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 专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 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4eec3b1a14791711cd79170f.png)
【探究二】:亚欧登山 ----南北双峰任攀行,垂直分异见分明。
探究要求:独立思考4分钟,同桌交流3分钟, 小组抢答、补充点评。
(1)热量 (纬度) 南坡纬度低;南坡为阳坡和夏季风的迎风坡,水热条 件好;南坡起点海拔低,相对高度大。
规律总结: 影响山体相同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 纬度:不同山体,纬度低,此自然带海拔高;纬度高反之。 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推导山脉所处的半球)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丰富程度的因素 纬度:纬度越低越丰富,纬度越高越简单。 相对高度:海拔越高、山顶和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大越丰富。 水热条件:水热条件越好越丰富。
(2)热量(纬度) 川面积大,雪线低
南坡为迎风坡,降雪量大,形成的冰
【规律总结】:影响雪线海拔高度的因素 气温影响雪线高度。纬度越高,雪线越低;同一山地,夏 季雪线高,冬季雪线 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影响雪线高度。迎风坡降水量大,冰川面积大,雪线 低;背风雪坡线高。
要求:7分钟独立完成 【模拟高考】:非洲旅行 ----尼罗河畔灌溉忙,亚丁湾岸浴日光。
秘鲁沿岸热带荒漠带呈狭长的带状 地形、洋流 分布 水分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 荒漠中的绿洲 状分布 南方的水稻土 人类活动
考点五: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减少
减轻
水位 上升
陆生植物 被淹没, 阻碍鱼类 洄游产卵
空气湿度 增大,温 差减小
直通高考
(2013高考题北京 卷)达尔文在南美洲 考查期间,在①地看 到热带雨林景观,在 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 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读图,回答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 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 ,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10分)
(尼罗河简介:以前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带来 了肥沃的土壤,在这里人们栽培农作物,形成了 一条“绿色走廊”。河口三角洲地势低平,河流 分叉,看上去就像一枝莲花,这里湖泊、湿地众 多,物种丰富,生态环境独特。河口处河流带来 的营养盐类和饵料,吸引了大量的沙丁鱼群,渔 业资源极为丰富。所以尼罗河被誉为埃及的“生 命之母”。)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1a73d47743323968011c92ce.png)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整体性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如在生态脆弱的山区,应注意对植被的保护,以防因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生产功能各要素共同参与,依赖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平衡功能①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的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溶解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途径;②氧气的平衡: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消耗氧气;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陆地自然带1.概念: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自然带的标志),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环境自然带,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又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综合表现。
2.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地域分异规律图示变化规律形成基础成因典型地区延伸方向更替方向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东西方向(纬线方向)南北方向(经线方向)热量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非洲大陆沿20°E自然带的变化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南北方向(经线方向)东西方向(纬线方向或沿海→内陆)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降水减少中纬度的地区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大陆东西两岸从沿海向内陆分别是森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水分热量随海拔的变化,由山麓到山顶水热组合不同中低纬度高海拔山地山体所处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高,垂直带谱越丰富。
地理课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地理课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https://img.taocdn.com/s3/m/10057657804d2b160b4ec033.png)
形成的?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以枯枝落叶 和残体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地表
(四)地形与土壤 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地形是从哪些方面来影响土壤形成的?具体是怎么样来影响的? 地势 气候和植被
陡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坡度 平地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阳坡 坡向 阴坡
(五)土壤与人类活动 农业生产:耕耘——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灌溉——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
(1)右侧未受破坏的雨林,树林覆盖使土壤免受暴雨冲刷 和 烈日暴晒 。 (2)树林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可以靠不断形成的 枯枝落叶 经 微生物 分解为营养物质,还给土壤,又供植物利用,使森林资源得到 更新 ______。
(3)左侧大量的雨林遭到采伐,结果降水直接到达失去保护的地表, 枯枝落叶逐渐 会使淋溶作用增加,导致土壤 退化 。没有了树林, 减少,树木失去营养源,可能造成森林退化、土壤侵蚀、 生物灭绝 等严重问题。 (4)上述事例说明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 整体 。一种资源的变 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 整体 发生变化。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干旱 气候
河流少 水文 内流河
发育差 土壤 肥力低
整体性表现之一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和变化,并与整体的自然环境特 征保持一致。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 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 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53%, 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 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 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 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 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 到了明清 以后,已经达到无 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 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森 林只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 山区。
抬升河床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盐渍化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完整两课时)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完整两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244f4523e518964bce847c1e.png)
地理环境_各__要__素__与环境_总__体__特__征__的协调
一致。
)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 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 草原区,在西周春秋 时期,森林覆盖率达 53%,当时河流众 多比较清澈,枯水季 节流量也较大。但随 着人口的增加,放牧、 农垦活动等加大,到 宋代以后“郁郁葱葱, 绿荫冉冉”的景观就 消失了。到了明清 以后,已经达到无地 不耕的地步,且大量 陡坡被开垦,水土流 失大大加强。森林只 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 山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物生长
地貌 水文
岩石圈 水圈
东、西、北地势高,西南部地势低,漓江纵贯全境 地表水、地下水富集,流水侵蚀作用强
植被 生物圈 生物的生长旺盛,使土壤、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
桂林美的让世界静止
厄尔尼诺现象
• 反常年份,东南信风减弱,赤道表层海水
由西向东倒流,秘鲁附近海区上升流减 弱,表层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鱼类
大量死亡。
赤道东太平 洋沿岸湿润
多雨
赤道东太平 洋表层水温
升高
东南信风减 弱
赤道太平洋表层 暖海水向东倒流
海水上升流减 弱或停止
赤道西太平 洋沿岸干旱
少雨
赤道西太平 洋表层水温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一)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能交换
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大气圈
