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新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新版)沪教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3。

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2.知道微粒运动快慢、微粒间隔大小的影响因素,微粒间隔大小与物质状态的关系。

3。

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4.掌握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教学重点能从微观上认识微粒的性质教学难点能从微观上认识微粒的性质教学过程:【预习交流】一、回顾、预习与交流1.高锰酸钾固体的颜色为_______,高锰酸钾溶液______色。

2.冰、水、水蒸气是同种物质吗?___________;干冰和冰是同种物质吗?____3.水的电解和水的蒸发是同种变化吗?你能解释吗?4.汞俗称水银,可作为温度计的材料,你能解释原因吗?水能否作为制作温度计的材料呢?夏天,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爆胎,你知道原因吗?【导入】通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学习,我们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化学,也初步了解了身边最常见的一些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性质、变化、用途以及制取途径。

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的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这么多物质是怎么构成的呢?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之间有些性质千差万别,有些物质性质却很相似呢?为什么同一种物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这些问题都与物质的构成有关.【创设情境】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进行一次比赛,请各组同学在10s之内把桌上的纸条尽你们可能分成最小块,尽量保证每次均分,开始!适当评价、引入,当学生感到很难再分割下去时,追问:还能继续分吗?(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二、合作~研讨~点拨活动一、探究物质的可分性[观察实验]高锰酸钾溶于水[现象记录]①固体颗粒逐渐_____。

②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交流讨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结论]物质由极其微小的_________构成活动二、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观察实验] 见课本中p63的“观察与思考"[现象记录] 【实验1】说明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_____。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教学内容】上教版九义教科书《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持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②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③能用某些事实或设计完成某些实验说明物质的微粒性;④使用相关物质的微粒知识实行想象和推理。

2.水平和技能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水平;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②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和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持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策略】学生在第二章已学习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不同的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本节课以“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引入,让学生明确本章学习的内容和目的。

首先,通过实验感受物质分割过程,使学生构建微粒的观点;其次,通过学生的讨论、设计、实验探究,得到微粒的某些特征:微粒是持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并使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微粒的变化情况以加深理解;最后,利用物质的微观性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一些实验现象。

形成微粒的观点,学生接受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就更加顺利。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分组实验,四人一组,其中化学学习水平较强的学生为组长。

2.教具准备①多媒体教学设备②试管、烧杯、酒精灯、药匙、胶头滴管、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注射器、研钵、高锰酸钾、蒸馏水、浓氨水、酚酞、酒精等。

【教学过程】附:板书设计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因此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

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固体、液体中的大。

第3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时2

第3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时2

2.原子的基本性质: (1)、原子体积小、质量小; (2)、原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的速 度越快。 (3)、原子之间有空隙;温度越高,原子运动 越剧烈,原子间的间隔也越大,这就是热胀冷 缩的原因。 (4)、原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即相互吸引, 又相互排斥。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单个原 子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3、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的种类不变, 改变的是分子间的空隙。
煮沸
水煮沸,水分子的种类不变,水分子间的 空隙变大。
4、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 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分解
组合
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水通电,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 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分解
相互关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解为构成它的 原子。
8﹑用微粒的观点看纯净物和混合物
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由多种分 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空气中存在哪几种分子? 冰水中呢? 空气中存在氧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 子,所以空气是混合物。 冰水只有一种分子——水分子,所以水 是纯净物。
组合
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6、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微粒。 7、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不 变。
总结:分子与原子的关系
具有微粒基本的性质
相同点 分子 原子
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不同点 关系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原子不可分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体积小、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的速 度越快。 (3)、分子之间有空隙;温度越高,分子运动 越剧烈,分子间的间隔也越大,这就是热胀冷 缩的原因。 (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即相互吸引, 又相互排斥。 (5)、单个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探究: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红糖的溶解性 取红糖在研钵中研磨 观察是否可见红糖 然后溶解在烧杯中 然后观察是否还看得见物质,那颜色呢
实验:氯化钠的溶解
每年中秋月明,天清露冷, 庭前屋后、广场、公园绿地的片 片桂花盛开了,在空气中浸润着 甜甜的桂花香味,给人以无穷的 遐想。 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太湖石
钻 石
硫酸铜晶体
比例尺为 l∶10
13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 、所有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2 、微粒很小,是肉眼看不见的。
3 、由于微粒的堆积方式不同, 才有了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微粒的性质
物质被愈分愈小
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 物质的微粒不同。 微观粒子用肉眼看不到,但看得见 的宏观现象能体现看不见的微粒。
用针筒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 水,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 将栓塞慢慢推入,哪种物质容易 压缩?
空隙的间隔大小比较: 气体>液体>固体(水除外)
水与酒精的混合
实验操作 1、25mL水与25mL 水混合 2、25mL酒精与 25mL酒精混合 3、25mL水与25mL 酒精混合
体积变化情况 预测结果 测量结果 等于50mL
(4)(
(4)氧气和液氧都能支 D.微粒能保持物质 持可燃物燃烧 的化学性质
D
7、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 (1)、放在衣橱中的“樟脑丸”一段时间 后会消失。而橱中的却有樟脑味?
(2)、酒香不怕巷子深 墙内开花墙外香
(3)、为什么晴天晒衣服比阴天容易干?
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当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本 身不变,只有微粒间的空隙发生了改变。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化学性质不稳定
容易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结论
(1)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2)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3)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异同决定微粒是离子或原子
在化学变化中,电中性的原子经常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而成为带电荷的微粒,这种带电的微粒称为离子。
汤姆生原子模型
1897年,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认为原子的 模型为枣糕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 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 性原子。
卢瑟福原子模型
1909年至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合作者通过α离子的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核带正电,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说。
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排步在核外空间的呢?
氢原子的原子核有一个质子,核外有一个电子,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
那么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所有的电子是否在同一区域内运动?
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而且不同原子的质量不同。
原子种类
1个原子的质量/kg

