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2章同步测试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学情评估
化学九年级上册 HJ版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工业上获取大量氧气的原料是()
A. 二氧化锰
B. 空气
C. 氯酸钾
D. 双氧水
2.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中,只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用于灭火
B. 作光合作用原料
C. 干冰作冷冻剂
D. 用于生产碳酸饮料
3.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4. 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水属于纯净物
B. 电解水生成了氧气和氢气,说明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
C. 食盐中混有沙子,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
D. 明矾在水的净化过程中起到吸附沉降的作用
5. 下图是实验室的氧气制备、收集、检验、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6. 研究二氧化碳性质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在T形三通管中放入干、湿两条紫色
石蕊布条,并向其内缓慢通入二氧化碳。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第6题)
A. 干布条不变红,说明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
B. 湿布条下部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C. 干布条不变红,湿布条变红,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D. 将变红的湿布条取出,片刻后又变回紫色,说明石蕊与氧气发生了反应
7.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B
研究水的组成 通过电解使水分解,研究分解后的产物 C
淡化海水 取样,加入明矾,搅拌,静置,过滤 D 鉴别蒸馏水和氯化钠溶液 分别闻气味
8. 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b 处表示既
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

现有反应:乙醇+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

则此反应
属于( )
(第8题)
A. a 处
B. b 处
C. c 处
D. d 处
9. 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转化:在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
B. 性质:常温下均为气体,且都易溶于水
C. 用途:氧气可用作燃料,二氧化碳可用作化工原料
D. 制法:实验室制取这两种气体时都要用酒精灯加热
(第10题)
10.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使用等量的同种钙片和白醋(含有醋酸)开展
四组实验,分别测得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选取CO2的浓度从0~8%为研究对象,下列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对比①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B. 对比②③,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
C. 对比③④,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 对比①②③④,④的反应速率最慢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40分)
11. (3分)人类离不开空气,下面对空气的成分及其性质进行讨论,请回答:
(1)小车剧烈冲撞后,安全气囊中会瞬间产生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________。

(2)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前,需做灯火实验。

若灯火(蜡烛)燃烧不旺,推测此时地窖内氧气的体
积分数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

A. 3%
B. 15%
C. 25%
D. 78%
(3)建筑业中常用“纸筋灰”粉刷墙壁,“纸筋灰”的有效成分是石灰浆(氢氧化钙的浓浆),“纸筋灰”
粉刷上墙后会转化为碳酸钙,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12. (5分)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产生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若二氧化碳
的含量继续增加,后果将不堪设想,请回答: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正常体积分数为________。

(2)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

(4)从身边做起,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缓温室效应?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

13. (8 分)实验室制取氧气并模拟氢氧焰实验。

图1图2
(第13题)
(1)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①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仪器 A 的名称为________。

现用图1仪器组装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有
____________(填标号)。

③欲用图1中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装置F的________(填“a”或“b”)处通入气体。

(2)模拟氢氧焰实验:按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①关闭K,通入氢气,点燃。

为保证安全,点燃氢气之前应先________。

将铁丝网放在火
焰上灼烧,铁丝网只发红,不熔断。

②打开K,通入氧气,火焰更明亮,铁丝网熔断,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________
有关。

14. (9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模拟赛道进行化学知识复习,“赛道”上A、B、C、D、E为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B、C、D四种物质均能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A为固体物质,A分解得到的物质F可用作B或C制取氧气的催化剂,C可生成D,D可生成E,E为可燃性气体。

(第14题)
(1)B的化学符号为________,C的名称为________。

(2)E转化为D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3)A分解得到物质F的反应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15分)水是生命之源,研究“水”可从多角度展开。

(第15题)
(1)某同学将公园里浑浊的水样倒入烧杯中,静置一会儿后,进行过滤(如图甲),请回答:
①实验中制作过滤器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填序号)。

②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

A. 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B. 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C. 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D. 液面不要低于滤纸边缘
③若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④下列各组物质也可用过滤法进行分离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蔗糖和食盐
B. 酒精和水
C. 氧气和氢气
D. 碳酸钙和食盐
(2)“生命吸管”(如图乙)可直接将污水净化为饮用水,主要净水流程如图丙所示(离子交换树脂的
主要作用是去除重金属离子、软化水质)。

超滤膜的作用是________(填字母)。

A. 去除有害细菌和部分病毒
B. 吸附杂质
C. 除去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3)经“生命吸管”处理后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加入____________检验。

(4)电解水实验如图丁,该反应的符号或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30分)
16. (17分) 初步学会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是初中生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的要
求。

(1)某学习小组将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相关知识归纳如下。

(第16题)
气体制取方法(或原理) 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O2方法1:加热____________
均可选择A装置(可
根据需要添加棉花)
均可选择
______(填序
号) 装置
方法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混合物
方法3:利用过氧化氢溶液
CO2反应原理: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均可选择______(填
序号)装置
(2)该小组同学将制取的O2和CO2(各一瓶)混淆了,设计如下方案进行区分。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方案1: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若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
则该瓶气体是
O2
方案2:向两个集气瓶中分
别滴入少量的__________溶液,振荡若溶液变浑浊
则该瓶气体是
CO2
方案3:向两个集气瓶中分别倒入少量的水,振荡后再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若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

