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组成ppt课件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

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


总结 表12-至2大脊脑髓皮层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纤 2.脊髓小脑束 维 束 3.脊髓丘脑束
将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深感觉信息经小脑传至大脑皮层,与 运动和姿势的调节有关
感觉传导通路的重要部分,传入后根的痛温觉、触压觉分
别经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上传至丘脑,进而上传至大脑皮

下 1.皮质脊髓束

的 2.红核脊髓束 纤
结构
功能
前角 主要参与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支配
后角 参与感觉信息的中转
侧角
灰质 连合
C8-L2侧角:脊髓交感神经中枢,支配血管、内脏及腺 体的活动 S2-4:脊髓副交感神经中枢,支配膀胱、直肠和性腺
灰质前连合:主要为左右相互交叉的痛、温觉纤维及 一部分触觉纤维 灰质后连合:连接两侧后角
结构
功能 脊髓
上 1.薄束与楔束 传导深感觉、皮肤的精细触觉至薄束核和楔束核,进而传
内脏感觉核:孤束核

1)非脑神经核
薄束核 楔束核 中缝核 下橄榄核 黑质 红核

2.白质—纤维束构成
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 脊髓丘脑束 三叉丘系

下行纤维束 皮质延髓束
锥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3.网状结构

3.网状结构
功能: 1)对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的影响 2)对肌张力的调节 抑制区 易化区 高位中枢 去大脑强直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产生加压素、催产素、促垂体激素,释放入血, 进而调节内分泌活动和内脏活动。

下丘脑主要功能
1)神经内分泌中心 2)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3)通过与边缘系统的联系,参与对情绪 活动的调节 4)与人类昼夜节律的调节有关

神经系统总论ppt课件

神经系统总论ppt课件
(七种) 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皮肤、肌(肌腱)和大部分口、鼻腔粘膜。 ⑵特殊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位听器和视器等特殊感觉器官。 ⑶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头、颈、胸、腹的脏器。 ⑷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味蕾和嗅器。 ⑸一般躯体运动纤维:支配眼球外肌、舌肌。 ⑹一般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面肌和咽喉肌等。
内脏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高级中枢:中央前回,
中枢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低级中枢: 脊髓前角
脑干躯体运动核
躯体感觉神经(传入神经)
躯体神经 周围部
神经 系统
躯体运动神经(传出神经)
系统
中枢部 高级中枢: 边缘叶
较高级中枢: 下丘脑
低级中枢: 脑干内脏运动核
内脏神经 周围部 系统
神第 经六 系章 统
第一节 总论
分类(分部); 组成; 位置; 形态; 内部构造; 功能(机能)
神经系统总论
一、神经系统的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 (中枢部) 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脊髓 脑神经(12对)
(周围部)
脊神经(31对) 躯体感觉神经
躯体神经 (传入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传出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四类) ⑴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传导浅(痛、温觉等)、 深感觉冲动。 (2)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传导感觉冲动。 (3)躯体运动纤维
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运动。 (4)内脏运动纤维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支配平滑肌、心肌的运动,控 制腺体分泌。

神经系统的组成ppt课件完整版

神经系统的组成ppt课件完整版
器、压力感受器等。
感受器的分类
根据感受器所在部位和接受刺激 的性质,可分为外感受器、内感
受器和本体感受器。
传出神经纤维及效应器
传出神经纤维
负责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 令传导至效应器,包括运 动神经元的轴突及其髓鞘 。
效应器
接受传出神经纤维传来的 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收缩 或腺体分泌等生理效应的 结构,如肌肉、腺体等。
功能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外界刺激,调节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以适应 外界环境的变化。它具有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和运动等多种功能。
神经系统结构简介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 分,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
神经元
是神息 的能力。
等,后者如臂丛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等。
02 03
神经再生过程
神经损伤后,远端神经发生华勒氏变性,近端神经轴突开始再生。再生 过程中,神经细胞需要克服多种抑制因素,如瘢痕组织、神经生长抑制 因子等。
神经修复策略
为了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可以采取多种策略,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细胞治疗等。其中,细胞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使用干细胞或 神经细胞移植来促进神经再生。
神经元结构
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其中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树突负责接收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 ,轴突则负责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元类型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和形态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类型。感觉神经元负责接收外 界刺激并转化为神经信号,运动神经元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中间神经元则负责在感觉和 运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突触传递机制
• 突触结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

