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压开关柜组装作业指导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
关
柜
组
装
作
业
指
导
书
编制:程道军
批准:
2010年2月17日
1 目的:对高低压开关柜装配工序及开关柜组装接线进行控制,确保工序质量满足规定要求。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开关柜的装配工序的质量控制。
3 内容:
3.1开关柜组装作业指导书
1、总则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适用于本公司组织生产的各类成套产品如:高低压开关柜、动力箱、配电箱、控制屏、台、母线插接箱的组装工艺过程。
2、设备和工具
2.1设备:母排加工机、试验变压器、平衡电桥、搪锡炉、台钻等。
2.2工具:螺丝刀、尖嘴钳、剥线钳、压线钳、万用表、兆欧表、扳手、钢卷尺、钢直尺、电烙铁、游标卡尺、塞尺、涂层测厚仪,力矩扳手等。
3、装配规范
3.1 在产品装配前,应对下列各项逐一进行检查,做好工艺准备。
3.1.1整体查看壳体是否符合合同的防护等级要求,见表1。
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安装表1 IP防护等级定义
3.1.2结构应该符合该型号产品结构的要求,产品应有固定的安装孔。
3.1.3 门应能在大于90°角内灵活转动,门在转动过程中不应损坏漆膜,不应使电器元件受到冲击,门锁上后不应有明显的晃动。
检验方法:手执门锁轻轻推拉,移动量不超过1.5㎜。
3.1.4门与门及门与框架之间的缝隙检验:门与门之间的缝隙均匀差小于1000㎜为1.0㎜,大于1000㎜为1.5㎜,门与门框之间平行缝隙均匀差小于1000㎜为1.5㎜,大于1000㎜为2.0㎜。
3.1.5壳体焊接应牢固,焊缝应光洁均匀,不应有焊穿、裂缝、咬边、溅渣、气孔等现象,焊药皮应清除干净。
3.1.6壳体表面处理后,漆膜表面应丰满、色彩鲜明、色泽均匀、平整光滑、用肉眼看不到刷痕、皱痕、针孔、起泡、伤痕、斑痕、手印、修整痕迹、露底及沾附的机械杂质等缺陷。
3.1.7 产品上所有电镀件的镀层(包括元器件本身的电镀件的镀层及紧固件)不得有起皮、脱落、发黑、生锈等现象。
3.2 元器件装配工艺及要求
3.2.1 产品内选择的电器元件和材料,必须符合认证产品要求和顾客图纸的要求,在不影响产品内在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征得相关批准进行认证规定范围内的代用。
但同批成套产品的同一型号元器件应选择同一厂家。
3.2.2元器件必须采用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非认证产品不得使用。
3.2.3产品上的所有指示灯和按钮规格颜色应符合原理图或接线图的规定。
3.2.4 所有元器件应按照其制造规定的安装使用条件进行安装使用,其倾斜度不大于5°,必须保证电气的飞弧对操作者及其他元器件不产生危害,手动操作的元器件,操作机构应灵活,无卡阻现象。
3.2.5所有元器件的安装必须便于操作,馈线,维修,行线。
安装后元器件的铭牌便于观察,无法观察到得,必须重做铭牌粘贴于显眼处。
元器件操作时不受空间的妨碍,不能触及带电体及其它部位。
3.2.6保证一、二次线的制作和安装距离。
3.2.7同一批次相同产品的装配应一致。
3.2.8所有元器件均应牢固的固定在骨架或支架上,每个元器件应标注醒目的符号,使用的符号或代号必须与原理图或接线图一致。
3.2.9 辅助电路导线的端头与元器件连接时,必须穿导线号码管,标号应正确清楚、完善牢固、有永久的附着力,标号必须与接线图标号一致。
满足电器元件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例如,满足散热,飞弧距离,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等的要求。
低压电器元器件装配后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表2规定。
其它见表13.
