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住文化的私人性
顾土
①在我小的时候,文化的余绪尚存。

我经常看见父亲持箫,母亲吹笛,声声相和,在月光下打发闲暇,舒解心怀。

我也见到许多长辈,或琴或筝,一艺在手,不时吹拉弹拨。

记得邻居中有一位是曾国藩的后人,父执中有一位在旗①,擅胡琴,他们二人每周必填词唱和,你来我往,一概楷书。

那位姓曾的邻居曾经让我欣赏过她的词作,大约有好几千首,旗人作古后,她便痛付丙丁②。

②读书仍是那个时代私人占有的最大文化,无论藏书还是阅读,都是私人的事情。

关起门来,湖一壶茶,或正襟危坐或歪倚斜靠,读上一本好书,欣赏一天的新书,是莫大的享乐。

③那时,书法也是老一代人私人生活的必需。

他们多数不算书法家,但写出来的字大都摆得出去,虽然没有自成一格,或颜或柳或赵,兼着一点隶书魏碑的底子,但透出那么一股文化的气息。

诗词楹联也是很多人咏志抒情交往的渠道,读起来你就明白,合辙押韵工对是他们文脉里的根基。

④更早以前,诗琴书画乃至治印,都是我们的古人,尤其是有文化的士子必备的人生才艺,一不为了演出,二非炫耀,三没想到牟利,多数人纯粹是在私人空间里表达情绪而已。

俞伯牙鼓琴,高山流水,为的是知音钟子期;嵇叔夜一曲《广陵散》,是自己受刑前的绝响;翻开唐诗,大量的也是私人间的送别、赠与、酬和。

古人另外还有个习惯,就是写笔记,记人记事,考据辨正,加上琐闻杂姐。

写笔记无关著述,无非消闲造日而已。

清代纪晓岚曾说:“景薄桑榆,精神日减,无复著书之志,惟时作杂记,聊以消闲。

”诛、铭、挽联一类相对来说带有公布意味的文字,古人自我欣赏的成分其实也很重,何况大多写过后根本没有机会示人,纯粹是那时的“抽屉文学”。

曾国藩就喜好给别人写挽联,还特别乐意人家在世的时候提前写就,当然不敢出示,只作为自己的雅癖,还有点“缺德”。

⑤前人的诗词书画印谱笔记刊印的也不少,多为自我把玩、自得其乐、自存留念,也赠与亲朋好友、师长同年,志在酬唱,意在交游。

当然也有因此出了名的,也有赚钱赢利的,尤其是近代诞生了报刊、画廊、博物馆,刊布日见其多,但作为职业的还是风毛麟角,也没多少人当这是专业,绝大多数人依然视此为私人空间。

直到上个世纪下半叶,旧时代培育起来的人纷纷谢世,诗琴书画的个人传统日益没落,艺术内涵也渐趋衰微。

至于笔记,好像五十多年前已近匿迹。

⑥从前,只要读过书的人都具备起码的知识功底,诗写得再不济,也合乎基本的格律,也知道用典也明白骄偶也清楚哪里用了拗句,更分得出雅与俗;字写得再不成书法,也有笔力和规则,修养之气溢于一笔一画之中,规范之心聚敛于起承转合之内。