神经系统的组成ppt课件

神经系统的组成ppt课件

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白质 灰质
脊神经
反射:有一些低级的神经中枢,对外界或体
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
传导: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思考
神经细胞与其他细胞相比,有什么不同?
上皮细胞
红细胞
脂肪细胞
神经细胞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如何区分树突和轴突?
细胞体 突起
髓鞘
树突
数量多 较短 无髓鞘包裹 接受信息
轴突 一般只有一个 较长
有髓鞘包裹
传出信息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
神经元 / 神经纤维 / 神经
脊髓
脊神经 肌肉 皮肤
结缔组织膜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 (包括轴突和包裹的髓鞘)
神经元 / 神经纤维 / 神经
3、记忆需要及时巩固
4、劳逸结合,文理科交叉 5、勤用脑
将一只实验大鼠放人一个充满玩具和有很多同伴(其 他鼠)的复杂环境中,结果显示其枕叶皮层单个神经元 和其他神经元的连接增加了25%。
中枢 神经 神 经 系 统
周围 神经
大脑 大脑皮层有许多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脑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和动作的协调性及准确性
感觉中枢 听觉中枢 视觉中枢
脑的结构和功能大脑 小脑 脑干来自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狗被切除小脑后的运动姿势
脑的结构和功能 大脑 小脑 脑干
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 (心跳、呼吸、血压)
脑的结构和功能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 脑干和大脑三个结构中,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A.小脑、脑干和大脑 B.大脑、小脑和脑干 C.脑干、小脑和大脑 D.大脑、脑干和小脑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PPT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PPT

1、脑干
❖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 ❖ 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 ❖ 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脑干腹面观
脑干背面观
2、间脑The Diencephalon
❖ 背侧丘脑 ❖ 上丘脑 ❖ 下丘脑 ❖ 后丘脑 ❖ 底丘脑
四叠体及膝状体歌诀
❖ 上视、下听、外视、内听; ❖ 视听反射,务必记清。 ❖ 后丘脑 metathalamus: ❖ 内侧膝状体: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
颞叶
❖ 颞上沟、颞下沟 ❖ 颞上回:颞上沟与外侧沟之间 ❖ 颞中回;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 ❖ 颞下回:颞下沟与大脑下缘之间
2、大脑半球内侧面
内侧面
❖ 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后回向大脑内侧面的 延续部分
❖ 扣带回:胼胝体沟与扣带沟之间 ❖ 距状沟:位于胼胝体后下方呈弓形向后至枕
叶后端 ❖ 楔叶: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 ❖ 舌回:距状沟下方皮质
❖ 正中沟、界沟、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前庭区 (前庭神经核);听结节(蜗神经核);内侧 隆起;面神经丘;舌下神经三角(舌下神经 核);迷走神经三角(迷走神经背核);分隔 索;蓝斑;第四脑室顶前部,后部,三个孔: 第四脑室正中孔(1),第四脑室外侧孔
❖ 连通:中脑水管 →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 正中孔、外侧孔 → 蛛网膜下隙
4、端 脑 The Telencephalon 五 叶
❖ 额叶 frontal lobe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 ❖ 顶叶 parietal lobe 中央沟以后,外侧沟末端与枕叶
前缘中点连线以上的部分
❖ 颞叶 temporal lobe 外侧沟以下 ❖ 枕叶 occipital lobe 背外侧面:顶枕沟至枕前切迹
(距枕极4cm)连线后部 ❖ 岛叶 insular lobe 外侧沟深面,被大脑额、顶、颞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包括反射性运动控制、模式化运动控 制和随意运动控制等。其中,反射性 运动控制是最基本的运动控制方式, 模式化运动控制是中枢神经系统通过 学习和记忆形成的固定运动模式,而 随意运动控制则是中枢神经系统根据 环境变化灵活调整运动策略的过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4 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元的分布
广泛分布于内脏、血管和腺体等 器官,形成交感神经链。
通过反复练习和深化理解来巩固。
03
学习与记忆的关系
学习是记忆的前提,记忆是学习的结果。没有学习,就没有可回忆的内
容;没有记忆,则无法保持和再现学习的成果。
情绪与情感
情绪
情感
短暂的、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通常与 特定的生理唤醒和表情模式相关。例如, 愤怒、恐惧、快乐等。
持久的、相对稳定的心理体验,通常与个 人的价值观、信念和期望相关。例如,爱 、恨、信任等。
交感神经递质
主要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管 收缩、心跳加快等效应。
交感神经兴奋表现
在应急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使 机体处于“战斗或逃跑”反应。
副交感神经系统
1 2
副交感神经元的分布
主要分布于心脏、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等器官。
副交感神经递质
主要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血管舒张、心跳减慢等 效应。
3
副交感神经兴奋表现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目录
• 神经系统概述 • 感觉神经系统 • 运动神经系统 • 自主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 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可塑性
01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和周 围神经系统(包括感觉神经、运 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组成。