表2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3.3.紧固件的使用
3.3.1元器件的安装一律打孔攻丝(少数经过特批的可以采用铆钉或电动自攻螺丝),特殊情况并螺帽,不得采用电动自攻螺丝。
用以固定元器件及压线紧固螺钉应拧紧,无打滑及损坏镀层涂层现象,并有防松措施,拧紧后螺纹露出螺母或丝扣的固定板长度2-5牙(平垫的弧面朝向螺帽)。
不接线的螺钉也应拧紧。
3.3.2用以与涂层连接的元器件应采用爪型垫片,以保证与壳体接触良好,符合保护电路连续性的要求。
3.3.3紧固力矩见表3
表3 螺栓的拧紧力矩
注Ⅰ栏适用于拧紧时不突出空外的无头螺钉和不能用刀口宽度大于螺钉直径的螺钉拧紧的其他螺钉。
Ⅱ栏适用于可以用螺丝刀旋紧的螺母和螺钉。
Ⅲ栏适用于可以用螺丝刀以外的工具旋紧的螺母和螺钉。
3.4一次绝缘软母线
3.4.1 一次绝缘软母线的选择应满足回路额定电流的要求,其绝缘等级应大于各配电装置的绝缘等级,一般采用黑色铜芯导线或黄,绿,红,蓝等分色线。
3.4.2 软母线在配线时应拉紧挺直,行线应平直齐牢,整齐美观,尽量减少重叠交叉。
3.4.3软母线可以在硬母线平弯机上进行弯曲,其弯曲半径不得软母线绝缘直径的三倍,但导线线芯和绝缘都不能损坏.
3.4.4根据铜芯绝缘导线的线芯截面来选择相应的接线鼻,独股线可直接连接,必要时采用双还头压接,可不用接线鼻,4mm2以下的BVR线也可以采用线头搪锡的方法而不采用接线鼻。
3.4.5根据接线鼻的尺寸,削去导线两头的绝缘层,误差不超过+(1.5~2)㎜。
导线削除绝缘层后,在导线芯表面不得有明显的划痕,以免弯曲时导线断裂,削去绝缘层后,应将线芯表面的污物和氧化层除去,以保证接触良好。
3.4.6将导线线芯插入接线鼻的圆管中,用压模或冷压钳压接,压接牢固,但线芯与接线鼻接触处,不得有明显的变形,然后进行搪锡。
3.4.7尽量一个端子压线不超过两根,特殊情况下多根绝缘导线并列在接线鼻铜管中压接时,伸入铜管的裸露部分应尽可能短,绝缘处不整齐度小于1㎜。
导线芯伸出铜管部分长度在1~2㎜之间,且不应有明显的不整齐现象。
3.4.8软母线在电器元件的接线端连接时,不应使接点受到任何附加应力。
3.4.9一次软母线一般采用绑扎线进行帮扎固定,特殊情况也可采用缠绕管绕扎,控制屏(柜)则一律采用行线槽固定线束。
绑扎线的每扎距离保持在150㎜左右,拐弯处,尾端可适当加密,但不能再弯曲部分绑扎。
绑扎后,接头应留在不可见部位。
注意事项:
a.导线在穿越金属板孔时,必须在金属板孔上套上大小适宜的保护套,如橡皮圈、U 型护条等保证导线外层不磨损。
因此在订购柜壳体时强调所有可能穿线的金属板孔均应加装,如橡皮圈、U型护条等
b.线束应尽量远离发热元件(如电阻母排等),并应避免敷设于发热元件(如电阻,灯泡等)的上方。
3.5 TYM母排载流量选择见表4
表4 TYM母排载流量
3.5.1 TYM尺寸要求见表5表5
3.5.2 当PE线所用材质与相线相同时选择截面不应小于表6示规定。
表6 PE线最小截面
注:1)用于TN-C系统的PEN截面积不小于10 mm2
2)在成套柜内PEN不需要绝缘。
3.5.3 母排连接螺丝要求。
表7
母线的搭接面应平整,截面不应有飞边,加工孔的边缘不应有毛刺。
表7
A )两排撘接面积应符合载流要求。
母排断口处应平滑圆整,不能有毛刺存在,以防止产生尖端放电,及便于装配维护。
b) 矩形母线应避开飞弧区域,当交流主电路穿越形成闭合磁路的金属框架或隔板
时,三相四(五)线母线应在同一框孔中穿过。
c) 加工母排前有的要考虑穿互感器等的要求,保证互感器方便查看变比,接线;方便固定,拆装和维修。
d) 螺母应置于维护侧,螺栓的长度应在螺帽拧紧后高出螺帽2~5牙。
e) 钢垫圈与钢垫圈之间必须保持1mm以上的间隙,以防止通过钢螺钉形成闭合磁路产生涡流。
f) 用力矩扳手监测,紧固力矩符合表8规定。
连接用的紧固件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镀锌螺栓、螺母、弹簧垫圈、平垫圈等,螺栓强度不低于4.6级(高压柜,螺栓强度应采用8.8级)。
