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38讲 区域差异(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课件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课件湘教版必修3

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 带 辽 、 冀 、
中部经济地 带 黑、 吉 、内蒙古 、
西部经济地 带 川(蜀)、 渝 、 贵(黔)、云
( 滇 ) 、 湘 、晋、豫、 括的省级 闽、粤、 桂 、 藏、 陕 (秦)、 行政单位) 鄂、 皖 、 琼 (暂未包 甘(陇)、 宁 、 赣 括港、澳、台) 青、新
范围(包
探究 1 1998 年~2002 年我国三个 地带的经济发展差异状况如何?
提示:三个地带的国民生产总值增 长都较快,但也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 区经济水平高,增长速度快,中部次之, 西部经济水平低,增长也最慢。
探究 2 2002 年三大经济地带的产 业结构有何差异?
提示:三大地带中,东部地带第一产 业所占比重最小,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 最大;中、西部地带相比较,西部地带第 三产业所占比重要高于中部地带。
对外开 高, 吸纳外资能 放程度 力强
发展基 经 济 因 素 础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 和近代科学技术集中的 发展基础较差 地区,发展基础好 相对优越,第二、三产 第一产 业 比重相 对 较 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 大,生产力水平较低, 生产力水平较高 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产业结 构
交通运 距海近, 有便利的海运, 距海较远,比较闭塞, 输状况 陆路交通也比较发达 交通运输条件相对较差
京、 津 、鲁、 苏、沪、 浙 、
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产业结构差异
地带 产业 结构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加工制造 业 和 第 三
产业相对发达
农业经济 在国民经
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表现出一定 的 过渡性 特征 以重型产 业为主
工业 以轻型或轻重混合 型 结构 产业为主
(2)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第3课时)教案 中图版必修3(2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1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第3课时)教案 中图版必修3(2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3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3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3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过程(探索导入)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比较而言,俄罗斯冬季寒冷而漫长,英国南部的终年温和, 俄罗斯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目的保温御寒;英国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通风透气。

(讲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采集和狩猎阶段《思考》人类的生存地有什么特点?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人类活动极大地依赖再燃自然环境,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人类的生息比较活跃。

2、农业社会阶段《思考》与第一阶段相比:人类活动有什么特点?对自然的依赖有何变化?作物和饲养的禽畜是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成为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3、工业社会阶段《思考》人类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的发展与地理环境有何关系?不同地域的城市,其发展的原因是否相同?资源和自然条件结合紧密区形成工业区②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促成工业区4、后工业化阶段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影响人类活动的环境因素有何变化?环境优越地区形成高科技产业区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时代有何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逐渐变小(一课时)二、海洋和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阶段性航海技术落后阶段:海洋不被重视航海技术进步以后①沿海经济超过陆地②资源开发领域拓宽2、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阶段性工业化前:经济落后工业化后:①利用港口优势经济发达②利用旅游资源潜力巨大③岛屿归属权引起重视(二课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案(必修3)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案(必修3)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案(必修3)第一课时区域差异【目标导航】熟悉区域比较的主要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掌握区域比较的基本方法。

【课堂互动】知识点一、区域差异自主学习1、形成原因: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不同,加上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等方面的差异。

2、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

知识点二、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自主学习1、自然环境的比较(1)相似性:两者都是国,面积相差不大;都地处纬度,气候比较。

(2)区域差异:由于海陆位置、地形,特别是气候方面的不同,自然环境差异非常显著。

区域要素日本英国地形地表,以、为主。

平原狭小,分布零散。

多、、低山、丘陵与、山谷交错分布气候差异显著。

北部为气候;南部属气候。

受流及的影响,是典型的气候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国土的,植物种类多样。

森林覆盖率占国土面积的1/9,以为主。

水文河流短小湍急,资源丰富河网较,流量。

矿产资源、铁、3、经济发展的比较(1)相似性:都是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的优势。

