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一、隋朝:繁盛一时1、隋朝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大运河的开通:开通皇帝: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中心:洛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成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作用: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二、唐朝:繁荣而开放1、著名皇帝:唐高祖:李渊,618年建立唐朝,都城: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史称“贞观之治”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史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初期统治称为开元之治,后创造了唐朝最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2、民族关系——唐朝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吐蕃(藏族)和唐朝“和同为一家”。
3、对外交往(双向交流,高度开放)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传播唐朝文化;天竺:玄奘西游,学习佛法,把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新罗:物产居进口首位4、科举制:(1)诞生: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2)完善: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创设殿试、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3)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对统治者最有利)科举制僵化于明朝(八股取士),废除于清朝末年(1905年)5、隋唐文化赵州桥:隋朝,李春诗歌: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书法: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绘画:阎立本、吴道子(画圣)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1、辽:契丹族、阿保机2、北宋、汉族、赵匡胤(陈桥兵变)3、西夏:党项族、元昊4、南宋:汉族、赵构5、金:女真,阿骨打6、元:蒙古族、忽必烈澶渊之盟:北宋与辽,抗金英雄:岳飞抗元英雄:文天祥二、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2、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3、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南方商业繁荣:开封和杭州的繁华。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学过的七年级历史知识如果不通过复习历史知识提纲使之牢固的保持在记忆中,就会像“猴子掰玉米棒子”一样,学一点丢一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仅供参考。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一)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
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2、开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 ②加强南北交通; 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二)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1、元朝的建立时间:1271年都城:大都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1)漕运(2)海运3、繁华的大都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
4、频繁的中外往来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
5、行省制度的建立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初一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初一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一、复习目标1.回顾课本内容,整理重要知识点2.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及其发展过程3.对历史人物、地理位置等有一定的了解4.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便于回顾和巩固知识点二、历史事件1.秦朝的建立与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秦始皇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兵马俑的发现与意义2.西汉的兴起与繁荣-汉高祖刘邦的政策-汉武帝的与内外扩张-西汉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发展3.东汉与三国时期-汉光武帝的政策-郭嘉、诸葛亮等重要人物-三国鼎立的形成与发展-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4.北魏、南朝与隋朝-北魏的建立、统治和民族融合-南朝宋、南梁、南陈的建立与发展-隋朝杨坚的政策和统一中国5.唐朝的辉煌-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玄武门之变及其影响-唐朝的科技发展和对外关系6.五代十国与宋朝的建立-五代时期的动乱与分裂-阮、后、刘、杨四姓的统治-宋朝的建立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7.南宋和元朝的兴起-钓鱼城之战与南宋的建立-元朝的建立和统治-蒙古族的历史及对中国的影响8.明朝的建立与发展-明朝的统治者及其政策-明朝的疆域扩展与国际关系-明朝的文化、科技及其对世界的影响9.清朝的建立与后期的动荡-满清的入关及其政治制度-乾隆时期的疆域扩张与-鸦片战争及其他不平等条约十、历史人物1.夏商周周文化中的重要人物2.秦始皇、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孙权、刘备、曹操等人物3.北魏的拓跋氏、尉迟姓和司马姓的重要人物4.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等人物十一、地理位置1.中国各个朝代的疆域变化及其地理位置2.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和目的地3.中亚和西亚的地理位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三、复习方法1.复习历史事件时,按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回顾2.对于关键的人物、政策等,分别做一个小结4.培养记忆和归纳整理的能力,进行知识点的回顾和巩固四、复习技巧1.将重要的知识点记在笔记本上,方便日后回顾和复习2.制作复习卡片,将知识点分成不同的类别,方便归类和记忆3.利用配图和图表等形式进行记忆,提高复习效果4.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将复习时间分配到不同的知识点上,避免盲目复习。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一)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二、贞观之治:人物:唐太宗措施: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轻傜薄赋,发展生产;任用贤才(房玄龄谋杜如晦断);善于纳谏(魏征)。
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其统治时期有“贞观遗风”之称。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二)灿烂的宋元文化1、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2、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毕升发明。
它经济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欧洲的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3、指南针:战国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4、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5、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6、沈括:北宋时期的科学家。
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
7、郭守敬: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成就有《授时历》和主持开凿通惠河。
8、《资治通鉴》:作者北宋的司马光,体例是编年体通史。