表8 螺栓紧固力矩
g)母线的绝缘支撑件应能承受装置额定短时耐受电流和额定峰值耐受电流所产生的热应力和机械应力的冲击要求。
绝缘支撑件的间距应不大于绝缘支撑件短路强度实验时的间距:如果无动热稳定的要求则母线也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例如,母线长度超出表9规定表时,中间应加固定支撑件。
表9 母线固定支撑的间隔
h)母排与母排、母排与电器接线端子的接触面之间应能自然吻合,母线之间的连
接应保证有足够和持久的接触应力。
如果不能自然贴合,不要用外力强行贴合,应当将贴合不好的母排拆下重新调整好,然后再进行装配。
3.5.4 母线和导线的截面,应根据截流量,可能受到应力,电压降等综合因素来选择,中性母线的截流量如无特殊要求的按相线截流量一半选择截面。
图样上有标注的,按图样要求选用。
图样上未作规定的,应根据母线和导线容许截流量,按一次回路各元件的容量来选择。
3.5.6不同容量两元件间串联的接线按元件容量较小的来选择。
3.5.7 元件容量的确定:如空气开关按额定电流,热继电器按最大整定电流值等。
3.5.8高压柜TMY的截面选择相排不低于50*6(60*5) mm2,PE排50*5 mm2以满足热稳需求。
3.5.9 BV、BVR塑料铜芯线容许截流量见表10。
表10
电路选择导线颜色的规定表10
说明:母排表面应涂刷黑色漆或用相应颜色的套管或贴上规定的相序色标。
母排的排列应符合表12的规定要求:
表12
说明:1,方向定位以屏的正视方位为准,母联柜及其它装有特殊电器设备的柜,
当母线按此相序排列确会造成母线配制困难时,其相序排列,允许不按表列规定。
2,KYN系列高压柜统一规定最上最后的为A相,前部的为B相最下的为C相。
3,PE排喷漆黄条宽150mm,绿色宽30mm。
连接至元器件的母排规格按载流量选择,应符合认证产品检测报告中规定的要求。
其宽度应大于或等于电器元件引出端头的宽度,以保证连接部分的温升不超过极限。
连接孔尺寸应与电器元端头相同,连接部位接触面积应不小于两个母排宽度的乘积。
制作母排的材料表面应平整洁净,不得有划痕、气孔、裂纹和起皮等缺陷,对于有变形的母排应先行校正。
根据所需长度下料打弯钻孔并去毛刺及油污等杂物后,母排接触面进行搪锡处理(有的要压麻点),搪锡宽度应比搭接部位多20mm以上。
母排安装连接前应刷去接触面的污物,母排连接时螺栓贯穿方向应是由下向上,由后向前,由左向右,特殊情况下也应使螺母处于维护侧。
母排连接处的任何侧面用厚度0.05mm,宽度10mm的塞尺检查其塞入深度,对于母排宽50mm以上者,不得超过5mm;对于母排宽50mm以下者,不得超过4mm。
一次母排应横平竖直,同一方向的打弯应一致,保持在同一平面内,边角一律钝化成R角,不得有毛刺及尖端现象。
母排应包裹不同颜色的绝缘套管或涂漆并按规定贴色标以分辨不同相位。
母排四面涂漆应均匀,连接处两侧相距10mm不涂漆,起点和终点应保持整齐一致,三相之间
不允许超过±3mm,并无脱漆现象。
包绝缘套管的连接处两侧相距10mm不套。
对高压热缩套管要求,10KV见表13规定,35KV见表14规定。
表13 10KV母线用热缩管尺寸
表14 35KV母线用热缩管尺寸
一次电气设备与母线及其他带电导体的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表15的规定。
表15
对于包热缩套管后的电气间隙规定12KV为8mm;24KV为14mm;4.05KV为24mm。
3.5.22带电体对绝缘体的距离? ???12kV/30mm;? ?24kV/60mm;? ?40.5kV/60mm。
爬电距离??lt=a*lf*Ur*KD
中压爬电比? ? mm/kV?见表16
表16
lt 最小标称爬电距离mm
a 绝缘类型有关的应用系数相对地 1.0 相对相√3断口
1.0 反相 1.15
lf 最小标称爬电比距mm/Kv, 按2类设计执行.
