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孔乙己》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孔乙己》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特色,对其作品产生兴趣。

2. 理解《孔乙己》这篇小说所表达的人性和社会现实问题。

3. 学会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分析和评价这篇小说。

二、教学过程
1. 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特色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号猴屿。

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同时也是伟大的民主主义者、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鲁迅文学特色:
1) 突破传统文学禁锢,探索现代文学的语言和形式。

2) 把握时代特点,揭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3) 关注人性和社会现实问题,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 理解《孔乙己》这篇小说
1) 了解《孔乙己》的情节
《孔乙己》是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不幸的酒保的故事。

小说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孔乙己被打时嘶哑的唱歌;第二部分是孔乙己坐在屋梁上哭泣;第三部分是孔乙己被黎明时的鸟鸣吵醒,离开城市,在野外哭泣。

2) 探讨《孔乙己》中的人性和社会现实问题
(1) 人性问题
孔乙己是个不幸的人,他在酒场被打、被辱骂,却只会歌唱;他面对城市的污浊和喧嚣,只有在屋梁上哭泣;他最后在野外独自哭泣,是因为内心中的孤独和无奈。

从孔乙己的行为和内心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迷茫和对人性的无奈。

(2) 社会现实问题
《孔乙己》所描述的城市社会是一个充满污浊和喧嚣的地方,而孔乙己所受到的对待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劳动者的不公和漠视。

小说所表达的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和揭露。

3. 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分析和评价《孔乙己》
(1) 文学批评方法
文学批评方法是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揭示其艺术特点、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方法。

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有情境批评、演绎批评、主题批评等。

(2) 对《孔乙己》的评价
1)情境批评
《孔乙己》所呈现的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情境,孔乙己所处的世界充满对他的偏见和歧视。

他的生活是苦涩的,但他对生活的态度却充满乐观和执着。

2)演绎批评
小说整个情节的设计和描写都是波浪式递进的,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情节展开是相互呼应和映照的。

3)主题批评
小说抨击了强权和虚伪,揭露社会对劳动者的不公和不尊重,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和精神。

小说通过揭示孔乙己的悲情命运,表达了刻骨铭心的人性和生存问题。

三、教学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鲁迅的生平和文学特色,深入理解了《孔乙己》这篇小说所呈现的人性和社会现实问题。

同时,通过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学生们掌握了文学鉴赏和分析的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们应该继续加强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对文学经典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学会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孔乙己》是鲁迅的经典之作,通过描写孔乙己这个可怜的小人物,揭露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

这篇小说在文学批评方面也具有较高的价值,情境批评、演绎批评、主题批评等方法的运用使得其主题思想更为深刻,情节展开更为紧凑。

通过对《孔乙己》的分析和评价,我们不仅加深了对文学经典的理解和欣赏,还增强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继续学习和运用文学批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感受文学的美妙和价值
《孔乙己》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孔乙己》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背景
本文所介绍的是苏教版八年级必修课《孔乙己》导学案教学设计。

该教材以鲁迅所写的《孔乙己》为主线,通过文化、文学、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切入,阐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孔乙己》的背景和意义。

2. 熟悉文化内涵,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及其价值。

3. 了解鲁迅的思想、文化影响。

(二)能力目标
1. 能够从文本中理解并分析人物的性格、人物形象、情节等,感受文化情感。

2. 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提炼文章中的文化价值
和思想。

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文本进行批评性思考和分析。

(三)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提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
同度和爱国情感。

2. 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同情、友爱、自信和勇气。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引入话题,提升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课前复习,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3. 介绍《孔乙己》的背景和意义,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精读教学
1. 全文分段分析,对文本进行详细解读,理清文中主旨和要点,分析人物的性格及其形象塑造。

2. 分析文本的意象和意境,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3. 思维导图、笔记等方式进行整合,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把控
能力。

4. 分析鲁迅的思想、文化影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拓展阅读
1. 参加通过对《孔乙己》引申的课外阅读,挖掘更多文化内涵,并对所读的外文资料进行简要阐述和回忆。

2. 进行课程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批评性思考和分析。

(四)课外阅读
1. 建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更多相关知识,积极分享自
己的阅读成果。

2. 每个学生应该阅读课外书籍件数,提高其学习能力。

(五)反馈和点评
1. 进行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和竞争意识。

2. 注重情感教育,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加强对学生的情
感引导和教育。

3. 通过对学生的作品点评,帮助学生发现和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四、教学评价
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生的课外作品评价,以及口头表达和竞赛评价等多种方式,来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

以上是《孔乙己》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的详
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教师,让教师更好地教导学生
《孔乙己》是一篇以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展现社会不公和人性丑陋的优秀文学作品。

通过本文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激发,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阅读和思考中不
断探索、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出一批具备文化底蕴和批判思维的优秀人才
《孔乙己》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3
《孔乙己》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取的是苏教版八年级必修的文学经典《孔乙己》,此篇文学著作可谓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各年龄段的文学爱好者。

而本教材选取的是一篇描写了贫困却不失尊严和人格魅力的孔乙己题材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生活情感色彩,还深刻的反映了那个时代贫苦人民的生存状况和社会现实,对中学生来说是一节很有教育意义的文学课程。

二、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感受文学艺术中的人文情怀,灌输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精华,增强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文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人文情感,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并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意识,使其增强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领悟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小组学习法和展示式教学法。

在讲解故事内容的同时采用引发学生思考和互动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

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互相配合,共同探究。

采用展示式教学法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有效展示并结合实际。

五、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导入本节内容,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并激发学生观察人物和情节的敏感性。

2.学习中心(35分钟)
1.解读叙述中的人物形象
2.分析故事情节
3.探究故事背后的人文情感
3.小组讨论与展示(15分钟)
1.小组内讨论围绕人物和情节的心得
2.展示讨论后的结论
4.反思总结(5分钟)
回收本节学习中的成果,进行反思总结,思考文学创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感悟其中的人文情感。

六、教学评估
本节课的评估基于学生的学习成果。

应收到学生的社会意识意识,善于发掘文学作品表达的人文情感,以及具备简单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更深刻的审美意识
本节课通过讨论式教学法、小组学习法和展示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学生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探究故事背后的人文情感,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和结论展示。

在评估方面,学生应能够体现社会意识,发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情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更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和感悟其中的人文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