1.674×10-27

1.993×10-26

2.657×10-26

9.288×10-26
原子的质量若以千克作单位,无论是书写、读数、记忆、使用起来都极不方便,就像以吨来表示一粒米的质量一样,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标准来衡量原子的质量大小。
卢瑟福原子模型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 个带正电荷的核, 它的质量几乎等于 原子的全部质量, 电子在它的周围沿 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卢瑟福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荷α粒子的微粒轰击金箔

沪教版(2012年秋)九年级化学第3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2课时:分子 原子)

沪教版(2012年秋)九年级化学第3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2课时:分子  原子)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分子原子卢荣毅【回忆】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而物质又是由许许多多的微粒所构成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这些微粒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回答】1. 构成物质的微粒都是体积、质量极其微小的。

2. 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3. 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引入】既然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这些微粒又都是什么样的呢?这些微粒是否还能再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这些问题来探索充满奥秘的微观世界。

【出示】(教材第64页图3-5)干冰、铜、食盐、金刚石图片及二氧化碳分子、铜、氯化钠、金刚石球棍模型或比例模型。

【启发思考】观察上述这些图示,比较一下,有何启迪?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大小、组合);微粒间的结构不同(间隙、堆积方式)【讲解】不同的物质,其构成的微粒不同。

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阅读课本)【引入】本节课我们就先来认识分子、原子这两种微粒。

【问题】根据学过的微粒的基本性质,你能说出分子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吗?【回答】分子很小(阅读教材66页第1-2段。

质量小,体积小),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着的,分子之间有空隙。

【设疑】(教材第65页联想与启示)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

氧气、氢气和水各有自己的不同性质。

为什么氧气、氢气不再具有水的性质呢?【回答】(阅读教材65页第一段)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构成的微粒不同。

水发生电解时水分解得到氧气和氢气,而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教材65页图3-7、8),氢气是由大量的氢分子聚集而成的(教材65页图3-6、8),换句话说,大量分子聚集成物质。

既然,构成它们的微粒---分子已经不同,其性质也就不同,所以氧气、氢气不再具有水的性质了。

【归纳】(因此我们也可明白)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小结】二、分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分子的性质: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在不停的运动;分子之间有空隙。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汇总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汇总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一、微粒的性质1.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例如:1个水微粒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

用胶头滴管滴下的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7×1021个水微粒。

2.微粒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1)现象:试管中酚酞溶液变红;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B烧杯中酚酞溶液不变色。

(2)解释:试管中酚酞溶液变红证明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红;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证明C烧杯中浓氨水中的氨气微粒运动到了A烧杯中,所以A中的溶液变红,由于大烧杯的遮挡作用,氨气微粒不能运动到B烧杯中,所以B中的溶液不变色。

其他示例:酒香不怕巷子深、湿衣服晾干、打开酒精试剂瓶瓶塞能闻到酒精气味、闻到花园里的花香……都能证明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着。

3.微粒之间有间隔实验一: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提示:水中含有红墨水)现象: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

