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义内”思想重探——以对“仁义内外之辩”的反思为重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义内”思想重探——以对“仁义内外之辩”的反思为重心
摘要
“仁义内外之辩”是先秦时期一个较为流行的话题,孟子在与吿子交谈时反驳了吿子“义在外”的观点从而声明了自己“义在内”的观点。

孟子所提出的“义内”是孟子心性之学的一大重要命题,但它并非是一个全新的观点,它有诸多思想来源可以被追溯。

作为在孟子心性学范畴被熟知的“义内”命题,多被学者们作形而上学的解读,即从先验的本体论进路作阐释,将“义内”命题视为孟子论证性善论的材料。

然而通过直面“义内”命题提出的语言环境,即孟告二人的“仁义内外之辩”,仔细分析该辩论双方说辞可知此辩论实际上是双方在不同问题意识下的言语争执,吿子是在伦理关系问题意识下言说“义外”,意指“义”的行为取决于外在对象跟“我”的关系,而孟子是在工夫论问题意识下言说“义内”,意指“义”的行为决定于“我”主观自发的愿望。

因此孟子所言说的“义内”实际上应属于其心理修养之本体工夫的内容。

此外,结合二人另外几处辩论中对于人性善恶的讨论,不仅可以反映出此处辩论两种歧见的根源在对人性的设准不同,也可分析出此处辩论中的“内”、“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指。

沿工夫论进路提出的“义内”拥有本体与工夫两个面向,并且它与孟子的其他修养工夫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而实际上,孟子“义内”思想的全貌是在与“尚志”、“操存舍亡”、“养吾浩然之气”、“践形”等一系列工夫理论的联结中才得以相对完整的显现。