水汽蒸发-输送 热能改变大气运动
水圈(海洋是太阳能 的巨大储热库)
盛行风
大气圈 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动能传输给海洋
形成洋流
海洋(水圈)
(二)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势能 的传输与交换 1.气压升高,海面就会降低
海 面 降 低
洪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https://img.taocdn.com/s3/m/30062f40852458fb770b56e5.png)
水文变化
泥沙淤积,泛滥平原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植被下降,逐渐消失 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水 土 流 失
地貌变化 土壤侵蚀 植被退化 气候变化
• 基本结论: • 水土流失与地貌的变化、河流的淤 积与改道、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 特别是湿度的变化“同步发生”。 • 水土流失是人类干扰下的一种统一 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而不仅 仅是单一的土壤侵蚀过程。
1.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变化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2.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其是 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资源系统, 这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 ) A.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B.整体性 C.不可替代性 D.数量的有限性
5.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 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 A.气候湿润、降水多 B.流水作用强烈,风化作用微弱 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生
物
水 无 有 机 机 盐 物
水 大 气
尘埃 降水、风能
岩
石
仅存人工林、天然次生林 滞留降水功能降低 森林减少 土壤腐殖质减少 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肥力下降 沟谷纵横,岩石裸露
洪水 断流 风化 加速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 • • 一、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 身”
光合作用!
光能
6CO2+12H2O
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e7fb0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c.png)
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是指自然界各种地貌、气候、水体、植被、动物等因素在一定区域内的总体表现。
作为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篇文章将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提出相关地理教案。
Part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与意义1.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整体性”一词在地理学中的含义为:一个地理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的特征。
此外,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各要素存在着协调、互为制约的关系,对环境系统的改变会在整个系统产生反应和影响。
1.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意味着:(1)自然环境中各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因素产生连锁反应;(2)自然环境是一个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环境系统一旦遭受破坏,会对整个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3)自然环境中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因此,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Part 2:探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教学策略2.1 概念导入在教学中,可以先通过图片、地图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然环境中的各要素之间是否存在作用和联系?这些关系又是如何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学习主题。
2.2 活动探讨(1)角色扮演:小组化进行,让学生分别扮演气候、水体、地貌、植物、动物等自然环境中的各个要素,通过交流和互动,彼此了解、学习各自功能、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
(2)实地观测:带领学生到户外或实验室进行常见自然地理环境的观测,如水体的地形、流速等,通过观测发现各自要素的存在和联系。
(3)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的技术手段,使用相关图表、图片等,生动形象地展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特点。
【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中图版必修1
![【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中图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74c528c433687e21ae45a90b.png)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地域分异规律(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如东西方向上或南北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上或东西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这种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2)基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和因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
2.自然带(1)概念:自然景观地区差异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带状分布,形成自然带。
(2)表现⎩⎪⎨⎪⎧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 类型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长条状分布(3)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 典型地区 表现形式 图示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热量低纬度、高纬度地带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经度地带性水分 中纬度大陆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 垂直地带性水热 海拔较高的山地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非地带性规律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荒漠的绿洲无固定形式考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1.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大气环流B.太阳辐射C.地理位置D.下垫面状况(2)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哪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A.气候B.地形C.植被D.河流答案(1)C (2)C解析第(1)题,各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和生物等地理特征是由该区域所在的地理位置所决定,是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
第(2)题,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这说明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考向立意】结合实例,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思维过程】阅读题干→准确把握其信息,特别是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选择项判断结论。
高中地理精品习题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二)
![高中地理精品习题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练习(二)](https://img.taocdn.com/s3/m/9eafac4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e.png)
解析 第(1)题,图甲、图丁分别代表乔木和总物种丰富度,则乙代表灌木, 丙代表草本。从1 400米到2 200米高度,乔木层物种增加,草本层物种减少,所以两 者物种丰富度呈负相关,从1 400米到2 200米高度乔木层物种增加,郁闭度逐渐增加, 抑制林下草本层生长,使得草本多样性减少。
三、综合题(共2小题,共45分)
11.(2021·河南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
青藏高原是全球高山冰川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山 谷冰川上发育形态多姿的冰塔林,冰塔高度为数米至30多米不等,其形貌如丘陵或 金字塔,东段南坡却没有冰塔林分布。据统计,过去30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 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千米缩减至4.5万平方千米,退缩幅度达15%。下面两图分 别示意青藏高原上主要山脉分布(图一)和冰塔林景观(图二)。
9.1986年风灾在长白山西坡形成风倒区对小叶章生长的有利影响是( ) A.生存空间增大 B.水分条件改善 C.光合作用增强 D.种间竞争减弱
答案 C
解析 小叶章为草本植物,植株生长所需空间不大,A项错误。树木倒伏后, 阳光直达地表,地表增温,蒸发加强,水分条件变差,B项错误。岳桦林高大,与 小叶章在争夺阳光资源的过程中取得优势,小叶章成为劣势种群,树木大量倒伏地 区,小叶章获得的阳光增多,对其生长最有利,C项正确。树木倒伏后,喜阳的草 本植物成为优势物种,大量其他草本植物也开始生长,种间竞争加剧,D项错误。
7.与生长缓慢物种相比,自然状态下在非洲象活动的区域,生长迅速的 物种( )
A.木质坚实
B.数量多