(2)区域差异日本英国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工业化最的国家工业及其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 ”布局传统工业曾在世界地位突出,有“ ”之称;“资源型”布局为主农业以业为主以业为主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大量向海外移民图表导读1、读图1-2-2和图1-2-3,分析下列问题:①英国和日本的位置有何异同?②两国的气候特点是否相同?为什么?③两国的地形有何不同?2、读图1-2-4和图1-2-6,回答:英国和日本两国的产业结构现状有何异同?3、读图1-2-5,说出英国的矿产及工业的分布情况。

4、读图1-2-7,说出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合作探究1、区域的自然地理要素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2、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都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典例感悟例1、下列人类活动符合当地自然环境规律的是()()A、到埃及旅游,应带防晒霜,着短袖衬衫B、瑞典、挪威、芬兰、冰岛四国户外的文化生活以冬半年为少,夏半年为多C、赤道附近的一些平原地区的露天市场中午繁荣,早晚冷清D、为发展旅游业,广州举行大型冰雕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四地的气候条件。

高中地理总复习(必修三)

高中地理总复习(必修三)

简答:三幅图中是我国什 么区域的景观?它们的自然环 境有何差异?其产生原因是什 么?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当地 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例题: 1.区域 A.都有明确的界线 B.是主观随意划分的 C. 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 内部的性质绝对一致 2.我国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 因是 A.气候寒冷干燥 B.地表崎岖不平 C. 风俗习惯 D. 气候湿热 3.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水文 ④土壤 ⑤植被 A.①② B.②⑤ C. ③④ D. ④⑤ 4.区域的特征有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独立性 ④开放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A.热量区 B.文化区 C.自然区 D.经济区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①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旱涝保收、高产 稳产的基本农田。 ②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严禁超载放牧,实行轮封轮牧。 ④加强矿区土地管理,开展土地复垦。 (2)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①平整土地,增加水流入渗,营造护田林网,形成林粮兼 作、果粮兼作的生态农业体系;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节约和 充分利用水资源。 ②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陡坡育林育草,保 持水土。 ③打坝建库,拦泥蓄水,拦截坡面和上游的大量泥沙,稳 定坡脚。
三江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有“北大荒”之称。 经过多年开垦,“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据此完成1~2题 1. 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 ②消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 ③能大量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④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目前国家已禁止围垦三江平原的沼泽荒地,主要原因是 A.粮食生产过剩 B.保护湿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C.劳动力缺乏 D.转向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开发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点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点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课标要求:l 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

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式、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1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这些产业和事物的变化也是引起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1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课件 中图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课件 中图版必修3


参考:

自然差异——可以从
气候、河流、植被、

土壤、地形、自然资
源等方面回答。社会

经济差异——从农业、
工业、交通、旅游等 方面考虑。

气候
南方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文 冬季河湖不结冰
地形 多丘陵和山地
耕地 以水田为主
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北方
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河湖结冰
多平原和高原
以旱地为主 东北:一年一熟 华北:一年两熟或 两年三熟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青藏高寒区
我国自然区域差异 的最突出表现就在于这 三大自然区的差异,请 问:它们之间的差异具 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西北地区
东部季风区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纬度位置 1、自然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海陆位置
海拔高度 地形
决定因素 气候 2、划分自然区域的要素 水文 土壤 标志因素 植被
【例题1】以下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有
(B )
A、干湿地区 C、高原区
B、自然区 D、热带雨林区
同样在B区域结内论,行:政在关A系区、域气内候,特地征形等是都类是似以的平,原而为在
主 如 等其是特请次不,广又征级 同且州是进行的是具 、 不一政。有 佛 同类区步相 山 的内似思同 两 。,的如的城考韶,气市:关候的有、在特职深哪征能A圳些、等、的人;空特B区口而间征状域在等况是其级内、不内、经有部经济同哪水的济的平,结些等?例构又
3000 米等 高线
三大自然区的地域差异
自然要素 地貌
气温
地域差异
地势东高西低,呈三 级阶梯状分布
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 递减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地图版)知识点整理(1)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地图版)知识点整理(1)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地图版)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概念:一定区域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区域的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相对一致,之间明显差异。