这种标准也使他们轻易不敢将私人的事情贸然张扬,羞耻之心、畏惧之心、仰承之心,令他们更乐于隐藏回避,钟情于文化的私下把玩。

⑦如今,文化的私人性是否依然存在,我很怀疑。

⑧读书已经不再是私人的事情,有人偏好替别人开列书单,而更多的人必须依靠别人指
引,倚赖市场烘托,才明白该读什么书,才知道应如何读书。

网上处处充斥着读了一半或者尚未开卷或者干脆根本没读懂就已经急于发表的见解。

⑨尽管艺术成了热门,但无论是否职业演员,凡是会一门技艺的,都在拼命考级,一级一级攀升,而且个个喜欢比赛,人人爱好出头,曝光似乎才是最终的目的。

艺术不再是私人的文化享受和情绪排遣,却成了炫耀、上镜、晋升的工具。

⑩书画当今并不冷清,尤其书法简直还有泛滥之势,可是,当众挥毫、以字逐利、四处题写再加办展览、出挂历、上报刊,才是写字绘画的终极目标。

梁实秋曾经描绘过他那个时代已经出现的两种人,一是写字的,一是办画展的。

他说:“写字的人有瘾,瘾大了就非要替人写字不可。

看着人家的白扇面,就觉得上面缺点什么,至少也应该有精气神三个字。

相传有人爱写字,尤其是爱写扇面,后来腿坏,以至无字可写;人问其故,原来是大家见了他就跑,他追赶不上了。

”他还说:“我参观画展,常常感觉悲哀,大抵一个人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不肯把他所能得到的友谊一下子透支净尽,所以也就不会轻易开画展。

”如今,写字的人早无扇面可写,但在马路上、书面上、纪念仪式上题辞成了嗜好;开画展的人还特别走俏,不必透支,趋之若骛的非常多。

因为这两种人的本事往往在书画之外。

⑪诗词似乎也不萧条,虽然更像顺口溜,还不如二人转,一看就是数来宝的根底,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甘藏拙,非要见诸报端、刊印成册、借此炫示才罢休。

⑫大概是历次运动的熏陶,什么大字报、批判稿、决心书、思想汇报,都要摆出来当众表演,以示忠心,结果养成了不知文化羞耻的习惯。

以后,市场经济的猛然来临,已被严重损伤的文化涵养使人面对物质利益和巨大的传播效应时根本不知如何自持,以为什么东西都可以亮出来叫卖,什么内瓢都可以袒露出来与人争输赢。

社会环境也为文化的全然裸露推波助澜,舆论更是为文化的公然贩卖喊好叫价,任何文化终于因为失去审视标准失去环境制约失去舆论规范而一律成了经营的道具。

⑬文化一旦失去了私人性,自我修养的作用也就丧失,自我愉悦的目的也随之废弃,而修身养性原本是文化对人的最大益处,赏心悦目原本是文化对心智的最有力的启迪。

我不知道,当文化只剩下公开的社会性时,还算不算文化?或许只是行政的工具,或许只是产业的一份子,或许只是公共场合的装饰品。

⑭文化,我总以为应该守住一点私人性,不然,就不是文化!
【注释】①在旗:隶属旗籍。

②付丙丁:古以天干配五行,丙、丁属火,因称用火焚毁为“付丙丁”。

(1)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①我经常看见父亲持箫,母亲吹笛,声声相和,在月光下打发闲暇,舒解心怀。

②关起门来,沏一壶茶,或正襟危坐或歪倚斜靠,读上一本好书,欣赏一天的新书,是莫大的享乐。

(2)第①段中引用梁实秋所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守住文化的私人性?
(4)作者认为不能守住文化的私人性,就不是文化。

你赞成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案】(1)①采用场景描写的方法,再现当年“我”的父母琴瑟和鸣、夫妻共乐的唯美画面;用词典雅,四言较多,有古典诗歌的美。

②“关”“沏”“坐”“靠”等细节描写,组成一个独自读书自得其乐的场景,表现文化的私人性
是一种文化享受。

(2)①表现了在梁实秋的时代,人们还关注文化的私人性,以四处题字、公开画展为耻;②与下文所述如今人们不再视书画为私人事情,而是将追名逐利、自我炫耀当作写字绘画的终极目标形成对比;③丰富文章内容,语言幽默风趣,增强文章可读性。

