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版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I)卷(精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2021版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5题;共70分)
1. (2分)(2016·北京)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 . 分散宰相权力
B . 加强皇权
C . 加强军事实力
D . 增加财政收入
2. (2分) (2017高二·拉萨月考) 王安石变法中,起到“农时不夺而民均”作用的是()
A . 保甲法
B . 均输法
C . 农田水利法
D . 募役法
3. (2分) (2019高二下·辽源月考) 北魏孝文帝注重对社会习俗的改革,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 . 严格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B . 宣布与汉族同源,要求鲜卑族使用汉姓
C . 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修订官制礼仪
D . 仿照汉族习俗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样式
4. (2分) (2019高二下·定远期中) 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由此可见他()
A . 主张儒佛合一
B . 注重经义策论
C . 抨击科举制度
D . 抨击当朝统治
5. (2分)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 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
B . 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C . 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 .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6. (2分) (2017高二下·会宁期中) 北宋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上户自足,无假官钱,而强与之,使
出息”“州县散常平钱(即青苗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的现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①官府强制推行官府贷款
②青苗法危害了百姓的利益
③青苗法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④青苗钱已成为农民的额外负担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7. (2分)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8. (2分) (2018高二下·新疆开学考)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

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
A . 青苗法
B . 市易法
C . 方田均税法
D . 募役法
9. (2分) (2019高二下·定远期中) 熙宁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判韩琦上书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

对此,宋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

联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

”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
A . 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
B . 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
C . 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D . 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
10. (2分)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能证明这一结论的依据有()
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
②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③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④通过改革俄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专政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11. (2分)(2019·北京) 下图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

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
“如此自由”
A . 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
B . 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
C . 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 . 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12. (2分)列宁说,彼得一世改革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指的是()
A . 使用野蛮的手段推行资本主义制度
B . 效法西方政治废除沙皇专制体制
C . 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落后的局面
D . 废除农奴制度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13. (2分)从近代化角度来看,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进步作用是()
A . 农业得到迅速发展的良好时机,促进工业发展
B .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 .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 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扩张海外市场
14. (2分) (2016高二下·天水期中) 19世纪中期,阻碍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 对外战争一再遭到失败
B . 工业生产落后于西方
C . 发展工业缺乏自由劳动力
D . 农民生活水平较低下
15. (2分)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这主要是指
A . 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 . 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 . 农民用高价赎买份地
D . 农民的产品成为商品
16. (2分)下列有关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主可以随意侵犯农民的人身自由②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和农奴③地主驱使农奴集体耕种,剥夺其全部劳动成果④农奴膳食恶劣、住房狭小
A . ①②③
B . 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17. (2分)亚历山大二世是典型的封建君主,但他的改革,史学界却认为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其主要依据是
A . 改革代表了农民的利益
B . 改革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C . 改革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D . 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8. (2分) (2016高二下·通榆期中) 19世纪前期,从根本上动摇日本幕府封建统治基础的是()
A . 封建领主经济的衰落
B .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C . 阶级矛盾的尖锐和激化
D . 西方列强的侵略
19. (2分) (2018高二下·成都期中) 刘天纯在《日奉改革史纲》中说:“因为当时的日本,资本家阶级还没达到独立经营的程度,依然有政府保护助长之必要。

不过保护助长的方法和性质,都不同从前官营模范工厂制度的封建式了……其变化是更加趋向全面实行保护政策。

”文中所述的“更加趋向全面”的保护政策是()
A . 保护新兴地主的土地私有制
B . 工部省接管幕藩的矿山和工场
C . 政府投资推动近代企业发展
D . 将大部分官营企业廉价转让给政商
20. (2分) (2019高一上·安徽竞赛) 1904年,为争夺中国东北日俄两国爆发了战争,清光绪帝颁布上谕明确清廷严守中立。

这反映出清政府()
A . 暴露了其投降卖国的本质
B . 接受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
C . 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
D . 恪守了政治上中立的原则
21. (2分)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

这是因为
A . 国家保护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 . 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 . 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 . 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特权资本家
22. (2分)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的实质是()
A . 调整国家行政建制
B . 清除封建割据
C . 完善国家管理职能
D . 确定土地私有
23. (2分)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政策的实质是
A . 调整国家行政建制
B . 消除封建割据
C . 完善国家管理职能
D . 确定土地私有
24. (2分) (2019高二下·平遥期中)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当分遣舰队指挥官马修•培理的舰队……在江户湾停泊时……它(日本)似乎注定要灭亡。

