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拔罐与刮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禁忌症
1.各种传染病(乙肝、结核等),急性高烧。 2. 孕妇及经期腰骶腹部慎用。 3. 心血管病者、有出血倾向者(血友病、白血病)。 4.皮肤病:皮肤溃疡、急性腹痛、烧烫伤、静脉
曲张、全身高度浮肿等。 5.其它:高热抽搐、癫狂、大血管处、骨折、醉 酒、过饥过饱、癌肿、骨髓炎等。
拔罐主治病症
1.荨麻疹:神阕、血海、曲池等及患处拔罐。 2.胃肠病:胃痛、腹痛、腹泻等。——至阳、脾胃大肠俞;天 枢、气海;足三里、上巨虚等。 3.落枕、腰痛:在阿是穴放血拔罐加血海、阳陵泉穴拔罐。 4.妇科:肝脾肾俞、八髎、中极、关元、三阴交、血海等穴拔 罐。 5.青春豆、疮疡:大椎、肺俞、膈俞刺络拔罐,灵台穴拔罐。 6.肥胖: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阴陵泉、丰隆、三阴交、 萁门等。
寒感冒,胃寒, 呕吐等。
4.其他:香油、
润肤剂、按摩 乳、扶他林等
得气
产生酸麻胀重沉 等感觉,但呈放 射性,扩散状。
刮痧特点技巧
1.痧:(1)疾病本身所表现的特征。
(2) 刮出来的痧点.
2.胀:头昏脑胀、胸部闷胀、腹胀、
周身酸胀、肢体发麻等。
3.技巧:无论什么疾病先刮重点
部位(膀胱经、督脉、胸腹)与 重点经穴(大椎、大杼、神堂、 魄户、膏肓)。
拔罐的要求及准备工作
1.部位:(1)面部不宜拔罐刮痧,因易影
响美观。心尖不宜拔罐。(2)胸部不宜留 罐、腹部宜闪罐法。(3)腰背、四肢等据 需要留罐。 2.动作技巧:稳、准、轻、快。 3.吸拔力量大小的影响因素:(1)罐内气 压和罐外气压差的大小。(2)拔罐操作的 时机:罐扣的及时与否。(3)有无毛发和 皮肤紧张度。
腰疼
• 寒湿盛:阴陵泉、三
阴交;肾俞、大肠俞、
腰阳关、委中、十七 椎等。
• 劳损:加膈俞、三阴
交等。
• 慢性腰疼:加志室、
太溪等。
痛经
大椎、大杼到神 堂,膀胱俞到胞 肓次髎,气海到 中极,血海到阴 陵泉、地机、三 阴交经线 肝郁胁痛:期门、 太冲; 气血亏虚:足三 里,命门。
落枕
颈肩部、光明到悬钟、外 关、合谷、液门、后溪。 落枕穴、手三里、肩井、 夹脊、耳穴颈、天宗。
感冒
重点穴加风门、风池、合 谷、列缺、前胸内外。 发热加脊椎、肩胛;头 痛加太阳;鼻塞加迎香; 咽痛加少商商阳点刺。 咳嗽加尺泽至太渊经线。 在背部膀胱经督脉走罐, 大椎、肺俞及孔最留罐。
刮痧美容
• 用刮痧板在面部刮 痧,一边想,开开 开。
咳嗽
重点穴加风池、身柱、 肺俞、膻中、天突、 尺泽至太渊经线。咳 嗽甚则加前胸内外; 发热加曲池至合谷 经线;闷喘加内关, 定喘;痰多加三里, 丰隆,脾胃俞。
治则治法
实则泻之:重手法,时间短为泻法。 以刮出痧点为度。否则病邪不能尽 出,郁结于体内。 虚则补之:轻手法,时间长为补。虚 证不可强求出痧。
适应证
内:呕吐、腹泻、腹痛、失眠健忘等 外:痈肿疮毒等。 妇:痛经、月经不调、闭经等。 儿:小儿夜啼、疳积等。 肢体经络:落枕、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 其他:咽痛、风疹、痔疮等。
刮痧的要求及准备工作
1.刮痧角度:45°左右,灵活应用。 2.顺序:(1)沿一定方向由上而下,由内向外,
