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试题(必修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期中试题(必修三)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I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何以繁荣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诗继承
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大大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丰富了诗歌内容,把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

唐朝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中把诗归结于唐,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与垄断之势。

唐诗知名作者有2000多人,保存在《全
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魔白居易等诗坛泰斗,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其脍炙人口的诗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鲁迅先生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至I]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唐诗之所以繁荣,不外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这四个方面的原因。

具体说来,唐诗的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前代的广泛积累,为唐诗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的发展,为诗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科举要考诗歌,经诗赋取士的制度,形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最关键的一条是,唐代政治开明,在发展中解除了诸多束缚,这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朝提倡儒家、道家、释家并存,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

这对于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促进文学艺术的交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

更重要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

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

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

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

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对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人臣敢于进言,君主积极纳谏,诗人创作自由,反映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气度。

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万家争鸣。

我们不难看到,唐诗题材广泛,其中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与黑暗,矛头指向贪官污吏甚至皇帝老
爷的诗也占很大比例。

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讽刺唐玄宗信神求仙,杜甫的《三吏》、《三别》
揭露官吏的残暴和民间疾苦,白居易的《轻肥》抨击了官宦们的奢侈腐化。

批评时政是唐诗的特色之一,比其艺术特色更加难能可贵。

《容斋随笔》载,“唐诗无讳避”,“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

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及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诚如作者洪迈所言,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笔下“反复及言”,上面“不以为罪”,而“今人”、也包括很多古人皆“不敢尔也”。

隋炀帝曰:“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

“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

明朝诗人高启因写《宫词》,为朱元璋猜忌而被腰斩。

李白、杜甫等如生在隋朝或明朝,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正是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最大限度地拓宽了文学的创作空间,唐诗才能跃居文学之巅,成为诗歌之最。

唐朝的强大催生了唐诗的繁荣,唐诗的繁荣折射了唐朝的伟大。

带刺的唐诗不仅没有为唐朝抹黑,反而为唐朝的政治开明作了最好的注脚。

带刺的唐诗告诉我们,强大的国家不惧怕批评,害怕批评的国家难以强大。

批评不是洪水猛兽,谄媚的赞歌才是。

(摘编自许家祥《唐诗何以繁荣》)
1 •下面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唐朝国力强大,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创作,这种优越的社会背景为诗歌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B. 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不知名的诗人更是不计其数,庞大的创作队伍为诗歌
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C. 唐朝重视诗歌,实行经诗赋取士制度,科举要考诗歌,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使读书人重视诗歌创作,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D. 唐代政治开明,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在自我发展中解除了许多束缚,统治者这种博大的襟怀为诗人自由创作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唐诗浩如烟海,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等优秀
的诗人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

B. 唐诗源远流长,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有前代的广泛积累,诗歌创作久盛不衰,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行体样式极大发展。

C. 唐诗成就辉煌,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大唐帝国在诗歌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和垄断
之势,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

D. 唐诗质量优异,鲁迅先生评价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并感叹: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后世诗人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创作了大量的批评时政的诗歌,这说明唐代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了信心,对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

B. 唐代诗人写诗尽可直辞咏寄,无需避隐。

就连外人不应该知道的皇宫中的私生活,他们也敢反复抒写,皇帝并不因此给他们治罪。

C. 《容斋随笔》的作者一一南宋文学家洪迈认为,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的笔下“反复及言”,
今天的人和古人都不敢那么写。

D. 隋炀帝对谏我者必杀之,秦不闻其过而亡天下,朱元璋将诗人高启腰斩,这些例子反衬了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折射出唐朝的伟大。

二、课内文言知识考查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凶,有战乱。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叭利用。


③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坐下来。


高一语文第1页共6页
B、①麋名城,杀豪杰(名城,著名城市。


高一语文第1页共6页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神明,指人的智慧。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C、①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无缘无故,没来由)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指天下。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尊敬父母。


D、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无复鸡人报晓筹.(筹:更筹,这里代指时间)
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


5、下列各句的加点词语中,均为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⑧梦啼妆泪红阑干.
⑩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⑤⑦⑧⑩ D、②⑦⑨⑩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太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
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①也。

诸律令所更定,
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
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②,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
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
①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⑤剑阁峥嵘而崔嵬
⑦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⑨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①③⑥⑨ B 、②④⑦⑧ C、
6、下列各项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C、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①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①遑:hu eng,闲暇。

②釐:x i,福,神的赐福;一说祭余的肉。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⑤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⑧外连衡而斗诸侯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廷尉为河南太守,闻其秀才.. 秀才:通过科举考试得以在府学、县学读书的人。

B、又以谪去,意.不自得意:心情。

C、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害:嫉妒。

无状:无成绩,没当好。

A、①⑤ B 、③⑧ C、②⑦ D、④⑥
8、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B、①斩木为兵亠揭竿为旗
C、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D、①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申及向时之士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贾谊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故与J/斯1 同邑11而尝学事
B
、乃征为廷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自以为过之过秦论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贾生很有才学的一组是
①颇通诸子百家之书②贾生尽为之对
④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⑤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A.①⑤⑥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③居顷
之,拜贾
生为梁
D贾生自伤为傅无状
高一语文第2页共6页
( 3)
高一语文第3页共6页
A 、 河南郡守吴廷尉很赏识贾谊的才学,于是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后来又推荐贾谊到朝中做官。