Ur 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的额定电压 kV
KD 直径的校正系数取1
高压柜的安装必须符合“五防”要求 1
防止误分、误合断路器;
防止带负荷分、合隔离开关;
防止带电挂(合)接地线(接地开关);
防止带接地线(开关)合闸;
防止误入带电间隔。
注意事项
a、切割母排应用机械方法,严禁使用气焊或电焊。
b、母排在校正、校平时,不得使用铁锤直接敲打。
c)、低压主母线间电气间隙规定为20mm.
3.6二次配线工艺
配线前,先根据图纸给元器件标号。
标号一般粘贴在该元件正中上方的金属构架上,如元件上方不能粘贴标号时,可就近选择适当位置粘贴。
3.6.1根据过门线、接地线和固定压板安装位置确定导线总走向,活动线束采用BVR 系列导线,颜色一般采用黑色,应选用CCC认证合格的产品。
3.6.2低压过门PE线除特殊要求及特殊地区外一律用2.5mm²BVR黄绿线,高压则需6mm²铜编留有适当余,保证活动门开启到位即可。
元器件本身有PE或接地要求的,根据相关要求采用相关截面积的黄绿线或铜排或铜编(如GGD刀开关手柄旋转的孔座,高压互感器的底座,双电源的底座,万能断路器的框架,避雷器底座,互感器
的星点,浪涌保护器的出线等等)。
3.6.3 PE的连接一律并联到PE排(即分别单独接到PE排上,不得串联后接至PE 排)。
3.6.3电压回路导线截面选用1.5 mm2,电流回路选用2.5 mm2的导线(有特殊要求的计量回路等除外),弱电信号线路一律采用屏蔽线,且屏蔽层一段必须就近良好接地。
特殊情况按要求选用,但应符合相关认证要求。
3.6.4放线时必须根据实际需要长短来落料,一段根据实际需要留有一弹性弯头,另一段放有100~150mm的余量。
活动线束应考虑最大极限位置需用长度,放线时尽量利用短、零线头,以免浪费。
c.元器件自带引线的(如电铃,排风扇等),必须安装端子,引线通过端子与外线联接。
3.6.5二次导线不允许有中间接头、强力拉伸导线及其绝缘被破坏的情况。
导线排列应尽量减少弯曲和交叉,弯曲时对其弯曲半径应不小于3倍的导线外径,并弯成弧形,导线交叉时,则应少数导线跨越多根导线,细导线跨越粗导线为原则。
3.6.6布线时每根导线要拉勒挺直,行线做到平直整齐,式样美观。
导线穿越金属板孔时,必须在金属板孔上套上合适的保护物,如橡皮护圈,U型护条等。
3.6.7导线束用缠绕管绕扎,保护导线不受损坏,线束里的导线相互间不得有绞缠现象。
塑料缠绕管捆扎线束可根据线束直径选择适当材料见表14,缠绕管捆扎线束时,每节间隔5~10mm,力求间隔一致。
缠绕管的接头处留在不可见部位。
表17
表17
3.6.8活动线束多时,允许分束捆扎,但线束在最大、小极限范围内活动时,不允
许出现线束松动、拉伸和损坏绝缘等现象。
3.6.9线束固定点的间距水平不得大于300mm,垂直不得大于400mm。
活动线束的活动部位两端固定时应考虑减少活动部位的长度和减少活动时线束的弯
曲程度。
