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名句积累(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名句积累(一)
语文课外名句积累(一)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象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
形容一个君子文采好、有修养。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拿手来当磨石,可以来雕琢我们的玉石。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诗经·小雅》)
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4.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
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它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比喻友好往来知恩图报。
8.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旅獒》)
要建造九仞高的山,如果最后一筐土石不倒在山顶上,那么山的高度就不会达到九仞,就会造山失败。
功亏于不能执着坚持。
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
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
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1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周语下》)
做人要认真,千万不要走错路啊
13.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战国策·燕策》)
善于做的人不一定成功,善于开始的人不不一定有结果
1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一》)
吸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1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1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才知道自己的困境(也可以理解为不足)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1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1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2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2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要广泛的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实行。
22.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礼要有来有往,送礼不回礼不礼貌收礼不送礼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2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4.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25.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子罕》)
(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2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2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2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水》)
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样,小人之间得交往甜的像甜酒一样。
2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
3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患:忧虑)
3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或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3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3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觉悟到过去做错了的事已经不能改正,但知道未来的事还可以挽救
3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智慧的人爱水,仁义的人爱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喜静;智慧的人容易快乐,仁义的人容易长寿。
3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3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三十三章)
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做高明。
38.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咏史》)
如果看了所有以前贤人们关于国和家的事情,就可以发现,成功是因为勤奋、节俭,而失败的人则是因为奢侈。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四十五章)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4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
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4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言,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4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学业因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玩耍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随大流。
4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4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
忧国忧民,勤勤恳恳能够使国家繁荣昌盛,而贪图享乐,沉溺酒色能使一个人丢掉性命。
4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不管多愚笨的人,在很多次的思考中,也一定会有收获。
4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
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48.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4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
告诫人们要养成谦虚的美德,杜绝骄傲。
50.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
车子两旁夹车的木头没了,车子就不能加载更多的东西,也不牢
固,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利害密切相关。
5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
比喻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52.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原比喻知音难觅。
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以至于很少有人能理解或接受。
5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能了解别人的人聪明,能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人明智。
5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
比喻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
是门当户对、志同道合的统称。
5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5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指的是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近期的事情就会多有忧虑。
57.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58.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
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59.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季氏这犯上的事情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做呢?
6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表明做什么事都不要绝对化,要适可而止。
永远有你达不到的东西,又何必苛求。
6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
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62.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宋·苏询》)
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
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63.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曷冠子·天则》)
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
6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荀子》)
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
6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汉·王符》)
意谓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的话,就愚昧不明。
6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是指皮都没有了,毛还长在哪儿?比喻失去了基础,事物就无法存在。
6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
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
6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意指人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形容真诚对人产生的感动力。
69.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
70.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运命论》)
是指高出森林的大树总是要被大风先吹倒。
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妒忌、指责。
木秀于林,也指新人新事刚刚出现。
71.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陆机《文赋》)
诗人进行艺术构思,不受时空之限制而驰骋无边。
72.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元·程端礼)
在读书上多花工夫,那么写文章时就轻松容易了。
7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
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74.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
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75.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
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越钻研越觉得其艰深。
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古语)
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77.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
(陆机)
就算口渴也了也不要去饮用被污染的泉水,就算燠热难耐也不要在不好的树木下荫凉。
表达了为人高洁,不能受腐败诱惑的思想情操。
78.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史记》)
它用于形容越多越好。
一般用于对事物的需求量大,而且质量不受限制。
79.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
形容徒费口舌。
80.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在丰厚的赏赐之下,一定有胆量去做的人。
指用大量金钱、财物作鼓励手段,可诱导人为之效力。
81.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
(《三国志》)
意思是强弩所发的箭,已达射程的尽头。
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82.貂不足,狗尾续。
(《晋书》)
