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土地整治理论方法与实践-土地整理的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2基础土地整治经济属性的土地整治理念
城市土地整治:应该解决老城区规划落后、街道狭窄、房屋 破旧、环境污染等问题为重点。挖掘旧城区中被“优地劣 用”的土地潜力,尽可能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小城镇建设用地整治:由于集体所有土地在小城镇占主导地 位,住宅私有化程度较高,应采取引导城镇居民和集体经 济组织(土地所有权人)参与成片改造和综合开发。 农村居民点整治:集中农村人口、转移剩余劳动力、加强基础 设施建设
第二章 土地整治的理论基础
2.1土地整治基本属性
土地整治以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提高耕地质量、增加 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 要目的,最终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 稳定发展。
土地整治对低效、不合理利用土地实施改造时,必须 设计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从而使土地整治 具备了特有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
2.2土地整治的基本理念
2.2.1基础土地整治自然属性的土地整治理念 2.2.2基础土地整治经济属性的土地整治理念 2.2.3基础土地整治社会属性的土地整治理念
2.2.1基础土地整治自然属性的土地整治理念
2.2.1.1促进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1)重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2)保证生态和资源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宜农未利用土地资源。 2.2.1.2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完善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评价,防止土地整治可能产生的生 态负效应。 (2)土地整治应立足于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不是“改变”。 (3)重视土地整治对生态景观的影响,加强景观文化保护。 (4)坚持生态战略,统领城乡发展。 (5)提高土地整治生态意识,推动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
2.1.2土地整治的经济属性
土地整治经济属性突出了理性“经济人”的概念,表 明土地整治是一项有资金及劳动投入的过程,是一 种典型的经济行为,通过土地整治能够获得最大的 物质补偿或收益,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也是 当前土地整治活动所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
2.1.2土地整治的经济属性
经济属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土地整治后的地块集中成片,便于规模化和机械化作业, 能够产生规模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是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既能有效解决大量土地闲置问 题,也能够通过空间置换减少城市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压力, 从而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和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双赢。 三是对废弃工矿复垦和市地挖潜,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节 约集约利用和产业聚集发展,实现工业化快速发展。 四是综合整治后的土地更有利于流转,是缩小城乡二元差距、 促进城市进程不可或缺的手段。
2.1.3土地整治的社会属性
土地整治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缓解人地矛盾,提高粮食自给率。 二是调整产权,减少土地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健全农村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民收 入。 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 防止单纯最求项目的经济效益;有利于项目与所在地区利 益协调一致,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防止产生不利的社会 影响和后果,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避免和减少项目建设 和运营的社会风险,提高投资效益。 途径:公众参与
2.1.3土地整治的社会属性
土地整治是一项对人地关系进行调整的活动,有力支 撑经济社会发展,例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就 业机会、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公平分配等。 土地整治社会属性强调了人地关系融合的社会和谐, 依据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需求及 资源环境的现实状况和科技进步的可能,对土地整 治过程中的人口安置、住房建设、邻里关系及生活 保障等问题进行的统筹安排,属于土地整治的高级 阶段。
2.1土地整治基本属性
2.1.1土地整治的自然属性 2.1.2土地整治的经济属性 2.1.3土地整治的社会属性
2.1.1土地整治的自然属性
土地整治的自然属性主要体现在土地的自然属性上。土地具 有自然综合体的特征,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空间及其 他构成要素,这是土地整理的“自然世界”。与任何土地 一样,土地整治中的土地也是由气候、水、土壤、岩石、 动植物、微生物、空气、阳光及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填充 的三位例题空间。这些要素,既是土地整治的对象,又是 土地整治的空间环境,土地整治的过程也是土地环境的变 化过程。 土地整治自然属性是进行土地整治活动的基础,要求在土地 整治过程中遵循土地要素的自然演变规律,选择正确的土 地整治措施。
2.3.1基于自然属性的土地整治基础理论
土地资源特性理论: 土地资源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 貌、水文、基础地质、土壤、生物和经济社会等要 素组织的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不同要素组合, 形成了土地资源不同的特性。 (1)光照、温度和水分特性的利用。 (2)地形特征的利用。 (3)土壤条件与利用。 土地资源特性理论指导土地整治要因地制宜。
2.2.3基于土地整治社会属性的土地整治理念
2.2.3.1有效协调人地关系 (1)人类自身优化是实现土地整治人地关系协调的前提。 (2)地理环境的有序利用是人地关系协调的基础。 2.2.3.2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制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矛盾,是土地资源的数量有限性(稀缺 性)、质量差异性、空间固定性与日益增长的土地资源多元化需求之 间的矛盾。 宏观上:土地整治在保证所引发的环境损害和生态损害最小化,实现外 部效益最大化。 微观上:自然资源基础——增加耕地面积,保护并提高土地自然生产能 力和生产潜力,增强土地抗风险能力。 经济基础——提高土地整治的直接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 社会基础——调整、分配土地整治收益,得到公众参与和支持。
2.3土地整治基础理论
2.3.1基于自然属性的土地整治基础理论 土壤肥力学说、生产潜力理论、土地资源特性理论、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2基于经济属性的土地整治基础理论 土地供给理论、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区位理论、利益 相关者理论 2.3.3基于社会属性的土地整治基础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公众参与理论、环境行为与环境态度 理论
2.2.2基础土地整治经济属性的土地整治理念
2.2发展理念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理念 (3)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理念 (4)美化城乡生态环境理念 2.2.2.2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土地整治的本质上是节约集约用地的一种实现方式。 农地整治:规模化、机械化经营 建设用地:市地整治(城市土地整治、小城镇建设用地整 治)、农村居民点整治
2.3.1基于自然属性的土地整治基础理论
生产潜力理论: (1)作物生产潜力内涵:假设作物生长所需的光、温、 水、土、气候等都得到满足,耕作技术、品种和管 理水平都处于最佳状态是的生产能力。 包括光和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 土地生产潜力、经济生产潜力、现实生产潜力 (2)影响作物生产潜力实现的因素 生态系统、技术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 生产潜力理论为提高土地整理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
2.4土地整治的运行
2.4.1土地整治运行要素 土地利用自然系统、土地利用方式、土地整治方式及其相关 要素的集合 2.4.1.1整治对象 2.4.1.2土地利用方式 2.4.1.3土地整治参与主体 2.4.1.4资金 2.4.1.5土地整治方式 2.4.1.6外部环境要素
2.4土地整治的运行
2.4.2土地整治的运行机理 2.4.2.1运行模式 2.4.2.2运行过程 2.4.2.3运行结果 2.4.3土地整治运行特点 (1)土地整治需求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 (2)土地整治运行强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相互结合。 (3)土地整治运行追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 调统一。 (4)土地整治运行表现为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
补充
飞地: 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 的土地。通俗的讲,如果某一行政主体拥有一块飞地,那么它无法取 道自己的行政区域到达该地,只能“飞”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属地,才 能到达自己的飞地。 插花地: 1、是指两个区之间没有明确归属的区域。 2、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因地界互相穿插或分割而形成的零星分布的土 地。 3、插花地是指在城市规划区或者村庄建设规划区内难以单独出具规划 要点、与“三旧”改造范围地块形成交互楔入状态、面积小于3亩的 地块。
2.3.1基于自然属性的土地整治基础理论
土壤肥力学说: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水分的能 力及优良环境条件的能力。 自然肥力:土壤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自然因素 人工肥力:耕作、施肥、灌溉、土壤改良等认为因素 经济肥力: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结合。 改善土壤条件、修复土壤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是土地 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就说,土壤的肥力是可以 通过人工活动提高的,这就是土壤肥力学说对土地 整治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