则该瓶气体是
CO2
(3)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过程主要包括:a. 选择制取装置;b. 验证所得气体;c. 明确反应原理。

你认为这3个过程的合理顺序应为__________(填序号)。

17. (13分)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备氧气的条件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序号等浓度的
双氧水/g
固体粉末
固体粉
末/g
实验温
度/℃
相同时间内产生
O2的体积/mL
Ⅰ50 二氧化锰0. 1 20 6 Ⅱ50 二氧化锰0. 1 30 15
(1)由实验Ⅱ和____(填实验序号)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温度越高,双氧水的分解速率越快。


实验Ⅲ中,A=____,也可对比得出实验结论。

(2)实验Ⅳ和实验Ⅴ对比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不能证明硫酸铜是该反应的催化
剂,还需验证在反应前后硫酸铜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不变。

(3)经验证硫酸铜也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 B
2. C 点拨:二氧化碳用于灭火利用了二氧化碳不助燃也不燃烧的化学性质,也利用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A 错误;二氧化碳作光合作用原料是在叶绿素和光照的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B 错误;干冰作冷冻剂利用了干冰升华的物理性质,C 正确;二氧化碳用于生产碳酸饮料利用了其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且能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D 错误。

3. C 点拨: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实验现象为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A 错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B 错误;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C 正确;铁丝在空气不能燃烧,D 错误。

4. B 点拨:电解水生成了氧气和氢气,说明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5. C 点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可以利用此装置,但长颈漏斗末端应伸入液面之下,防止氧气从长颈漏斗逸出,A 错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玻璃导管应接近瓶底,B 错误;氧气能支持燃烧,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C 正确;细铁丝燃烧时会产生高温熔融物,为了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部,应该在集气瓶底部预先放一些水或细沙,D 错误。

故选C 。

6. D 点拨: 将变红的湿布条取出,片刻后又变回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7. B 点拨:检验氧气是否集满,应将带火星木条放到集气瓶口,A 错误;研究水的组成,通过电解使水分解,研究分解后的产物,B 正确;淡化海水,取样,加入明矾,搅拌,静置,过滤,还要蒸发,C 错误;蒸馏水和氯化钠溶液都是无色无味的液体,通过闻气味无法鉴别,要用蒸发的方法鉴别,D 错误。

8. C 点拨:乙醇+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该反应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故选C 。

9. A
10. B 点拨:对比②③,存在两个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即温度和钙片的形状(粉末状和
片状)不同,无法对比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故选B 。

二、11. (1)氮气(或N 2) (2)B (3)二氧化碳(或CO 2 )
12. (1)0. 03%
(2)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或微生物的分解,合理即可)
(3)植物的光合作用
(4)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或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13. (1)① H 2O 2 ――→MnO 2 H 2O +O 2
②锥形瓶;ACD ③b
(2)①验纯 ②浓度
点拨:(1)①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为 H 2O 2――→MnO 2H 2O +O 2。

②仪器 A 的
名称为锥形瓶,依据此题信息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固液混合不加热装置。

③万能瓶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气体应短进长出。

(2)①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应先验纯。

②关闭 K 和打开 K 的差别为氧气的浓度不同。

14. (1)KClO 3;过氧化氢 (2)化合
(3)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或KMnO 4――→加热K 2MnO 4+MnO 2+O 2)
点拨:A 、B 、C 、D 四种物质均能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A 分解得到的物质F 可用作B 或C 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故A 是高锰酸钾,F 是二氧化锰,B 、C 是过氧化氢或是氯酸钾,C 可生成D ,D 可生成E ,E 为可燃性气体,即D 可生成氢气,故D 是水,C 是过氧化氢,B 是氯酸钾,化学符号为KClO 3。

15. (1)① C A B ②D ③仪器不干净(或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合理
即可) ④D
(2) A (3)肥皂水
(4)水――→通电 氢气+氧气(或H 2O ――→通电H 2+O 2)
三、16. (1)高锰酸钾;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B ;C
(2)复燃;澄清石灰水;红 (3)c a b
17. (1)Ⅰ;50
(2)硫酸铜能加快双氧水的分解速率;质量;化学性质
(3)过氧化氢――→硫酸铜水+氧气
点拨:(1)实验Ⅱ和实验Ⅰ相比,双氧水质量、浓度都相同,二氧化锰的质量相同,温度不同,单位时间内生成的氧气体积也不同,说明温度越高,单位时间内生成的氧气越多;若Ⅲ中等浓度的双氧水质量也为50g 时,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2)实验Ⅳ和实验Ⅴ相比能得
出,硫酸铜能加快双氧水的分解速率。

催化剂不但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均不变,所以还要验证硫酸铜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3)硫酸铜催化双氧水分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硫酸铜水+氧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