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课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阳冈》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预习《景阳冈》这个课,你们都预习好了吗?
生:预习好了。

师:那我们来比一比,看谁预习得好。

二、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课文在编入教材的时候,保留了原著的语言风格,文中有些说法跟现在不一样,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
(课件出示句子)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句子,并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第一句,哪位同学来读?
生:“主人家,怎么不来筛.酒?”“筛”的意思是“倒”。

师:对,“筛酒”就是“倒酒、斟酒”的意思。

第二句?
生:“你如何
..不肯卖酒给我吃?”“如何”的意思是“为什么”。

师:非常好。

下一句?
生:“但凡
..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

”“但凡”的意思是“凡是”。

师:很准确。

再下一句?
生:“那一阵风过了,只听见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
.....虫.来。

”“大虫”是指“老虎”。

师:“大虫”指“老虎”,“吊睛白额大虫”是什么样的老虎呢?
生:眼睛翘着的,头上有白色花纹的老虎。

师:理解得不错。

最后一句谁来读?
生:“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

”“请勿自误”是“不要自己误了自己”。

师:“误”是“受伤害”的意思。

谁能再来解释一下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请勿自误”是“请不要使自己受到伤害”。

师:理解得不错,这些词语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查字典知道的。

生:我是看课文下面的注释知道的。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是联系上下文读懂的。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理解词语的高招,刚才大家说的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等都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师:词句预习得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理解得不错。

谁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写了武松在景阳冈下的酒店里喝了十八碗酒,不听店家的劝告,一个人上了景阳冈,打死老虎的事。

(另一名学生说。


师:这两名同学都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把主要内容说一遍)通过检查,看来大家确实预习得很好。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为五年级学生,具备了较好的预习水平,所以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接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扫清阅读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所写事情,即“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三、研读打虎部分
师:同学们,课文哪一部分内容写得最惊险、最扣人心弦呢?
生:打虎部分。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8至1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同时思考: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觉得武松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武松非常机敏,还很勇敢。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读“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出来的。

师:这段话中,那个词最能体现武松的机敏呢?
生:闪。

师:武松闪了几次?
生:三次。

师:从这段话中我们体会到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呢?
生:老虎很凶猛。

师:怎么知道的?
生:老虎是一扑、一掀、一剪。

师:面对凶猛的老虎,武松仅仅闪,他是不是无能?作者这样写不是重复吗?
生:不是。

因为当时情况紧急,老虎来势凶猛,一般人都吓死了,不过武松却能闪过,说明他很机敏。

师:对,一个“闪”字使我们读出了武松的机敏,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

(课件展示三句话)谁愿意读一读这三句话,读出武松的机敏?
(生读)
师:好一个机敏的武松。

我们继续交流,武松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武松还很勇武,而且力大无穷。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读“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这句话能够看出武松力大无穷,他很勇武。

师:还有哪些描写也能看出武松很勇武?
生:从“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还有“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也能读出武松很勇武。

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

噢,还有补充吗?
生:我从“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也看出武松很勇武,而且力气很大。

师:同学们,我把大家刚才交流的最能体现武松勇武的句子打到屏幕上了。

句中有些词语是红颜色的,这些词语抓住了武松的——
生:(齐声)动作
师:对,作者用了这么多精彩的动词表现了武松的英雄性格。

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读过青少版的《水浒传》,也和大家一样看过影视剧,不过都没有我们的课文和原著写得这么精彩。

师:作者抓住武松的动作,利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把他打虎的情景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

现在,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把当时紧张激烈的场面表现出来。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也练读了一段,我想和一名同学合作读第九自然段。

我读写武松的句子,谁读写老虎的句子?
(师生合作读。

配乐)
(另外两名学生读十、十一自然段。


师:听大家的朗读真是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作者将武松打虎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教学中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做到“突出重点,大胆取舍”。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这部分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潜心体会,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从语言特色到写作方法。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做到了“密不透风”。


四、讨论喝酒部分
师:课文主要写了武松在景阳冈上打虎的事,课文前面却用了大篇幅写他喝酒,与打虎有什么关系呢?你从中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呢?
(学生浏览课文,讨论)
生:我体会到武松具有倔强的特点。

师: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我是从“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到的。

生:还有“我是清河县人,……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这里也表现了武松很倔强,还表现了他勇敢无畏的性格。

师:你很会读书。

生:我体会到武松这个人比较豪放。

师: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从武松说“好酒!”和“这酒真有气力!”读出来的。

师:真是一个豪放的武松。

刚才大家交流的武松的性格,你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
生:武松的语言。

师:(出示句子)谁能来当一当武松,读一读武松说的话。

(两名学生读)
生:我还觉得武松有点爱面子。

师:怎么知道的?
生:在第六自然段“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能够看出他很爱面子,同时说明他很勇敢。

师:这里一个“想”字,这是写武松的(齐声:心理活动),对,作者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让我们理解了一个豪放倔强的武松。

师:这部分内容与打虎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因为武松这样豪放倔强,他才上冈打死猛虎。

师:这部分内容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而又无所畏惧的性格,为写打虎做好了铺垫。

【对于“酒店开怀畅饮”这部分内容,学生只要能从中体会到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明确“酒店开怀畅饮”与“赤手空拳打死老虎”间的关系和了解作者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人物的方法即可,不做太多过细的咀嚼。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疏可走马”便可。


五、赏析片段
师:从《景阳冈》这个课,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放倔强、机敏勇武的武松。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醉打蒋门神》的片段,思考: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学生读前,教师补充介绍故事的起因。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生:我觉得武松武艺高强。

我是从写他打蒋门神的招式“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有名唤作玉环步,鸳鸯脚。

”体会到的。

生:武松很有心计。

他打了蒋门神,让蒋门神依他三件事能够看出来。

生:我觉得武松很讲义气,乐于助人。

因为他是帮施恩夺回快活林,他是协助朋友。

师:是啊,就像歌中所唱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通过读这个故事,我们对武松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过课文的教学,能使学生看到一个豪放倔强、勇武机敏的武松。

由此引出的“醉打蒋门神”这个故事,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又可看到一个讲义气、武艺高的武松,丰富了学生对武松的理解。

至此,学生的探究之欲也就在兴趣的促使下由喜欢武松向了解武松的方向发展、提升。


六、经典推荐
师:同学们,《水浒传》中有十个章节集中写武松的故事,请大家看屏幕。

(边点击出示,边用简练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果同学们想更多的了解武松,请大家读一读这些章节。

师:在《水浒传》中象武松这样性格鲜明的英雄好汉有一百零八位,你知道哪些英雄好汉?
生:即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
(两三名学生说)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很多,我也给大家推荐几个精彩故事。

(课件出示,和学生一起说出故事的名字。


七、布置作业
师:这些梁山好汉,个个都有精彩的故事。

课后,请大家读一读《水浒传》原著,让经典陪伴我们成长。

【当学生阅读名著《水浒传》的“愤悱”之门开启后,教师再相机简介《水浒传》中武松的所有故事,使其形成急于阅读《水浒传》的阅读期待,阅读兴趣趋于强烈。

课堂上,在完成武松这个人物由点到面的层层推动之后,再引导学生就日常所听、书中所读和影视所见,列举《水浒传》中像武松这样的英雄好汉的姓名,简述其印象深刻的故事,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由萌动到强烈,由被动变主动。

这样,就完成了由书中一位英雄好汉之“点”向全书所有英雄好汉之“面”的推动,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也就在这层层推动的过程中愈增强烈、愈加迫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