C.寿命长 D.生物量大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非洲象进食的多为生长迅速的物种,说明生长迅速的 物种是当地的优势物种,数量多,B项正确。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bb58195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1e.png)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性的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定义:一 种用于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的计算 机系统
GIS在自然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用于分析地理数据的空间分布、变 化趋势和相互关系
添加标题
生态系统平衡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 发生和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生态系统平衡有助于保持生态系统 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平衡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活动:过度开垦、过度 放牧,破坏植被和土壤
工业生产:排放废气、废水、 废渣,污染环境
城市化:占用土地、破坏自 然景观,增加环境压力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 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城市化、农 业开发等。
自然灾害成因:自然因素和 人为因素
自然灾害类型:地震、洪水、 干旱、台风等
自然灾害影响:对人类社会、 经济、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自然灾害防治措施:加强监测 预警、提高防灾意识、加强基
础设施建设等
资源利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垂直地带性: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量逐渐增加
非地带性:受地形、洋流、海陆位置等因素影响,导致某些地区出现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 带性、垂直地带性不同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高温 多雨,植被丰富, 生物多样性高
沙漠:干旱少雨, 植被稀疏,昼夜 温差大
草原:气候温和, 降水适中,植被 以草本植物为主
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平衡发展: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促进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 展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f73774f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1c.png)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大自然不仅创造了各种具有特殊性的生物和人类本身,而且还创造了千姿百态、纷繁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密切联系,并相互作用,使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整体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它们从属于一定的地质结构单元;另一方面,各地理要素之间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约的,各要素的空间组合又构成地理区域。
1、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即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都以空间分布为基础而形成一定的分布格局,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构成一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和它们的地理分异过程的不同,又促进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进化。
因此,地理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及其演变,直接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例如,海陆位置与气候,大致呈现出沿纬度方向由两极地区向赤道地区逐渐变暖的趋势,而这正是因为北半球的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温度分带;反之,陆地的向东扩展也必然导致气候分异。
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既深刻又普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某些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对某些区域或某些国家的经济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我国的西北地区就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而成为该地区的能源供应中心。
还有某些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它们的组合规律、变化的一般趋势或可预见的变化状况,能对经济活动的进行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西欧的波德平原、巴西的亚马孙平原,都是典型的平原,它们的地貌特征、土地利用、人口密度等均具有明显的差别,对当地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破坏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经济活动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造成自然资源的急剧减少,如今的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地理环境的恶化,例如,在一些风景名胜区,由于建筑的修建、森林的砍伐,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导致了该地区自然环境的退化,甚至出现了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尘暴等极端现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1141283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5.png)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引言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各种地理要素和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地球表面的综合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球表面的大气、水体、陆地、生物等要素。
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大气与水体的相互作用: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形成云,云又通过降水形式返回水体,水体的蒸发又导致大气中水蒸气的增加。
2.大气与陆地的相互作用:大气中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陆地的气温、降水和风力状况。
例如,气候干燥的地区往往导致土壤贫瘠。
3.水体与陆地的相互作用:水体的流动形成了江河湖海等水路系统,这些水路又对陆地的地貌形成和土壤类型产生重要影响。
4.生物与地表要素的相互作用:生物通过生态系统对地表进行改造和调节,例如植物的根系可以稳定土壤,保护地表环境。
三、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球表面的综合影响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地球表面产生了综合影响。
1.气候影响:大气中的气候系统直接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气温、降水和风力等要素。
不同气候区域的形成和变化决定了地球表面的湿度、干燥程度和季节变化。
2.地形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决定了水体的流动路径和陆地的地貌形态。
例如,山脉的形成使得水流形成了河流,河流进一步侵蚀地表形成了深谷和峡谷。
3.水系影响:水体通过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形成了复杂的水路系统,这些水路系统对地表的温度调节、气候形成和土壤的养分提供起着重要作用。
4.生物影响:生物存在和生态系统的运作直接影响着地表环境。
植物通过根系稳定土壤,动物通过作用于土壤的排泄物改变了土壤的养分含量和结构。
四、结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了地球表面各种要素和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整体性对于科学研究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ea7db5c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7d.png)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备肥力,能生长植物的陆地结石表层。
肥力就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例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累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就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构成和发育。
例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小。
旱情或者炎热条件下,风化壳厚,土壤层也厚。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促进作用于土壤。
例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原产。
平缓的山坡:地表物质搬迁速度快,容易发育浓厚的土壤。
平缓的地方:地表物质的冲刷速度慢,平衡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浓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不好,但冷却受高,水分极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3环境的整体性建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存有综合的考量和对策。
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2课时)课件高二上学期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2课时)课件高二上学期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aad9d0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f.png)