孟子以工夫论为进路的“义内”思想对儒学自身的理论发展有较大影响,以致后世儒者不断对其进行强调与发挥。

关键词:孟子;仁义内外之辩;义内;本体工夫

Abstract
The debate on whether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are inherent was a popular topic in the pre-Qin period.Mencius opposed the viewpoint of"righteousness is outward"when talking to Gaozi,thus declaring his own view that"righteousness is inherent".The"righteousness"put forward by Mencius i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in Mencius'study of mind and nature,but it is not a new point of view,and it has many ideological origins to be traced back to.
As a well-known proposition of"righteousness is inherent"in the Mind theory of Mencius,most of them are interpreted by scholars in a metaphysical way,that is,from the transcendental ontological approach,and the proposition of"righteousness is inherent"is regarded as the explanations of Mencius'theory of virtuous humanity. However,by facing up to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by the proposition of "righteousness",that is,the"he debate on whether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are inherent"between Mencius and Gaozi,we can see that this debate is actually a verbal dispute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consciousness of problem.Gaozi said"righteousness is outward"actually means that the behavior of"righteousness"depend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ternal object and the"I",while Mencius said "righteousness is inherent"with a consciousness of the Kungfu theory is wanted to show that moral behavior depends on subjective will.Therefore Mencius said that the "righteousness is inherent"should actually belong to the content of his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Kungfu.In addition,the discussion of the good and evil of human natu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other debates between the two can reflect not only the difference in the validity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views in the debate here, but also"inside"and"outside"have a deeper meaning in this debate.
The"righteousness"was put forward along the way of psychological Kungfu theory,and the theory has two aspects:Ontology and Kungfu.In addition,it has a deep and internal relationship with Mencius'other Kungfu theory.In fact,the whole
II
appearance of Mencius'thought of"righteousness"is relatively complete in the connection with a series of time theories,such as“shang zhi(尚志built up an ambitiom)","cao cun she wang(操存舍亡practice will lead to gain,but not practice will lead to loss","hao ran zheng qi(浩然正气,awe-inspiring righteousness)","jian xing(践形realize one's self-shape)"and so on.Mencius'thought of"righteousness", which takes the theory of Kungfu as the way,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itself,and it is constantly emphasized and brought into play by Confucianism in later generations.
Key words:Mencius;the debate on whether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are inherent;inherent righteousness;Ontological Kungfu
III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绪论 (1)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三、研究方法 (7)
四、研究思路 (7)
五、创新点 (8)
第1章孟子“义内”说的背景与提出 (10)
1.1“义”的概念疏解 (10)
1.1.1“义”在商周时期的字义探究 (10)
1.1.2“义”在春秋时期的字义探究 (12)
1.2孟子“义内”思想的渊源 (15)
1.2.1孔子寓义于道的思想 (15)
1.2.2墨家后期“仁义内在”的思想 (17)
1.2.3郭店楚简《六德》“仁内义外”的思想 (19)
1.3孟子对“义内”的提出与证明:仁义内外之辩 (20)
1.3.1杞柳之辩 (21)
1.3.2长与长之 (21)
1.3.3秦人之炙与吾之炙 (22)
1.3.4叔父与弟谁敬 (23)
第2章对孟告“仁义内外”之辩的反思 (24)
2.1辩论焦点:“义”的内外问题 (24)
2.2“仁义内外”之辩之真相还原 (26)
2.2.1二人对仁、义、内、外概念理解的分歧 (26)
2.2.2显在真相——不同问题意识下的争论 (27)
2.2.3潜在真相——道德来源之先天与后天的争论 (28)
第3章孟子之工夫论进路的“义内”思想 (32)
3.1“义”为何而“在内”——孟子的正面解释 (32)
3.2“义内”之特质——即本体即工夫 (33)
3.2.1“义内”之本体论面向 (33)
3.2.2“义内”之工夫论面向 (37)
3.3“义内”与其他本体工夫之关联 (40)
3.3.1“义内”与“由仁义行” (40)
3.3.2“义内”与“先立乎其大” (42)
3.3.3“义内”与“持其志无曝其气” (43)
3.4“义内”与“知言”“养气”等具体工夫之关联 (44)
3.5“义内”与“践形”境界工夫之关联 (48)
第4章“义内”思想的嬗变与评价 (51)
4.1后世儒者对“义内”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51)
4.1.1董仲舒对孟子“义内”思想的政治学改造 (51)
4.1.2理学与心学对孟子“义内”思想的承继 (53)
4.1.3王夫之对孟子“义内”思想的创新与丰富 (58)
4.1.4牟宗三对孟子“义内”思想的重构 (61)
4.2简评孟子“义内”思想 (64)
结语 (67)
参考文献 (68)
致谢 (71)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首先,就理论研究层面而言,有关“义”的话题在先秦各家都有讨论,在儒家更是一个重要议题。

孟子首次较为系统地阐明了“义内”的观点,此观点受到了后世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关注,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然而,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孟子“义内”命题的解读或多或少都带有自己理论主张的影子,致使孟子“义内”思想的原意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

比如宋代的孟子升格运动以来,孟子的学说继续被传承,但是宋明理学家们在传承弘扬之时,由于受到道佛精深的宇宙论的冲击,因此宋明儒者就无意地将“义内”命题提到形而上的本体论高度,将“仁义内在”视为“人性善”的重要理论依据,力图深化儒家自身脉络里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宇宙论以抗衡道佛。

后来现代新儒家也面对了类似的外在环境,中国哲学又在西方哲学的冲击下发展了自身的形而上学理论,“义内”进一步被形而上学化,按照本体论的进路作以道德理性的理解。

所以在思想史的发展中,“义内”与“性善”本体论之间的关系不断被强化,因此导致大多现代学者对孟子“仁义内在”的命题也是依循这样的思路去理解阐释,呈现出过于关注“义内”本体论的理论意义,而忽视“义内”工夫论理论意义的研究状况。

尽管对“义内”思想作形上学的本体论解读可以被看作儒家理论的深化与发展,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解读是偏离了孟子提出“义在内”命题的原意。