(3)①让读书成为私人的事情,来加强自我修养;②让艺术成为私人的文化享受和情绪排遣;③不把刊印诗词书画印谱笔记当作职业或专业;④养成知晓文化羞耻的习惯。

(4)观点一:赞成。

修身养性原本是文化对人的最大益处,赏心悦目原本是文化对心智的最有力的启迪。

文化一旦失去了私人性,自我修养的作用也就丧失,自我愉悦的目的也随之废弃,当文化只剩下公开的社会性时,或许只是行政的工具,或许只是产业的一份子,或许只是公共场合的装饰品。

观点二:不赞成。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文化人是社会人,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

文化应该为社会服务,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

文化是上层建筑,影响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可以成为产业的一份子,创造经济价值。

【解析】【分析】(1)第一小题中“父亲持箫,母亲吹笛,声声相和,在月光下打发闲暇,舒解心怀”采用了场景描写的方法,展现了父亲和母亲和睦相处的唯美画面,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画面感很强,而且很唯美,“父亲持箫,母亲吹笛,声声相和,舒解心怀”都是四字结构、用词典雅,有一种古典诗歌的美。

第二小题中,“关”“沏”“坐”“靠”等是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独自读书、乐在其中的场景,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考虑,很好的表现了文化的私人性是一种文化享受。

(2)本题中,从文本“相传有人爱写字,尤其是爱写扇面,后来腿坏,以至无字可写;人问其故,原来是大家见了他就跑,他追赶不上了。

”他还说:“我参观画展,常常感觉悲哀,大抵一个人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不肯把他所能得到的友谊一下子透支净尽,所以也就不会轻易开画展”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概括:表现了在梁实秋的时代,人们还关注文化的私人性,以四处题字、公开画展为耻;从结构的角度考虑作用,联系文本“书画当今并不冷清,尤其书法简直还有泛滥之势,可是,当众挥毫、以字逐利、四处题写再加办展览、出挂历、上报刊,才是写字绘画的终极目标。

”以及下文“如今,写字的人早无扇面可写,但在马路上、书面上、纪念仪式上题辞成了嗜好;开画展的人还特别走俏,不必透支,趋之若骛的非常多。

因为这两种人的本事往往在书画之外”可知,应用梁实秋的故事与下文所述如今人们不再视书画为私人事情,而是将追名逐利、自我炫耀当作写字绘画的终极目标形成对比;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考虑:丰富文章内容,语言幽默风趣,增强文章可读性。

(3)结合文本“读书仍是那个时代私人占有的最大文化,无论藏书还是阅读,都是私人的事情。

关起门来,湖一壶茶,或正襟危坐或歪倚斜靠,读上一本好书,欣赏一天的新书,是莫大的享乐。

”可以概括为①让读书成为私人的事情,来加强自我修养;结合文本“那时,书法也是老一代人私人生活的必需”以及“更早以前,诗琴书画乃至治印,都是我们的古人,尤其是有文化的士子必备的人生才艺,一不为了演出,二非炫耀,三没想到牟利,多数人纯粹是在私人空间里表达情绪而已”可以概括为②让艺术成为私人的文化享受和情绪排遣;结合文本“前人的诗词书画印谱笔记刊印的也不少,多为自我把玩、自得其乐、自存留念,也赠与亲朋好友、师长同年,志在酬唱,意在交游。

当然也有因此出了名的,也
有赚钱赢利的,尤其是近代诞生了报刊、画廊、博物馆,刊布日见其多,但作为职业的还是风毛麟角,也没多少人当这是专业,绝大多数人依然视此为私人空间。

”可以概括为:③不把刊印诗词书画印谱笔记当作职业或专业;结合文本“这种标准也使他们轻易不敢将私人的事情贸然张扬,羞耻之心、畏惧之心、仰承之心,令他们更乐于隐藏回避,钟情于文化的私下把玩”可以概括为:④养成知晓文化羞耻的习惯。

(4)解答时,首先要表明观点,赞成或者反对。

然后结合文本联系社会现实来说明理由。

从赞同角度分析,可以结合文本“文化一旦失去了私人性,自我修养的作用也就丧失,自我愉悦的目的也随之废弃,而修身养性原本是文化对人的最大益处,赏心悦目原本是文化对心智的最有力的启迪。