但是,日本人却是唯一的以平等条件进入19世纪世界市场的民族。

”这里所说的“灭亡”和“唯一”是指()
A . 亡国的命运∥确立天皇统治实现独立
B . 被殖民命运∥脱亚入欧实现政治民主
C . 亡国的命运∥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 . 被殖民命运∥摆脱民族危机跻身列强
25. (2分) (2020高二下·襄阳月考) 有学者指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保护民族经济、与外资作斗争和建立独立自主工业技术体系的发展道路,而晚清政府走的则是自由贸易、在国内市场“稍分洋商之利”和依附于西方列强的发展道路。

这最终决定了两国在甲午战争中截然不同的命运。

该学者认为国家命运取决于()
A . 发展战略观的选择
B . 所处社会形态的差异
C . 国际大环境的优劣
D . 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弱
26. (2分) 19世纪60年代日俄改革的最大不同点是
A . 性质不同
B . 目的不同
C . 结果不同
D . 方式不同
27. (2分) (2016高二下·石家庄期末) 汪康年于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乡试,因在“日月星辰系焉”(出自《四书·中庸》)一题中,能“以吸力解‘系’字,罗列最新天文家言”,被主考官认为是“新旧学均有根柢”,因此想把他列为第一名。

这反映了()
A . 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力渐大
B . 西学传播推动政治革新
C . 科举取士标准体现时带潮流
D . 戊戌变法推动思想解放
28. (2分)戊戌变法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 . 挽救民族危亡
B . 发展社会经济
C . 推动政治改革
D . 促进思想启蒙
29. (2分)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依据应是()
A . 北洋海军的参战
B . 战争由朝鲜引发
C .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D . 《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30. (2分)为倡导“文明开化”,日本政府派出了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其成员不包括()
A . 大久保利通
B . 高杉晋
C . 伊藤博文
D . 岩仓具视
31. (2分)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的直接原因是()
A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 .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C . 公车上书
D . 保国会、保浙会等相继成立
32. (2分)戊戌新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维新派的政治愿望,主要表现在
A . 维新派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参政权
B . 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得以实现
C . 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
D . 京师设立大学堂
33. (2分)光绪帝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咸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

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未及。

”此语说明光绪帝
A . 要挽救民族危亡
B . 要为人民改革政治
C . 要向西方学习
D . 要利用民众的智慧
34. (2分)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主要原因是()
A . 抵制外国资本输出
B . 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
C . 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D . 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35. (2分)“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其中“三分钟慷慨派”对后来的那场“现代化”运动的主要贡献是()
A .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 . 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
C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
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45分)
36. (15分) (2018高二下·盐城期末)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因方法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

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

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此可谓纯有利而绝无病者也。

保甲法体大思精,为公一生最用力之事业,其警察的作用,可谓有利而无病,其成效亦已章章可睹。

其寓兵于农的作用,则以当时募兵未能尽废,常备后备之区别不立,其稍扰民,固意中事。

然为起宋之衰,势不得不尔也。

独至市易法,其用意虽非不善,然万不可以行于专制政体之国家。

荆公之失策,殆未有过是者。

——梁启超《王安石传》
(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所肯定的两项新法。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推行两法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指出梁启超所不赞同的新法,并分析其理由。

(3)归纳材料中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

37.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

政府对土地所有者失去的土地和在这些土地上耕种的农奴进行补偿。

农奴获得了自由,逐渐免除了劳作义务,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

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

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大多数人发现他们背上了一辈子的债务——这是造成疏远和激进的根源。

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解放宣言》更重大。

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

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于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观点一致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他一系列改革”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他们评价1861年改革的不同视角。

据此说明历史认识的特点。

38.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
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

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其共同观点,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改革结局,分析康有为在寻求改革领导力量的策略上有何缺陷?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35题;共7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4-1、
25-1、
26-1、
27-1、
28-1、
29-1、
30-1、
31-1、
32-1、
33-1、
34-1、
35-1、
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45分)
36-1、
36-2、
36-3、
37-1、
37-2、
37-3、
38-1、
38-2、
3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