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北京人”被发现的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
A.牙齿、头盖骨等古人类化石B.近10万件石器
C.大量的动物化石。
D.灰烬烧石、烧骨等遗存
2.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B.原始农业的发展
C.学会建造房屋技术D.氏族公社的形成
3.“禅让”是传说中以相对和平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的方法。
下列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禹→舜→尧B.舜→尧→禹C.尧→舜→禹D.舜→禹→尧4.“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
夏朝建立的时间,大约是()
A.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B.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公元20世纪70年代D.公元前19世纪70年代
5.下列表述与下图最相符的是
A.严格的等级界限消除B.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C.青铜器成为百姓日常用品D.青铜器使用不分权力大小
6.“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对这一词语反映的政治现象解读错误的是:
A.发生在奴隶制逐渐没落的时代背景下B.其目的是争夺霸主地位
C.在此旗号下,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D.目的在于巩固周王室
7.我们国家现在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等内容。
这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人类历史自然发展的产物
8.《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某水利工程建成后,某地“水旱从人,不知饥僅。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一水利工程是()
A.岷江B.都江堰C.郑国渠D.灵渠
9.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芈月的姐姐在前往秦国途中生病了,芈月拿着药方去买药,结果没有人看得懂药方,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能看懂楚文的人,但是不敢配药
给芈月,因为药材的剂量不对。
”在秦统一后,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哪些可以解决芈月遇到的上述问题()
①秦始皇统一了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②秦始皇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
③秦始皇统一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五铢钱
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把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严酷的刑法B.骄傲自大
C.赋税徭役沉重D.失去民心
11.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
下列物种中,哪一种不是从西域传入的()
A.B.
C.D.
12.“汉和帝继位时年仅10岁,太后专权……公元92年,和帝用宦官郑众等掌握禁军,消灭了窦氏外戚势力,宦官则从此开始参与政事并得以封侯……安帝时,邓太后及其兄邓鹭掌权,后安帝与宦官李闰等合谋灭邓氏,与皇后阎氏家族共同掌权。
”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后期
A.外戚势力强大B.宦官直接操控政局 C.皇帝没有实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3.历史上形成秦朝统治者“坑儒”到西汉统治者“独尊儒术”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的是A.社会现实的需要B.农民战争的推动
C.儒学自身的发展D.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14.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多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
这说明
A.我国造纸技术臻于成熟B.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了纸
C.当时使用的是“蔡侯纸”D.纸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15.西汉刚建立时,出现“人相食,死者过半”的局面。
汉高祖采取“兵罢归家”“轻徭薄赋”等措施,主要目的是()
A.增加农业劳动力B.恢复经济
C.休养生息D.巩固政权,稳定局势
16.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记载“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这一材料反应了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南方调整统治政策17.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后期,哪一个历史朝代灭吴国,统一了全国A.秦朝B.西汉C.西晋D.隋朝
18.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A.淝水之战B.赤壁之战C.官渡之战D.牧野之战19.“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与以下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淝水之战D.马陵之战
20.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建立起,先后有多个朝代在洛阳建都。
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
以下政权中,曾经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①西周②东汉③曹魏④西晋⑤北魏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请写出图一文物所属的远古居民。
这一远古居民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
(2)图二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请写出它的名称和所属的朝代。
(3)图三货币的名称是什么?哪个朝代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大禹之后于杞。
……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
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
——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材料二:(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材料三:“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
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开始于1911年……第三次开始于1949年……”。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
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
——摘自《浅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个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二体现了商鞅变法中的哪些措施?