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综合指标:多重要素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2、三大自然去的划分依据、名称及其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mm等降水量线比较接近。

把青藏高寒区东部3000m的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

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1、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东部季风区: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

该区聚落稠密,道路纵横,是我国人口集中且经济发达的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畜牧业历史悠久。

靠近季风区或有河流、地下水的地区有少量灌溉农业分布。

面临的问题是:水源紧张,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

青藏高寒区:主要是畜牧业,少量地区可以发展林业和种植业。

主要不利条件是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形崎岖。

2、交通东部平原地区,交通发达,路网稠密。

西部山地高原,地形崎岖,交通落后,阻碍发展。

3、教育和文化东部信息发达,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

西部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历史上,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东移。

1840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首先在东部兴起。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1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课件中图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1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课件中图版必修3

水文: 外流河
河流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人类对自然界影响:广泛而深刻
平原耕地
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 的制约,从而使得不同区域人类活动表现 出相应的差异性。
4、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人类活 动对自 然的影 响
影响程度 具体表现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交通 经济和文化
东部季风区
人类对自然 界的影响广泛而 深刻,天然植被 已不复存在,是 我国主要的农耕 区。是中国人口 集中和经济发达的地区。
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灌 木丛,森林少,动植物稀少,
可溶性盐分含量高,生物 土壤贫瘠
种类少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河流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外流河。黑龙江、 内流河。塔里木河、(额 内流区,有很多冰川、湖
松花江、辽河、 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泊、有大江大河的源地,
地形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海拔较低,大部分 海拔较高,但差别
海拔在1000米以下, 显著,主要是山脉
其中东不大部分在 和盆地
500米以下。
青藏高寒区 平均海拔4000米以 上,部分地区终年 积雪。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气候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干燥, 降水 海拔高、空气稀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2、区域差异 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3、研究区域的意义:
为区域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服务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青藏高寒区
西北地区
东部季风区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38讲区域差异(必修3)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38讲区域差异(必修3)

第38讲区域差异1.三大自然区主要划分依据:气候、地貌的地域差异。

2.三大自然区的界线(自然地理分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约以3_000米等高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3.三大自然区的范围和主要地形区1.三大自然区特点分析 (1)东部季风区(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3)青藏高寒区2.分析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方法(1)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方法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时可按下面思路进行:(2)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分析各区域发展的条件。

a.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资源等。

b.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等。

②进行区域差异的比较:包括区域发展条件、优势、限制条件等。

③深层次分析各差异条件的原因。

1.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

读图判断( )A.甲区比乙区纬度高,故热量较乙区少B.乙区比甲区纬度低,故太阳光照比甲区强C.乙区与丙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D.甲区比丙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丙区北部为界答案 D2.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答案 D3.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2为江苏省简图。

材料二图3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统计图。

(1)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2)(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4)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必修3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复习

必修3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复习

必修3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复习关于第2~4页“探究活动”:1.四幅图片反映出的地理景观:热带沙漠: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短缺,植被缺少,沙漠广布,沙丘连绵。

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茂密,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

热带草原:一年分为干湿两季,湿季草木葱茏,干季枯黄,一派衰败景象。

高山地区: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3.三幅图片分别表示了乡村、城市和中心商务区的景观。

乡村:聚落规模较小,以平房为主,周围农田环绕,一派田园风光。

人口较少,分布较稀疏。

以农业活动为主。

城市:聚落规模较大,楼房林立,道路纵横交错。

人口规模大,分布密集。

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中心商务区:建筑物高大密集,白天人流和车流不息,经济活动繁忙。