七年级生物(下)神经系统的组成

七年级生物(下)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元的结构
总结词
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详细描述
神经元的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包含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轴 突是神经元的输出线,负责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肌肉或腺体。树突是神 经元的接收器,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输入信号。
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
总结词
神经元具有电兴奋性,能够传递电信 号。
七年级生物(下)神经系统的组 成
• 神经系统概述 • 神经元 • 突触 • 神经网络 • 脑和脊髓 • 周围神经系统
01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的定义
神经系统是生物体内由神经元和神经 纤维组成的网络,负责传递和处理信 息,协调生物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 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 括大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则包括 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发送运动信号。
脑神经
共有12对脑神经,主要负责传递 大脑与五官、口腔、头部等器官
之间的信息。
植物性神经
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 要负责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
信息传递
周围神经系统能够快速传递信息,使身体各部分 协调工作。
内脏调节
植物性神经能够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如心跳、 血压等。
信号的处理
神经元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 工处理,包括放大、整合和调 制等。
信号的传递
处理后的信号通过轴突和突触 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信号的输出
神经元的输出信号通过轴突和 其他连接方式传递给效应器, 如肌肉或腺体,从而控制生物
体的活动。
05
脑和脊髓
脑和脊髓的定义
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 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控

解剖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解剖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2024/1/26
外周调节
神经递质、受体和效应器 之间的相互作用
反射调节
通过感受器接收刺激,经 传入神经传至中枢,再由 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
21
自主神经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和相关检 查进行综合判断
2024/1/26
治疗
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 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 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 听觉传导通路:听觉信息通过内耳中的耳蜗感受器转化为神经信号,经听神经 传至蜗神经核、上橄榄核、外侧丘系、下丘核、内侧膝状体、听放射,最后投 射到大脑皮质的颞叶听觉中枢。
2024/1/26
13
感觉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全面进行神经系 统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如CT
、MRI等)。
2024/1/26
结构
神经系统结构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具有接收、整合和传递信息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则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 和保护作用。
2024/1/26
5
神经系统与行为的关系
感知与行为
神经系统通过感知内外环境的变化,将信息传递给大脑进 行识别,进而引发相应的行为反应。
学习与记忆
05
2024/1/26
04

包括舌体、舌根和舌系带等,主要功 能是接收味觉刺激并转化为神经信号 。
12
感觉传导通路与机制
• 痛温觉传导通路:痛觉和温度觉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和粘膜内,通过相应的传入 神经纤维将冲动传至脊髓后角,再经脊髓丘脑束传至丘脑的腹后外侧核,最后 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上2/3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突触前膜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CHAPTER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负责整合和处理各种信息,控制机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连接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分,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