依次顺刮,不可逆向——以防引病邪入里。 (2)由点到线,面或反之刮摩面尽量拉大, 尤其是在同一条经脉上。
3.动作技巧:均匀柔和,持久有力。
4. 练习腕力臂力:用刮痧板在布或沙袋上做各种 手法。
1.直接刮:
拔罐作用论
1.热:用火罐一次次点火温热皮部,可以很好的起
到温热作用,从而起到温通的作用,温经则可以散 寒,散寒则可以止痛。故在临床上少用抽气罐。 2.引邪外出原理:拔罐是用罐的吸拔力量,从而可 以使病邪由里引向外,因此闪罐就是将病邪一点一 点的向外引。留罐作用也是如此,但作用更强,以 治疗病邪深重者。 3.拔出水泡论:拔出水泡则可以使湿邪随之而解, 故可以治疗水湿重者,如头晕目眩、痰喘等很多临 床实践也已经证明良效。且感染发生很少。 4.拔罐也能治疗大病。
适用于实证, 强盛之人。一 般人都采取直 接刮。
分类
2.间接刮:
用毛巾或者布等 垫在刮痧部位。 适于儿童和老人, 身体虚弱者
分类
工具
牛角 调羹 铜钱 木梳 碗片 银元 檀香板 麻线团 竹罐 陶罐 玻璃罐 抽气罐 代用罐 多功能罐
介质
1.一般用清水。 2.红花油:用
于有瘀血者。
3.姜汁:用于风
优点
1.简便:随处取材,
随地可做。对辨证精度 要求不高,如感冒。
2.经济:材料广泛 3.安全:一般不会有
不良反应
4.可靠:疗效非常好。 5.治疗范围广泛:内
外妇儿,肢体经络等
拔罐操作
火罐法(水罐法、抽气法略)
(1)闪火法: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酒精棉球一个,用火点燃后,在罐 内快速绕1~3圈(勿将罐口烧热)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 的部位即可。 (2)投火法:用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
呕吐
重点穴加膻中到中脘、 足三里、内关、公 孙。食滞加天枢; 肝郁加太冲;痰多 加丰隆;脾胃虚弱 加脾胃俞;呕吐不 止加金津玉液;
泄泻
重点穴加中脘到天枢、足三里 到上巨虚、阴陵泉、内关。 脾胃虚弱加脾胃俞、关元俞、 大肠俞。肾衰加肾俞、命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腰疼
大椎、天柱到大杼和魄 户神堂、命门到腰阳 关、肾俞到腰眼、委 中、委阳、昆仑。
拔罐手法
1.单罐:病痛小而局限者。胃痛拔中脘。肩周炎拔肩髃。 2.多罐:病邪大而广者。如按肌束排列成行拔多个罐称为排罐。
3.闪灌:有温热作用,一次次闪罐,温热作用和向外透的作
用逐渐加强。从而使腠理开泄。相当于透法、汗法,用以治感 冒寒邪郁闭腠理。对病邪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以皮肤 潮红为度。 4.留灌:对寒痹小而深者。作用使腠理开泄,引邪外出。 10~15分钟。 走罐:开腠理作用强,如同刮痧,相当于温法,汗法。可以发 汗。面积大,肉多处。多用介质-清水等。对感冒初期尤为适 宜。 针罐:针罐结合,多用于病邪深重及风湿痹病。 刺络拔罐:有瘀血者必须用放血疗法。内经:郁陈则除之 拔水泡疗法:对水湿重者良效。治疗水肿、痰湿、肥胖等。
劝 学
唐 ·韩 愈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致 谢 !
