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淅川楚文化打造文化强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淅川楚⽂化打造⽂化强县
淅川是楚⽂化发源地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曾出⼟楚国⽂物10000余件,其中,王⼦午⿍、云纹铜禁、青铜神兽、王孙诰编钟现存河南博物院,系国家⽂物局划定的⾸批禁⽌出国展览的稀世珍宝。
1992年9⽉4⽇⾄7⽇,全国楚⽂化研究年会在河南淅川召开,莅临淅川出席全国楚⽂化研究年会的专家多达178名,淅川在楚⽂化中的重要地位被全国专家学者认可。
⽬前,随着南⽔北调中线⼯程的通⽔,丹江⼝⽔库⽔位上涨,楚国始都丹阳故城遗址和⼀⼤批楚国贵族墓群被丹江⼝⽔库淹没,楚⽂化在淅川的印记正在慢慢消失。
原有的淅川楚⽂化研究会是民间群众性协会组织,因为⼈才和经费限制,研究活动已经基本停⽌。
因此,挖掘、传承、开发、利⽤楚⽂化,打造⽂化强县是历史赋予淅川的重要责任。
淅川是楚⽂化发源地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
楚国国姓为芈(mi)姓,熊⽒。
公元前1042年,“熊绎当周成王时,封以⼦男之⽥,姓芈⽒,居丹阳”(摘⾃《史记·楚世家》),这就是楚国纪年的开始。
据史学家⽩寿彝先⽣考证:“(丹阳)位于今陕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之处。
丹⽔与淅⽔合流,进⼊汉江上游,与荆⼭⼭脉连成⼀⽚”(摘⾃《中国通史》),这个丹⽔与淅⽔交汇的地⽅就是现在河南省淅川县⽼城镇杨⼭村前⾯的双河镇遗址。
楚国以淅川丹阳为中⼼,逐步向汉江、长江流域发展,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战国七雄”之⼀。
楚国⾃建国到灭亡历时819年,在淅川丹阳定都有353年左右;楚国42位国君,有18位国君曾在淅川丹阳⽣活和⼯作。
淅川是屈原的祖籍地和流放地。
约公元前340年,屈原出⽣于楚国的丹阳。
楚怀王时,屈原任三闾⼤夫。
“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昭屈景。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1895-1990)认为三闾乃⾢名:“余考楚有三户,盖即三闾也。
”据《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所载“三户”,故址在今淅川县西北。
公元前491年晋执戎蛮⼦,以畀楚师于三户,即此。
《明嘉靖南阳府志》载“三户城,在淅川县西南,丹⽔之阳。
”从这个层⾯上,可以看出屈原与淅川的关系。
屈原流放汉北,⾃郢都出发,经汉江进⼊丹江,沿着丹江的河⾕⼀路北上。
“低徊夷犹,宿北姑兮。
”(摘⾃屈原《抽思》)“北姑”的“姑”为通假字,实为“北岵”。
据考证,“北姑”就是今天丹淅两⽔交界的岵⼭。
岵⼭是因为西周时代⼀位叫陟岵的⼈在此隐居⽽得名,横绵在丹淅交汇处的北⾯,所以也称“北岵”。
屈原登临岵⼭并在此写下了著名爱国诗篇《国殇》。
淅川是商圣范蠡的故⾥。
“范蠡,楚宛三户⼈。
”(摘⾃《史记》)。
楚国三户城在今淅川⼤⽯桥刘家泉⼀带,其依据前⽂已经表述。
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
范蠡曾辅佐越王勾践,兴越国,灭吴国,⼀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为鸱夷⼦⽪,遨游于七⼗⼆峰之间。
后定居于定陶(今⼭东菏泽市定陶区),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号陶朱公。
世⼈誉之为“忠以为国;智以保⾝;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意⼈
皆供奉范蠡塑像,称之“财神”。
淅川是全国楚⽂物⼤县。
淅川考古在河南的地位和重要性,仅次于安阳殷墟考古。
1978年以来,⽂物考古⼯作者在淅川龙城附近的下寺及周边地区,先后发掘了25座春秋时期的楚国贵族墓葬。
出⼟⽂物有青铜礼器、乐器、车马器、⽟⽯器、贝币等10000余件。
⽬前,淅川博物馆展⽰的⽂物以楚⽂物为主体,主要分为青铜器和⽟器两⼤类。
这些精美绝伦的青铜⼯艺品,⼤部分出⾃下寺和各村楚国贵族墓地,它们分为⾷器、礼器、酒器、⽔器、乐器和车马器等,纹饰华丽,⼯艺精湛,风格绚丽雄浑,显⽰出楚⽂化丰厚的底蕴和神秘⾊彩,为研究楚国历史⽂化和当时先进的⼯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党的⼗九⼤指出:“⽂化是⼀个国家、⼀个民族的灵魂。
⽂化兴国运兴,⽂化强民族强。
没有⾼度的⽂化⾃信,没有⽂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复兴。
”“中国特⾊社会主义⽂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化。
”党和国家制定了促进⽂化⼤发展的⽅针政策,要求我们要更加关注楚⽂化的现代价值和运⽤,以便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
当前,淅川发展正⾯临着新的重⼤战略机遇,在建设经济强县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的⽂化资源优势,从⽂化⼤县发展成为⽂化强县,在实现经济崛起的同时实现⽂化的崛起。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化搭台,经济唱戏,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开发楚⽂化遗址,使楚⽂化成为淅川名⽚,成为河南名⽚,既能有效地弘扬楚⽂化,⼜能给淅川带来巨⼤的社会、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朱吉红,男,汉族,⽣于1973年4⽉,⼤专⽂化,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格⾔》、《启迪与智慧》等杂志签约作家。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现供职于淅川县教体局。
近年来,先后在各级⽂学刊物及副刊发表⽂学作品数千篇(次),作品散见于《读者》、《青年⽂摘》、《中国青年》、《意林》、《做⼈与处世》、《思维与智慧》、《⼤公报》、《新民晚报》、《深圳晚报》国内外报刊杂志,有多篇作品获奖,并先后出版诗集《荆紫关诗⾏》、散⽂作品集《每个⼈都是⼀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