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030201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根据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神经元的分类包括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以及突触后膜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突触传递的过程神经元与突触传递1 2 3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它们在突触传递中起关键作用。

神经递质的种类根据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性可分为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偶联型受体和酶联型受体。

受体的类型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可改变受体的构象或激活相关酶,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效应。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神经递质与受体CHAPTER感觉器官与感受器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受器类型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等感受器的生理特性适应、换能、编码等听觉传导通路耳蜗→ 听神经→ 脑干听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层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放射→ 大脑皮层触压觉传导通路外周触压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痛觉传导通路外周痛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温觉传导通路外周温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感觉传导通路感觉中枢及感觉整合感觉中枢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包括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感觉整合多种感觉信息在大脑皮层的整合,形成对外部世界的整体感知感觉剥夺与感觉过敏感觉剥夺指长时间缺乏某种感觉刺激,导致相应感觉能力下降;感觉过敏指对某种感觉刺激过于敏感,产生不适或疼痛等异常感觉。

CHAPTER03运动单位与肌纤维类型关系不同运动单位包含的肌纤维类型不同,影响肌肉收缩特性。

神经系统解剖图ppt课件

神经系统解剖图ppt课件

麦斯纳小体和帕西尼小体
肌梭
运动神经末梢(motor nerve ending) 分布: ①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骨骼肌(运动终板) ②内脏运动神经末梢(膨体)
平滑肌、心肌、腺体
运动终板(motor endplate)
三、神经系统基本术语
中枢性术语 ①灰质(皮质) ②白质(髓质) ③神经核 ④纤维束 ⑤网状结构
周围性术语 ①神经节 ②神经
灰质 白质

神经与神经节
神经元分类
按突起数目分 ①假单极NC ②双极NC ③多极NC
按功能分 ①感觉NC ②运动NC ③联络NC
(二)神经胶质C(glial cell)
中枢神经胶质C ①星形胶质C ②少突胶质C ③小胶质C ④室管膜C(脑室)
周围神经胶质C ①雪旺C(Schwann) ②卫星C(神经节内)
(三)、神经纤维和神经
神经系统
一、组成
central ns
中枢神经系 peripheral ns 周围神经系
NS组成表
二、NS基本结构
神经元 neuron
神经胶质C
(一)神经元neuron
胞体3~135um 突起 ①树突dendrite ②轴突axon
1um~1m,φ.2-20um 髓鞘Schwan C(雪旺细胞)
神经纤维
分类:
①长突起
有髓NF
②雪旺C(神经膜C) 无髓NF
神经
神经外膜 神经内膜 神经束膜 神经束
(四)神经末梢(nerve ending)
1、感觉神经末梢(sensory nerve ending) ①游离神经末梢:
表皮、角膜、粘膜上皮、浆膜及结缔组织等。 冷热、疼痛、轻触等刺激。 ②有被囊神经末梢 a 触觉小体(Meissner小体):感受应力; b 环层小体(Pacinian小体):感受较强应力 c 肌梭:感知肌纤维的伸缩、牵拉→调节张力

解剖生理课件——神经系统_图文

解剖生理课件——神经系统_图文

2、 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儿茶酚胺类递质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
多巴胺 肾上腺素能纤维: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以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元。 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结
合的受体。
2、中枢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导:沿一个方向单向传导 2)传导延搁:突触传递时间较长 3)中枢兴奋的扩散和集中
*
39
18
二、外周神经系统
联系中枢神经与外周器官之间的神经纤维 和神经节所组成,
神经呈白色带(索)状结构。
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1、脑神经
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
共有12对,多数从脑干发出,经颅骨孔
出颅腔。
书:p159 表2-5
*
39
19
按功能分:
感觉神经 Ⅰ嗅神经 Ⅱ 视神经、 Ⅷ 前庭耳蜗神经:平衡-听觉 运动神经 Ⅲ 动眼神经:眼球 Ⅳ 滑车神经:眼球 Ⅵ 外展神经:眼球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混合神经 Ⅴ 三叉神经 Ⅶ 面神经 Ⅸ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中枢兴奋的集中:不同部位传入中枢的神经冲动,最 后集中传递到中枢比较局限的部位。 中枢兴奋的扩散:某一部位传入中枢的神经冲动, 常常并不只局限于中枢的某个部位发生兴奋,而是兴 奋在中枢内由近到远进行广泛传播。
*
39
41
4)中枢兴奋的总和
兴奋在中枢传布需要多个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总 和,才能引发动作电位。包括时间上或空间上的 总和。
副交感神经系统:保护机体、休整恢
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 和生殖等功能。
*
39
33
第二节 神经生理
一、神经纤维生理
1、神经纤维兴奋的产生 (1)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 (3)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2神经系统的组成课件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2神经系统的组成课件