结论:实验证明微粒之间有间隔。

实验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1)水和空气都可以被压缩,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实验探究方法,通过上图对比发现,空气要比水更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微粒间的间隔大于液体微粒间的间隔。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氧气、水、酒精等。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铁、金刚石等。

3.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第2课时分子原子一、分子1.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均很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2)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如:氧气和液氧均能支持燃烧是因为二者均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及分类(1)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间隔可能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

第3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能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学习重点】1.能从微观上认识微粒的性质 2.能运用微观知识解释某些现象【学习难点】1.能从微观上认识微粒的性质 2.能运用微观知识解释某些现象【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阅读〗P62-64二、思考与交流(一)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探究一)探究微粒的运动(教材P63图3—2)实验1 现象:结论:实验2 现象:结论:(思考与交换)为什么酚酞不会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烧杯B中呢?(二)微粒之间有空隙(探究二)水与酒精混合1、25mL的酒精与25mL的水混合其体积会不会等于50mL(为什么?)结论:(思考与交换)构成固体、液体、气体的微粒之间空隙大小的比较(探究三)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现象:结论:微粒之间有空隙,气体微粒的空隙大于液体或固体微粒间的空隙3、如下图所示,将一洁净的大烧杯罩在花树上,放置几分钟后,观察,再用洁净的大烧杯将浓氨水和花树罩在一起,观察,从上述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4、取一根容积约50mL的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先往玻璃管中滴水约25 mL,再滴入无水酒精至注满,堵住玻璃管口,颠倒数次,观察到,说明。

若先滴酒精25 mL,后滴水至注满,做上述相同操作,则顶端的空隙将变填(“大”或“小”),解释此现象。

5、在小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紫色石蕊试液。

小烧杯B中加入20ml浓盐酸,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

过几分钟,看到烧杯A溶液变红。

友情提示:①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具有挥发性;②盐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③盐酸溶液中含有氢离子(H+)、氯离子(Cl-)和水分子(H2O);(1)变红的原因可能有哪些?(2)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假设。

(简述操作、现象及结论)三、总结与反思1、微粒是在;2、微粒之间。

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课时3

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课时3

CuSO4 5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64+32+16×4+(1×2+16)×5=2
.
50
练习:
1.从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离子、中选择适当的微粒填空: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为_________。 2.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为__________。 3.构成原子核的微粒为_____________。 4.呈电中性的微粒为_______________;
二、原子的构成
讨论: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的构成是怎样的??
科学家研究发现: 1.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半径 约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子一)核外电子在核外作空间作高速运动。 2.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二者 所带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 3.原子质量主要集 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 部质量,电子的质量相对要小的多。
原子种类
铁 铜 锌 银 钡
相对原量 56 64 65 108 137

氯 碳
20
35.5 12

钾 钙
27
39 40

汞 铅
197
201 207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都约等于 碳12原子质量的1/12,即约等于1个氢原子 的质量,电子的质量很小,仅相当于质子( 或中子)质量的1/1836。因此,电子的质量 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 核上。
解释1:在原子内部的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
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粒子能够很顺 畅的通过 2:因为粒子带正电,原子核也带正电 荷,同 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 ,所以有极 少数的粒子会有偏转 3、因为在原子中有原子核的存在,而且体积 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粒子向 碰撞,并且能反弹。

初中化学_沪教2011课标版_九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_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_ 分子

初中化学_沪教2011课标版_九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_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_ 分子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 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 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 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练习与实践
2、用微粒的特性解释温度计测温的原理。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讨论: 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 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在冰糖全部溶解的
过程中,你猜液面将如何变化。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练习与实践
知识是用来运用的,下列现象分别用微粒什么样的观点来解 释?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 空气干燥的原因。
(4)湿衣服在通风处很快晾 干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4)(B )
讨论: 铜和铝是常用的金属,铜为紫红色, 铝为银白色,将一块铜和一块铝紧密的压
在一起,几年后发现铜块的表面有银白色 的光泽,而铝块的表面有浅紫色,请使用 微粒的观点解释原因。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Andre· Geim和Konstantin· Novaselov (物理学家),首先分离出了一个碳原子厚度的石墨片,称为平面石墨烯。
他们的实验,完全就是中国古代哲人先贤所说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
世不竭”的一次成功演示! 他们使用的实验材料,就是在任何办公室都能找到的普通的东西:透明
25
你如何解释: 寒冷的冬天,裸露在外面的自来 水管有时会发生破裂?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共17张PPT)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共17张PPT)

