唐朝镇压叛乱的恢复期。

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较大,导致了唐朝自身实力的削弱并引起对外侵略的增加,安史之乱也成为唐朝最后衰亡的重要原因。

(2)唐朝衰亡的原因唐朝衰亡的原因很多,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政治原因:唐朝后期清治政策的失败,宦官、权臣和贵族的斗争,导致了政治黑暗和政治腐败的加重。

②经济原因:唐朝后期的废均田制、豪族兼并土地、奴隶制的恢复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等原因,加剧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

③军事原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党项人侵略等战乱,消耗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军事实力。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备课素材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备课素材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安史之乱是本课的重点。

一件事情的发生必然有它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去分析理解安史之乱,会使整个事件简单明了。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是本课的难点。

唐朝的衰亡可以说是藩镇割据造成的。

从最初隋文帝加强皇权开始直到唐玄宗统治前期,中央权力远远大于地方,到了唐玄宗后期突然出现严重的藩镇割据,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

转折之大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可以采取前后对比,寻找原因的方式帮助理解。

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是本课的又一难点。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而突破藩镇割据的难点后,可以让学生采用绘制表格的形式,理解五代十国的更迭。

1.知识网络学习法:通过知识网络,有机串联本课知识,既直观清晰又便于理解记忆。

如绘制图示记忆:2.问题探讨学习法:“开元盛世”的升平景象,如何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致使唐朝走向衰亡?这场动乱为什么会发生?它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唐朝灭亡后又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 3.总结归纳学习法:如绘制表格记忆五代十国。

表格如下:地区名称 相同点北方黄河流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武将 南方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 北方太原 北汉 4.歌谣记忆法:玄宗宠妃用奸臣,安史之乱唐朝衰。

黄巢起义规模大,唐朝统治致命击。

朱温建后梁唐朝灭,五代十国自此始。

图书导入《安史之乱:大唐盛衰记(公元755—763年)》主要描写了安史之乱的概况和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百年帝国从此走上下坡路,一去不回头。

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战争的创伤,成为唐人难以治愈的心灵之痛!是谁埋下了祸根?是谁点燃了硝烟?是谁在苦撑危局?一场长达八年的战乱,导致了怎样的力量重组、政坛变化?暴露了怎样的人情与人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这些秘密。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后期发生的一场大规模叛乱——安史之乱,以及这场叛乱对唐朝的影响和唐朝的衰落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命运。

教材内容丰富,层次清晰,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使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唐朝的繁荣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安史之乱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其对唐朝的影响和唐朝衰亡的过程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和人物关系把握不够准确。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命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唐朝的衰亡过程。

2.教学难点: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学习。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4.课堂讲解:教师对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讲解,强调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5.案例分析:分析唐朝衰亡的具体事件,如“马嵬坡之变”、“朱温篡唐”等。

6.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7.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短文,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二、黃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原因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 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人民 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 到连年灾荒,无以为生。
2意义
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给唐朝统建立了后梁政权。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 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 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楚、 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 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高村乡中学
一、安史之乱
1、
部将 安禄山 史思明 2、原因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 宗追求享乐,任人唯 亲,朝政日趋腐败。 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 越尖锐,边疆形势也 日益紧张。各地节度 使势力膨胀。中央与 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 平衡,形成外重内轻 的局面。
节度使 最高
北方五个政权为了跟以前相同名称王 朝区别,历史上把他们称为后梁、后唐、
后晋、后汉、后周。
谢谢
长官
藩 镇 (军镇,10个)
(范阳 等三地 节度使, 东北地 区防御, 拥兵20 万)
一、安史之乱
1时间 755年 2进攻路线
河北-洛阳- 潼关-长安
3后果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 大的破坏。唐朝国 势从此由盛转衰, 各种矛盾越来越尖 锐。唐朝中央权力 衰微,逐渐形成藩 镇割据的局面。
3结果
763年被平定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 宗。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的精兵,并 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在 763年被平定。
2.安史之乱的过程。
755年,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发 动叛乱,“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玄宗入川, 马嵬驿之变。
757年,安禄山 被其子所杀。
763年安史之 乱平息。
安史之乱的性质
• 统治阶级内部为争权夺利而 引发的战争
3.安史之乱影响
材料一:北方覃(tán)怀【今河南黄河北岸沁阳 经济: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一带】 ,经于相土【人民流离失所,纷纷南迁 】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 政治:中央权力衰微,宦官专权, 材料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结合材料和课本,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说说安史
1.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 终导致边将叛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落。历史上 把这一叛乱称为( )
A.大泽乡起义
C.安史之乱
C
B.隋末农民大起义
D.唐末农民大起义
2.唐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 辉的篇章。下列人物曾领导唐末农民起义的 是( B )。 A.张角 B.黄巢 C.安禄山 D.史思明
藩镇割据表现
自行委派官吏。 不向中央交赋税。 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节度使职位传子或传 部将。
材料研读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 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 后,圆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之句。
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 的灾难?