1.人的周围神经系统是指( D )
A.脑和脊髓
B.脊髓和脊神经
C.脑和脑神经 D.脑神经和脊神经
2.神经元的崛起中,一般有一条长而分枝少的崛起,
叫( A )
A.轴突 B.树突 C.脊髓 D.神经
3.下列不属于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的是( D )
A.躯体感觉中枢
B.躯体运动中枢
C.语言中枢
D.心血管运动中枢
白质----神经元崛起集合成束, 色泽白亮
资料分析与讨论
1、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二者控 制排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有什么差异? 2、有些患者出现不受意识安排的排尿情况,是哪里出 现了问题? 3、这些例子说明了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关系?
脑---是人体的高级中枢
视察与思考 1.脑为什么被称之为人体的“司令部”? 2.脑有哪些功能区?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脊髓---是人体的低级中枢
位于脊柱的椎管内,贯穿整个背部。脊髓聚集着几百 万个神经元,它负责在脊神经和脑之间快速传递信息, 又称为信息高速路。
周围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区分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节----神经元胞体集中
神经 ----神经元崛起集合成束, 外被结缔组织膜包裹
中枢神经系统
灰质----神经元胞体集中,色泽灰暗
神经细胞——神经元
树突 细胞体 细胞核 轴突
髓鞘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轴突末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体:代谢和营养中心
神经元
崛起
轴突:一根,把冲动传离细胞体,传到神经末梢
树突:多而短,接受刺激,把冲动传向细胞体
思考与讨论:神经冲动是怎样传导和传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迫大脑,
动功能,大
失明
小便失禁
脊髓受损 扭伤
肿瘤
可能的 解释
疑问
一、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
脑 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 脊神经(31对)
脑的位置—颅腔
脑的结构
大脑
脑干 小脑
语言中枢
大脑皮层功能区
躯体运动中枢
中央沟
躯体感觉中枢 语言中枢
语言中枢
语言中枢
听觉中枢
视觉中枢
小脑的结构和功能 狗被切除小脑后的行动姿势
生物七年级(下)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医生诊断 请同学们参考资料分析,对以下四名患者 的病情作出诊断。
患者1
患者2
患者3
患者4
症状
发病原 因
四肢没任何损 伤,一侧肢体 不能活动。
脑血栓
下肢没损伤,右下肢麻木, 脑颅内长
形成截瘫: 疼痛
有肿瘤,
下肢丧失运
快适应(皮肤触觉)/慢适应(痛觉)
生理意义:
有利于机体接受新的刺激(快适应);
有利于长期监测和及时调节(慢适应)。
第二节 视觉器官
视器
视觉器官简称视器,能感 受光波的刺激,经视神经传导 至大脑皮质视觉中枢而引起视 觉。视器由眼球及其辅助装置 两部分组成。
视器
眼球壁
外膜
(纤维膜)
中膜
(血管膜)
角膜 巩膜
泪腺
组 成
泪道
泪点 泪小管
泪囊
鼻泪管
泪腺 上泪小管
泪囊
泪点
下泪小管 鼻泪管
(四)、眼球外肌 总腱环
上睑提肌 提上睑 上斜肌 上直肌
内直肌
下直肌 下斜肌
外直肌
视器的血管和神经
视网膜颞侧 上小动脉
视网膜鼻侧 上小动脉