观察与思考
1、高锰酸钾(KMnO4)晶体颗粒是否可以再分? 2、用研钵研碎后的粉末状高锰酸钾是否可以再分?
3、将少许高锰酸钾放入10毫升水中观察到了什么?再 将它们依次倒入1000mL水中,现象又如何呢? 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0.05g) 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 预测结果: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化 ➢ 测量结果: 混合后液体体积小于原来红墨水与
酒精的体积之和 ➢ 结 论: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
100mL 水
<200mL
100mL 酒 精
混合后的溶液
➢ 想一想: 酒精和水之间的空隙与黄豆和黄沙之间的空隙一
样吗?
➢ 不一样
酒精和水之间的空隙是微观微粒间的空隙,
黄豆和黄沙间的空隙是宏观物质间的空隙。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固态
液态
气态
一般情况
固体分子 < 液体分子 < 气体分子
间的间隔
间的间隔
间的间隔
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热胀冷缩) 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
三、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都有一定的空隙。 2、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3、同种物质时,固体和液体微粒间的空隙较小,气体微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硫酸铜晶体
钻石
假如你能看到这些物质里面的样子,你猜想这 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是怎样构成的?
你能将试剂瓶中的高 锰酸钾小颗粒继续分吗
盛有高锰酸 钾的试剂瓶
试剂瓶中的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颗粒是 否可以再分?
用研钵研碎 高锰酸钾

第3章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时1

第3章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时1

微粒之间存在空隙
体积变混合 2、10mL酒精与10mL酒精混合 3、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
微粒之间存在空隙
固态
液态
气态
如何用实验证明气态微粒间空 隙大于液态?
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水变成水蒸气。
水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 了。
第三章
第一节
物质构成的奥秘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一课时
取一块白糖放入一杯水中, 搅拌后白糖“消失”了。
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 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酸碱指示剂
酸性
碱性
紫色石蕊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
红色 红色
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实验现象:酚酞试液变红 实验结论: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构成物质的微粒:
分子、原子、离子
干冰
铜 铜原子
氯化钠
二氧化碳分子
钠离子和氯离子
1.(2013.湘潭市)五月初五,粽叶飘香,你能闻到香味是因为 ( A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可以再分 2.(2013.福州市)打开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其原因是 ( A ) A. 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B. 氨分子中原子种类发生变化 C. 氨分子的体积变大 D. 氨分子转变为氮分子和氢分子 3.(2013.雅安市)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D ) 现 A B C D 象 解 释
8.(2013.北京市)固体碘受热升华,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正 确的是 ( B ) A.碘分子质量变大 B.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碘分子体积变小 D.碘分子运动速率不变
9.(2013.哈尔滨)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 的是 ( ) C 选 项 A B C D 事 实 解 释

三章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三章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固态
固态
液态
液态
气态
结论3、微粒间有间隔.
(且间隔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一般来说:固、液体微粒间隔较小,所以很难 被压缩;气体微粒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
★物质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
问题:是微粒本身体积变小了,还是微粒 间的间隔变小了?
受热微粒间隔变大,遇冷微粒间隔缩小。
用火柴去点燃 水 酒精 白酒
实验现象 不能点燃 能燃烧 能燃烧
相同 4、同种微粒性质__, 不同 不同种微粒性质__。
已知馒头遇到固态碘会变蓝
色。那么遇到碘溶液,碘蒸 气会变蓝色吗?为什么?
下列现象主要反映了微粒的哪种性质?
1、给篮球打气 微粒间有间隔,间隔可以改变。 2、打开香水瓶盖,慢慢的整个房间都充满了 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香味。 3、油库附近严禁烟火 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4、温度计中的水银会热胀冷缩 汞原子的间隔受热变大,遇冷缩小 5、1毫升水中约含有3.3×1022个水分子 分子体积很小
结论: 微粒间有间隔
水分子、酒精分子互 相进入了对方的间隔。
实验探究4:水和空气的压缩
思考: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体分子间的间隔 大,易被压缩。
物质状态的变化微观三维模拟动画
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都有一定的间隙。 物质的“三态”变化实际上就是微粒之 间的间隙发生改变的过程。
将食盐加到水中,水变咸了。
墙内开花墙外香。 衣柜中的樟脑片一段时间以后会不见了。
实验探究3:水与酒精的混合
实验操作 1、100mL水与 100mL水混合 2、100mL酒精与 100mL酒精混合 3、100mL水与 100mL酒精混合 体积变化情况 预测结果 测量结果
水与酒精混合前后总体积的变化: 取量筒分别量取酒精和水各 100mL ,混合倒入 200mL 量筒,振荡,混匀静置,观察记录现象。

