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启迪意义的哲理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有启迪意义的哲理短文
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
钞票。
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
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
"他说着将钞
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
并且用脚碾它。
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
无论
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
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
我们觉得自己似
乎一文不值。
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
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
温馨提示: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
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波德默是一名犹太人,他在商界的成功史已没人知道,因为他没留下任何文字性的东西,然而,他在危难时期的一个决定,却让世人永远记住了他。
1942年3月,希特勒下令搜捕德国所有的犹太人,68岁的波德默召集全家商讨对策,最后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向德国的非犹太人求助,争取他们的保护。
办法定下来之后,接下来是选择求生的对象。
两个儿子认为,应该向银行家金奥尼尔
求助,因为他一直把波德默家族视为他的恩人。
在不同的场合,他也曾多次表示,如果有
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找他。
波德默家族拥有潘沙森林的采伐权,在欧洲是数得着的木材供应商。
金奥尼尔是一家
银行的小股东,他是在波德默家族的资助下发家的。
40年来,为了支持他打败竞争对手,波德默家族的钱,从来都没有存入过其他的银行,就是到事发的时候,他的银行里还存有
波德默家族的54万马克。
现在波德默家族遇到了灭顶之灾,向他求助,他怎会袖手旁观?
68岁的老人却不是这种意见,他认为应该向拉尔夫本内特求助,他是一位木材商人,波德默家族的人是跟他打工起家的,后来是经过他的资助,波德默才有了今天的家业。
现
在虽然很少往来,但心理上从没断绝过感激和思念。
最后,老人说,你们还是去求助拉尔夫本内特先生吧!虽然我们欠他的很多。
第二天一早,两个儿子出发了。
在路上,二儿子说,我们不能去本内特先生那儿,上次我见他时,他还提那700吨木材的事。
要去,你去吧!我要去求奥尼尔。
最后,二儿子
去了银行家那儿,大儿子去了木材商的家。
1948年7月,一个叫艾森波德默的人,从日本辗转回到德国,去寻找他的家人,最后一无所获。
后来,他从纳粹档案中查到这么一条记录:银行家金奥尼尔来电,家中闯入一年轻男子,疑是犹太人。
一年后,他又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死亡档案中,查到他父亲、母亲、妻子、弟妻及六个孩子的名字,他们是在他和弟弟分手后第四天被捕的。
1950年1月,艾森波德默定居美国;2021年12月4日去世,终年83岁,留下一部回忆录、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和九个孙子、孙女。
他的回忆录主要讲述了他在木材商本内特的帮助之下,怎样偷渡日本,保全性命的。
该书的封面上写着:献给父亲贾迪波德默先生!封底写着:许多人认为,要赢得他人的忠诚,最好的办法是给其恩惠。
其实,这是对人性的误解,在现实中真正对你忠诚的,都是曾经给过你恩惠的人
其实只是株丝瓜,野生的。
我住的楼面南背北,十层。
近两年,前面和东西两侧又盖了三栋,四楼一围,中间形成的小院越发小了,像口方井。
一片灰褐。
站定窗前,极目不能远眺;阳台多半封了,电话线、高压线、有线电视电
缆线,在楼与楼之间结成网,是纠缠不清的视觉污染。
一格格单元房,像蜂巢。
下班了,人似乎是被搁在里面,上班了,又叫放了出来。
没有放眼的旷达,缺少天然的野趣,在钢筋和混凝土浇铸的有限空间里,除却人,甚或都不见一丝生命的痕迹,日久,会觉着无边的压抑。
把头伸出阳台外,我疑心自己成了井底的那只蛙。
——渴望绿色!
这株丝瓜,与其说是自己从楼角长出来的,不如说是我们从心中把它“望绿”!
楼角有一坨土,只是拳头般的大小,就这点间隙,竟容得下这蓬蓬勃勃的生命,容得下这铺天盖地的绿。
其时,我们真的庆幸建筑工人一时的疏忽。
家住一楼的是王叔,退休工人,爱遛鸟。
王叔发现这株丝瓜时当然是不尽欢喜。
他怕丝瓜被人伤着,就把自己旧鸟笼的底给破个洞,罩在丝瓜上,尽心呵护。
起先我从三楼瞧见王叔弯腰用嘴喷水的样,原以为他在喂鸟呢。
不想,只是不多日的事,丝瓜便破笼而出,笼是拿不出了,王叔不悔,还从街上称回三两铁丝,说给丝瓜搭架。
搭架这天小院很热闹,一大帮的孩子,叽叽喳喳的,像鸟;有
十多人帮忙,大家一边说着鸟笼和丝瓜的事,一边忙着递竹竿、拉铁丝……
一点绿,一片绿,枝丫的藤又纤纤蔓蔓地散开,沿着王叔给它搭的路,欢跑前行,最
后竟把楼之间的电线爬个遍!花,一路黄过去,满院清香。
叶,一路绿过去,宜人滴翠。
丝瓜,惊叹号般的垂青,没人摘它,阳光一照,露珠在叶间闪烁,风一吹,是晶莹的风铃。
阳台不关,女儿说给丝瓜留条路,前日已到二楼了。
她还把撑衣的拉杆伸出去,让丝
瓜爬上来。
果然只是三天的工夫,丝瓜就爬上了我家的晒衣绳。
妻没恼,将就着把衣服挂
在阳台内风干。
四楼老张是钓鱼迷,他把细鱼线打成细密密的结,垂下钓绿!亏他想得出。
下班了,换双拖鞋,急急地走到阳台,看丝瓜扯上垂下地牵着。
我们的楼呈“凹”字形,阳台就在槽口内,有时我从阳台望去,从一楼向上,竟有五六只伸出的脑袋!于是大
家就大声攀谈,这些平日里不大往来的邻里,就在这株丝瓜的牵连中,说着丝瓜以外的话题。
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小院增添了乐趣,使小院充满了生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