内容的时间跨度从战国到五代。
9、词:宋朝的主要文学形式。
著名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
其中:北宋苏轼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两宋之交李清照词风格委婉,清新自然;南宋辛弃疾词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伤。
10、元曲:元杂剧和散曲组成。
元杂剧作家最有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11、绘画:北宋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他的作品被称为“神品”(《秋郊饮马图》)。
七下历史复习提纲

七下历史复习提纲一、文明的发展1.文明的起源和特征2.旧石器时代的人类3.新石器时代的人类4.农业革命和城市的兴起5.文明的七大河流6.文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二、古代文明的兴起1.古埃及文明a.尼罗河文明的起源b.法老王的统治和金字塔的建造c.古埃及的文化和宗教2.古巴比伦文明a.两河流域文明的兴起b.君主制和法律的出现c.《吉尔伽美什史诗》的重要性3.古印度文明a.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起源b.婆罗门教和佛教对印度社会的影响c.孔雀王朝的兴起和繁荣4.古中国文明a.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b.商朝的兴起和商都遗址的发现c.周朝的分封制和《周礼》的制定d.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和思想家三、希腊罗马古典文明1.古希腊文明a.希腊城邦的兴起和特点b.希腊神话和奥林匹克运动会c.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的贡献2.古罗马文明a.罗马城的建立和扩张b.罗马法律和斗兽场c.公元前476年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四、伊斯兰文明1.伊斯兰教的起源和信仰2.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贡献3.伊斯兰科学和哲学的发展4.伊斯兰文明对其他文明的传播和影响五、中国古代科技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2.古代中国的造船技术和海上贸易3.秦始皇的修建和兵器发展4.汉朝的科技成就和丝绸之路的开辟六、世界的大航海时代1.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推动力2.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事业3.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海探险4.大航海时代对世界的影响七、工业革命和现代化1.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影响2.世界工业的扩散和变革3.工业革命对农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4.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八、近现代历史1.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2.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3.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影响4.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和对立5.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以上是七下历史复习的提纲,可以根据各个主题展开详细的学习和复习,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摘要:一、中国古代史1.夏商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时期二、中国近现代史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隋唐时期3.五代十国时期4.宋元明清时期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新中国成立2.社会主义建设3.改革开放正文:【中国古代史】1.夏商周时期-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 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周朝的封建制度与礼乐文化2.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诸子百家与思想启蒙- 秦国的统一战争3.秦汉时期- 秦始皇的统一事业- 秦朝的短暂与灭亡- 汉朝的文景之治、武帝盛世与衰落【中国近现代史】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鼎立- 西晋东晋的更迭- 南北朝的对峙与民族融合2.隋唐时期- 隋朝的短暂统一- 唐朝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与衰落-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3.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更迭与十国分立- 宋朝的建立与统一4.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 元朝的统一与民族政策- 明朝的永乐盛世、嘉靖倭乱与衰落- 清朝的康乾盛世与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新中国成立- 抗日战争胜利- 解放战争与国共内战- 1949年新中国成立2.社会主义建设- 土地改革与农业集体化- 工业化与“大跃进”- 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发展3.改革开放-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特区的设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七下历史复习提纲

七下历史复习提纲一、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1.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特点•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进化与发展2.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特点•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进化与发展3. 早期农业文明的兴起•早期农业文明的特点和条件•早期农业文明的典型代表•早期农业文明的发展与影响二、古代中国的初步形成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特点•夏、商、周三代的君权制度•夏、商、周三代的官制与社会组织2. 周朝的分封制度•周朝的分封制度的出现背景•周朝的分封制度的内容•周朝的分封制度的影响3.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背景•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的内容•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的影响三、古代中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1. 秦朝的统一•秦朝的统一背景•秦朝的统一过程•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汉朝的兴起与发展•汉朝的兴起背景•汉朝的兴起过程•汉朝的兴起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的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四、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1. 埃及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埃及文明的兴起背景•埃及文明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埃及文明的科技与文化成就2.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背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科技与文化成就3.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形成•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形成背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以上是对七下历史复习提纲的概括,更详细的内容可以根据提纲展开,以帮助复习七下历史知识。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详细汇总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详细汇总第一章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1.1 人类起源和原始社会的特征和发展1.2 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特征1.3 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和演变1.4 古代文明国家的特征和发展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2.