第三章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填空(无答案)

第三章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填空(无答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一、构成物质的微粒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Fe、Cu、Mg)、(He、Ne)、金刚石(C)、石墨(C)、Si等。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常见气体:H2、O2、N2、、CO2、NH3、SO2、HCl等。

液体:酒精、H2O等。

固体:五氧化二磷、蔗糖等。

4.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二、微粒的性质(一)物质是由肉眼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的微粒构成的。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1.【观察与思考】实验1:向盛水的烧杯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现象:结论:再向其中滴入浓氨水现象:结论:实验2:在烧杯C中重新配制甲溶液。

在烧杯B中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小烧杯罩一起。

现象:结论:浓氨水中的氨,并进入到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溶液变红。

由上述实验得出:☆备注:浓氨水是色、有_______________味体,有性,显性,可以使色的酚酞试液变成色。

思考::a.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干的快 b.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

两个事例说明:影响微粒运动快慢的因素是,而且越高,微粒运动的速率越,可以解释的现象有:a.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干的快 b.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

练习1: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如图所示放在实验桌上:⑴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的棉花球上,仪器A的名称是,该仪器的主要用途是⑵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⑶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这一实验说明。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1.【活动与探究】实验1:取一根约30cm长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按图进行实验。

现象:结论:实验2:取一支针筒,抽取一定量的空气,用手指堵住针筒末端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用刚才的针筒抽取相同量的水,用手指堵住针筒末端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分子原子教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分子原子教案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分子原子探究点一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从上图中你得出的信息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不同物质的分子不同。

继续研究分子的结构模型,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些物质的分子是同种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且原子大小不同。

从原子体积大小的比较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原子体积大小的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且很小。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上述微观示意图中分子、原子是如何变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分子分解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金属的应用明确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
2. 认识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3. 明确合金的形成,通过探究明确合金的性质,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
【 课前准备】
1、明确金属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2、回忆金属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根据金属的应用总结其具有的物理性质
3、理解合金的定义,认识合金的性质
【课堂探究】
1、 我知道的金属的名称和符号:
2、 我见过的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探究问题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1)为何铁制的锅铲需要加上木柄或塑料柄?铁的物理性质:
(2)生活中常用金属 做导线,该金属的物理性质:
(3)为什么灯泡的灯丝用钨来制作?钨的物理性质:
(4)选择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考虑什么因素? 小结:研究金属的物理性质一般要从金属的 等方面来进行考虑
3、 探究问题二:合金及合金的性质
(1)观察教材117页图5-1 多种多种多样的合金制品
(2)你所知道的合金有哪些?
(3)合金的定义: 讨论:合金的形成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4)人类使用最早的合金: 人类使用最常见、应用很广的合金
(5)多数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金属 ,多数合金熔点 组成它的金属成分
巩固练习:
1.日常生活中,家用热水瓶内胆壁的银色金属是 ,温度计中填充的金属是 ,灯泡里做灯丝的金属是 。

2.铁能被轧成薄片是利用了铁的 ( )
A .导电性
B .延展性
C .导热性
D .磁性
3.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 ( )
A .铁元素存在状态不同
B .主要成分不同
C .含碳量不同
D .颜色不同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 .钢
B .铁锈
C .赤铁矿
D .四氧化三铁
5.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的是 ( )
A .硬铝
B .黄铜
C .钢铁
D .水银
6.工业生产中常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在同一容器中加热使其熔合,冷凝 后得到具有金属特性的熔合物——合金.这是制取合金的常用方法之一.根据下表数 据判断,不宜用上述方法制取合金的是 ( )
A .Fe —Cu 合金
B .Cu —Al 合金
C .Al —Na 合金
D .Cu —Na 合金
7.有关合金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合金的硬度比其各成分金属小
B .合金的抗腐蚀性能都很好
C .合金的导电性能比其各成分金属强
D .多数合金比其各成分金属熔点低、硬度大
8.不锈钢是一种常见的合金,是因为不锈钢中多了两种元素,它们是 ( )
A .锰和碳
B .铬和镍
C .铜和碳
D .铁和铜
9.生铁和钢都是 的合金。

生铁的含碳量为 ,钢的含碳量为 。

现在取一段生铁
10、将一生铁样品放入稀硫酸中,产生气泡,(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留下的黑色残渣成分主要为
11、在炼钢的过程中需要用抽样的方法对产品的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现在取用12g 样品,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收集到0.11g 二氧化碳,计算此样品中碳的质量分数,并判断该样品是否达到了钢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