局部小区域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年降水变率加大。
森 林 面 积 锐 减 生物
大气
水文
下渗减少,地表径流 增加,河流含沙量加 大,淤积河道,导致 旱涝灾害增加。
地面沟谷纵横, 岩石裸露,岩石 的风化速度加快
地貌
土壤
表层土壤流失 更加严重,土 壤肥力下降 。
“牵一发而动全身”
活动: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要素特点
变化性: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生物
大气 水文
地貌
土壤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即 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1 能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2
能够说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物质循环、自然地理要 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3 能够解释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4 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03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整体响应原理
“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 环境要素 受到干扰 发生变化
改变要素 间的物质 迁移和能 量交换
其他要素 发生连锁
变化
整个自然 环境发生
变化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 生一定的影响。如东北湿地变化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2022地理自然地理第3单元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2022地理自然地理第3单元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cd61d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0a.png)
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
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能描述各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
2。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综合思维: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地某种地理事象的成因。
2.区域认知:抓住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区域特征与各地理要素间的关系.3。
人地协调观: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要相互协调。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主要有哪些?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2.什么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3.整体性体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4.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有哪几类?有何意义?(1)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2)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特别提醒]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作用是什么?(1)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
(2)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2.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主要体现是什么?(1)海洋与大气之间错误!(2)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的作用是什么?(1)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
(2)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2.举例说明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吸收释放制造或消耗光合作用CO2、H2O O2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O2CO2、H2O消耗有机物植物的产生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2)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1.读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代号①~⑦表示的物质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⑦________.(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环境中的________物合成_______物,同时把________能转变为_______能储藏在有机体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 (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 (2)](https://img.taocdn.com/s3/m/32308f5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9.png)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让同学自主探究水文与那些地理要素相关,打开了同学的视野、开罗了同学的思维,真正以同学思维认知为主导、以同学为主题。
缺乏之处:教学语言不够幽默,课堂秩序有加、却缺乏快乐;留意说话的艺术,少问“懂了吗”,多说“还有什么地方有怀疑”或是“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表述带给同学的`心理反应是不同的,带来的课堂效果也有所不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2本节课对同学进行了有效的学法指导,表现如下:1、导入新课时通过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使同学把握了新旧学问之间的联系,告知同学学习中应留意学问之间的联系,方可融会贯穿。
2、通过读教材图3-3和3-4,引导同学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从而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同学把握了读图分析问题的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缘由”,同学把握了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主动思索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4、通过分析案例,得出“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改变”的结论,使同学把握归纳总结问题的方法。
5、通过自主学习“自然地理要素的互相作用”,使同学把握从教材在提取有用学问的方法等等。
文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3新的教学理念要求给予同学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
课本内容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学问点,阅读、思索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同学更好的参加到课堂教学中。
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到达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确实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到达最优化。
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
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同学的阅历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同学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同学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舞,制造“思维性商量”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加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同学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独特化的教学,满意同学的参加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育同学对地理的爱好,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B1-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1-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b011713b83c4bb4cf7ecd1cd.png)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 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牵一发 而动全身”;即,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 一个整体;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即,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
4.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大气圈
生物圈 岩石圈
←水能 势能→
水圈
●四大圈层之间不停的进行太阳能、热能、重 力能等能量的交换与传输,从而相互作用
5.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生物圈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水循环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碳循环
B1-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什么是地理环境?组成要素有哪些? 环境:某项中心事物周围事物的境况 地理环境:人类社会周围事物的境况, 也叫自然环境 地貌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2.举例说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间有什么关系?
