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B、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 D、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改穿汉服
改革内容的实质 2)改用汉姓
政权的封建化、 4)改说汉语 少数民族经济的农业化、 5)改行汉制 思想儒学化 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
北魏孝文帝(467499) 出行。孝文帝 北魏 原名拓跋宏,后改 孝文帝 为元宏,北魏献文 帝之子,冯太后之 孙。
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的是 ( )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 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 能得出什么认识? 社会制度封建化
鲜卑人乐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服饰上 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生活方式汉族化
三、改革的重大意义:
这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 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 响深远。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 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经 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矛盾得到 缓和,巩固了封建统治。 2)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 再次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拥有很少土地,或完 全没有土地
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禁 限
桑田
农民所有
露田
禁 麻田
国家所有
北 魏 的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 宗主 行 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 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 政 体 农民 制
北魏政权
2、三长制
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主要内容。 (3)探讨历史作用。
最新考古 已证实,位于内 蒙古大兴安岭 的嘎仙洞内的 石刻祝文刻写 的是鲜卑族拓 跋部的祭祖文 字,证明该地区 是拓跋部的发 源地。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 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 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 “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 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 然而, “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 “马背上治天 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 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可 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 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 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 呢?
4)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促进了北方内迁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融合. 对后代田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必修2: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特点 备注 国有土地所有制(官田)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土 地 私 有 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所有权属于国家;北魏 不是主要类型,但 隋唐均田制 一直存在; 主要供君主私人开支 土地兼并成为扩大地 产的主途径 从东汉起出现田 庄;兼并引起动荡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巩固北魏的统治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封建化改革 3、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民族融合发趋势和各族人 民的愿望;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2)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 相同点: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政权的封建化
(改革前)
北魏政权
农民
(改革后)
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也利于推行均田制
"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
3、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 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孝文帝认识到吏治问题的重要性。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 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 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 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 程。
中国民族融合的几个高潮
• 1、三国至南北朝 • 2、五代十国 • 3、元朝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 徙、杂居、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 者压迫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 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 汉化政策、 “和亲”、“册封” 。 ⑤友好交往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 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A、均田制 C、三长制 B、宗主督护制 D、整顿吏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7、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 • • •
1、民族迁徙 2、联合斗争 3、友好往来 4、少数民族首领的改革
(例)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 • • •
A、统治阶级的汉化政策 B、各族人民的团结斗争 C、各族人民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D、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战争 (C)
胡人与汉人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 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 立了很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 的混战造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 汉人一样,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些游牧部 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 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 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 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 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 改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 以胡人自居。
2)内容: 俸禄制: 任期考核制:
3)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件;
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 迅速发展。
课本第41页思考题:
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上 防止贪污现象。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 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 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三国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统一(280—316)
两晋
(前秦)
西晋 (265—316)
十六国 (304—439) 东晋 (317—420)
南北朝
北朝 建立:386
东魏 西魏 齐 梁
北齐 北周 隋 陈 589
北魏
统一:439 南朝
宋420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 的是( ) A、整顿吏治 C、汉化政策 B、迁都 D、颁布均田令
4、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D、恢复和发展经济
(二)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原因
经济
军事 文化 政治
1.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
十 六 国 名 称 简称 一 两赵 三秦 四燕 五凉 国 名 成汉、夏(匈奴) 前赵、后赵 刘 宋 前秦、后秦、西秦 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 方
东 汉
南 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 朝 东魏北齐 北魏 西魏北周
宋齐梁陈
西晋
东晋
隋 朝
南 朝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439年),为孝文帝 改革创造了条件。
2、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但北魏落后 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5、目的?
冯太后(公元441-490年), 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 死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 年仅十二岁,尊冯皇后为皇 太后,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 决。 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 献文帝死,冯太后以太皇 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公 太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 元 471年,十八岁的献文帝 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 被迫禅位于五岁儿子拓跋宏 进行一系列改革。 (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 冯太后的生活也比较 皇。但他仍统兵南征北伐, 俭朴,不好华饰。 这就使冯太后感到威胁,而 不论如何,冯太后都 且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 不愧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女 于是冯太后于公元476年, 政治家。 明皇后——冯太后 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毒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
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 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 “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 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 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 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 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 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 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 中原地区的统治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 • • • •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2、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3、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4、士族制度及其庄园经济发展。 5、科技发展,佛教盛行。
匈 奴 羯 鲜 卑 氐

东 汉
晋武帝 司马炎
五胡乱中原 (羌、氐、羯、匈奴、鲜卑) 北 魏
魏孝文帝5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 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 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 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 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 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 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 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 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 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 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 刻的。
1、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 大融合,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出现过局部统一的局面,如:三国、前秦、北魏 、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 3、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 物质基础。
2、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 • • • • • • 民族融合的过程: 三国: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和睦政策 西晋:五族内迁 十六国:北方各族互相攻杀,建立政权 东晋南朝:共同开发江南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大融合 为什么? 途径: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气候恶劣,生产条件 地处黄河之南,农 业生产发达 差,不能满足需要
易受强敌“柔然”威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 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 先进的汉族文化,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平成保守势力强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 大,不利于改革
的合作
过程
北 魏
意义
民族和民族融合的概念
• 民族融合: • 民族: 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 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 是民族间经济、文化 发展阶段形成的有 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 共同语言、共同地 系的结果。 域、共同经济生活、 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 共同的民族文化特 进步和经常的现象, 点和共同心理素质 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 的稳定的共同体。 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
二、改革的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后期:孝文帝主持 ,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均田制
1)主观目的: 2)前提: 3)内容: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 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3)提倡与汉族通婚
知识梳理
牧马(魏晋 墓壁砖画)
——改革影响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扬场图 (魏晋墓 葬壁画)
耕牛图 (魏晋墓 葬壁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 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 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 了怎样的改变? 生产方式农耕化
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 周礼,孔子的“仁”是 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 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 度维护自身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