因此,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便是力图还原孟子“义内”思想的本来面目。

其次,就现实层面而言,我国目前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全面小康不仅意味着经济脱贫,在某种程度上将也意味着社会整体精神的提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从未松懈。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并阐发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国家近年来越发重视传统文化的客观环境下,值得进一步重新审视构成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儒家文化。

而作为儒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先秦儒家工夫论能直接有效地为新时代需要培养的有理想、有担当、有道德、有社会服务意识的公民之目标提供具体的方法论借鉴。

本选题以工夫论为进路对孟子“义内”思想进行诠释,彰显孟子道德哲学的智慧,为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可能性向度。

2.研究意义
本选题有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意义:第一,通过反思孟告“仁义内外之辩”,还原孟子“义内”观点是在工夫论问题意识下提出的命题,本题目有助于把握孟子思想特质,深化对孟子思想内涵的理解。

第二,历来学界对孟子“义”的思想关注的更多的是其义利观,对其“义在内”的思想关注相对较少,然而其“义内”思想又与其“性善论”思想有着深层次的关联,因此探析“义内”思想有利于对孟子工夫修养论以及性善之本体论内部的动态结构进行梳理、呈现。

第三,儒家心性修养学说一直是当代国家推崇传统文化的重要理论资源,而孟子的心性工夫修养理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本题目的研究有利于对当今国家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中公民道德素质修养上提供思想指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被后代学人竞相称颂的“孔孟之道”,是把孔子与孟子的学问视为儒家最具原创性与代表性的学问之道。

但是仅次于孔子的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亚圣”却在宋代以前并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

宋代以前,比较著名的一本对孟子思想进行注解的论著是汉代赵岐的《孟子注》。

一般认为,孟子的地位是在中唐以后逐步提高的,首先是韩文公著《原道篇》将孟子视为接续孔子道统的第一人,之后经过北宋把《孟子》划为科考主要内容,南宋朱熹列其为“四书”经典等一系列升格运动,其地位才得到空前的提高。

因此宋代以降,有一大批文人对《孟子》文本进行注解、研究。

比较著名的有北宋孙奭的《孟子注疏经解》、张栻《南轩孟子说》、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明代薛瑄的《孟子》及罗汝芳《孟子》;清代戴震的《孟子字义疏正》、焦循的《孟子正义》以及清末康有为的《孟子微》、梁启超的《论孟子》等。

以上著作基本都是通过注解《孟子》一书或其中某些章节阐发了他们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是我们后世研究者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参考文献。

近代以来,接触了西学的学者们开始以崭新的方式注解《孟子》,依循科学理性精神,运用较强的逻辑推演思维去系统地重新解读孟子思想,不仅把孟子思想放置于我国的文化传统中体察,同时也有比较视野,将其与西方某种哲学思想对比研究,也有现代意识和现实关怀,把孟子思想放置于受过西学冲洗的现代
文化视野中去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现代学者的视野里,他们较多关注的是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性善的心性学说、义利之辩等为代表的“义”思想研究。

然而孟子的“义内”思想作为其总和的“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仍然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并且学界目前对此的研究成果并不充足。

1.著作方面
目前,尚未有单独研究孟子“义内”思想的著作问世,对孟子“义内”思想的阐发大多散见于中国哲学史著作里以及分散在各种孟子思想研究的著作当中,这些思想材料将对本文的写作大有裨益。

比如蔡仁厚的《中国哲学史大纲》①里纲要式地提及了孟子的“义内”思想,对“义”彰显的道德行为总结为“依据内在的道德心性而行”。

2005年再版的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②一书中从实然与应然的角度对孟告二人的“仁义内外之辩”作了哲学上的述解,并以此来论述孟子的性善论。

郭齐勇的《中国哲学史》③在第七章讲孟子时对“仁义内外之辩”有简要的评价,称孟子与告子辩论用了类比法、归谬法、反诘法等等,但未对仁义内外之辩的内容作更多的论述。

而关于研究孟子的专书中,相比之下对“义”和“仁义内在”思想的讨论更集中和详细。

例如在杨国荣的《孟子的哲学思想》一书的第六章“义利之辩”中虽有提到孟子“义”思想是一种道义论,但是主要还是在与“利”的对比下的优先性问题下论述的,并未就“仁义内外”问题作详细分析。