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特征2.2 三皇五帝和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2.3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和各个国家的特点2.4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变化第三章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3.1 唐代的统一国家和文化繁荣3.2 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3.3 元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3.4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海外贸易3.5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变革第四章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4.1 古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和人物4.2 中世纪世界的重大事件和人物4.3 近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和人物4.4 当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和人物第五章中国现代史5.1 鸦片战争和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5.2 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5.3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5.4 内战时期和国共两党的斗争5.5 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第六章世界两次大战和冷战时期6.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影响6.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影响6.3 冷战的奠定和影响6.4 东西德统一和苏联解体第七章当代世界的政治和经济7.1 联合国的成立和国际关系的发展7.2 当代世界主要国家的国情和外交政策7.3 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变革7.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第八章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8.1 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8.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传承8.3 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变革8.4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第九章时事政治与社会生活9.1 时事政治与国家大事9.2 社会热点问题与民生议题9.3 文化、科技和环保等方面的新发展9.4 青少年的成长与个人生活以上是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隋朝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建立时间:581年年号:开皇统一:589年意义:是继秦汉之后,又一次统一。
隋朝实现统一的条件:客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主观上:①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大运河开凿原因:为大大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
开凿时间:隋炀帝时期开凿的用时六年。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诼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开凿大运河的影响(意义、作用):①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②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③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④此后,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隋朝灭亡的原因:统治者推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被推翻。
唐朝建立者:李渊(唐高祖,开国皇帝)建立时间:618年都城:长安李世民(唐太宗)上台时间:626年,627年改年号“贞观”。
魏征著名谏臣,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贞观新政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武则天原为唐高宗的妃子,兼通文史,多谋善断,受到高宗的宠爱和倚重。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统治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①统治前期,重用酷吏,借此打破大族控制大局、垄断高官的局面;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以此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③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武则天还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④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最重要的一点)。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姚崇被誉为开元初年的“救时之相”。
唐朝的经济高度繁荣表现:①在农业生产方面,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②唐手工业在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方面都超过了前代;③唐初控制的人口不足三百万户,唐玄宗时增至一千多万户;④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第四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能力,比进士科相对容易些。
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处理政事的能力。
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科举制度的作用: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19世纪英国的文官制度,就是仿照科举制度的。
衣食住行时尚:①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还好吃面食;②唐人喜好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③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居住条件大大改善;④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原因:①盛唐时期国运鼎盛,政局安定;②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革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表现:体现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宏放、汇纳百川与充满时代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第五课“和同为一家”天可汗西北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
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政策具体做法:在东突厥当地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习惯与生活方式;与吐蕃和亲等。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①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催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②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③文成公主是一位献身于汉藏两大民族友好团结伟大事业的优秀女性,赢得了人们的爱戴。