B 、 贾谊刚到朝中为官时,就显示了非凡的才能,这时大家都感到不如贾谊,孝文帝也很喜欢他。

C 、 贾谊受到皇上的重受,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 人的忌妒,诽谤他
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D 、 贾谊被征召到京城后,成了梁怀王的老师,又屡次上书,主张限制诸侯的势力,最终也未被孝文帝 采纳。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翻译上文中划线的句子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分) (2)翻译《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句子: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14、 在横线上填上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8分)
(1) 庄生晓梦迷蝴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蓝田日暖玉生烟。

(2)
_______ _______ , ______ 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____________ ,不能十步, _________ _ ,功在不舍。

(4) __________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_____ , __________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 ______________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7)
______________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剑阁峥嵘而崔嵬,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15、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③题( 9分)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得乐天书
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②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注:①乐天,指唐代诗人白居易。

元稹与白居易并称为“元白”。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 815 年)
三月,元稹被为通州司马,八月白居易贬江州司马。

②省,记得。

(1 )从诗歌体裁上看,这两首诗都是近体诗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分) (2)两首诗都表现出元稹与白居易之间深厚的友谊,请结合具体诗句,分别加以赏析。

( 4分)
分析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4分)
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四、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18分)
“红学泰斗”周汝昌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悄然离世。

他的女儿对外表示, 按照
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1918年,周汝昌降生。

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

然而,真正使他步 上“研红”之路的,
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 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

周汝昌遍查燕 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

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 发表。

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 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那时起,周汝昌开始了长达 60来年的“红楼”之旅, 因痴迷《红楼梦》,他的书斋就叫脂雪轩。

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和家人的生日, 却对曹雪芹的生日、 忌日记得一清二楚。

痴方能执著,
方能锲而不舍。

曹雪芹当年创作用了
10年,“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则用了近 60年。

有两
句诗为证:“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

”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
1953年
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 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
50余载潜心努力、对11
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

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 华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

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 势,令不少后学钦佩不止。

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
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两
眼近乎失明。

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先生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 大成者。

他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

由于崇 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

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 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

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 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
说情节反推历史, 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

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 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这年周汝昌
35岁。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

梁归智用“痴人”和“赤 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周汝昌不仅是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

他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

“我 喜欢’国货’,喜欢民族风俗。

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
,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
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不了解这一切 ,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
,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
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

”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

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 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印文稿用的。

先生快乐地沉浸在他的 研究中。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

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 无才子效微忱。


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相关链接】
①周汝昌读中学时研习宋词。

在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锺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
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他为刘旦宅先生《石头记人物画》中的40位人物每人配写了一首诗,令画册生色
不少。

他在诗词上的造诣,使他选注的《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

幼年时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
的周体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

②周汝昌大学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

后来,他成为被燕大中文系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因为年轻时支持著名学者胡适的观点,并得到胡适的赏识,所以周汝昌走上了研究《红楼梦》的路。

当然兄长周祜昌的指点也很重要。

B. 周汝昌研究“红楼”和“曹学”时,崇尚实证和实录,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
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

C. 作为中华文化学家,作为红学家,周汝昌喜欢民族风俗、民族建筑,喜好作诗和书法,因而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D. 周汝昌生长于乱世,身体多病,晚年双耳失聪,两眼近乎失明,生活简朴不富裕,但他不以为苦,因为他有追求,有目标。

E. 《石头记会真》是周汝昌历经50多年的研究而完成的《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
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

他也凭借众多的研究成果成为中国的“红学泰斗”。

(2)红学家梁归智用“痴人”形容周汝昌,他对红学研究的“痴迷”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
(3)周汝昌一生硕果累累,被誉为“泰斗”的他在学术研究方面上取得了那些成就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汝昌先生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纵观他的一生,这位大家的身上
体现了哪些“最值得骄傲的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卷
五、语言文字应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同是天涯沦落人”,我提议,干杯!
B、
我国西部地区如能用好政策,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那么迅速赶上沿海发达地区,甚至青出于蓝, _______________ 是完全可能的。

C、我笑小贩将不知产地的果物都称之为“上海的”,其实我也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我俨然已经将所有的樱桃认为都是来自玄武。

D上面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素有“庐山第一景”之称的石门涧,是庐山的西大门。

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香,青松翠
柏,云蒸雾绕。

B. 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一。

C. 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D. 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香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一旦发现诈骗,
处罚极其严厉。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 .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20、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4分)
①《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②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③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著名导演张艺谋有一句名言:“人生在世,都有一份作业。

”其实,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书写作业、创造精彩的过程……
高一语文第4页共6页
请以“人生的作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3)
高一语文第5页共6页
15、诗歌鉴赏(9分)
(1) 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期中试题(必修三)
翻译下列句子
1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4、在横线上填上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45678
9101112171819
(3)同:
高一语文第6页共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