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金峰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金峰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每题3分)
让“艺术鲜花”植根“生活泥土”
卢新宁
荷兰画家凡·高有一幅名画《农鞋》,被后来者纷纷解读。

其中以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释最为深入人心:鞋具磨损内部那黑洞洞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艰辛,回响着大地无声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一言以蔽之,好的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

由此联想到中国美术馆的一个画展。

在近日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主办的“子夜墨魂——周一波画展”上,我们同样看到了许多“深入大地”的作品:背着小方桌兴冲冲迈步的《赶席》农民、在家看孩子种地的《留守男人》、讽刺“钓功名者”的《独钓》、体现城乡变迁的《二嫂进城》、反映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喊楼》……这些作品题材,或拾取于乡间习俗。

或根植于时代变化,使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这是周一波画展的重要特点。

“大风吹过黄土坡,还从纸上听民声”,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人物,周一波的画作不仅汲取了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着对脚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切。

而无论是“乡土幽默”的专业评价,还是“民生情怀”的观众留言,画展收获的赞誉,也再次印证了那句大白话: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即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

”一件文艺作品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所表现出的人物、环境或者事件,符合并唤起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体验。

所谓“胸中自有万千丘壑”,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深入生活,不投身大社会大自然中,胸中的丘壑又从何而来?
纵观当下许多文艺作品,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好评如潮.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

反之,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

往往是因为闭门造车;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固然也能“尽知天下事”。

然而,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

一是因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有‘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二是因为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后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

在这个意义上,正如一位论者所言: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但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疏远了生活的人,生活也会疏远他;离开了泥土,就没有鲜花。

毛泽东同志《在廷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这样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能否踏准社会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接决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关系到文艺是否能如鲁迅先生所言,成为“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选自2011年4月8日《人民日报》)
6.下列不能证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子夜墨魂一周一波画展”或拾取于乡间习俗,或根植于时代变化,使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B.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好评如潮,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

C.艺术创作要表现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但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则不必受此限制。

D.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能否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接决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保持着对脚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切,这是周一波画展的唯一目的。

B.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人物,周一波的画作摒弃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技法,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

C.作者认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要躬身体验就能去伪存真,发现生活中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

D.好的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荷兰画家凡·高的名画《农鞋》就是典型的例子。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培养感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

B.现代农业可以搞元土栽培、工厂化生产,艺术创作也可以尝试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以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C.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也能“尽知天下事”,所以作家深入生活的意义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大了。

D.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而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就是因为闭门造车。

参考答案:
6.C(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即极写大景,如‘限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

”)
7.D(A.“唯一目的”错,文中只说是“重要特点”。

B.“摒弃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技法”错,原文说的是“汲取了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

C.说法绝对,原文说“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有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
8.A(B.“艺术创作也可以尝试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错,原文是说“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C.“作家深入生活的意义
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大了”错,原文说“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

D.“就是因为闭门造车”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往往是因为闭门造车”)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忘情花的滋味
林清玄
院子里的昙花突然间开了,一共十八朵。

夜里,打开院子里的灯,坐在幽暗的室内望向窗外,乳白色的昙花在灯下有一种难言的姿色,每一朵都是一幅春天的风景。

昙花是不能近看的,它适合远观。

近看的昙花只是昙花,一种炫目的美丽,远观的昙花就不同了,它像是池里的睡莲在夜间醒来,一步一步走到人们的庭前后院,而且这些挺立在池中的睡莲都爬到昙花枝上,弯下腰,吐露出白色的芬芳。

第二天清晨花全谢了,垂着低低的头。

我和妻子商量着,用什么方法吃那些凋谢的昙花,我说,昙花炒猪肉是最鲜美的一道菜,是我小时候常吃的。

妻子说,昙花属于涅槃科,是吃斋的,不能与猪肉同炒,
应该熬冰糖,可以生津止咳,可以叫人宠辱皆忘。

后来我们把昙花熬了冰糖,在春天的夜里喝昙花茶有一种清香的滋味,喝进喉里,它的香气仿佛是
来自天的远方,比起阳明山上白云山庄的兰花茶毫不逊色——如果兰花是王者之香,昙花就是禅者之香,充满遥远、幽渺、神秘的气味。