我不知道,当文化只剩下公开的社会性时,还算不算文化?或许只是行政的工具,或许只是产业的一份子,或许只是公共场合的装饰品”来概括分析理由。

如果从反对的角度分析,可以从文化和社会的关系来分析阐述理由。

故答案为:⑴①采用场景描写的方法,再现当年“我”的父母琴瑟和鸣、夫妻共乐的唯美画面;用词典雅,四言较多,有古典诗歌的美。

②“关”“沏”“坐”“靠”等细节描写,组成一个独自读书自得其乐的场景,表现文化的私人性是一种文化享受。

⑵①表现了在梁实秋的时代,人们还关注文化的私人性,以四处题字、公开画展为耻;
②与下文所述如今人们不再视书画为私人事情,而是将追名逐利、自我炫耀当作写字绘画的终极目标形成对比;③丰富文章内容,语言幽默风趣,增强文章可读性。

⑶①让读书成为私人的事情,来加强自我修养;②让艺术成为私人的文化享受和情绪排遣;③不把刊印诗词书画印谱笔记当作职业或专业;④养成知晓文化羞耻的习惯。

⑷观点一:赞成。

修身养性原本是文化对人的最大益处,赏心悦目原本是文化对心智的最有力的启迪。

文化一旦失去了私人性,自我修养的作用也就丧失,自我愉悦的目的也随之废弃,当文化只剩下公开的社会性时,或许只是行政的工具,或许只是产业的一份子,或许只是公共场合的装饰品。

观点二:不赞成。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文化人是社会人,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

文化应该为社会服务,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

文化是上层建筑,影响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可以成为产业的一份子,创造经济价值。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

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⑵本题考查把握引用、化用作用的能力。

引用和化用在散文中的一般性作用: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

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思考时,要结合着引用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引用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分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⑷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

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丰城的窑
江子
①这些年,我爱看瓷,去过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景德镇等地方看瓷,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好境遇,捎带着,写了一本叫《青花帝国》的书。

②也看窑。

景德镇的古窑,福建漳州平和的克拉克瓷的古窑址,都去看过。

吉州窑呢,那是我故乡的风烟,是小时候就亲近的。

③有人说,瓷上有山水花鸟,有杯盘罐盏,有时间的刻度朝代的信息,窑么,一个废弃的隆起物而已,有啥看的呢。

可我认为,作为大地上的文化遗存,窑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文明和精神的密码——它是一个具有丰富信息量的文化母体,是指认一块土地气质的最好证据。

④看窑去。

⑤江西丰城是列入唐代六大青瓷名窑的洪州窑的故乡。

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的历史。

⑥说是看窑,可先看的还是瓷。

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厅里琳琅满目。

那是些需要绳子系住的四系方耳罐,用于陪葬的瓷俑,用于熏香的博山炉、盛酒的杯盏、寓意吉祥的鸡首壶、长颈的莲花瓶、印着暗花的碗、开片的玉壶春瓶……
⑦它们的颜色是米黄色和褐色的。

它们的身上有经年的黄土印记,显示它们在泥土的黑暗里待了很久。

它们身上的纹饰有方形纹、水波纹、麻布纹等。

它们还有一道共同的美学体征,就是釉不及底——那是洪都窑这一家族的共同族徽:那釉色从瓷首瀑布一样涌向瓷底,可在途中似乎接到了一个统一的律令,猛地刹住了脚步。

仿佛是洪州窑的图腾,从这一美学特征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动与静,儒与道,喧嚣与沉默,绚烂与平滨……
⑧在器型上,洪州窑的瓷与景德镇的瓷初看起来并无不同。

