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江苏赣榆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江苏赣榆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需要开发建设,同时也不能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进行开发建设。
需要强调的是,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并不一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很多情况下是未能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所致,其中的关键因素在于人自身,在于人们能否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发展消耗资源,发展也可以带来资源。
也就是说,发展过程也可以是资源反复利用并持续产生效益的过程。
实现这样的良性增长,需要人类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勘探、开采、利用、生产等方面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保护的难点不是保护某些种类的动物或物,而是保护生态系统,使其保持自然平衡,免受人类不当活动的干扰。
这就要求提升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
一些草原、山地和荒漠化地区是生态退化风险较大的区域。
但这种生态退化可能并非经济发展导致的,相反,有时是经济发展滞后的结果,因为经济运行效率对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成效有很大影响。
在很多时候,经济运行效率越高,发展过程中就越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经济运行效率越低,发展过程中向自然索取就越多,排放也越高。
在发展过程中,依靠更多更普遍的创新创造,让生产过程更加绿色,让劳动者拥有更高技能,可以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从空间利用角度看,人口与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程度有着重要生态含义。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就会有更多空间用于生态涵养。
因此,城市群的培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也能有效促进一些地区的生态保护,有助于形成发展与保护互相促进的局面。
从实际情况看,生态比较脆弱、需要特别注重保护的地区往往位于乡村。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发展,也是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的紧迫任务。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需要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处理好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发展绿色产业。
应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现代工业”“生态+现代农业”和“生态+现代服务业”等,通过合适的项目带动绿色经济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遏制损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活动,普及环境友好技术,需要减少小而散的生产方式,以利于规模化治理污染,从
整体上优化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还要全面开展污染防治,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着力解决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保护好宝贵的自然资源,让绿水青山常在,永远造福人民群众。
(摘编自戴星翼《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关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展既消耗资源也带来资源,因此发展过程就是资源反复利用并持续产生效益的过程。
B. 只有不断提升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才能有效地解决生态保护的难题。
C. 城镇化进程越快,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就越向城市集中,也就越有利于生态经济发展。
D. 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项目,推动了绿色经济发展,实现了产业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不仅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还引述权威文件,来论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B. 文章在肯定发展的必要性的同时,更多的是关注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
C. 文章在论及保护时,不只是一味强调保护,而是着眼于发展与保护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D. 文章不仅分析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关系的重要性,还指出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论证较全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的看法并不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关键在于人自身。
B. 经济运行效率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经济运行效率越高往往就越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C. 生态比较脆弱、亟需保护的地区多在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发展。
D. 全面开展污染防治,从整体上优化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有助于普及环境友好技术,减少不良生产方式。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我的家乡,所有的村庄都长满了树,从远处看,除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你根本想象不到哪里是村庄。
②在北方,走进村庄,其实也就是走进了树林。
因为,没有树的地方,就没有村庄的存在。
很难想象,没有树的村庄,必然给人一种荒无人烟的感觉。
哪怕是大漠,只要有村庄,就会有树。
就连庄户人家,如果房前屋后没有种几棵树,村人就会说:这家人呀,太懒了,门前连棵树也长不起来。
在乡村人的观念里,树与村庄是密不可分的。
人们把树看得很重,他们认为,没有树的村庄,那里肯定人丁不旺,村庄就没有生机;而没有树的庄户人家,家道是会败落的。
③北方的乡村,不仅仅每个村子里都长满了树,而大多的村子里,都有一棵树王。
树王务必是历经岁月沧桑洗礼,树龄在百年以上,积淀了一定的村文化,否则就没有封王的资格。
树王一般都是挂有果实的树种,像银杏树、核桃、梨树之类的品种,象征着一个村子人丁兴旺,子孙盈门。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
子里的树王,是一棵槐树,树很老,树干上长满了粗糙的裂痕,就像一张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
④至于为什么选取一棵槐树而不是银杏或梨树做树王,这里面还有一个插曲呢!“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北方各地,祖辈相传,妇孺皆知,甚至有只知大槐树而不知其始祖者。
据说,我们村是个移民村,祖籍山西洪洞县,当时移民来此时,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下集合后,来到了我们此刻的居住地。
大概是为了纪念吧,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种了一棵槐树。
这棵被封为树王的槐树,就是当年种下的其中一棵。
⑤树是村庄的标志,也是生命的标志。
我见过一棵长在石头上的树王,那是一棵长在一块巨石上的松树,犹如一幅画。
树在我面前,鲜活、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张力。
粗壮的松枝上,根根松针坚挺向上,饱含着对生命的渴望,显示着向生命的挑战。
我不明白,这棵树是如何长在光秃秃的石头上的。
几百年前,也许是从飞鸟的嘴里坠落的,也许是从昆虫的身上遗留下来的,或是随风飘落而来的。
巧合的是,这粒种子留在了石头上;更为巧合的是,石柱的上面有点土壤,种子就落在这点儿土壤上。
一场雨后,种子就发芽了,它把细小的根扎在土壤里,由树苗变成了小树;成了小树的松,为了生存,表现出无法理解的力量,它把根扎进石头内,使石头一块块地裂开,在坚硬的岩石上杀出一条血路,将根须延伸到土壤里,吸取营养,最终在石头上安了家。
⑥最能体现树与人们亲密关系的季节还是夏天。
炎热的夏天,树绿的浓密,树冠遮天蔽日,为村人带给最佳的歇息乘凉的场所。
人们带着劳作后的汗水,坐在树阴下乘凉,身上的汗水立马会被化解而去,顿时浑身凉爽。
更多的时候,人们坐在树下,或打扑克、下棋娱乐;或是闲话麻桑、聊些奇闻轶事。
在树下,乡邻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那么的亲切。
⑦在乡村,没有树的村庄是不可想象的,不要说人无法承受,鸟也不来筑巢。
一个没有鸟的村庄,那将是多么的寂寞!因此,人们对鸟来不来村庄筑巢,往往与村庄里树的多少联系在一起。
其实,在乡村人的眼里,树是村庄的风景,而鸟是点缀风景的最美的亮色。
说透了,一个村庄的组成,就是人、树、鸟的完美。
⑧只有绿树生长的地方,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
在北方,在我的家乡,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