眼动脉


膜 鼻 侧 下 小 动 脉
颈内动脉
视网膜颞侧下小动脉
二、视觉生理
瞳孔对光反射: (1) 瞳孔的大小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
弱光下瞳孔散大,强光下瞳孔缩小。 (2) 意义: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
网膜不致因光量过强而受到损害。 (3) 瞳孔对光反射为双侧性的,称为互
感性对光反射。 眼球会聚 视近物时会发生双眼球内收及视轴向
鼻侧会聚现象,称为眼球会聚。也称为 辐辏反射。
3.散光:折光表面的不同方向曲率不等,故到达眼的平行 光线不能都聚焦在视网膜上。散光眼在视网膜上所形 成的物像不会清晰,并与物体的原形不完全符合。可 用柱镜矫正。
(三)、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 换能系统
人类视网膜感光细胞有视杆和视锥细胞两种。
视锥细胞对光的敏感性较差,介导昼光觉。 但能辨别颜色,且对物体表面的细节和境界 都能看得清楚,有很高的分辨力。
晶状体变凸调节过程:
视近物 物像模糊
视区皮层 中脑正中核
睫状肌收缩 凸
(环行肌收缩)
视物清晰
悬韧带松弛 物像前移
晶状体变 折光力
2、瞳孔的调节 当视近物时,在晶体调节的同时还伴随 瞳孔缩小。这种反应可减少入眼的光线 量和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使视网膜形成的物像更清晰。称为瞳孔 近反射或称瞳孔调节反射。
小脑的结构和功能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
脊髓
脊神经
神经系 统功能
中枢 神经 系统
大脑 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生命活动功能区 脑 小脑 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有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中枢
脊髓 联系脑与躯干、内脏通道
周围神 经系统
脑神经 传导神经冲动 脊神经 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元
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 →视黄醛分子在光照时由11-顺型(一种 较为弯曲的构象)变为全反型(一种较为直的分子构象) → 视蛋白分子构象也发生改 变,经过较复杂的信号 传递系统的活动,诱发视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 在亮处分解的视紫红质,在暗处又可重新合成,亦即它是一个可逆反应:全反型的视黄 醛变为11-顺型的视黄醛, 很快再同视蛋白结合。
1、眼球纤维膜 即外膜
虹膜
(1)角膜 角膜反射虹膜角膜角 (2)巩膜 巩膜筛板
巩膜静脉窦 睫状体
2、眼球血管膜 即中膜
(1)脉络膜
(2)睫状体: 睫状突、 睫状环、睫状肌
(3)虹膜: 瞳孔、 瞳孔括约肌、瞳孔开大肌
3、眼球内(感觉)膜 即视网膜 视部 睫状体部
盲部
虹膜部
角膜
眼前房
眼后房
脉络膜
视 网 膜 巩膜
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性较高,介导暗光觉, 只能区别明暗、而无色觉。(视感杆细胞所 含的感光物质为视紫红质)
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
视紫红质的分子量约为27-28kd,是一种与结 合蛋白质, 由一分子称为视蛋白的蛋白质和一分子称为 视黄醛的生色基团所组成。 视黄醛由维生素A变来,后者是一种不饱和醇 ,在体内一种酶的作用下可氧化成视黄醛。
虹膜 睫状体 脉络膜
眼球
内膜
虹膜部 盲 睫状体部 部
(视网膜) 视部
房水
内容物 晶状体
眼副 器
玻璃体
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眶筋膜和眶 脂体
眼球壁 眼球
内容物
外膜
角膜 巩膜
(纤维膜
中膜 (血管膜)
虹膜 睫状体 脉络膜
内膜 (视网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虹膜部 睫状体部 视部
一、眼的解剖 (一) 眼球壁
白内障: 晶状体浑浊
睫状小带 晶状体皮质
晶状体囊 晶状体核
3、玻璃体 为胶状物质,表面为玻璃体囊,具有折光和支撑视网膜的作用。
(三)、 眼 副 器(眼球的 辅助装置)
眼睑
1、眼睑 2、结膜
结膜
睑结膜
泪器 眼球外肌
分 球结膜 部
结膜上、下穹(穹隆结膜)
眶内结缔组织脂体
结膜上穹
结膜囊
结膜下穹
(三)、泪器
(一)眼折光功能的调节
