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题眼”的有效教学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研究
阅读教学中,学是核心,导是关键。

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最精炼的概括。

教学时,从课题入手,紧扣题眼,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透过文章的精华聚集点,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省时高效。

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是进行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质疑题眼,激发兴趣
有的课文题目往往极度简约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课题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大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特点。

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学生针对课文题目,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精彩极了?”“什么糟糕透了?”“结果怎样?”这样从课题入手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融会贯通,为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埋下伏笔。

再如教学《真正的英雄》,可抓住“真正”来提问:什么样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她)?学生自然而然地对课文产生了兴趣,就会深入地去读文章,剖析人物的思想品质,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情感,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改动题眼,拓展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在一篇文章里,题眼体现了作者新颖的立意。

教学中,大胆改动题眼,进行“误导”,学习古人的推敲之法,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拓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先用红笔在“壮士”下面加圆圈,把“壮士”改为“战士”,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谈谈“战士”与“壮士”这两个词的区别与联系,当学生弄懂了这两个词的内涵后;教师进行误导:为什么题目不叫“狼牙山五战士”?“壮”字表现了狼牙山五战士的什么精神呢?题目改用:“狼牙山五战士”行吗?为什么?把“战士”称为“壮士”,好在哪里?从课文的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让学生带着这些疑团自学课文,从另一个角度来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就能顺利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目”和“内容”的关系。

再比如阅读散文《老王》,教师板书课题,并在课题下写出“王老”二字,然后发问:“把标题改成‘王老’行不行?为什么?”教师用“老王”与“王老”的辨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进入文本、理解文本打下了基础。

三、剖析题眼,逐层推进
题眼是文章的统帅,也是教学的核
心,课文的内容都依附于此。

这样,以一
词为主线,通过剖析,逐层推进,便于教
给学生读书的程序,让他们有路可思,遵
循识其真,循序见真明。

如:教学《富饶
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教师设问:题目
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再问:课文围
绕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西沙群岛的富饶?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讨论归纳出课文
是从“西沙群岛的海面、海底、海滩、海
岛”这四方面写出了西沙群岛的富饶,然
后,教师运用感情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
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细细品味,读出感
情,体会作者对西沙群岛的深深喜爱
之情。

四、补充题眼,体会阅读
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通过
它我们可以体会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
表达的思想。

有许多课文的题目没有
全面概括课文的内容,或没有点明课文
的中心。

针对这些课文题目,可以要求
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添加修饰语,
组成新的题目。

如教学《笋芽儿》,我让
学生为课文题目添加一个修饰语“()的
笋芽儿”,并请从文中找出恰当理由加
以解释。

学生通过阅读,给出了五花八
门的答案:可爱的、淘气的、勇敢的……
通过补充题目,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也加深了自己的体会。

五、比较题眼,理解阅读
有些课文直接分析题目进行阅读,
往往对课文的内容、结构、写作方法等方
面难以把握。

如果将题目替换成其他题
目,了解替换后的效果,那么学生就容易
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

我在教《散步》
时,就从题目入手开始引导学生考虑:若
将《散步》改为《一家人》,再比较两者的
使用效果,就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用“散
步”做题目的好处:因为一切所见所闻所
想都由散步而起,也就是说“散步”是全
文的“线索”。

这样,学生对课文的中心
就会有较深的理解。

六、深化题眼,渗透导行
学语文要注重双锤炼,既锤炼语言
文字,又锤炼思想情操,二者紧密结合,
方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有些文题不
仅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蕴藏着丰富
的哲理。

在学习《穷人》这篇短篇小说
时,我定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本文
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让学生带着问
题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找出一些能体
现穷的句子。

学生通过仔细研讨,找到
了很多处体现穷的句子。

然后让学生交
流,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通过自己的朗
读来体会,为后来桑娜做出这样的决定
做下铺垫。

有了这层铺垫,学生再来学
习桑娜收养孤儿这件事就有了更深的
感触。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以题眼
为导向,紧扣主题,投石问路,把课文的
内容铺开,引导学生有兴趣,有目的,有
顺序地主动参与学习,就能牵出文章的
血肉来,收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教学
效果。

如此长期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
整体把握,深入分析课文的能力,而且还
能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更能提升
学生的写作构思能力。

【作者单位:漳州市龙海市石码中心
小学福建】
聚焦“题眼”
的有效教学方法
◇郑艺惠
-
-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