每一个接点接线最多不超过两根,当需要连接两根以上导线时,应采用过渡端子,
以确保连接可靠性。
3.6.21导线接入电度表时,应将导线剥去一段绝缘层,对折后烫锡插入接线盒孔内。
导体在接线盒内应有足够长度,确保二只螺钉全部接触,然后将二只螺钉全部紧固。
当接线端子为压接式端子时,独股线直接插入,导线绝缘外皮至端子压板距离为
1.0~
2.0mm,多股线采用相应规格的冷压接头(接线鼻子),导线绝缘外皮至接头管
之间距离为1.0~2.0mm。
各类压接式端子必须用螺钉将插入导线压紧,不得有松动现象。
承载电流的接线鼻
子线一律用“O”型类封口的,不得使用开口鼻子
端子排的始端必须装有可标出单元名称的标记端子;末端装以档板。
同一端子排不同安装单位间也要装标记端子,以便分隔。
同位号的端子一律用端子专用连接片连接,外引的电流回路做出厂临时短接,不同电位的连接片之间采用端子隔板隔开。
端子排必须有序号标识。
当接线端子为螺丝连接时,多股导线必须采用相应规格的冷压接头,独股线弯曲成
羊眼圈按顺时针方向弯曲,内径比端子接线螺丝外径大0.5~1.0mm,羊眼圈导线不
能重叠,连接后导线至绝缘层之间距离为1.0~2.0mm。
二次导线用螺丝、螺母、平垫、弹垫压接紧固,插入部件后,弹垫应压平,螺母紧固后螺栓外露长度为2~5牙。
二次线与母排相接时,应在母排相接处钻Φ5mm的孔,用M4螺栓、螺母、平垫、弹垫紧固。
不便并螺帽的地方可钻Φ3.2的孔,攻丝,用M4螺栓。
号码管字迹应按国家规定标准字体用打字机打印,不得手写,字迹内容同二次接线图一致。
号码管统一套至线鼻颈位置,号码管的粗细根据导线而定,长短根据标准标号而定,统一尺寸,不得或长或短。
号码管在导线连接后距接线端子距离为1.0~2.0mm,当无外力处于垂直位置时应不存在滑动现象。
分路线束
1)分路到元器件的线束,一般按水平居二个元器件中间两侧分开的方向行走,
到接线端的每根线应略带弧形,裕度连接。
同屏内的各种元器件接线的弧形,应
力求一致,线束配置应横平竖直、整齐美观,参考图1-图3,使二次线制作规范。
如图1
图1
2 )分路到双排仪表的线束,可用中间分线的布置。
如图2
图2
3 )分路到单排仪表的线束的布置,如图3
图3
4)分路到按钮、信号灯、熔断器、控制开关等组件的线束,原
则上按横向对称行走,但如位置上限制时,允许直向对称行走,
5)特殊要求除外
注意事项
a、线束应尽可能远离发热元件敷设(如:电阻、母排、指示灯、变压器等),并应避免敷设于发热元件的上方。
b、线束接入发热元件时,在15W以上(含15W),应剥去20~50mm绝缘层,并套上瓷珠。
c、在同一合同号中,二次接线相同,元件布置相同,共用一、二次接线图时,其导线走向和颜色应一致。
d、加热器周围空间不小于50mm,加热器上方不小于200mm,且加热器的电源进线端朝下,电源线远离加热器。
以上规范且为本公司专用,其它未涉及事项,由技术,生产,质检等部门协商后另行通知!
2010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