视近物(6m以内)时,如果眼不作调节,近物发出的 散射光线,经折射后必定成像于视网膜之后,视网膜 上形成的是模糊不清的物像。 但是,正常眼能看清一定近距离的物体。这是因为视 近物时,由于眼的折光系统能随着物体的移近而发生 相应的变化,以使物像仍能清晰地聚焦在视网膜上。
眼睛发生这种能看清近物的适应 性变化,称为眼的调节。
这种反射过程可以使成像于两眼视网 膜的对称点上,产生单一的清晰视觉。
(二)眼的调节异常
1.近视: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折光力过强,使远处 物体的平行光聚焦于视网膜之前。矫正近视可用凹透 镜。
2.远视: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折光力过弱, 使远处物体平行光聚焦于视网膜后方,造成视远物模 糊。矫正远视用凸透镜。
神经元 ----神经细胞
神经细
胞和其他细 胞有什么不 同?
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细胞体
1、结构
突起
树突 轴突+髓鞘---神经纤维-----神经
神经末梢 2、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传导神经冲动
在日常生活、劳动和体育锻炼中,哪些情况 容易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对此,你能否提 出一些安全建议?
1、晶状体折光能力的调节 2、瞳孔的调节 3、双眼球会聚
1、晶状体折光能力的调节
随着物体的移近,反射性引起晶体变凸, 折光能力增大,使影像聚焦在视网膜上。模糊 的视觉形象在视区皮层出现,引起下行冲动到 达中脑正中核,由动眼神经使眼内睫状肌的环 行肌收缩,引起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其自 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凸出(以前突较为明 显),折光能力增大。
(四)、与视觉有关的其它现象
暗适应和明适应
1. 明适应 (1)概念:当人从暗处突然进入光亮 处时,最初只有耀眼光亮而视物不清, 稍等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个现象称 为明适应。
(2)机制:明适应约1分钟即可完成。 耀眼的光感主要是由于在暗处合成的大 量视紫红质,在亮处迅速分解所致。只 有当大量视紫红质迅速分解之后,视锥 色素才能在光亮处感光。
(二)感受器 的换能作用和感受器电位
换能作用:感受器受刺激后,可以将各种刺激形 式转变为相应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 感受器电位:由适宜刺激引起感受器细胞膜产生 的去极化电位(视觉例外)。 特点:局部电位; 大小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的大小成比例; 可以总和,无全或无现象;呈电紧张性扩布。
(三)感受器 的适应 当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传入纤维 的冲动频率减少或主观的感觉减弱或消 失的现象。
2. 暗适应
(1)概念:人从亮处突然进入暗处,最 初看不清任何物体,经过一定时间逐渐 恢复暗光视觉的现象,称为暗适应。
(2) 机制:与在暗处视网膜中感光色素合 成增强有关;第一阶段(开始的7分钟内) 主要与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合成量增加有 关;第二阶段(在6-7分钟后到20分钟左 右)与视杆细胞中的视紫红质的合成逐渐 增加有关。
外来的撞击和打击、摔伤等,强光和噪 声的刺激以及烟酒的伤害用脑过度等
第十二章
特殊感觉器官的解 剖和生理
感觉: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在人脑形 成的主观印象,由三部分结构(感
受器、传导路和中枢)完成。
第一节 概述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 :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
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觉器官:由感觉细胞及其与之相连的神经 组织、以及能提高刺激感受效率的一些附属 结构共同构成的器官。一般将分布于头部与 脑神经相连的感觉器官称做特殊感觉器官。
(二)视野
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 看到的空间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