可是,洪州窑的瓷要显得更饱满雄浑,更古朴粗犷,正与东汉到五代这一段历史的气质对应。

⑨那是比宋元明清更古的古代。

那样的古代,要比后来更删繁就简,更有天地原初之感,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

那是落日、沙漠、荒原、古井、炊烟、茅庐、旧城池、古驿道构成的古代。

那也是班超平定西域、魏蜀吴逐鹿中原、陶渊明种菊、李白醉酒的古代。

⑩我了解到洪州窑出产的青釉瓷器产品曾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东亚、西亚一带,《唐书·韦坚传》中有洪州窑产品运抵长安的记载,我不免想入非非:
⑪陶渊明、李白饮酒,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用的可是洪州窑生产的酒盏?
⑫“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曹植《箜篌引》)在如此举杯交错的、具有浓郁魏晋凤格的盛大场景上,洪州窑的瓷是不是有可能在现场?
⑬它是否以砚台、笔洗的身份,陪王羲之书写《兰亭序》、顾恺之画《女史笺图》?杨贵妃的荔枝,洪州瓷是否做了托盘?
⑭看窑去。

⑮汽车穿过丰城市区,向着乡间驶去。

⑯我们来到了贛江东岸的石滩乡港塘村窑址。

我之所见,不过是一个隆起的不規则土堆。

土堆边两条牛在偃卧。

我们的脚下,全是瓷器的碎片——那可都是汉唐时代的遗老。

不远处,是几口水塘,闪耀着水光。

水塘里,许多鸭子在游。

更远处,是那个叫港塘村的村庄,一栋栋崭新的现代楼层民居矗立。

⑰环视着处于赣抚平原的丰城乡村,想象着洪州窑生产的盛景,我的眼前不禁迷离了起来,我仿佛回到了洪州窑兴旺的古代,四野涌现出了无数的烟火。

在我不远的窑址上,火焰熊熊,烟火中,有人肩扛着两长条瓷器出来,有人呢,推着槎柴向着窑口去了。

有人在火道旁用长长的杆子举着火照(瓷胚样品)。

更远处,别家的窑厂升起了白烟。

整个赣抚平原,在烟尘中隐现。

而更远一些的赣江码头,许多瓷器正在装船。

天空灰蒙,而赣江里不少船已经张开了帆,驶向长江的方向,和茫茫天际,驶向汉唐历史的深处……
⑱五代以后,那些隆起的窑包,渐渐成了夕阳下沉默的废墟。

洪州窑青瓷的风光,要让位给五百里之外的景德镇。

⑲可是,丰城因做瓷而起的文脉并没有断。

创造过洪州窑辉煌历史的丰城人,也同时被这样的一段历史塑造。

那一段历史,赋予了丰城人以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

那隆起的一座座窑址,是丰城人制瓷辉煌历史的注脚,也是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的贮藏库和精神纪念碑。

⑳我们当然有理由敬重丰城土地上那些已经废弃的洪州窑。

窑边那些带着美丽花纹的瓷器碎片,何尝不是可以给当代生活提供源源不断能源的精神芯片!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3月9日第12版,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瓷上有时间的痕迹、朝代的信息,带给人许多意想不到的境遇是作者“爱看瓷”的原因。

B. 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的文明和精神密码是作者“也看窑”的原因。

C. “看窑去”作为本文的线索,二次出现,将文本串联成为整体,使得作家的情感不断推进,同时呼吁读者要热爱文化。

D. 第十四节写到“看窑去”,从参观瓷器展览,过渡到文章的主体内容——丰城窑遗址所见所想,自然引出对丰城人民品格的赞美,顺势揭示出写作主旨。

(2)试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画线的段落。

(3)请结合全文,探究结尾“精神芯片”的丰富内涵。

【答案】(1)C
(2)①采用拟人(“待了很久”、“身上”“族徽”、“脚步”等)、比喻(“瀑布”等)等修辞手法,赋予瓷器生命的活力;②虚实结合,从瓷器身上的颜色与纹饰,联想到其蕴含美学特征,开拓了瓷器的境界,丰富文章意蕴;③动词(“涌”、“刹”等)的运用,增添瓷器的动感;整句(“动与静,儒与道,喧嚣与沉默,绚烂与平淡……”)两两相对的句子,强化了语言的韵律美。