而凡是长满绿树的地方,就是人们居住的村庄。
因此,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心中,对树充满了尊敬。
4. 对第①段句子“你根本想象不到哪里是村庄”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所有的村庄都一样,都长满了树
B. 因为村庄都在地底下
C. 因为村庄太多
D. 因为树太茂密
5. 依据第②段内容,对树与村庄的关系,判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村庄就是树林
B. 树与村庄密不可分
C. 树是村庄存在的前提
D. 村庄是树存在的条件
6. 以下不是乡村人把树看得很重的原因的一项是()
A. 有了树,才有子孙盈门
B. 有了树,村庄才有生机
C. 有了树,家道才会兴盛
D. 树象征着家庭财运和财富
7. 对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喻
B. 拟人
C. 夸张
D. 对比
8. 以下不是树“封王”的必备条件的一项是()
A. 历经岁月沧桑洗礼
B. 树龄在百年以上
C. 必须是能结果的树种
D. 有一定的村文化积淀
9. 在文中找出与下列解释相对应的成语。
①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
②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
10. 最不可能是第⑤段中松树的种子的来源的一项是()
A. 飞鸟嘴里坠落
B. 昆虫身上遗留
C. 人们有意种植
D. 偶然随风飘落
11. 最能概括第⑧段内容的句子的一项是()
A. 只有绿树生长的地方,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
B. 在北方,在我的家乡,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
C. 而凡是长满绿树的地方,就是人们居住的村庄。
D. 因此,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心中,对树充满了尊敬。
12. 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
知
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
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
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
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
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
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
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
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
《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
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
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
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
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
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
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
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
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
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
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
原载《光明日报》)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
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
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
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
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
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
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
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
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
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
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
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
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
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
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
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14.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15.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文章先破后立,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16.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
17.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几道,字叔原,临淄公之暮子也。
疏于顾忌,文章翰墨,自立规模,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
诸公虽称爱之,而又以小谨望之,遂陆沉于下位。
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
余尝怪而问焉。
曰:“我蹒跚勃窣①,犹获罪于诸公,愤而吐之,是唾人面也。
”乃独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
士大夫传之,以为有临淄之风耳,罕能味其言也。
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
”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旨。
曰:“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乃共以为然。
虽若此,至其乐府,可谓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其下者岂减《桃叶》《团扇》哉?
余少时,间作乐府,以使酒玩世。
法秀道人独非余以笔墨劝淫,于我法中当下犁舌之狱,特未见叔原之作耶?虽然彼富贵得意室有倩盼慧女而主人好文必当市致千金家求善本曰:“独不得与叔原同时耶!”若乃妙年美士,近知酒色之虞;苦节臞儒②,晚悟裙裾之乐,鼓之舞之,使宴安酰毒而不悔,是则叔原之罪也哉?山谷道人序。
(选自黄庭坚《小山词序》,有删改)注:①勃窣,跛行貌,匍匐而行。
②苦节臞儒:因过度节制而消瘦的书生。
1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彼富贵得意/室有倩盼慧女/而主人好文/必当市致千金/家求善本
B. 虽然彼富贵/得意室/有倩盼慧女/而主人好文/必当市致千金/家求善本
C. 虽然彼富贵/得意室/有倩盼慧女/而主人好文/必当市致千金家/求善本
D. 虽然/彼富贵得意/室有倩盼慧女/而主人好文/必当市致千金家/求善本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六艺是指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又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
B. 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等,后来泛指各种学术流派。
C.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
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在本文中是指词。
D. 序也作“叙”,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宗旨、编辑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序”一般置于书籍或文章后面,置于书前的称为“跋”。
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晏几道,是仁宗朝宰相晏殊晚年所生的儿子。
他从小才华出众,写文章自创体式,有着傲兀不群、不顺流俗的气质,同周围环境有些格格不入。
B. 晏几道受过很好的文化教育,精通六艺百家,才华洋溢却不打算拿这些沽名钓誉,显耀于世,偏要溺志于时人视为小道末技的曲子词的制作上。
C. 序文中作者用一“痴”字高度概括了晏几道的品格,并且从仕宦、为文、治家、待人等四个方面做了具体阐述,这一评价得到了时人的广泛认同。
D. 《小山词》虽大多沿袭曲子词里惯见的男女情爱的题材,但是黄庭坚认为他的作品都能够和《高唐》《洛神》相媲美,可谓“狎邪之大雅”。
21.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
”
(2)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
(3)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四)。