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83.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资治通鉴》)
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
意思是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84.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
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
比喻很有才智的人无需上阵,只需做好前期的完善战略部署,就能够让事情获得成功。
8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
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
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或者比喻只希望得到而不将希望付诸行动。
86.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陆机)
比喻精炼扼要、含意深刻能使读者闻之惊警的妙句。
在关键、紧要处安插一句或几句精辟的话,就会成为一篇文章的警句。
87.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礼记》)
是说对所喜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对所讨厌的人也要知道他的长处。
8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一块玉如果不加雕琢的话,不会成为一件好器物;人如果不学习,不会通晓一些道理。
89.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
说明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
90.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论语》)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
91.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
君子不因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9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
93.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
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94.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
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9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
作为一个士人,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96.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
(《论语》)
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97.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发愤学习忘记了吃饭,在学习中快乐的忘记了忧愁,不知道暮年已经来临。
9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表现了屈原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9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楚辞·离骚》)
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后悔。
100.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老子)
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
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忪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101.欲加之罪,其无辞乎(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
想要给别人加上罪名,难道还找不到借口吗?用以谴责那些随意罗织罪名,造借口,诬陷别人的人。
102.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明察自我,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以推知过去。
103.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
轻举妄动的人做事缺乏思考,骄傲自满的人待人无礼。
104.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产生的危难祸害的情况。
人们用居安思危这个词用来比喻要提高警惕,以防祸患。
与“有备无患”近义。
105.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左传》)
形容为官清正,公平选拔人才。
10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
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107.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吕氏春秋》)
要着眼于务实不要好高骛远去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
108.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犹未迟也。
(《战国策·楚策》)
看到兔子才想到要猎狗去抓,其实还来的及的。
而等到羊丢了及时修补羊圈的话也是为了弥补下次不再丢样。
都是能够及时行动的,这样未必不好。
10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110.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宴子春秋》)
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
11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不得志的时候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要努力让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11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
强调了百姓的重要性。
11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意指环境完全左右人的行为,就像生长在麻丛中的蓬草,会长得很直,失去原来的形貌;而混在黑泥中的白沙,也会变黑。
说明,环境的重要性。
11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11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下》)
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11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
侯列传》)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
11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史记》)
苦口的药虽然很很难让人吞咽,但却有利于自己痊愈,逆耳的话虽有点伤人,但却能帮助我们的一言一行。
现在常用来形容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118.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记》)
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11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项羽本记》)
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不责备小的过错。
12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chá,苛刻)则无徒。
(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
现在可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12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比喻在某一方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方面有所成就。
122.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寄情于山水之间,去登山的时候在登山的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观海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只是借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人需要精神的寄托。
123.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上天下地寻找心中的太阳。
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
现在指: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问题。
124.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旧唐书》)
用完了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尽暴君的虐政;决开了东海的洪波,
也流不完暴君的罪恶。
多用来形容罪大恶极。
12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志》)
比喻野心膨大,也说明了人的野心有时也不能太狂野。
126.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
高雅、放浪不羁之人往往得不到世人的认可;得到世人普遍认可的,被世人称颂的,往往都是些名不副实之人。
127.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冠子)
一片树叶遮住眼睛,即使是泰山那么大的物体也看不见;两颗豆子塞住耳朵,即便是打雷那么大的声音也听不到;比喻被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也比喻目光短浅。
128.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
拿公正来回答怨恨,拿恩德来酬报恩德,指为人既要重恩德又要讲原则。
129.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
巧言是很好听的,使人听得进去,听的人中了毒、上了圈套还不知道,这种巧言是最会搅乱正规的道德。
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由于小地方搞坏的。
作事要有忍劲,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
130.朝闻道,夕可死矣。
(孔子)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13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孔子)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
132.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孔子)
不担心分的少,而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13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
人民守法善良的,让他们自主行为不要过多约束。
人民愚昧暴戾的,要惩戒教导使其知晓过错。
体现儒家博爱、仁德、正义、民主的政治观念。
13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比喻想做一件事,没有权力或不归管,要想取得大家的信任,能顺利办好事就很不容易.
13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能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能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里是讲为人处世之道。
136.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
听到传闻不加考证而随意传播,从道德上来讲,是应当抛弃的。
不管是读书做学问,还是提高道德修养,做人处事,应该尊重事实,不要轻易去相信一些流言。
137.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孔子)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这里指交友要以这三类人为准则。
13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3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坏别人的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正相反,专坏别人的事。
14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孔子)
鸟快要死的时候,它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
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意的。
141.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
指每个人都有的(羞耻憎恶)之心态。
142.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这句话是讲仁义礼智信的,人应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1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