(3)①“精神芯片”是对丰城窑的“瓷器碎片”价值的比喻说法;②在它身上,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美学特征,可以凭借它来解读丰城的文化和精神的密码、气质;③“瓷器碎片”的背后,可以读出丰城因做瓷而起的文脉并没有断,赞美了丰城人以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④窑址作为丰城人制瓷辉煌历史的注脚,是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的贮
藏库和精神纪念碑,必将引领丰城在新时代继续前行,创造新的历史。

【解析】【分析】(1)C项,表述有误。

“看窑去”二次出现,是本文的线索。

第④节写到“看窑去”,上承作为文化遗存的“窑”的价值,下引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厅所见,为下文写丰城窑遗址蓄势;第⑭节写到“看窑去”,从参观瓷器展览,过渡到文章的主体内容——丰城窑遗址所见所想,自然引出对丰城人民品格的赞美,顺势揭示出写作主旨。

“看窑去”作为本文的线索,二次出现,将文本串联成为整体,使得作家的情感不断推进,同时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没有“呼吁读者要热爱文化”的用意,选项认为“……同时呼吁读者要热爱文化”曲解文意。

故选C。

(2)“它们的颜色是米黄色和褐色的。

”,“它们”指的是瓷,“它们的身上有经年的黄土印记,显示它们在泥土的黑暗里待了很久”,“待了很久”用的是拟人手法,赋予瓷以生命的活力。

体现这一手法的还有“身上”“族徽”“脚步”等词语。

从选用词语上看,作者特别选用了一系列动词,增添生动性,如“涌向瓷底”中的“涌”把从瓷首到瓷底的釉色写得很有动感,“猛地刹住了脚步”中的“刹”,让人联想到急促停步的状态,形象地写出了釉不及底的特征。

从瓷器身上的颜色与纹饰,联想到其蕴含美学特征,这是用的虚实结合的手法,这样写,开拓了瓷器的境界,丰富文章意蕴。

在词语结构上看,“动与静,儒与道,喧嚣与沉默,绚烂与平滨”,运用的是两两相对的句子,句子工整,读来很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3)文章结尾提出“精神芯片”,这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在丰城瓷器的身上,可以看出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美学特征,可以凭借它来解读丰城的文化和精神的密码、气质。

例如:从“瓷器碎片”的背后,可以读出丰城因做瓷而起的文脉并没有断,赞美了丰城人以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

从窑址遗迹可以看出丰城人制瓷辉煌历史,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这些必将引领丰城在新时代继续前行,创造新的历史。

故答案为:⑴C;
⑵①采用拟人(“待了很久”、“身上”“族徽”、“脚步”等)、比喻(“瀑布”等)等修辞手法,赋予瓷器生命的活力;②虚实结合,从瓷器身上的颜色与纹饰,联想到其蕴含美学特征,开拓了瓷器的境界,丰富文章意蕴;③动词(“涌”、“刹”等)的运用,增添瓷器的动感;整句(“动与静,儒与道,喧嚣与沉默,绚烂与平淡……”)两两相对的句子,强化了语言的韵律美。

⑶①“精神芯片”是对丰城窑的“瓷器碎片”价值的比喻说法;②在它身上,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美学特征,可以凭借它来解读丰城的文化和精神的密码、气质;③“瓷器碎片”的背后,可以读出丰城因做瓷而起的文脉并没有断,赞美了丰城人以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④窑址作为丰城人制瓷辉煌历史的注脚,是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的贮藏库和精神纪念碑,必将引领丰城在新时代继续前行,创造新的历史。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常见的手法,注意结合文本内容赏析。

文章的艺术手法实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散文中较常见的从篇章的角度是抑扬的运用、以小见大的运用和对此的运用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讲一般为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多种方式运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对比、衬托等,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