还有戴兆国的《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一书,是从现代伦理学的视野回看孟子的思想内容,分析了孟子的心性学说是从揭示人性善,肯认主体道德能力,最终指明道德理想如何实现的,因此有全书较多涉及心性问题的讨论,在其第三章的性善论也单独对孟告的“仁义内外之辩”做了分析④。

此外,华夏出版社在2007年出版了一本收录近现代思想家讨论孟子的20篇学术成果,名为《孟子二十讲》⑤,虽未单独讲“义内”思想,但其中绝大多数是围绕孟子心性学问题展开的。

再有专门研究孟子的哲学专著诸如杨泽波的《孟子性善论研究》⑥、梁涛的《孟子解读》⑦以及更早的董洪利所著的《孟子研究》
①蔡仁厚:《中国哲学史大纲》,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26页“第二节:仁义内在——由仁义行”。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版。

③郭齐勇:《中国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4--75页。

④戴兆国:《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4-86页。

⑤董洪利,方麟选编:《孟子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⑥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①等。

但这些研究孟子的专著多事从孟子的王道政治、义利之辩、心性问题等方面论述,而对“仁义内外之辩”中孟子的“义内”命题论述较少。

2.论文方面
在现代学者的研究中,对孟子“义内”问题阐述的文章较少,以“义内”或“仁义内在”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加起来不到30篇。

其中标题同时带有“孟子”及“义内”两词的文章仅2篇,分别是徐克谦的《孟子“义内”说发微》以及陈志伟的《义内义外与道德内在主义——孟子与告子仁义内外争辩的伦理学意蕴》。

徐克谦先生的这篇论文在1998年公开发表,几乎是当代大陆最早研究孟子“义内”思想的文章了,他比对了“仁”“义”“礼”之间的关系,认为作为道德本原的“仁”是源于自然本能,而“义”是使人区别于动物的自觉意识和道德理性;从“义”和“礼”的关系来看,“义”是一切“礼”的创制和改造的依据,是人们道德理性的终极依凭②。

陈志伟先生的论文主认为孟子和告子有关“仁义内外”的辩论是孟告人性之争的进一步延伸,借此分析并阐述了道德内在主义的含义。

③然而通过搜索“仁义内在”主题词检索的研究成果数量比主题词“义内”更多,大多数学者在谈论此问题时都会聚焦到分析孟子、告子的“仁义内外”的辩论上,专门对此辩论进行分析的有庞朴先生的《试析仁义内外之辩》,王博的《论“仁内义外”》以及黑龙江大学苏欣然的硕士论文《论孟告“仁义内外之辩”》。

然而总的来说,关于“义内”与“仁义内在”的论述按照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揭示孟子“仁义内在”思想与孟子其他的思想之间的深层关联性,比如徐冰的《“生之谓性”与“仁义内在”的一致性》,该文认为仁义原本是内在于人的形色之中的,所以“生之谓性”原则与“仁义内在”的人性内容是一致的④。

还有蔡祥元的《孟子“不动心”的根源——“集义生气”之“生”义辩析》⑤,该文虽旨在论述孟子“气”论之于“不动心”说乃至整个孟子学说的源发性地位,但其中也深刻分析了“义内说”与“不动心”说的内在联系。

⑦梁涛:《孟子解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①董洪利:《孟子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②徐克谦:《论“仁内义外”》,《孔子研究》,1998年,第39-46页。

③陈志伟:《义内义外与道德内在主义——孟子与告子仁义内外争辩的伦理学意蕴》,《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5-11页及第17页。

④徐冰:《“生之谓性”与“仁义内在”的一致性》,《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11-17页。

