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政治二轮练习课时练习:3.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政治二轮练习课时练习:3.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
化发展
必修3第4课
【一】选择题
1、(2017·福建高考)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的绚丽,孕育出林那么徐、严复、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
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
保护文化遗产()
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D、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2、(2018·无锡一中检测)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
三年多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
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8·山东实验中学一诊)“中国是个书法大国,拿起鼠标以后,也不能忘了笔杆。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完全继承
B、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财富,应该加以继承和发展
C、中国书法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D、现代文化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文化的地位
4、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以下表达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④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5、温家宝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
温家宝总理“以诗言志”说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C、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6、(2018·南京三模)儒家主张“仁爱”,有利于人与人的和谐;道家追求“天人合一”,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禅宗推崇“即心即佛”,有利于人的内
心和谐……这此国学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由此可见()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国学思想应成为我国当代文化的主旋律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应被全部传承
7、(2017·东北三校二模)2017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作为重要职责。
国家之所以高度重视教育,主要是因为()
①教育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制度的变化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③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④教育是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8、(2018·厦门模拟)下图中“教”字是一个会意字。
甲骨文“教”字的右边象征一只手拿着一根“教鞭”(棍棒),左下是一个“子”字,左上两个又是被“教鞭”抽打的象征符号,金文、小篆只是甲骨文略加变形而已,演变至楷体,字形变化较大。
宋朝朱熹依据“教”的楷体字形训话字义:“‘文’‘孝’谓之‘教’。
”这一演变告诉我们()
A、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要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9、人类文化是经过教育的不断选择、整理和积累的结果。
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价值取向、文化本身的价值以及个体认识和掌握文化的能力等因素,对文化进行筛选和整理,并通过教育过程使文化得到保存和发展。
当然,也有一些珍贵的文化要素由于与教育的价值不相符合而不能进入教育内容,进而得不到传递而导致绝迹。
这说明()
A、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影响作用
B、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C、教育的过程就是获取间接经验的过程
D、教育是传递文化唯一有效的途径
10、2017年8月31日,是我国回族、维吾尔族的开斋节。
是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听伊玛目宣讲教义。
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属于对传统文化中________的继承。
()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
11、我国古人一直坚信可以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仁爱”“天人合一”等思想也影响着现代中国。
这是因为()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儒家文化适应时代的发展
C、孔子后裔及弟子的传播
D、孔子的思想是先进的,一直为人们所推崇
12、“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那么学文。
”有些学校以《弟子规》、《论语》等传统教育经典为教材,安排专门的教师和课时,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这主要说明()
A、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B、传统文化是国粹,应全盘继承
C、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13、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随着电影《梅兰芳》在全国的播映,观众中掀起了一股“京剧热”。
这启示我们()
A、要发挥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影响的作用
B、要发挥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C、要对传统文化加以甄别、改造、剔除
D、要坚持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非选择题
14、(2018·江西六校联考)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均匀”和康有为的《大同书》,至建国后的人民公社、“大锅饭”,都表达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平均”的文化基因。
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社会,极端贫困的人们企盼平均分享财富,企盼有尊严的生活,这种思想对摧毁和瓦解封建制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今天对我们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仍有启示和警示意义。
(1)材料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什么文化形式?简述这种形式的作用。
(2)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种传统文化。
15、阅读漫画,回答以下问题。
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漫画进行简要评析。
课时知能训练答案
1、【解析】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保护文化遗产,其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D项正确。
文化传播和经济价值均非保护文化遗产要旨之所在,A、B两项应排除。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C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2、【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传统文化的地位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等知识。
材料强调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原因,③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传统文化中有优秀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只有优秀的部分能促进社会的发展,①说法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表述错误。
3、【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材料强调要传承我国的书法文化,应选B。
A说法错误。
C说法错误,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时,如果犯“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就会动摇传统文化的地位,故D表述不正确。
【答案】B
4、【解析】此题实际考查传统思想的继承。
解答此题要注意其限定条件——表达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
①所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④所涉及的是德与才之间的关系,也不符合题意。
应排除含①或④的A、B、C三项,②③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符合题意,所以选D。
【答案】D
5、【解析】总理“以诗言志”表达的是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发展还具有重要影响,而不是说明传统文化的形成,故B项错误。
现代思想的源头是当前的社会实践,经济发展是民族生存的基础,故A、D两项错误。
【答案】C
6、【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特点相关知识的理解。
古代国学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符合题意。
我国当代文化的主旋律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B观点错误。
题干没有表达传统文化的民族性,C不符合题意。
D中“全部传承”说法太绝对,应排除。
【答案】A
7、【解析】①错,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制度的变化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④错,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
②③符合题意,答案选B。
【答案】B
8、【解析】“教”字的演变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应选C。
A、B、D与题干无关。
【答案】C
9、【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化传承中的教育。
选项A不符合题意,题目中没有涉及教育方式的变革问题;选项C是错误的,这否认了教育的能动性;选项D是错误的,传递文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是其中最有效、最积极的途径,而不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答案】B
10、【解析】此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结合教材即可选出。
【答案】A
11、【解析】孔子的思想之所以影响两千多年,是因为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使之代代相传,应选A项。
B、D两项是错误的,对孔子思想应辩证对待;C项不符合题意,夸大了孔子后裔及弟子的作用。
【答案】A
12、【解析】此题考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解答此题注意准确把握易混知识。
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A项扩大了火炬的范围,错误。
对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B项“全盘”表述错误。
D项表述正确,但不合题意,排除。
【答案】C
13、【解析】“启示”即我们的做法,D项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A项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片面;C项在材料中未表达。
14、【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形式以及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材料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损有余而补不足”“无处不均匀”等均属于理论观点,故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联系教材知识可回答出传统思想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主要从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1)材料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
中国的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2)①对待传统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对追求社会公平的观念要继续保持和发扬。
②对待传统思想,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对传统公平思想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③对待传统思想,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5、【解析】回答此题要联系漫画的图文内容,用有关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①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是宝贵的财富,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那么是我们前进的包袱。
②用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就可能成为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巨大阻力”和“包袱”。
③坚持用与时俱进的观点去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把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结合起来,传统文化也可以成为我们进步的宝贵资源与财富。
笼统地把传统文化看成是阻碍我们进步的包袱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