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主题、主导(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主题、主导(1)

内容提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和建设者;和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题,不和谐是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这主要是由中国国情和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所决定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主题和主导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主体是新农村建设这列火车的车轮;主导是火车的车头和燃料;主题是火车要到达的目的地。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和建设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力量;无产阶级只能自己解放自己。

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①

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②“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③

邓小平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是传家宝。”④“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⑤江泽民同志指出:“任务要依靠群众去完成,经验要依靠群众去积累,新事物要依靠群众去创造,困难也要依靠群众才能克服。”⑥“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⑦

目前,关键的问题是应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发展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现实的个人来说,人和主体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并非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的主体。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地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主体,具有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性前提下对于人的更高层次的规定性。就人来说,人可能成为活动主体具有主体性,也可能不成为主体不具有主体性,但人不论是否是主体、是否具有主体性,人总是人,具有人性。一个人一旦成为主体具有主体性,便又进一步丰富了他的人性的内容,主体性成了他的人性的核心。

从人的本质的角度看,劳动是人的类特性;从人的主体性的角度看,劳动既可能肯定人也可以否定人。因为在人类历史上,既有“自由自觉的劳动”,也有“异化的劳动”。

只是说劳动和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还只是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客观基础,要真正把握现实人的本质属性还必须由此

进入到更高、更深的层次,进入到真正的劳动主体的劳动和社会关系。

人格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身上的集中表现,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一种资格。人只有作为活动主体才有人格,人只有具有独立人格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人和人之间在人格上应当是平等的。

和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题。

和谐社会包括三方面的和谐:一是农村的和谐;二是城市的和谐;三是城乡之间的和谐互动。

和谐农村是中国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中国的和谐。在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农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农村的不和谐是解决中国社会不和谐的重点和难点。

农村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力的不和谐;二是生产关系的不和谐;三是文化的不和谐。

生产力的不和谐,主要表现是:农村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较城市更为严重。具体表现有:

一是生产主体素质不高。有关资料表明,全国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的仍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生产主体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和主动要素,没有高素质的生产主体,就很难产生高水平的生产力。

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社会需求有很大差距。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耕地和水资源短缺。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和水资源较少,而消耗较大。人均占有耕地资源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与此同时,耕地数量减少和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1998年—XX年,我国耕地面积从亿亩减少到亿亩。目前,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5%以上;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比欧洲同类土壤低—3个百分点。农业用水缺口每年超过400亿立方。耕地和水资源缺乏,将是长期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目前,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已不足40%,工程配套率不足70%,工程老化、年久失修、渠系不配套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加上水资源短缺,8亿多亩有灌溉条件的耕地,每年有1亿亩左右不能得到灌溉。三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以上,发展中国家也都超过1%,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储备不足,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较低,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只有45%左右,比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要低20—30个百分点。农业的物资装备水平较低,每千公顷耕地拥有拖拉机数,世界平均水平为19台,而我国仅台,不及一半。四是农业基础设施

建设投入缺口较大。目前,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约3000亿元,仅占总支出的12%左右。农业贷款只占全社会贷款总额的5%左右,与农业增加值占%的比重很不相称。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的投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全国农民兴修农田水利投工量,1998年超过100亿个工日,XX年减少到47亿个,XX年不到30亿个,即使每个工日只按10元计算,今后我国每年仅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缺口都要超过700亿元。

三是农民生活环境差。据联合国统计显示,目前水污染已给人类造成严重伤害。在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农村地区,还有亿人口饮水不安全。由于缺少环境监管和治理经费来源,农村聚居点的上下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建设,导致我国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大大低于城市。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聚居点的环境基本处于“自治”状态。污染治理设施等与人居环境有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使农村居民的环境状况显著劣于城市。在农村,脏、乱、差现象普遍,有些村中畜禽粪便、秸秆乱堆乱放,厕所与水井相邻,污水横流。有些农户房屋有门无窗,阴暗潮湿,空气污浊。农村的面源污染非常严重,有些地区面源污染甚至占到江河湖库负荷的40%--60%。同城市的点源污染相比,农村面源污染更难以控制和治理。至XX年,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