人口昼夜差别很大。

以商务和服务活动为主。

2.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地区别域乡村地域城镇地域小大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项农目业形面状线状和网络状点状岛状状结论交通运输线路城市和工业城市群和工业区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第4、5页“探究活动”1.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早期:交通方式单一,线路较少,城市区域狭小。

中期:交通交织成网,城市区域扩大。

晚期:交通网络稠密,线路四通八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区域人口和产业的分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1980年湖南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城市数目少,城市人口比重小,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湖南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的比重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三、区域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2.产业结构的差异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高三地理必修3章节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19(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三地理必修3章节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19(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我来到了外滩,非常惊讶,那浑浊而滔滔不绝的 江水,怎么没有筑坝?可是无数摩天大楼的气势却超过了长 江三峡!黄浦江大桥如同钢铁蝙蝠飞翔在南浦,东方明珠塔 在那里发笑,晚霞没有她绚丽! ”文中描述区域发展的主导力 量是什么?
提示:短文描述了上海外滩繁华的景象,说明外滩处于高效 益的综合发展阶段,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解析:第 (1)(2)题, “经济以畜牧业为主”是关键信息,说明 农业产值比重最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属于以 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开发方式为粗放型。第 (3)题,选 项 B、 C 属于工业化阶段;索马里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工业 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 主体。
4.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方法技巧 图示法记忆工业化阶段的相关知识
读工业化阶段特征表及 2008 年长江流域各省级行政区经济 发展水平与阶段图,回答(1)~ (2)题。 工业化 阶段 初期 中期 后期 长江流域 人均 GDP (美元 ) <2 000 >2 000 >4 000 3 350 第一 产业比重 >20% <20% <10% 9.71% 第二、三 产业比重 <80% 80%~ 90% >90% 90.29%
结构 全面升级
区域产
劳动力 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 ________网络和信息商
业结构 从业结构 空间 区域 空间 结构 对外联系 区域发展状况 区域核心
网络系统 务网络逐步形成 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 ____, 区域核心不明显 区域的开放程度 ________和对外联系大幅 度增强 整个区域处于高水平均衡状态
1.区域发展指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讲区域差异1.三大自然区主要划分依据:气候、地貌的地域差异。

2.三大自然区的界线(自然地理分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约以3_000米等高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3.三大自然区的范围和主要地形区1.三大自然区特点分析 (1)东部季风区(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3)青藏高寒区2.分析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方法(1)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方法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时可按下面思路进行:(2)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分析各区域发展的条件。

a.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资源等。

b.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等。

②进行区域差异的比较:包括区域发展条件、优势、限制条件等。

③深层次分析各差异条件的原因。

1.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

读图判断( )A.甲区比乙区纬度高,故热量较乙区少B.乙区比甲区纬度低,故太阳光照比甲区强C.乙区与丙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D.甲区比丙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丙区北部为界答案 D2.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答案 D3.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2为江苏省简图。

材料二图3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统计图。

(1)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2)(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4)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对新疆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江苏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1年,新疆正式启动了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

试分析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答案(1)部沿海地区。

(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于新疆。

(4)对新疆的影响: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对江苏的影响: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

(5)是通向中亚的重要门户;交通便利;政策支持;自然资源丰富。

解析(1)结合图1和图2,可以清楚地比较两省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矿产资源的不同特征。

(2)由材料一中的“有效风能密度”信息,分析两省区的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特点。

(3)由材料二,分析两省区的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4)江苏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技术力量强,但矿产资源缺乏;而新疆位于我国西部,矿产资源丰富。

新疆、江苏的相互协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5)霍尔果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加上国家的特殊政策,都是有利的发展条件。

考点二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及西部大开发1.四大地区(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范围(1)产业结构⎩⎪⎨⎪⎧东部: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 发达东北: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中、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东部:以轻型或综合型产业为主东北、西部:以重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2)工业化差异①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快,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②东部地区工业产值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③东部地区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占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但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仍然以传统工业为主体。