第六课开放与交流(唐朝的对外政策)谴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鉴真唐朝高僧唐玄宗时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六次东渡,五次失败,最后双目失明,贡献: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为求取佛经精义,前往佛教圣地天竺,历尽九死一生,贡献:促进了中国与天竺的经济文化交流。
长安唐朝都城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
大明宫在长安城的北部第七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雕版印刷唐朝初年发明,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金刚经》。
火药孙思邈书中记载,在唐初发明,开始运用于军事上是在唐朝末年。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
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设计者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
晋江的安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
第八课璀璨的文学艺术唐诗著名诗人有李白,人称“诗仙”,创作风格是豪迈奔放,想象力丰富。
杜甫,人称诗圣,诗被人称为“诗史”。
创作风格是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
唐诗兴盛的原因:①唐代确立了科举取士制度,实行比较开放的文化政策;②唐朝帝王大都喜爱或能创作诗歌,进士考试也以诗歌为重要内容。
乐舞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和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敦煌莫高窟以佛教故事为主,是中国古代艺术成就最高的石窟艺术。
第二单元第十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辽建立民族:契丹族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时间:916年都城:上京北宋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建立时间:960年都城:汴京西夏建立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建立时间:1038年都城:兴庆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每年送岁弊,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不好的影响);但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好的影响)。
榷场我国古代由国家为征税而设立的边境贸易场所。
杨家将北宋抗击辽的代表第十一课宋金南北对峙金建立民族:女真建立者: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时间:1115年都城:会宁先后灭掉辽,北宋南宋:建立者:赵构(宋高宗)建立时间:1127年都城:临安靖康之变 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宣告北宋的灭亡。
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岳飞:南宋著名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
郾城大捷 1140年,岳飞取得的一场对金军的大胜。
岳飞抗金的意义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宋金南北对峙 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由此形成双方的南北对峙局面。
金朝变革女真习俗目的:加强统治措施:①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②将女真人大规模南迁至中原地区,积极恢复发展农业,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③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在生活习俗方面进一步向汉族靠拢。
第十二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趋势:魏晋南北朝以来完成:南宋原因: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经济发展的表现:①农业:占城稻,原产于越南,北宋时期引进,得到迅速推广,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②手工业:煤,称石炭,开采量世界第一(北宋);铁、铜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陶瓷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著名的制陶点有五窑,景德镇。
③商业:高度繁荣,为适应商业的发展,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④海外贸易:得到政府的鼓励,发展兴盛,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机构(广州、杭州)泉州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第十三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士农工商士:主要指当时的读书人,地位最高,相当部分官员来自这一阶层。
农:大部分农民是拥有少量田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另一部分是租种他人土地的佃户。
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
工:身份相对自由。
商:行商(卖眼药图)和坐商,他们的经济活动对城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身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乡村生活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元旦、寒食、冬至。
王安石的《元日》就是指元旦。
城市风貌瓦舍:宋代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
蹴鞠:类似现代的足球运动。
第十四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铁木真:又称“成吉思汗”,蒙古族的杰出首领;主要贡献有建立蒙古族政权,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元朝建立民族:蒙古建立者:忽必烈(元世祖)建立时间:1271年,实现全国统一的时间:1276年忽必烈改制原因:巩固统治具体内容:①政治方面,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
②经济方面,推行重农政策。
取得了显著成效。
影响:忽必烈的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人分四等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元朝的民族政策有悖于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回族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国人通婚的产物,信仰伊斯兰教,产生于元朝。
第十五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活字印刷发明时间:北宋发明者:毕升地位: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意义: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叫司南;北宋时期,加以改进变成指南针;意义:一经发明很快应用到航海上。
南宋时期,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唐朝就已经发明;宋代时期,得到改进后,广泛应用于军事战争。
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震动。
绵纺织技术革新革新者:黄道婆革新时间:元朝重要发明: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
意义:松江地区逐渐上升为江南绵纺织业中心;棉布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第十六课繁荣的宋元文化《资治通鉴》成书时间:北宋作者:司马光体例:编年体通史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具体内容: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共1362年的历史。
意义: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词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
出现于宋代。
代表人物:苏轼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两宋之交著名婉约派词人,代表作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又是著名抗金将领,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元杂剧著名作家有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