果然,妻子说,昙花的另一个名字叫“忘情花”,忘情就是“寂焉不动情,若遗忘之者”,也就是晋
书中说的“圣人忘情”。

在缤纷灿烂的花世界里,“忘情花”不知是哪一位高人的命名,它为昙花的一生下了一个注解。

昙花好像是一个隐者,举世滔滔中,昙花固守了自己的情,将一生的精华在一夜间吐放,它美得那么鲜明,那么短暂,因为鲜明,所以动人,因为短暂,才教人难忘。

当它死了之后,我们喝着用它煎熬成的昙花茶,在昙花,它是忘情了,对我们,却把昙花遗忘的情喝进腹中,在腹中慢慢的酝酿。

由于喝昙花茶,我想起童年时代吃昙花的几种滋味。

第一种方法是“昙花炒猪肉”,把切成细丝的昙花和肉丝丢进锅中,烈火一炒,就是一道令人垂涎的好菜,这一道菜里昙花的滋味像是雨后荀园中冒出来的香菇,滑润、轻淡、入口即不能忘。

第二种方法是“昙花炖鸡”,将整朵的昙花一一洗净和鸡块同炖,放一点姜丝,这一道菜中昙花的滋味有一点像香菇,汤是清的,捞起来的昙花还像活的一般。

第三种方法是“炸昙花饼”,用糖、面粉和鸡蛋打匀,把昙花沾满,放到油锅中炸到金黄色即可食,这一道菜中昙花的滋味香脆达到极致,任何饼都无法比拟。

我们的童年在爸爸的调教下,几乎每个兄弟都是“食花的怪客”。

那时候年纪小不知道怜香惜玉这一套,如今想起那些花魂,心中总是有一种罪过的感觉。

食花真是有罪的吗?食了昙花真能忘情吗?有一次读《本草纲目》,知道古人也是食花的,古人也食草。

《本草纲目》讲萱草时,引了李九华的《延寿书》说:“嫩苗为蔬,食之动风,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忧。


如果萱草“忘忧草”的名是因之而起,我倒愿意为昙花是“忘情花”下一注解:“美花为蔬,食之忘情,令人淡然超脱,因名忘情。


“忘情花”的滋味是宜于联想的。

在我们的情感世界里,“忘情”几乎是不可能的境界,因为有爱就有纠结,有情就有牵缠,要在纠结牵缠中拔出身来,走向空旷不凡的天地,就要像“忘情花”一样在短暂的时间里开得美丽,等凋萎了以后,把那些纠结牵缠的情经过煎、炒、煮、炸的锻炼,然后一口一口吞入腹里,并将它埋到心底最深处,等到另一个开放的时刻。

每个人的情感都是有盛衰的,就像昙花即使忘情,也有兴谢。

我们不是圣人,不能忘情,再好的歌者也有恍惚失曲的时候,再好的舞者也有乱节而忘形的时刻,我们都是凡人,不能有“爱到忘情近佛心”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藏情”。

把完成过、失败过的情爱像一幅卷轴一样卷起来放在心灵的角落,让它洗潜,让它褪色,在岁月的足迹走过后打开来,看自己在卷轴空白处的落款,以及还鲜明如昔的刻印。

我们落过款、烙过印,我们惜过香、怜过玉,这就够了,忘情又如何?无情又如何?
(有删改)
12.赏析文章第一段中“突然间”的妙处。

13.文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昙花与禅有关?
14.作者从“忘情花的滋味”中受到了哪些情感启发?请简要概括。

15.有人评价林清玄的散文“淡而有味,浅而有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2.“突然间”写出昙花开得急促,快,表现出作者对昙花开放的喜悦;与下文“第二天清晨花全谢了”相呼应,突出昙花开放的短暂。

13.①昙花外形与莲花相似,属于涅槃科,是吃斋的。

②昙花的香味就是禅者之香,充满遥远、幽渺、神秘的气味。

③昙花像是一个隐者,固守了自己的情。

④昙花又名“忘情花”,令人淡然超脱。

14.①“忘情”几乎是不可能的境界。

②每个人的情感都是有盛衰的,把完成过、失败过的情爱,藏于心灵的角落,让它洗潜,让它褪色。

③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拿得起,放得下。

15.从语言的角度分析。

“院子里的昙花突然间开了,一共十八朵。

夜里,打开院子里的灯,坐在幽暗的室内望向窗外”,这样的语言朴素、自然;“它像是池里的睡莲在夜间醒来,一步一步走到人们的庭前后院”“昙花好像是一个隐者”,这些句子又运用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从主旨的角度看。

浅显易懂的文字中渗透深意,如“它美得那么鲜明,那么短暂,因为鲜明,所以动人,因为短暂,才教人难忘”,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对于美的客观存在与人的主观欣赏之间关系的阐述。

作者并不说透,通过一些留白,给读者以极大的思考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感受他所营造的氛围。