(3)城市化差异①城市化水平: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②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同类城市。

(4)对外开放差异⎩⎪⎨⎪⎧东部: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能力强中、西部:开放程度低,吸纳外资能力弱3.西部大开发(1)目的: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范围:包括西部地区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区位分析①优势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

②制约因素: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意义⎩⎪⎨⎪⎧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1.我国四大地区的比较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所经历的时空历程:从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至1984年迈出第二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此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随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和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实施,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更加提高。

从空间上看,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然后从沿海到沿江、陇海—兰新线,再到沿边境线。

即开放由东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2016·温州月考)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目前全国大致分成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据此回答1~2题。

1.划分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的主要依据是( )A.经济发展速度B.经济发展水平C.经济结构D.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2.下列省区中与所属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地区B.湖南、陕西、西藏——西部地区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地区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地区答案 1.B 2.D解析第1题,划分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的主要依据是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其中最主要的指标为经济发展水平。

第2题,主要考查我国四大地区的划分情况。

3.关于我国四大地区目前产业结构的差异,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快,第二产业比重最大B.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第三产业比重最大C.中部地区农业发达,第一产业比重最大D.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答案 D解析我国四大地区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较小,产业结构较优。

中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最小。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

东北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较小。

4.我国明显以重型工业为主的地区是( )①东北②西部③东部④中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 A解析东部地区以轻型或综合型产业为主,东北和西部地区以重型工业为主,中部则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考点三南方与北方的差异1.划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2.区域差异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南北方分界线。

(2)一月份0℃等温线。

(3)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4)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5)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分界线。

(6)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7)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界线。

(8)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分界线。

(9)多水带与过渡带分界线。

(10)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2.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主要地理差异3.(1)横断山脉:①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②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③青藏高寒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

(2)阴山: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②温带季风气候区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分界线;③内、外流区的分界线。

(3)祁连山:①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②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的分界线;③青藏高寒气候区与暖温带的分界线;④青藏高原高山气候区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分界线;⑤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我国东部的区域差异集中表现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3题。

1.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 )A.秦岭—淮河一线B.黄河一线C.长江一线D.太行山—巫山一线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耕地不同,主要自然原因是( )A.干湿状况不同B.土壤类型不同C.耕地方式不同D.植被类型不同3.我国北方地区区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 )A.平原面积狭小B.煤炭、石油、铁矿缺乏C.云雨多,光照不强D.水资源不足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答案 1.A 2.A 3.D解析第1题,我国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第2题,南方水分条件好,为水田,而北方水分条件差,为旱地。

第3题,水资源不足以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是限制北方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6·杭州质检)读“我国南、北方地区水资源、人口及耕地分布对照图”,回答4~5题。

4.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地区的一半C.人均耕地面积南方地区多于北方地区D.南方地区的人均水资源为北方地区的4倍5.造成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A.雨季长短不同导致降水量差异较大B.耕地面积差异较大C.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D.纬度差异导致蒸发量差异大答案 4.B 5.A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我国南方地区人口比重大,人口重心在南方地区;北方人均耕地面积64.1/45.3=1.42,南方人均耕地面积35.9/54.7=0.66,南方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地区的1/2且南方人均耕地面积少于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80.5/54.7=1.47,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19.5/45.3=0.43,南方地区的人均水资源为北方地区的3.4倍。

第5题,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北方地区降水少,这是造成南、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

局部区域图的分析方法如下:(1)四看①看经纬度:②看海陆分布;③看轮廓特征;④看重要地物。

(2)三定①定区域位置;②理清各要素间的联系,定区域地理特征;③整合图文信息,定答案。

以下图为例进行说明:(1)由图中山峰高度、河流流向、200 m等高线的分布,可以看出该国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北高南低,起伏很大。

(2)根据经纬度、8 000米以上的山峰较为集中可判定,图示为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