.
⑤蔡祥元的《孟子“不动心”的根源——“集义生气”之“生”义辩析》,《道德与文明》,2013(02),第55-61页。

第二类是以伦理学的进路对孟子“仁义内在”进行的阐释,有崔丽萍《仁义内在与仁内义外——从德性实现的角度进行的诠释》①,该文从德性实现方式的角度来理解思孟学派对于“仁义内在”的理解。

而王和君《论“仁义内外”的两个理论维度及公共生活道德》②一文认为两个理论维度分别是道德发生何以可能,另一维度是仁与义分别有何特点以及如何践行的问题,然后借此反思中国在转型期如何更好发展公共生活道德。

还有李景林先生的《伦理原则与心性本体——儒家“仁内义外”与“仁义内在”说的内在一致性》③一文认为郭店楚简《六德》篇是从社会伦理关系角度立义讲的“义外”和孟子的“义内”观点不仅不冲突还有内在一致性。

另外还有陈志伟的《义内义外与道德内在主义———孟子与告子仁义内外争辩的伦理学意蕴》,该文通过阐发“义内”“义外”观点的深层原因揭示了孟子的道德内在主义的伦理学意蕴。

第三种类型就是在思想史的角度,回溯了历史上对“仁义内在”或“仁内义外”观点的不同意见,把孟告之辩与他们的意见相比较。

王正的《重思先秦儒家的仁义内外之辩》④一文中,认为“仁义内外”之辩在先秦时期的不同文献中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区分了私德、公德;第二是分析了道德准则的根源;第三是揭示了道德实践的基础;第四是阐释了治理法则的来源。

而张鹏伟与穆宏浪合著的文章《早期儒家“仁义内外”之争与孟子“仁义内在”说析论》也分析了多先秦多篇含有此思想的文献,如《五行》、《六德》、《语丛一》、《尊德义》、《唐虞之道》、《孟子·告子上》等,分析得出了郭店简中有关思想成分是孟子与告子争辩此问题的思想理论基础的结论。

更早的研究成果有如罗新慧的《郭店楚简与儒家的仁义之辩》一文,作者较早地观察到郭简对孟子“义”思想的影响,认为简文区分了仁与义的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以外在的“义”来裁断内在的“仁”,使义的地位大大提高。

作者将郭简中“仁内义外”说对比孔子与孟子的观点,认为郭简对于研究儒家仁义理论的变迁很有意义⑤。

以上三篇着力论述先秦仁义之辩的思想史料将成为笔者分析孟告仁义内外之辩思想渊源的
①崔丽萍《仁义内在与仁内义外——从德性实现的角度进行的诠释》,《社会科学家》,2011(07),第31-33页。

②王和君《论“仁义内外”的两个理论维度对公共生活道德建设的启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年,第135-138页。

③李景林:《伦理原则与心性本体——儒家“仁内义外”与“仁义内在”说的内在一致性》,《中国哲学史》,2006(04),第27-33页。

④王正:《重思先秦儒家的仁义内外之辩》,《哲学动态》,2017(01),第69-75页。

⑤罗新慧.《郭店楚简与儒家的仁义之辩》,《齐鲁学刊》,1999(05),第27-31页。

重要参考文献。

第四类是中西对比兼具现代性视野与古为今用的关切。

比如笔者在网上查阅到中山大学2010年罗卓明的硕士论文专门论述孟子“义内”思想的论文①,此论文的特色是善用比较的方法,把孟子与中西方持有相关意见的思想家的思想相比较,比如和墨子、告子、边沁、康德等人的学说作比对,以此来透显孟子“义内”思想的独特之处。

另外,把“义内”或“仁义内外之辩”的思想当做重要的理论资源,并思考其对当今社会建设的借鉴意义也是一些研究者的用功方向,如肖群忠的《儒家“仁义内外之辩”的现代伦理意义》②,认为“仁义内在”的观点虽彰显了人的道德主体性,但忽视了道德的客观伦理精神。

相反地,坚持“仁内义外”的观点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道德的人性主体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客观根源、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问题,正确认识传统家族社会与现代公民社会道德精神的差异。

