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地图野外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天地图野外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
现
摘要: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对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命安全带去巨大影响,但
当前我国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调查、数据采集等工作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
对此,本文设计了天地图API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借助天地图提供的数据服务,
解决野外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此次分析与设计,致力于提
高评估工作效率以及质量,进而推动我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
关键词: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危险性评估;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分析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等情况,从而提高地质灾害预测能力,进而降低灾害对国家以及人们的危害。
其中野外调查工作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关键环节,高效的野外调查能够
获得到有效的数据,为相关人员评估地质灾害现状、预测等提供有效可靠的数据
支持。
由此可见,本文对天地图野外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的相关研究,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我国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现状
从当前情况看,我国针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野外调查方面,依然在使用传
统方法,对于野外调查点的目估定位工作中,主要是野外调查人员借助罗盘等工具,通过野外手图实现。
将调查中获取到的数据信息以卡片的方式进行记录,与
此同时,调查人员使用照相机采集野外照片。
完成采集后,需要将纸质记录数据
进行统一整理、入库。
此种野外调查工作模式,整体工作效率较低,也很难保证
数据采集精准度,同时,纸质资料、野外照片不容易保存,如果丢失,将会直接
导致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无法有序进行[1]。
二、天地图系统设计基础构思
(一)设计需求
根据上文所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野外调查工作开展中,所使用的纸质地图、纸质卡片,容易出现丢失、数据易错乱等问题,需要设计出能够很好解决这些问题的系统。
而天地图API(Android版)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具有多样性的数据,其中涵盖了地形图数据、电子地图数据以及影像数据,同时,能够较大范围的覆盖,并全面提高移动终端地理信息服务。
在该系统应用下,可以极大的提高评估部门工作效率,帮助其有效获取到精准的野外调查数据[2]。
(二)野外调查数据库
天地图API野外数据采集系统 Android版中,数据存储方式有五种,包含了文件存储,这类数据可以存于内存,也可以储存到SD卡等外存中,还有系统配置、内容提供、SQLite数据库以及网络,其中系统配置与内容提供,主要是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考虑到数据安全性问题,再加上野外数据较为复杂,所以选用SQLite数据库,其内存占用小,管理数据高达2TB。
可以满足不同对象数据不同的储存需求,并提炼出相同字段存在同一表内。
1、野外编号结构设计
在该数据库中,需要明确的是,野外编号为主键,与其他表格形成联系。
需要对野外调查点统一编号,让其整体规则统一,主要就是为了实现高效查询调查数据,进而落实共享机制。
这一过程需要建立野外编号字段,并将其作为主键,实现表间关联。
具体的编码方式可以借鉴相关规范设计,采用12位,当中前6位属于行政区代码,紧接着的2位是野外调查点类型,末尾4位是顺序号,如图1所示。
图1野外编号结构
2、数据库结构、内容、存储
如表1所示,主要是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野外调查规范、评估过程中可
能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提取出的第一层基本表。
在此基础上,以同样的方式抽象
出斜坡型地质灾害、非斜坡型地质灾害情况表。
根据项目实际特征,素描图、照
片内容可以采用文件方式存储,而“示意图”、“照片”的存储可以以野外编号
结合具体时间的方式命名[3]。
表1基本表的字段及类型
(三)架构设计
本文研究的系统主要使用的是Android MVC框架,其中包含控制层、模型层、视图层。
其中视图层,主要是为用户与系统间交互提供界面,通常情况下,主要
是以XML布局文件承载,在提升文件交互操作性的同时,也能够很好的实现多种
编码方式;而控制层,该层主要为视图层、模型层间的流程提供相应的控制,当
视图层获取到相关指令后,向模型层发送并处理,与此同时,也可以直接将处理
结果反馈到视图层,所以,模型层的主要职责就是处理数据库的操作、业务计算
等[4]。
1.
功能分析
图2系统功能结构
1.
数据采集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数据采集。
如图2所示,在开展数据采集前,系统会自动更新数据库版本,确保对应的数据库存在,为后续野外调查点数据采集提供帮助。
该功能可以检索出已采集的数据,实现精准修改。
例如,在“滑坡”野外数据采集编辑中,需要先设置现有位置、记录人、项目负责人等,而后找到“数据采集”选项,进入到“滑坡”数据采集界面,而后点击不同的模块,系统便会自动生成对应的数据,通过“绘制示意图”,经过绘制、拍照、保存、录入等步骤,最终完成一个滑坡数据采集工作。
1.
采样点分布
采样点分布功能,主要就是查看已采集数据点空间分布情况,进而掌握并了解其分布密度,帮助工作人员从整体上把握各类型数据采集点分布情况。
并结合实际需求,随时通过“数据分布”查看已采集调查点状态。
1.
线路规划
事先进行路线规划,能够极大的帮助野外勘察人员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对此,相关人员可以利用该系统,选择对应的“路线规划”模块,先点击“起点”,并在屏幕上点击路线需要经过的点,直到终点,确定后进行“规划”,最
终屏幕上会立即显示出对应的线路,这样野外工作人员可以直接按照此路线进行
勘察。
1.
设置
在现场勘察过程中,需要随时设置区域位置、数据采集者、项目负责人等信息。
这也是野外自动编号前6位编号的搜索依据。
1.
定位
使用该系统时,野外调查人员可以随时获取到当前移动设备的位置、移动方
向等情况,主要是天地图移动API具有UPS定位、网络定位等服务,能够促使系
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定位方式,满足快速、准确定位需求。
三、系统的实现
本文研究的系统主要是建立在Eclipse开发平台基础上,使用了Java语言,在Android开发环境,并借助移动API完成的。
天地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野外
数据采集系统,涉及到了界面、数据库、功能三方面的设计和实现。
利用
Navicat for SQLite设计数据库;针对界面的设计,主要利用的是Photoshop,
依托于res/layout文件夹下的XML语言实现;而功能类,主要就是借助代码setContent View(R layout.main)和界面建立联系,并通过使用com.
wangch.dbopr包完成数据库的操作。
结语:
总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融合了野外电
子地图、方向测量,同时,也实现了自动定位、照片采集、素描图绘制等功能,
与以往传统野外调查工作方式相比,突显出了极大的优势,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汝卿,蒋衍,李锋,郭文举,孟柘,朱精果.感知型激光雷达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J/OL].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45(34):111-119.
[2]张先荣.基于天地图的POI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45(15):144-145.
[3]谈树成,王超,丁扬,龙叔林.天地图野外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J].测绘科学,2017,42(01):181-186.
[4]曾李阳,齐华,谭明建,刘建川,严林.基于天地图的POI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39(03):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