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 雪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过程与方法
1.在比较中,体会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作者寄寓的精神追求。

2.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和感受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坚韧斗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培育同学宠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诵读全文,通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
理解本文精练、美丽、内蕴丰富的语言。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对比阅读法。

四、教学媒体
南方雪景和北方雪景的图片、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那场大雪吗?那年的雪下得真大呀,面对那银白的世界,你的感受怎样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当时的雪景吗?
……
是啊,我们都见过雪景,都曾被它的纯洁所沉醉,也被漫天洁白、天地一色的景致所吸引。

你们可曾想过:面对同一雪景,不同人物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乞丐感到渺茫;诗人却会动情;游子会觉孤独;孩子却感到欢快。

为救国救民而弃医从文、以文章作武器而勇斗黑暗的鲁迅,面对雪景又是一番什么样的心情呢?下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先生为我们描写的“雪”景世界吧。

(二)文本链接
散文诗
散文诗是诗的一种,它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

它像散文那样不分行、不押韵,不受字数、声韵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接受散文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段来叙事抒情;它又是诗,有诗的想象、诗的激情和诗的意境;有诗一样的节奏感和跳动性,便于抒发猛烈的思想感情。

总括起来看,它的主要特征是:散体、机敏、浓缩。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磁带,初步感知课文。

2.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

要求留意停顿,前半部分轻松欢快、抒情美丽,后半部分激越悲壮。

3.读了课文,你看到了怎样的两地雪景?(请同学们试着填空)
(读了________,我看到了雪的________________。

示例:读了南方的雪,我看到了雪的美艳、绚丽、好玩。

读了北方的雪,我看到了雪的激情、献身、孤独。

)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认为作者更宠爱哪儿的雪?
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

更宠爱朔方的雪。

2.“模糊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雪的什么特点?
“模糊着的”说明在春天没有到的季节里,已经闻到了春天的气息;“极壮健”强调了生命力的旺盛。

这两个句子都以比方的形式来修饰江南的雪,前者说江南的雪是春天的使者,后者说江南的雪洋溢着青春的秀丽和活力。

这些富有感情颜色的语言,充分表露了作者对江南雪的怀念与宠爱,以及对家乡的深情怀念与吵闹赞美。

3.在这里,作者是怎样写“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的?
先以两比方句点出江南的雪所隐藏的生气与活力,接着直接描绘江南雪景,写“花”与“草”,表现了雪景中的生命力;“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以丰富的颜色渲染了“青春”的气息。

然后,作者从无写有,借助丰富的想象开放,以虚写实:“观察冬花开在雪野中,有很多蜜蜂们劳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这里的虚写和前面的实写相衬托,把江南雪的“美艳”表现得格外充分。

4.作者写冰封雪冻的朔方的雪,为什么却从遥远的“暖国的雨”写起?
作者写冰封雪冻的朔方的雪,却从遥远的“暖国的雨”写起,而被人视为“单调”的“暖国的雨”本无“幸”与“不幸”的感受,作者偏偏以提问的方式探询它自己是否“以为不幸”。

凡此种种,都足以引起人们的深思、人们的遐想。

随之而来的两幅雪景正是为了启迪读者查找答案。

5.如何理解“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这一句?
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提出耐人寻味的思考。

从全文看,它不能变成“绚烂”的雪花,好像不幸,但它转化为蓬勃奋飞的北方雨的“精魂”,又未必是不幸。

6.在孩子们塑雪罗汉过程中,成人的参与具有怎样的意味?
在欢快的儿童天地里,竟有童心未泯的成人参与其中,更增加了生活的情趣。

7.在作者的描绘中,罗汉并不真像罗汉,“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也未必好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江南雪的“洁白”“明艳”和“滋润”。

而这些形象的词语既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奇特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

8.“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孩子们的举动说明什么?
这两个细节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也使雪塑的罗汉有了生气。

9.塑好的雪罗汉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

它不仅集中地体现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而且和前面的背景描绘相衬托,使意境更加新颖别致、生气盎然、柔媚多姿。

10.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时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说说其表达作用。

词语有“呵”“偷”“涂”“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布满活力的词语,刻画出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的天真活泼以及纯洁的心灵,表达真实、传神、吵闹、好玩。