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项目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秘鲁寒流向西北流动, 温暖的赤道逆流向南流动, 洋流 秘鲁沿岸海水上升 秘鲁沿岸海水下沉 秘鲁沿岸水温升高,表层营养物质 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 生物 鱼类繁多,形成渔场 减少,浮游生物、鱼类、鸟类死亡 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气流上升,西 赤道西太平洋沿岸气流 岸气流下沉,东岸变暖下沉气流 大气环流 上升,东岸气流下沉 减弱 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 西部澳大利亚、非洲等旱灾严重, 天气气候 水较少,形成荒漠 东岸秘鲁境内的沙漠暴雨成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丘陵红壤属亚热带热风气候,化学与生物作用较 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 区,因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 育成深厚的土壤。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 度较差。
说一说:黄土高原土壤的性状和成因
性状:黄土高原的黄土土质疏 松,质地均匀,垂直节理发育, 直立性强, 成因:它是第四纪历史时期长 期的堆积物,黄土 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 堆积而成。黄土堆积之后,又 受流水等影响,发生再搬运, 形成黄土堆积物,——“风吹来 的高原”。
不对。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 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
1、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 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 起 来;相反,有机质减少。 2、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 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风化壳逐渐加 厚,土壤层也较厚。
通过光合作用, 植物吸收了大气 中的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 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厄尔尼诺”将会对大气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导致气候变 化: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 涝灾害;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 重干旱。“厄尔尼诺”也会影响到热带以外的中高纬度地区,甚 至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 植物的疏松表层。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裸 露 岩 石
风化作用
成 土 母 质
微生物 低等植物
原 始 土 壤
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 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 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 来源。
成 成 原 裸 露 风化作用 土 微生物 始 草本植物 熟 母 低等植物 土 木本植物 土 岩 质 壤 壤 石
耕作培育
生土 熟土 肥土
耕 作 土 壤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合理耕作经营,重视培育保 护,用养结合,可促使土壤 不断更新,肥力不断提高。 会引起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人们在利用土壤时,应重视土壤的保护 和培育,做到用养结合,促使土壤不断得 到改良。
2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引发加强亚 洲季风
改变海陆分布和亚 欧大陆轮廓
雨热同期、物种最丰富、产量最 高、生态环境优越
东亚南亚形成最强 盛的季风区
阻挡印度洋、太平洋暖湿 气流深入 中亚、西亚形成 “干旱核心” 沙漠戈壁连绵,草原黄土横亘, 森林湿地限于沿海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水循环 地质循环
大气循环
生物循环
正是由于它们的存 在,才把地理环境 各组成成分融合成 自然综合体,构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图片展示巴 西亚马孙河流 域,请同学来描 述一下该地区 的地理环境。 从地貌、气候、 土壤、水文、生 物等角度描述
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地貌),亚 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 流(水文)因为该地处于赤道附近,形成终年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气候),茂密的热 带雨林中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植被)。
通过降水,土壤 和水圈及生物获 得水分补给 通过植物蒸腾和 土壤蒸发,大气 获得了水汽
(三)、生物与土壤
植物残体进入土 壤,向土壤提供 了有机质。
岩石通过风化向 土壤提供成土物 质和无机盐 土壤及岩石风化 物被侵蚀,搬运 到低洼处堆积, 形成沉积岩。
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F
⑧
A
垦辟新地
⑦
E
土地退化
【例】右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 S CO 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回答 ① 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 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 循环 物的 光合 作用,②表示绿色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矿物质和水分 。 腐殖质 吸收 ②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 ++++ ++++ 过物质迁移和 能量交换 来实现。 成土母质 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 ++++ ++++ 淋失 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 ▲ 。 寒冷的气候条件下, 土壤的冻结时间长,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 微生物分解作用慢使 形成中的作用。 有机质积累
阅读以下材料,你可以获得关于土壤的什么信息?