(2)材料三中“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的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指什么?这饮“大革命”开创的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4)运用材料四中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史实对秦始皇进行简要评价。
23.某中学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走近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组:(思想学术组)
中国古代所崇拜的对象,到后世,都合并起来,而被收容于道教之中。
然所谓道教,除了牵合道家之学之外,尚有一个元素,那使是神仙家。
中国社会,速信宗教,是不甚深的,此由(这是由于)孔教(儒家思想)盛行,我人之所祈求,都在人间而不在别一世界之故。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文化史》(1)说出“道家之学”的创始人。
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社会迷信宗教“不甚深”的原因。
第二组:(科学技术组)
(2)请你依据主题:
A:帮助第二组归类
医学成就_____农学成就______
B:据所学知识指出祖冲之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
第三组:(文学艺术组)
(3)上面第三组的总结有ABC(如图所示,字母前下划线部分为错误的人名或地名)三处错误,请你帮他们改正。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详解】
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的化石,后来又发现了多个头盖骨的化石,遗迹中还出土了近十万件的石制品,原料均来自于遗址附近,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数量很多,发现用火遗迹,遗迹中发现有五个灰烬层,三处灰堆遗存以及大量的烧骨,灰烬层最厚处可达六米,但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牙齿,头盖骨等古人类化石,A项正确;近十万件的石器的发现佐证了“北京人”存在的事实,并不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排除B项;大量的动物化石并不能直接证明“北京人”的存在,排除C项;灰烬烧石、烧骨等遗存佐证了“北京人”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但并不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即原始农耕出现,它使人类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食物,在某个固定地点长期生活,B项正确;自然环境的优劣不是促使原始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即原始农耕出现,它使人类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食物,在某个固定地点长期生活,B项正确;自然环境的优劣不是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原因,排除A项;原始人仅仅学会建造房屋技术不能满足过定居生活的条件,排除C项;氏族公社的形成在原始人过定居生活之前,排除D项。
故选择B项。
3.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黄帝之后过了很久,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继承人。
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
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制。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注意掌握禅让制及其特点。
4.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建立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B项正确;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公元20世纪70年代、公元前19世纪70年代不符合史实,排除ACD 项。
5.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反映出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选项B符合题意;商朝以后的青铜器由食器等发展到礼
器,成为王公贵族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与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选项ACD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故选B。
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一些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尊王攘夷”表面上是尊崇周王,实际上目的在于争夺霸主,故D解读错误,符合题意,B解读正确,排除;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故A解读正确,排除;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原因有对内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对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故C解读正确,排除。
故选D。
7.C
【详解】
依据题干的内容可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现代社会的文明源于古代社会的思想,即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说法都不正确,排除;故选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的内容可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现代社会的文明源于古代社会的思想,即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说法都不正确,排除;故选C。
8.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因此《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B。
9.B
【详解】
材料反映了芈月因为文字不同、药材计量单位不通,而买不到药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统一文字;把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统一度量衡
解析:B
【详解】
材料反映了芈月因为文字不同、药材计量单位不通,而买不到药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统一文字;把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统一度量衡;这两项措施可以解决芈月遇到问题,所以②④符合题意,故B正确;芈月买不到药是因为文字和药材计量单位不通,统一车轨、统一货币均不能解决芈月遇到的问题,所以①③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
1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后期,秦二世任用奸臣赵高,政治腐败,徭役繁重,最终失去民心,各地人们揭竿而起;项羽进入咸阳后,火烧皇宫,并把秦朝的财宝运回彭城,纵容士兵烧杀抢掠,而刘邦则是对咸阳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后期,秦二世任用奸臣赵高,政治腐败,徭役繁重,最终失去民心,各地人们揭竿而起;项羽进入咸阳后,火烧皇宫,并把秦朝的财宝运回彭城,纵容士兵烧杀抢掠,而刘邦则是对咸阳百姓约法三章,因此项羽的失败也是由于失去民心,ABC 不符合题干的共同原因,故答案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语“共同原因”,结合课本关于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历史知识,分析两个事件的共同原因,从而解答问题。
11.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
如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
如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因此图片中不是从西域传入的是小麦,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从西域传入,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12.D
【详解】
根据材料“太后专权”“宦官则从此开始参与政事并得以封侯”“邓太后及其兄邓骘掌权”“宦官李闰等合谋灭邓氏”等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选项D符合题意;A项无法体现交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太后专权”“宦官则从此开始参与政事并得以封侯”“邓太后及其兄邓骘掌权”“宦官李闰等合谋灭邓氏”等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选项D符合题意;A项无法体现交替专权,排除;官宦不是直接曹总政局,排除B;材料内容反映的不是关于皇帝有没有实权的问题,排除C。
故选 D。
13.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秦实行的“焚书坑儒”和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都是从政治统治方面考虑。
不同朝代采用不同的文化,是从自身统治角度出发的,故A正确;农民战争的推动会影响统治者的政策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秦实行的“焚书坑儒”和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都是从政治统治方面考虑。
不同朝代采用不同的文化,是从自身统治角度出发的,故A正确;农民战争的推动会影响统治者的政策,但与题目无关,故B错误;西汉时期董仲舒发展儒学,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被西汉统治者接受,但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统治者个人的好恶会影响统治政策,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A。