11.这里写了雪罗汉的“消释”,通过雪罗汉的“消释”,说明白什么?有什么作用?
尽管雪罗汉“明艳”“洁白”“闪闪地生光”,却经受不住“晴天”,也经受不住“寒夜”,“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只能“独自”坐着。

这说明童年和青春虽然秀丽多姿,却也有它脆弱、不定、短暂的一面。

而这种奇特又脆弱的事物经常在毁灭着、流失着。

同时,雪罗汉的“消释”也使得愉悦的心情变得肤浅,便于自然过渡到对朔方的雪的描写。

这就给全文定下了一个于肤浅、糊涂中见奇特和纯真的基调。

其次课时
(一)复习提示
在作者的笔下,南方的雪是“洁白”“明艳”和“滋润”的,对江南雪的描写中也透着对家乡的怀念与吵闹赞
美。

那么北方的雪景在作者的笔下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其中,又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连续走进课文,去看看朔方的雪。

(二)巩固理解
1.“但是”一词一转,旨在突出什么?
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奇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

2.“如粉,如沙”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如粉,如沙”这两个比方写出了朔方的雪又干又细、决不粘连的特点。

在这里作者不仅照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示意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担忧于孤独凄凉的境遇。

3.“如包藏火焰的大雾”这一比方有何表达效果?
“如包藏火焰的大雾”这一比方用来形容朔方的雪在风中飞扬、旋转、升腾的壮丽景象,表现其旺盛而不行抑制的力气以及不屈的斗争精神。

4.说说“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闪闪”这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对表现北方雪的精神有什么作用?
“无边”突出“旷野”的“旷”,“凛冽”突出天气寒冷,前两个短语突出北方雪花环境的恶劣;“闪闪”既是对雪花在空中飘舞的情形的描摹,也是对雪花抗争精神的表现,而且契合雪花的特点。

这些修饰语充分表现了雪花同寒冷战斗的品德,“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是北方雪“旋转升腾”的舞台和背景,从空间和气温两个角度衬托朔方的雪无所畏惧、孤独战斗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

5.文章最终一句话应如何理解?
“孤独”是说“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惟有朔方的雪在不屈地飘舞;“死掉的雨”是说朔方的雪由雨脱胎而来,却有雨所没有的精神和意志;“雨的精魂”,是说朔方的雪有着永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文章最终一句是作者面对蓬勃奋飞的朔方之雪而唱出的吵闹、肤浅的赞歌。

6.鲁迅对两种雪的态度怎样?
从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观赏“朔方的雪”。

江南的雪当然秀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琢磨,并不能保持长期。

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共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7.作者将南北雪景对比描写有何目的?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
“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但这种美未经磨炼,不能长期地保持;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却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扬的斗志,使人联想到那艰苦卓绝又令人神往的战斗。

也可以理解为“南方的雪”是作者憧憬的奇特抱负,他憎恶把朔方的雪花变得孤独和冰冷的严酷的冬天,他要用战斗来实现抱负。

8.联系鲁迅的生平,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

鲁迅之所以要召唤自然本性的野性与爱,正是为了给人间现实的战斗注入生命的活力。

因此,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

他观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觉社会和发觉自己。

9.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舒适的美当然能让人快活,但更崇高的美应当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10.品尝关键语句。

(1)“暖国的雨,始终没有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绚烂的雪花。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绚烂的”,是最值得观赏的。

(2)“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意思。

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分散了全部坚强内核的精魂。

(三)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描写“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和记忆中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其次部分(第4~6自然段):描写壮丽的朔方的雪景,抒发了抵制黑暗、威猛奋战的激情。

(四)写作特点
1.对比描写,各具特点。

如江南之雪与朔方之雪的对比。

江南之雪“滋润美艳之美”,这是一种静态之美,阴柔之美;朔方之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随着旋风蓬勃奋飞,这是一种动态之美,阳刚之美。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无论是写江南的雪还是朔方的雪,作者都融入了浓郁的感情。

对塑雪罗汉的描写,渗透了作者的脉脉温情;而对朔方雪的描写,则抒发了作者澎湃的激情,昂扬的斗志,使景与情水乳交融,达到了高度和谐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