鄂尔多斯的毛乌素沙地, 原是一块殷实的草原。在清光 绪末年,大片草原被开垦,而 且只用不养。最初产量很高, 随后就急剧下降,几年后即行 撂荒,再开新荒地,致使原来 的生荒地变成熟荒地,熟荒地 又变成老轮荒地,最后成为流 动沙地。
人类活动也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土壤的形成过程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有机质积累过程 岩石
风化 生物 微生物 成土母质 生长 积累有机质 作用 腐殖质
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矿物质 根系 淋失 吸收 分解、释放
养分元素的富 土壤表层 集 残体释放
探究
阅读“地形与土壤”内容,在不同的地形条 件下,土壤会有什么特征?
(四)、地形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 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 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坡向与土壤 坡度 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 发育土壤厚度
牦牛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动物 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地理环境整体性
地 理 环 境 要 素 包 括
生
物
水 无 有 机 机 盐 物
水 大 气
尘埃 降水、风能
岩
石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各个要 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 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陡峭的山坡
平坦的地方 坡向 阳坡 阴坡
较快
较慢
薄
深厚 水分状况 蒸发量较大,水分状 况差 蒸发量较小,水分状 况好
温度状况 接受太阳辐射能多,温度状 况好 接受太阳辐射能少,温度状 况差
思考: 比较下列土壤类型中,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 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
黄河三角洲冲积土是由黄河带来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 堆积,并在比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而成, 发育程度最好。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 水量小于200mm。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 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思考:那么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呢?
气候
植被
地貌
土壤
水文
气候干 旱,多 风沙
植被稀 少,以 草原和 荒漠为 主
多风蚀 地貌
成土母质
区 别 联 系
土壤
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 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 肥力 长植物的疏 松表层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会逐渐转变成可 生长植物的土壤。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 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的粒度 与化学成分对土壤影响很大
成 原 成 裸 露 风化作用 土 微生物 始 草本植物 熟 母 低等植物 土 木本植物 土 岩 质 壤 壤 石
耕作培育
生土 熟土 肥土
耕 作 土 壤
(二)、气候与土壤
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 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 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 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 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 的性质与强度
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 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 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 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 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
土壤贫 瘠,有 机物含 量少
河流流 量小, 主要为 内流河
请看下列描述,判断它们体现了哪些要素之间 的相互关系。
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地貌---气候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
世界“寒极南极洲”冰广布
气候---地貌 气候---水文 水文---地貌 气候---生物 植物---气候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 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 草原区,在西周春秋 时期,森林覆盖率达 53%,当时河流众 多比较清澈,枯水季 节流量也较大。但随 着人口的增加,放牧、 农垦活动等加大,到 宋代以后“郁郁葱葱, 绿荫冉冉”的景观就 消失了。到了明清 以后,已经达到无地 不耕的地步,且大量 陡坡被开垦,水土流 失大大加强。森林只 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 山区。
读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经济循环示意图,将正确 答案的代码填入到空方框内,使系统成立(每一字母 限填一次) A 、农业单产不稳不高 B、耕作技术、方式落后 C、人均耕地减少 D、燃料需求增加 E、植被破坏 F、需要更多劳动力 G、增产增收无望 H、粮食短缺
人口增长
生产力低
C ②D ③H ④G ⑤B
①
⑥
青藏 高原 隆升
阻挡西伯利亚南下 气流 中亚、西亚粉尘东输, 沉积形成高原 黄土松散易冲蚀,黄河 泥沙易淤积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
东亚和南亚 中亚和西亚
气候 植被 水文 地貌 土壤
思考: 我国东北的黑土和南方的红壤, 哪一种有机质含量高?为什么?
黑土有机质含量高 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的冻结时间长, 微生物分解作用慢使有机质积累;而在温 暖湿润的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能 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思考:
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 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