14.B
【详解】
依据题干“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我国已经发明了早起的纸,但是这种纸质量不好,B项符合题意;蔡伦是东汉
解析:B
【详解】
依据题干“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我国已经发明了早起的纸,但是这种纸质量不好,B项符合题意;蔡伦是东汉桂阳郡人,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C项不符合题意;A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
15.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汉高祖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让士兵还乡务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故D项正确;增加农业劳动力和休养生息是为了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汉高祖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让士兵还乡务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故D项正确;增加农业劳动力和休养生息是为了恢复生产,排除AC项;恢复经济是这些措施实施的结果,排除B项;故选D。
16.B
【详解】
根据材料“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生活方式,
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故B正确;AC是客观原因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生活方式,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故B正确;AC是客观原因,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南迁,排除;当时南方还没有开发,南方调整统治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选B。
17.C
【详解】
266年,司马炎夺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军队灭吴,统一了全国。
因此三国后期,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西晋,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解析:C
【详解】
266年,司马炎夺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军队灭吴,统一了全国。
因此三国后期,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西晋,故选C;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
18.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他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故C符合题意;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牧野之战与题干无关,故ABD 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他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故C符合题意;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牧野之战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9.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四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383年前秦皇帝苻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发动了淝水之战。
前秦军队虽有80万,但向南进军时迁后千里,战线过
解析: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四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383年前秦皇帝苻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发动了淝水之战。
前秦军队虽有80万,但向南进军时迁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
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
兵”,还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有淝水之战有关。
C正确;涿鹿之战相关典故为涿鹿中原,A排除;牧野之战有土崩瓦解等成语,B排除;出自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是增兵减灶。
D排除;故选C。
20.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北魏孝文帝继位
解析: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北魏孝文帝继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494年迁都洛阳。
②③④⑤符合题意,C正确;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①错误,ABD排除;故选C。
二、材料分析题
21.(1)半坡居民;黄河流域
(2)司母戊鼎,商朝
(3)圆形方孔半两钱;秦朝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文物是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半坡居民,这一远古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
解析:(1)半坡居民;黄河流域
(2)司母戊鼎,商朝
(3)圆形方孔半两钱;秦朝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文物是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半坡居民,这一远古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它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货币的名称是圆形方孔半两钱,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把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22.(1)分封制;措施:严明法度;奖励耕织;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2)秦始皇统一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郡县制。
(3)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严格,控制不断加强
(4)一方面:秦始
解析:(1)分封制;措施:严明法度;奖励耕织;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2)秦始皇统一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郡县制。
(3)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严格,控制不断加强
(4)一方面:秦始皇统一中国;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长城;开凿灵渠;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秦始皇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刑罚严苛,焚书坑儒,统治残暴,为秦朝统治带来危机。
【详解】
(1)依据材料“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
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可知反映的是分封制。
为巩固疆土,周王根据宣言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由材料二“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可知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措施:严明法度,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2)依据材料三“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
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建立由中央慧姐关系的郡县制。
全国分为36郡,郡县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任免。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依据材料一“周朝的分封制”、材料二“商鞅变法推行的县制”及材料三“秦朝的郡县制”可知,我国古代地方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趋势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度,中央对地方管理的越来越严格,控制力不断加强。
(4)依据材料四“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
”所以结合所学分析秦始皇对社会的积极、消极的两面性。
结合课本所学,一方面:秦始皇统一中国;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长城;开凿灵渠;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秦始皇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刑罚严苛,焚书坑儒,统治残暴,为秦朝统治带来危机。
23.(1)老子;儒家思想盛行,注重现世。
(2)医学成就:③⑤;农学成就:②;《大明历》。
(3)(A)把贾思勰改为王羲之;(B)把山西大同改为河南洛阳;(C)把祖冲之改为顾恺之。
【详解】
(1)根据
解析:(1)老子;儒家思想盛行,注重现世。
(2)医学成就:③⑤;农学成就:②;《大明历》。
(3)(A)把贾思勰改为王羲之;(B)把山西大同改为河南洛阳;(C)把祖冲之改为顾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