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15.《在夏天里成长》备课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解释
【菜畦】指菜地,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种蔬菜的田。

【苔藓】苔和藓同属隐花植物中的一个大类,有很多种,大多生长在潮湿的地方。

一般不细加分别,统称苔藓。

【瀑布】从山壁上或河床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软绵绵】形容柔软,或指人软弱无力。

【谚语】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六月六,看谷秀】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这一天,田里的谷子该秀穗了。

教材说明
《在夏天里成长》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通过描写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说明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量地长”的道理。

本文不但文美,而且道理深刻。

课文共4个自然段。

其中第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句。

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围绕中心句。

全文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来展开描写的,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揭示了全文的主题。

写作特点
1.围绕典型事物,抓住特点,指导写作方法。

2.使用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

这种表达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能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与夏天有关的谚语(精选)
1.大暑热不透,大水风台到。

2.大暑不热,气候不顺,会有水灾风灾。

3.宁钓早晚一刻,不钓中午半天。

4.早钓鱼,晚钓虾,中午钓个癞蛤蟆。

5.夏钓夏钓,夜间比白天好钓。

6.大麦黄,钓鱼忙。

7.夏钓荫、夏钓深,不冷不热钓边边。

8.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

9.夏至不拔蒜,准得散了瓣。

10.栽秧要抢先,割麦要抢天。

11.夏至风从西北起,瓜田园里受熬煎。

12.夏至棉花根头草,赛过毒蛇咬。

13.午前下的雨,时间不会太长。

14.夏至日吹西比风,可卜年中什稻有歉收之虞。

15.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16.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17.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18.芒种逢雷美亦然,端阳有雨是丰年。

19.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

20.立夏前后连阴天,又生蜜虫(麦蚜)又生疸(锈病)。

21.立夏前后天干燥,火龙往往少不了(火龙指红蜘蛛)。

22.四月插秧(早稻)谷满仓,五月插秧一场光。

23.先栽浅,后栽深,春秧就插三五根。

24.立夏栽稻子,小满种芝麻。

25.早一把,晚七根,糯稻田里打独身。

26.要想庄稼好,田间锄草要趁早。

27.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

【梁容若】
梁容若(1904–1997),河北省行唐县(今改灵寿县)人。

中国作家、教育家,容若以全校第二名毕业于河北正定县中学,1922年入读北平师范大学,1927年至1930年曾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工作,1931年在山东省主编《民众周刊》。

1936年4月受公费资助与推荐之下,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研究中日文学史期间并翻译《日本汉文学史》与《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两书。

1938年回国后在北平数所大学任教,并从事语言文学研究。

1945年曾短暂在绥远省协助共产党抗日工作。

1948年10月中旬到台北筹办《国语日报》,历任常务委员、副编辑至1958年。

历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1958年-1969年)中文系教授。

梁容若于东海大学任教末期,曾与新儒家之一的徐复观论战。

论战中,徐指出抗战期间,梁居留北京任教,实已为日本吸收,并鼓吹皇民思想,并非地下工作。

可备一说。

1974年退休后移居美国印第安那州。

1981年回大陆,任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1983年患上眼疾后赴美,1997年在美国逝世。

梁已婚,与傅静如在1935年夏天结婚(傅于1996年辞世),育有一子(梁一成)一女(梁华)。

梁为《注音详解古今文选》编著不少文章,其中《我看大明湖》一文被列入香港中学语文课程。

作为尚秉和的高足之一,对尚秉和先生的学识、文章,其高足梁容若予以如此评价:“先生论史,步趋班、马,而亦瓣香蔚宗。

论史法,以为正确、简炼、生动,缺一不可,直书史实,劝惩自见,是非自明”,“先生相与讲论之友朋,
如王树楠、吴闿生、高阆仙、张鼎彝等,雅尚略同,皆能有公鉴,无姑息,谠论斧削,以比迹古人,力争上游为准的。

先生虚怀采纳,损之又损,用能文省而事赅,扼要而畅达。

文章诙奇隽永,引人入胜,吴北江氏谓,殆欲与左史班范相争衡。


代表作品
《中日文化交流史论》《中国文化东渐研究》《中国文学史研究》
《国语与国文》《作家与作品》《文学十家传》《文史丛论》《谈书集》《大度山杂话》《常识与人格》(徐复观的学格与人格)《坦白与说谎》《容若散文集》《南海随笔》《鹅毛集》《蓝天白云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