病历
1.一老者约60岁,男,头晕,冬天晕甚,闭
目或躺在床上或向后仰就晕的厉害。在某 一推拿店中(推拿一小时后)用后背拔罐 (排罐)。后来,隔了一段时间后,因为 其儿腰扭伤再次来这里,一并感谢小刘: 自从那次拔罐后再也没有头晕过。
病例
• 2006年4月初,范XX,女,约50岁,腰突累及腰疼。给予 拔罐在腰两侧,自述拔罐后感觉其腰两侧胀痛感消失,感 觉不错。 2006年4月26日,拔罐在肾俞和胃俞部位,拔罐后的部位 颜色鲜红。 2006年5月10日,自述上次拔罐后到晚上起了水泡。但 是起水泡后其后背右肩胛骨内侧上下部位痛胀的感觉消失。 拔水泡疗法适于有水湿者:胖人感冒、水肿、有痰、泄 泻、头晕眩、霍乱等。
简史
1.拔罐有二千余年历史,并成为一种独特的治病 方法,历史上主治痈肿疮毒.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用角法治脱肿;角为 牛角。 3.宋金元时竹罐完全代替兽角。名称由“吸筒法” 换为“角法”。痧症最早记载见于元代。 4. 明清时候,刮痧引起医家重视。清· 郭志遂 《痧胀玉衡》为刮痧最早的专著。清末后拔罐 随针灸的衰落而流落民间。
刮 痧 手 法
1.平刮:刮痧板平边着力。适 于大面积部位:胸背腰腹四 肢等。 2.竖刮:刮痧板竖直。适于较 大面积部位:胸背腰腹四肢 等。 3.角刮:用边、角。适于较小 面积的刮摩,如人中、神阙、 肘窝、听宫等。
刮痧和拔罐共同要求
1.环境:清净温和,闪罐室内温度不能太冷,否则起不到
效果,有时还会使病情加重。 2.时间:年高体弱、病轻而缓者,治疗时间可短;反之, 时间长。 3.消毒:对工具和部位。 3.体位原则:医生方便,患者舒适自然持久。 5.程度:皮肤发红出血,出紫色痧点(斑点、瘀点)。 6.晕刮晕罐:疼痛异常,发热汗出不止,烦躁不安,脉数 等。故刮痧拔罐后问反应,疼痛为正常。晕罐晕刮后宜休 息、平卧,喝盐水,按压人中等等急救穴位。 7.疗程:隔一两天待痧去后再刮。3~5次为一个疗程。
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 (3)滴酒法:95%酒精滴入罐内几滴,沿罐内壁摇匀,用 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勿滴过多,以免烧 伤皮肤。 (4)贴棉法:用适宜酒精棉贴在罐内壁的下中段,将酒精 棉点燃后,迅速扣在应拔的部位。 (5)架火法:
刮痧操作
1.放痧:泄热、祛瘀、解毒。(1)双委中放血 -周身酸胀,四肢沉重(尤双腿阴天加重) (2)点刺双尺泽-全身酸胀,尤两臂酸胀、 疼痛。(3)头痛-点刺太阳、印堂。 2.扯痧:拇食指提扯肌肤出现痧点。挤痧(头 痛脑胀)、拧痧(咽痛、心胸胀闷)等。 3.焠痧: 用灯芯蘸油点燃后在皮肤上的红点烧, 听一声清脆的爆响声即可。对于寒证(突然 腹痛、手足发冷,口唇发冷)。 4.拍痧:与刮痧相间运用。可加强刮痧作用。
趣 谈 刮 痧 与 拔 罐
中国民间疗法
• a popular treatment for sunstroke by scraping the patient's neck, chest or back”。
概述
1.拔罐与刮痧源于我国古代, 拔罐已经有两千年历史。 刮痧的产生和运用随着痧 症的出现而产生和运用的。 盛于明清,流传于民间。 2.二者同属中医外治法,外 治之理即是内治之理。
定 义
1.刮痧:用一定工具(木梳、银元、刮痧
板等)经一定介质(清水、按摩油、红花 油等),在人体某部位的皮肤上进行刮摩, 使皮肤发红充血呈现块或片状的紫红色的 瘀点,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痧(痧 点)——皮肤上出现的紫红色细小的形如 沙粒的小点。 2.拔罐:用燃火或抽气等方法使罐内气压低 于大气压力, 使其吸附于皮肤, 通过罐内 负压、温热作用产生治疗效果,以防治疾 病的一种方法。古称角法、火罐气、吸筒 疗法。
颜色深浅论
• 颜色深浅表示寒邪深重程 度或病邪深重程度。颜色 鲜红表示病邪在表,有热 或寒邪,要用闪罐; • 颜色黯淡表示病邪在里, 要留罐。 • 颜色黯淡瘀血点多表示有 瘀血,必须放血。 • 颜色浅淡表示人体邪气清 浅,正气亏虚,需要用补 法以补益正气。
拔罐汗法温法透法等论
• 温法:拔罐因为有火的力量,故有温热的力量, 具体论述如前。 • 汗法:拔罐可以温通,可以散腠理郁闭的邪气, 因而可以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形同麻黄银翘, 有寒散寒,有热清热。 • 透:拔罐的力量可以由里向外引邪外出,因而如 同犀角地黄汤一样可以将邪气从里面引向外面, 甚至会将深入脏腑的邪气引出。刮痧也是一样。 • 通经络作用:刮痧和拔罐温热、持续不断走动的 作用在肌肤上,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故 可以通过皮部来使郁闭的经气得到疏通,恢复正 常,从而通则不痛。 • 祛瘀论:拔罐祛瘀必须拔出暗色的瘀点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