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3)在小组项目评价中,教师将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信息搜索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对PPT内容和展示方式进行评价。
(4)历史地图作业将主要评估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图表绘制能力,以及对学生对唐朝疆域变化原因的理解。
教师将在作业批改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进一步深化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主要内容包括:
1.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
2. 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平定叛乱的措施。
3. 唐朝衰落的表现,如政治腐败、边疆危机、农民起义等。
4. 唐朝衰亡的重要事件,如黄巢起义、朱温篡唐等。
课后作业
1. 简答题:请简述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
答案: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主要有政治腐败、边疆危机、农民起义等。
2. 论述题:请论述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的影响。
答案: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财政收入减少,社会动荡不安。
3. 案例分析题:请分析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主要措施。
答案: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主要措施有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财政制度、加强边疆防御等。
4. 比较题:请比较安史之乱前后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答案:安史之乱前后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加强中央集权、改革选举制度、设立节度使等方面。
5. 应用题:请结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谈谈你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认识。
5. 掌握唐朝衰亡的历史教训,认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9/14/2019
19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末农民起义前夕,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指出老
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怨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
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并说:“天下百姓,
哀号于道路,逃窜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百姓有冤,诉
于州县。州县不理,诉于宰相。宰相不理,诉于陛下。陛下不理,何
人教版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9/14/2019
1
9/14/2019
2
一、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__唐__玄__宗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 腐败。边将_安__禄__山____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 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__7_5_5_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 动叛乱,史称“__安__史__之__乱_____”。 3.影响:对社__会__经__济__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 朝的_国__势__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_中___央__权__力__衰 微,逐渐形成__藩__镇__割__据____的局面。
9/14/2019
9
7.“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 期是( D )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辽宋夏金 D.五代十国
9/14/2019
10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 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 这些人把持军政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材料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五代十国的更替
北方:战事不断, 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 对稳定,经济在原 有的基础上有一定 的发展。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其 部将史思明向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夺取中央政 权的战争,从此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 据局面。
黄巢起义是唐朝后期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起义最终失败,但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自主学习 梳理新知
1.五代十国分别指的是哪些国家?
2.五代十国政局的实质是什么?政权的更替 对当时有何影响?
五代十国的更替
五代十国的更替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割据局面的 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 武将。
四、五代十国的更替 1.实质: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2.影响: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一、安史之乱 1.原因 (1)统治腐败; (2)各种矛盾尖锐; (3)外重内轻局面的形成。 2.叛乱将领:安禄山、史思明 3.影响 (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2)唐朝由盛转衰; (3)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自主学习 梳理新知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黄巢起义的影响。 3.唐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
五代是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五 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朱温夺权
五 代
由盛转衰
致命打击 唐朝灭亡
十 国
巧助记
五代有更替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分南北
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割据混战天下乱。
学习目标达成了吗?我们来试一试 吧……
(1)原因:①朝政腐败(追求享乐)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知识梳理(含习题)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知识梳理(含习题)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梳理】(按照平时要求,把相关内容在书上逐页做好标记)一、安史之乱(23——24页)1、背景、原因: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根本原因)。

②各地的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③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时间:755年----763年3、叛乱者:安禄山、史思明(安史之乱)4、概况:(1)从河北南下,攻占洛阳、潼关,逼近长安。

(2)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为帝(唐肃宗)。

(3)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叛军被平定。

5、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地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24页)1、原因、背景:(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根本原因),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有遇到连年灾荒,无以为生。

2、过程: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3、结果:起义被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4、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25页)1、五代:唐朝灭亡后,在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2、十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

3、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4、特点:①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②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5、评价、影响: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4、影响
材料研读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 《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世 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经济方面: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使广 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对比两幅地图,有何变化? 边疆形势紧张。
唐朝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置军事重镇,称为藩镇,长官 叫节度使。节度使权力极大,不仅掌握庞大的军队,而且兼 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
边镇兵:约49万 中央军:约9万
◎唐代藩镇分布图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安禄山)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时间:907年 标志: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
叁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释义
五代十国
• 自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 中原地区之外,先后出现吴、 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 闽、 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汉,十个割据政权,称 为“十国”。
——《新唐书·兵志》
◎唐代节度使分布图
政治方面:逐渐形成藩镇 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
贰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二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的背景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想一想: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 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荡不安。 •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 虽然政权林立,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必然趋势。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

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

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

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4.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提示:(1)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2)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了解学习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主要经过和结局。

请学生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精品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

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

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

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

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

此后,玄宗入蜀。

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一)背景(原因):(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二)过程(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763年被平定)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精品教案新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精品教案新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

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

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

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

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

此后,玄宗入蜀。

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一)背景(原因):(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二)过程(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新版【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选汇总

新版【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选汇总

人教版初中历史重点知识精选华夏历史五千年,历史知识总结汇总,让我们一起学习有意思的历史知识吧!人教版初中历史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掌握其背景、时间和影响;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知道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的局面,辩证分析其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唐玄宗像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清单】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
1.原因:
①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③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④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人物: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
3.结果和影响:
①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唐末农民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

2.经过: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结果:起义军将领朱温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后朱温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三、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我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四、五代十国:
1.含义: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