(二)国外研究现状
华裔学者信广来(Kwong-loi Shun)在上世纪90年代创作了《孟子与古代思想》③一书,全书分析了孟子学中“仁、义、礼、智、心、性”等一系列哲学概念,其中第四章较为详细地针对孟子的“义内”观点进行了剖析。

还有新加坡学者Sor-hoon Tan在2014年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Concept of Yi(义)in the Mencius and Problem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④对文章,讨论了关于孟子“义”思想与分配正义的问题。

孟子“义内”思想与孟子性善论的心性之学关联尤为紧密,然而国外学者对孟子心性学说的研究比较著名便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孟子心性之学》一书,由江思文与安乐哲合编,汇集了几篇美国学者对于孟子人性问题的探讨,并未从工夫论角度阐释孟子“义内”思想。

以上是与本题最贴近的学术研究成果,可见很少有学者直接挖掘“仁义内外之辩”中孟子最直接的工夫论意识,而笔者认为这是研究孟子工夫论思想,乃至理解整个孟子思想的不可忽视的部分。

①原创力文档网站.pdf https:///html/2016/0323/38475495.shtm(中国知网上没有收录,故在别处搜索到),论文题目为《略伦孟子之义内》。

②肖群忠:《儒家“仁义内外之辩”的现代伦理意义》,齐鲁学刊,2009(03),第16-22页。

③Kwong-loi Shun:Mencius and Early Chinese Thought;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④Sor-hoon Tan(2014)The Concept of Yi(义)in the Mencius and Problem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92:3,489-505.
三、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文本中有很多没有给定明确内涵与外延的概念范畴,因此诸如本文着重讨论的“仁”、“义”概念就有含义上的多义性,这也是本文写作的重要动因,因古人运用这些概念时会根据特定语境而有不同含义,而这正是导致孟子与吿子争执不下的原因。

所以,探究清楚仁、义、内、外等概念分别在两方那里有何含义便有助于解开思想史上的这段“秘密”。

因此,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立足于《孟子》原文,力图还原该场辩论的真相,进而把握孟子的“义内”思想的问题意识以明晰“义内”渗透在孟子整个工夫论思想的全貌。

此外,本文还采用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在探寻孟子“义内”思想时候,不仅考察理论内部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要结合不同时期的外部的客观历史社会条件一同考察。

笔者往前追溯了孟子时代以前孔子、墨子以及出土文献郭简中关于“仁义内外”的思想,也往后跟踪了几位大儒对“义内”思想的发展,从而显示出“义内”思想在儒学史上的地位。

四、研究思路
本文探究孟子的“义内”思想,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便是由孟子提出的“义在内”是何含义。

所以首先需要厘清孟子所理解的“义”是何含义。

然而“义”并非孟子自创的概念,因此需要追溯“义”的字源意义以明确其发展至孟子时代时有何含义,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孟子对该字的使用。

再者,“义内”尽管是孟子首次提出的,但是笔者查阅资料时发现它也有其思想前导,回溯孔子、墨子以及郭店楚简出土文献里的“义内”思想之踪迹有助于理解孟子提出“义内”命题的思想背景。

最后,探究孟子的“义内”是何含义,势必还要回到孟子提出它的现实语言环境中进行分析才具有可靠性。

因此,接下来笔者将孟子与告子辩论的原文进行简单疏解,将孟子提出“义内”观点的过程展现出来。

以上便是第一章的内容。

但是仅从字面含义疏解会仍然不清楚孟子的“义内”和告子的“义外”到底所指何意?于是笔者对辩论过程进行反思以还原辩论的真相,进入第二章的研究部分,这部分通过反思“仁义内外之辩”旨在探究孟子所谈“义内”的真实意涵。

首先,根据孟子与告子双方为自己立场而言说的种种理由,找到“仁义内外之辩”存在着一个显在的真相,即二人是在不同问题意识下的争论,同时,从中也能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