12.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作答本题,先要从内容上理解“突然间”的含义,然后分析其与下文或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注意答案要全面。

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作答本题,要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从中找出昙花与禅有关的内容,比如文章的第三段,“妻子说,昙花属于涅槃科,是吃斋的”;文章的第四段,“昙花就是禅者之香,充满遥远、幽眇、神秘的气味”;等等。

14.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

作答本题,要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感悟进行分析。

文章倒数第三段中有“‘忘情花’的滋味是宜于联想的”,接下来直到文章结尾都讲的是作者受到的情感启发,将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1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应明确题干中“淡而有味,浅而有致”的含意是“一方面平实、淡然,一方面有韵味”,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从哪些角度作答。

结合平时的积累可知,本题的答题角度应为“语言”和“主旨”两个角度。

注意要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加以佐证。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艺术生产领域,只有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包容着它的国际性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民族记忆的冲突,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油画从材质、观念、方法上都积淀着西方的历史记忆和历史经验,当它被用来塑造中国的形象和承载中国的记忆时,它会以何种方式“出场”呢?
从中国油画发展史来看,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正经历着和西方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从古典写实的再现的艺术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意象的表现的艺术。

但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都力图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形式衔接起来,都力图表达中国的民族记忆。

革命胜利以后,从西方传承过来的艺术进程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格局下所形成的艺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和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被移植到中国,形成了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写实主义油画。

和所有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充分地表达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民族记忆,它叙述和再现了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着力宣扬这个时期一直倡导的革命意识形态;至“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蜕变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艺术本身却被消解了。

具有反讽意义的是,正是写实主义油画的这种观念性,为后来的中国流行艺术的蓬勃兴起,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和可以利用的材料。

在中国的写实主义艺术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流行艺术从波澜不兴到蔚为大观,成为当下足以和前者并驾齐驱的一股最重要的艺术力量,原因何在?按西方艺术史的变迁规律来看,流行文化的兴起是西方艺术在古典写实时代终结之后历经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后,由美国的文化霸权所扶持起来的一种话语形态,它力图通过消解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来消解艺术的神圣性,进而消解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艺术欧洲的中心地位;它倡导的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主张艺术是通俗的、可复制的、可批量生产的;它实际上又重新确立了观念对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任何形式在流行艺术那里都成了图解某种观念的符号和工具。

很显然,流行艺术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

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它实际上从来没有对现状的批判,它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

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有文化工业的既有逻辑,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作为国际潮流的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反映,本质上它是一种移植的文化。

(摘编自荣剑《第三空间:抽象艺术的中国力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油画在艺术生产领域具有某种最典型的包容性,因此中国油画的国际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内在的民族记忆也就没有了冲突。

B. 从古典写实的再现艺术逐渐过渡到抽象意象的表现艺术,这表明油画艺术在中国和在西方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

C. 与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不一样,中国写实主义油画,表达特定时期的民族记忆,再现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D. 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流行艺术作为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并没有对现状进行批判,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油画形式的国际性和内容的民族性的角度,提出问题,引起下文。

B. 文章第二段,从革命胜利前、后两个方面,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

C. 文章第三段,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特点、发展及其产生的一些影响。

D. 文章最后一段,通过阐述西方艺术变迁的规律,论述中国流行艺术崛起的深层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被在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下所形成的艺术形式所取代,与当时的革命进程有关系。

B. “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成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这对艺术的发展来说,不一定完全是坏事。

C. 如果流行文化通过某些途径消解了艺术的神圣性,就有可能导致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欧洲艺术中心地位的崩塌。

D. 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占据主导地位和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都有外国文化影响的因素,由此可知,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艺繁荣的前提。

参考答案:
1. D
2. B
3. D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A项,“中国油画在艺术生产领域具有某种最典型的包容性,因此中国油画的国际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内在的民族记忆也就没有了冲突”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原文的意思是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包容它的国际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内在民族记忆的冲突,不是说两者没有冲突。

B项,“……这表明油画艺术在中国和在西方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错误,从文中来看,只是“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具有相同进程,另外,“油画艺术”应为“以徐悲鸿为代表的油画艺术”。

C项,“与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形式不一样”错误,文中说的是“和所有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

故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B项,“文章第二段,从革命胜利前、后两个方面,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二段,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是革命胜利后,革命胜利前,阐述的不是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

故选B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D项,“由此可知,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艺繁荣的前提”错误,该推理不严密,说法过于绝对化。

虽然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占据主导地位和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都有外国文化影响的因素,但不能就此推导出“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艺繁荣的前提”这一结论。

故选D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